桂教规范〔2017〕23号:关于印发《初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高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门外走廊放鞋柜影响风水吗视频 桂教规范〔2017〕23号:关于印发《初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高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桂教规范〔2017〕23号:关于印发《初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高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2023-11-30 07: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有关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加强壮汉双语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壮汉双语教育科学发展,我厅研究制订了《初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高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从2018年春季学期起执行。

附件:1.初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2.高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2017年12月25日

附件1

初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第一部分  前言

壮语是壮族的母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壮文是壮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壮族学生应重视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和识字阅读在内的母语基本能力。

壮语文教育是壮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族地区开设壮语文课程,是适应民族发展与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民族语文政策的体现。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壮族地区普通初中学校始设壮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壮语文课程的目的:保障壮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培养壮族学生学母语、用母语的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壮语文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形成壮语文基本素养,初步掌握壮语文基础知识,基本具备听、说、读、写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他们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把握母语教育特点,促进壮语文教学。

壮语文课程应考虑学生语言应用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母语优势,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促进壮语思维的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壮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学习实践中掌握运用壮语文的规律。

(二)根据语言学习特点,设计整体和阶段目标。

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时间逐渐积累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初中壮语文课程目标应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提出相互联系的各阶段目标,以保证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最终全面实现总目标。

(三)利用语言的社会资源,拓展壮语文学习渠道。

充分利用社区语言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语言学习资源;合理利用书报杂志、音像、影视、网络信息等丰富的媒体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壮语文的渠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应用壮语文的社会实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按整体和阶段设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7年级、8年级、9年级这三个阶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壮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按梯度提高设计阶段目标。具体从“语音”“识词”“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按梯度提高提出要求,各方面相互联系,各阶段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总目标。

(三)按实用性和灵活性设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建议,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章可循的依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也为具体实施留有灵活运用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一)了解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培育热爱壮族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掌握壮语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壮语文学习方法。

(三)能认读3000个左右壮语常用词,能熟练运用其中1500个左右。

(四)具备运用壮语标准语进行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五)具备独立阅读能力,能理解、鉴赏壮文文学作品。

(六)具备使用壮文写作内容较为丰富的记叙文和应用文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7年级)

(一)语音。

学习《壮文方案》,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熟记声母、韵母和调号,能基本拼读音节。

(二)识词。

1.能认读1000个左右壮语常用词,能熟练运用其中600个左右。

2.能使用硬笔书写壮文,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三)阅读。

1.能用壮语标准语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能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掌握壮语常用句式,了解壮语基本的语法。

5.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个音节。

(四)作文。

1.能用壮文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应用文。作文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2.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3.完成作文不少于4次。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300个音节的作文。

(五)口语交际。

1.能用壮语标准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

2.基本能用壮语标准语讲述自己的见闻。

(六)综合性学习。

1.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语言材料,尝试用壮文写简单的学习笔记。

2.结合壮语文学习,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主动参加有趣味的壮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第二阶段(8年级)

(一)语音。

继续学习《壮文方案》,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基本具备直呼能力,基本掌握《壮文方案》有关规则。

(二)识词。

1.能认读2000个左右壮语常用词,能熟练运用其中1200个左右。

2.掌握使用壮语工具书的方法,有基本的独立识词能力。

(三)阅读。

1.能用壮语标准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3.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掌握壮语基本的语法。

5.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个音节。

(四)作文。

1.能写内容较详实的记叙文和应用文。作文内容具体,语言准确生动。

2.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3.完成作文不少于6次。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个音节的作文。

(五)口语交际。

1.能熟练地用壮语标准语进行基本的日常交谈。

2.能用壮语标准语比较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

(六)综合性学习。

1.能围绕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能主动就日常生活中某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

3.积极参加壮语实践活动,能写活动总结或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9年级)

(一)语音。

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具备较强的直呼能力,熟悉《壮文方案》有关规则。

(二)识词。

1.能认读3000个左右壮语常用词,能熟练运用其中1500个左右。

2.能熟练使用工具书认读和理解词语,有较强的独立识词能力,养成主动识词的习惯。

(三)阅读。

1.能用壮语标准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并根据平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体会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和感情色彩。

3.能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有自己的初步见解。

4.掌握壮语的语法特征,能基本辨清壮语和汉语的语法区别。

5.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个音节。

(四)作文。

1.能写较为复杂的记叙文和应用文。作文内容具体完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优美。

2.乐于使用壮文进行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3.完成作文不少于4次。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500个音节的作文。

(五)口语交际。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用壮语标准语进行较复杂的日常交谈。

2.能用壮语标准语清楚、完整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综合性学习。

1.拓宽学习壮语文渠道,主动利用各种资源获取壮语语言材料,会写简单的学习笔记。

2.能熟练运用壮语表达和交流,增强壮语运用能力。

3.能自主组织壮语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本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地方课程,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考虑全体学习对象的发展需求。同时,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因此,壮语文课程教学应充分考虑满足个体需求,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壮语运用能力。

语言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实践性,语言的运用能力只有在针对性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模拟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通过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壮语运用能力。另外,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壮语实践的机会。

(三)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壮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要拓宽学习壮语渠道,利用各种资源获取壮语语言材料,并通过贴近日常生活的听、说训练,加强阅读和习作,以提高学生的壮语文基础能力。

(四)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壮语文,增加知识积累,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潜能,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决壮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多种手段、多种空间的各种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音像、网络、挂图、模型、实物等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本民族的民间故事、人物传说等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将壮语文课程纳入地方课程安排计划,建议每学年安排壮语文课不低于60课时。

(七)各个方面内容教学的具体建议。

1.关于语音教学。

壮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语音教学是壮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要求学生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熟记声母、韵母和调号,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并有比较强的直呼能力,熟悉《壮文方案》有关规则。语音教学要有趣味性,要采用多种形式并结合学生熟悉的音节进行教学。

2.关于识词教学。

壮语各方言区的词汇与壮语标准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母语为壮语的学生,在进行识词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方言与标准语进行对比教学,指出两者间在声韵调方面的异同,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对于母语为非壮语的学生,教师要注重教学识词方法,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识词的能力。

3.关于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壮语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吸收、借鉴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汉语文的积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壮语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了解壮语与汉语在语法和修辞方面的异同。

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和背诵。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4.关于作文教学。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壮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引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对学生平时练笔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提倡学生写壮文日记、书信等,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作文。

5.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倡导教学活动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注重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说、多说、说好壮语标准语。在平时训练中,要让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并用作为辅助交际手段,注意纠正学生因受方言影响而出现的语音、语序等方面的问题。

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6.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体现壮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特别注重壮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学习和形成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用壮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和交际。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

壮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壮语文学习、教师教学的效果,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壮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壮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壮语文素养。壮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壮语文课程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根据各阶段目标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关于语音学习的评价。

语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呼读的能力,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熟记声母、韵母和调号,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二)关于识词的评价。

识词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壮语词语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借助词典等工具书认词的能力。

(三)关于阅读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1.朗读的评价。

能用壮语标准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阶段可以根据目标要求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语速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日常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增强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3.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四)关于作文的评价。

作文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

1.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的材料是否真实、丰富,同时要考察他们获取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修改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自改和互改的习惯。

3.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学生作文评价的结果,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五)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和实际水平。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不同的角色,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提倡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主要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否综合运用壮语文知识等。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内容应科学合理安排,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阶段之间的衔接,要突出重点,注重综合,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材应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要注重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四)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适合学生学习。

(五)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壮语文学习的方法。知识点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六)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实践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七)教材资源品种应多样化,除了教科书,还应配备教师教学用书、练习册、教学挂图、卡片、多媒体光盘、配套读物、工具书等。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注重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配套课外读物、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文娱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文化长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地方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民族英雄人物、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壮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注意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母语基础是一种独特的资源,教师应充分认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重要意义。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壮语文、用壮语文的意识,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以不同渠道、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壮语文,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壮语文和运用壮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壮语文应用能力。

(三)创造条件,帮助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便于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更新教学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壮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如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等,并向学生开放使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良环境和条件,以便开展多种形式的壮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附件2

高中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第一部分  前言

壮语是壮族的母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壮文是壮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壮族学生应重视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和识字阅读在内的母语基本能力。

壮语文教育是壮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族地区开设壮语文课程,是适应民族发展与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民族语文政策的体现。

为适应在壮族地区普通高中开设壮语文课程的需要,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壮语文课程纳入地方课程管理。普通高中开设壮语文课程供学生自愿选修,保障壮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培养学生学母语、用母语的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壮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并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三项基本理念:

(一)正确把握壮语文教育的特点,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充分发挥壮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壮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遵循语文基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效的特色壮语文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高中壮语文课程的开发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构建完善的选课机制和学分管理为出发点,借鉴其他民族语教育的经验,遵循壮语文教育的规律,体现基础性、民族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既要考虑为壮语文零基础的学生形成基本的壮语文素养提供机会,同时也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具备一定壮语文素养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高壮语文综合能力提供学习的空间。

(二)高中壮语文课程由壮语基础、壮语文选两部分组成。壮语基础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旨在让学生掌握壮语标准语的正确发音,掌握壮语文声、韵、调以及拼读音节等基本语音知识,为形成壮语文应用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壮语文选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突出课程的探究性质,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映壮族生产生活实际和壮族优秀文化的壮语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壮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掌握一定的壮语文学习方法,具备壮文拼读能力,了解壮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语言面貌,能独立阅读、理解简单的壮语文学作品;通过阅读、鉴赏和思考,巩固和提升已经获得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壮语文学习,认识壮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增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培植热爱壮族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具体目标

(一)壮语基础。

1.学习壮语的基本知识,了解壮族的基本历史和主要文化,能在交流中简单介绍壮族历史文化。

2.学习《壮文方案》,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掌握《壮文方案》的有关书写规则。

3.掌握800个左右常用壮语词语。

4.学习用壮语标准语正确朗读课文。根据读写的需要,通过使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和感情色彩。

5.随课文学习壮语常用句式,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运用。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基本辨清壮语和汉语在常用句式方面的区别。

6.结合壮语文学习,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二)壮语文选。

1.掌握1000个左右常用壮语词语。

2.培养阅读壮语民间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习鉴赏壮语民间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3.通过阅读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丰富、深化对壮族人文、历史的认识。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高中课程改革精神。

(二)教材编写应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重视继承和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三)教材要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四)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适合高中学生学习。

(五)教材的知识点和练习等应少而精,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注重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配套课外读物、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文娱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文化长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地方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民族英雄人物、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壮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鼓励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开发与利用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壮语文课程。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实现互补与共享。

(三)应重视给学生创设壮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壮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壮语壮文、用壮语壮文的意识,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以不同渠道、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壮语文,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壮语文、运用壮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壮语文应用能力。

(四)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立体、开放的课程资源系统,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便捷交流的广阔平台。

三、教学建议

(一)高中壮语文课程共设计为壮语基础、壮语文选2个模块, 36学时完成1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课,一个学期开设1个模块。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灵活地开设课程。

(二)高中壮语文课程要发挥语言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壮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准确把握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结构特点,合理实施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壮语标准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三)高中壮语文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旨在让学生掌握壮语标准语的正确发音,掌握声韵调拼等基本语音知识,形成较扎实的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体现一定的探究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映壮族生活的壮语文学作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四)具体建议。

1.关于壮语基础。

(1)注重学习壮语标准语的声韵调,能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拼读壮语音节。

(2)学习规范壮文,掌握拼音、书写和转写等规则。

(3)指导学生阅读壮文课外读物。

(4)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语言实践中学习壮语标准语。

2.关于壮语文选。

(1)注重在阅读实践中巩固和拓展壮语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加深对壮语文的理解和体验。

(2)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对壮语文选感受、理解、欣赏、吸收、借鉴和评价的能力。

(3)结合有关音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品。

(4)重视对朗读、默读和背诵等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四、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教学评价中,应以课程目标为评价基准,以促进学生壮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教学评价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一)评价原则。

1.主体多元性原则。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将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2.激励发展性原则。采用激励性评价,以鼓励为出发点,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到课堂的生动有效,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潜质。

3.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改进教和学的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作出适当的总结性结论。

(二)模块学分。

学分是对学生课程修习完成状况的描述,学分认定是对学生获得学分的判定。学生修完高中壮语文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相应的壮语文课程模块学分,所获学分计入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学分。高中壮语文课程每个模块2个学分,学生可单独选修1个模块,也可选修2个模块。

文件下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