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式”更重要的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教学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方体体积的算法公式 比“公式”更重要的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教学案例)

比“公式”更重要的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教学案例)

2024-07-09 10: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比“公式”更重要的是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案例与反思

 

 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要以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载体,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感悟知识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和实践的经验,进而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以“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为例,毋庸置疑,这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是理解、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学会运用该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这些显性的知识技能目标之外,还能让学生有哪些收获呢?特别是,本节课的学习能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出哪些贡献呢?笔者带着上述思考做了如下尝试。

 

教学片断一:

课件出示:

 

 

 

师:这条线段有几米长?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有4米长,因为它里面有4个1米。

师:线段的长度,就是它所包含的长度单位的个数。

课件出示:

 

 

 

师: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生:面积是12平方分米,因为它里面有12个小方格,一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课件出示:

 

 

 

师: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生1:必须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才能知道体积有多大。

生2:我知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跟它的长、宽、高有关呢?能依照刚才求线段长度和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讲一讲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吗?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就是它所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长度单位是线段,面积单位是小正方形,体积单位应该就是小正方体。知道了长是多少,就知道了长方体的长边上能摆几个小正方体;知道了宽是多少,就知道了宽边上能摆几排;知道了高是多少,就能知道长方体中能摆几层;然后就可以算出长方体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就知道了。

【思考】数学需要讲道理。帮助学生“悟出”数学知识蕴含的道理,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一公式背后的数学道理是什么呢?就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其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那么,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关注“长方体中包含的体积单位个数”呢?有没有相关的已学知识与经验可以和新知建立联系呢?

基于此,笔者从“线段的长度就是它所包含的长度单位的数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数量”,顺势引出了“怎样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有多大?”的问题。由于有了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自然想到要用体积单位去度量。这样不仅赋予体积单位以实际的意义,同时也顺利地引出“用边长为1的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一实践活动。这样,新知识就从学生原有的知识里面自然生长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这个经验与我原来的经验是相关的,而且新的经验对我是有用的。上述教学好处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并没有“一叶障目”,孤立地看待“长方体体积”这一个“知识点”,而是从长方体体积这一具体的教学任务中跳离出来,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教学提升到“度量”的高度,进而,与线、面的度量统一到一起,不仅顺利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线、面、体的测量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相应计量单位去度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有利于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认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还有同学提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那么,怎样去验证这个想法呢?可以怎样去研究呢?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1:可以用一些小方块摆长方体,找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

师: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1:因为数一数摆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方块,就知道了体积;再数一数长、宽、高分别是几,再比较比较,就知道它们的关系了。

师:大家明白他的意思吗?

生:明白。

师:讲得很清楚,说明头脑中想得很清楚!那好,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研究一下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填写下表。   

拼出的长方体

体积

我们的发现

 1号

 

 

 

 

 

 2号

 

 

 

 

 

3号

 

 

 

 

 

4号

 

 

 

 

 

生1:我们拼出的1号长方体的长是4,宽是1,高是1,用了4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我们发现:4×1×1=4。我们摆出的2号长方体的长是3,宽是2,高是1,体积是6,我们发现:3×2×1=6。由此证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生2:我们组摆成的长方体的长是4,宽是3,高是2,用了24个小正方体,体积是24,我们发现:4×3×2=24,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追问:这里的4×3是什么意思?

生2:表示一层是12个。

生3:我们摆的长方体的长是4,宽是4,高是3,方块数是4×4×3=48个,体积就是48。

师: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3:4×4表示一层有16个方块,因为有3层,所以再乘3就得到总共有48个方块,体积是48立方厘米。

师:现在你发现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1:用长×宽×高就得到体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体积。

师:我们刚才交流的这几个长方体的体积确实都等于长×宽×高,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是这样呢?

出示:

8

4

4

 

 

 

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8×4×4吗?为什么?

生:用小方块去摆,长8就可以摆8个,宽4就可以摆4行,高4就可以摆4层。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就用8×4×4。

课件动态呈现拼摆的过程(如下图),验证学生的想法。

 

 

 

 

 

师:想一想,“长×宽”算出的是什么?

生:一层能摆多少个小方块。

师:再乘上高呢?

生:高代表有几层,乘上高就算出了长方体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师: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

生:长×宽×高

板书:长方体体积 = 长×宽×高

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就是:V = abh。除了这种长方体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你们知道吗?

生:正方体

师:正方体特殊在哪儿?

生:长、宽、高都相等。

师: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呢?

生: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它的棱长,那么它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V=a3

【思考】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它比知识本身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习着这样的思考: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是指它所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长方体所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能否利用小正方体摆一些长方体,试着从中去寻找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以找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所呈现的长方体,收集相关数据,寻找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其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亲身经历利用数形结合探究问题的过程,不仅获得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积累了如何进行探究的思维经验和实践经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是那种在教师指令下进行的动手操作所远不能及的。

 

教学片断三:

出示:计算下面长方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5

4

3

 

 

 

学生代入公式计算得:V=abh

                     =5×4×3

                     =60(立方厘米)

师:这里的“5×4”表示什么意思?

生1:5×4,是长×宽,算出的是面积。

师:算出的是面积,这个得数20的单位名称就是——

生1:平方厘米。

师:他说表示的是面积,20平方厘米,同意吗?

生2:不对,应该是它一层的体积。

师:这体积单位是——

生2:立方厘米

师:有意思了,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体积,是20立方厘米;还有一种认为是面积,是20平方厘米。到底谁的对呢?

学生小组讨论。

组1:我们组的意见,“5×4”算出的是体积。因为“5×4”表示的是它下面一层的体积。

师:这下面一层的体积,是什么样子呢?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在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的基础上,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如下图)

 

 

 

 

师:这就是你们所说的“20立方厘米”?

生:是的。

师:对他们这种说法,都同意吗?

生2:“5×4”没有乘1,算出的不是体积,而是面积。

师:你们认为体积应该怎么算?

生2:应该是“长×宽×高”,可是这里只是“长×宽”,所以算出的是面积。

在学生展开想象后进行直观演示。(如下图)

5

4

3

 

 

 

 

师:“5×4”到底表示什么呢?(指着底面)这个图形肯定是一个面。如果是体积的话,它肯定得有高度,那这个高度是多少呢?算式呢?

结合回答板书“5×4×1”,并进行“面的运动”形成高为1厘米的长方体。

接着,课件演示:又将“面”向下移动到0.5厘米的高度

师:这样得到的是“面”还是“体”?现在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怎么算?

生:5×4×0.5

然后,课件演示:继续将“面”向下移动至高为0.1厘米、0.01厘米、……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类推,得出体积是2立方厘米、0.2立方厘米、……

最后,课件演示:将“面”移动至于底面重合。

师:现在没有高度了,它还有体积吗?

生:没有体积了,因为它是一个面,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师:是啊,现在它是一个面,面积是20平方厘米。但是,只要把这面往上稍微平移一下,它就形成了——

生:体

师:对呀!把一个点移动后就形成了“线”;把一条线移动后就形成了“面”;把“面”移动后就形成了“体”。所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的面积和高有关。

板书: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V=Sh

师:长方体体积除了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还能怎么算?

课件出示:

 

5

4

3

 

 

生:可以用右面的面积乘长方体的长,因为如果把长方体竖起来,右面就变成了底面,长就变成了高。

师:生活中通常把长方体的左面或右面称作“横截面”,长方体的体积也等于横截面的面积×长。(板书)

课件显示:动态移动右面形成不同长度的长方体,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是4厘米、3厘米、0.5厘米时计算长方体体积的算式。

【思考】从上面的交流互动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推导得出的“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并不容易接受,因为之前计算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时,那“一排的个数×排数×层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头脑中的“5×4”就是表示一层长方体的体积。因为,在学生看来,“面积是平面图形的,而平面图形是没有厚度的,怎么能叠成长方体呢”,这些才是学生的真问题。

为此,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质疑:“5×4”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借助课件直观地演示“面”的移动。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类推。学生从中感受到了量变引起的质变,实现着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转换。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后面的面、左面的面移动形成的长方体,发现其体积的计算公式,举一反三地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沟通,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学生不仅解决了存在于头脑中的真问题,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有较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进行空间想象及平面与立体的转化,直观想象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教学片断四:

师: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

生:我们先提出“猜想”,再通过操作等活动去“验证”。

师:在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有用的方法呢?

生:举例子、找规律;……

【思考】数学思维的发展主要是指由较低层次上升到更高层次。但是,“只要儿童没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弗赖登塔尔)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借助反思更有效地发展思维,实现自我指导与监控的学习。上述教学中教师的反问,就是在教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教学生总结有价值的学习方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