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案及教学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征重要战役名称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3-12-11 21: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案#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案及教学反思#】《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场面和细节记录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并融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让人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氛围中,阅读时要多加体会。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案 篇一

  课程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长征的时代背景。

  2.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而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3.了解本文运用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的写法,感受真实的历史氛围。

  4.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学法指导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长征的相关内容。

  2.着眼于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并尝试自我练习。

  3.通过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圈画出本文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把握这篇回忆录的行文思路。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不畏艰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回忆录

  1、概念

  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

  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2、特点

  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人物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联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3、分类

  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

  (1)亲笔回忆录即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回忆录的主人公亲笔撰写个人回忆录。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内容也不求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口述回忆录即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回忆录的主人公没有亲笔撰写,而是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等方式完成的回忆录。

  4、起源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

  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二、作者作品

  1.作者作品

  传奇上将――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杨成武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1929年1月参加了闽西古城地方武装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3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起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战斗。

  1934年10月随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

  此后转战祖国大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2004年,在北京逝世。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有《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战华北》等著作。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2.文题解读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3.背景探寻

  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这次战略大转移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罕见的不畏牺牲的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长征的胜利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

  380次战斗

  攻占700多座县城

  经过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

  跨过24条大河

  行程25000里

  本文讲述的内容是1935年10月红四军团胜利到达吴起镇后,依然受到敌人的追击。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设围打击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战斗后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聆听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总结。

  杨成武将军对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全文表达了对长征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4.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的奇迹。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其显著的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表现,是保证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一8段),抵达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0段),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消灭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

  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23―46段),补叙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会场环境、会上的讲话,以及感受。

  四、文本解析

  1.红军不和敌人硬打的原因是什么?

  长征的目的是:保全和发展力量,北上抗日;红军长征后亟需休整。

  2.毛主席亲自指挥打“二马”的缘由是什么?

  ①敌人追而不舍,妄图报复

  ②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某实

  3.围歼“二马骑兵”战役的意义:

  (1)军事上:

  ①长征途中“二马骑兵”对我军围追堵截,给我军的修整和边区人民带来威胁;

  ②消灭这个敌人,我军我党可以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建立革命新局面;

  ③同时可以借此机会消灭陕北反动的地主豪绅组织的反动民团,保护当地百姓。

  (2)政治上:

  这场战役的胜利,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4. 毛主席讲话内容

  (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

  (2)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

  (3)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

  (4)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5)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

  5.长征的意义

  (1)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历史。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2)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的胜利宣告了红军战略转移取得了成功。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3)长征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二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4)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5)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五、主旨点睛

  本文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六、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本文是回忆录,属于记叙类文体。

  举例说明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到达陕北后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1)正面描写:

  ①场面描写。

  比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的欢乐、热烈的场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时,同志们早早到场“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熙熙攘攘”的场面;会上欢呼“长征万岁”“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的场面等。

  ②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

  比如,对同志们到达吴起镇时“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红四团的同志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我”和黄开湘同志“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

  ③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

  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2)侧面描写:

  文中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但有力地烘托出同志们长征胜利后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脸烘托和映射出同志们的笑脸。

  2.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整编、会师等事件很多,本回忆录重点写了哪三个主要事件?为何写这三件事?

  本篇回忆录重点写了三个主要事件:

  ①红四团到达吴起镇,渡尽劫波兄弟在,历尽艰难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欣喜、题动令人终生难忘;

  ②吴起镇战斗,长征中的后一仗,这一仗告了蒋介石“追剧”计划的彻底破产,意味着长征终获胜利

  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毛主席总统长征精神,从理论高度总结了长征的价值和意义,永远激励着中国革命者奋勇前进。

  这三件事是作者记忆中深刻、有意义的事,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二)难点

  在杨成武的这篇回忆录中,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写毛主席的发言?

  ①突出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重要作用,展现他的领袖气质,表现作者对毛主席的钦佩和崇敬之情。

  长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才取得了胜利。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更进一步证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所以像作者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对毛主席有着发自内心的钦佩与崇敬。

  ②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毛主席对长征进行了高度而准确的总结,从多个方面论述、阐释了长征的功绩和意义。

  ③照应上文对红军的兴奋、激动心情的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的层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④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同时,毛主席的发言也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对革命前景的清醒认知,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观点争鸣

  关于长征的伟大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请结合这篇文章并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长征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进军”,也不是一次战役,而是一曲人类谋求生存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没有尽头,为了挣脱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撒离”,是一场生死之际间不容发的战斗……长征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机会,使我党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观点二、长征的历史奇迹,不仅唤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革命的向往、同情,而且被公认为是人类历传奇性的英雄史诗和无与伦比的壮举。

  它的影响已经跨越国界、远布四海。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景仰,已经成为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八、文本特色

  通俗清晰  注重实录

  《长征胜利万岁》是一篇回忆录,亦是一篇语言通俗易懂,叙事结构清晰的叙事性散文。

  (1)兼顾了文学性和通俗性

  ①文学性:

  文本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如“久别重逢”“互诉衷肠”“七零八落”“运筹帷幄”等等,同时,还多用拟人的修辞和烘托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②通俗性:

  文章很少使用过多的修饰语,也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以散句、短句为主,有较多的口语、白话和拟声词,如“啊”“啪”“嗬”“讲妥了”等,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

  (2)叙事结构清晰。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按照地点的变换分为两个重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多种叙事方法相结合。

  文章主要叙述了三件事,一为红四团到达吴起镇;二为吴起镇战斗;三为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每个事件主要是采用顺叙的叙事方法,按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进行记叙。

  在文中,一些地方又采用补叙的叙事方法进行补充说明,如在写李英华同志的牺牲时,就补充说明了李英华同志在长征途中的情况。

  多种叙事方法的结合,能够使文章在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有条不紊的同时又富于变化,不至于使文章的叙事没有波澜。

  (3)精于剪裁,注重实录。

  作为回忆录,作者一方面能够围绕本章节的核心内容“长征胜利”组织材料,另一方面,作者遵循注重实录的原则,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大胆取舍,保证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比如,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这一事件,虽然也能很好地表现红军长征胜利,但由于作者所在的红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先于主力部队到达,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的情形或许不是十分清楚,于是就一笔带过。

2.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案 篇二

  【素养目标】

  1.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主要事件。

  2.鉴赏并掌握文章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感悟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了解历史背景,结合文本,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核。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学习细节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2.学习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化。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七律・长征》短片。

  长征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就近长征胜利的激情岁月--《长征胜利万岁》。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杨成武

  传奇上将-杨成武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秘书、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一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红军历次反“围剿”斗争。在长征中,率部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屡建奇功。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第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等职,指挥或参与指挥了许多的战役战斗,多次创造革命战争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兼防空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83年6月,当选为政协第xx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14年10月27日是杨成武将军百年诞辰,本刊特选取一组杨成武将军的生平图片,以示缅怀和纪念。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人物轶事】

  虎父无犬女

  老一辈参加革命的将领们经历过太多磨难,悟出来许多人生道理,在战场上,他们披荆斩棘;在家庭上,也依然教子有方。父亲是将军,作为儿女们的自然也耳濡目染,定不会差到哪里去。杨成武将军,不仅战功显赫,还为国家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他的三个孩子后来都成为了国家栋梁,尤其是女儿更厉害。

  杨成武将军的儿女中,为厉害的还应该是他的女儿杨俊生了,她大学学习导弹自动控制,后来从事与导弹相关的工作,1983年被调入武警部队,1996年被授予少将警衔,是我国武警历第一位女将军,开了女武警将军的先河。

  杨成武将军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革命,还为国家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儿女,令人钦佩。

  2.了解写作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长征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3.了解长征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这次战略大转移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罕见的不畏牺牲的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给予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红军长征的胜利,用铁的事实表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英勇的人民军队,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长征精神:永不消逝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长征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文化遗产,中国工农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人类文化瑰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长征精神永不消逝。

  1986年10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召开全国性的纪念长征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作《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的讲话。在讲话中,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长征精神”作了概括:“什么是红军的‘长征精神’呢?概括地说,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1996年10月22日,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呢?在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把长征精神归纳为五点: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了解回忆录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5.了解“吴起镇”

  吴起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约前400年)屯兵驻守而得名。1935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长征落脚点而名播中外。该镇历史悠久,胜利山因“割尾巴”战役而闻名天下,新窑院设有毛主席纪念馆,是革命老区,历史重镇。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xīrǎngrǎng)    运筹帷幄(wéiwò)  

  寒噤(jìn) 长途跋涉(báshè)

  2.解释词语。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逻辑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思考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8段),抵达了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0段),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写消灭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

  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23―46段),补序回忆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会场环境、会上的讲话,以及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本文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儿?

    第一个时间节点:1935年10月18日,抵达吴起镇;

  第二个时间节点:10月的某一清晨,打响伏击战;

  第三个时间节点:10月30日,出发前往甘泉;

  第四个时间节点:11月6日,抵达陕北甘泉附近的区域;

  第五个时间节点:吴起镇战斗之后的一天,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思考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

   以顺序为主,后加以补序。

  【思考3】鉴赏句子

  ①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这里是用到移情和拟人的手法,写吴起镇欢迎我们,实际是在写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喜悦之情。

  ②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本句重在炼字,“吼叫”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交战的激烈、场面的壮烈;两个“一齐”交代了战士们士气振奋、上下一心的战斗热情。

  ③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

    通过“天降大雪”与“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的对比,反衬出将士们的革命热情与战争胜利后的喜悦,突出了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士气。

  ④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会后自己的激情和喜悦的心情,更富趣味性。

  【思考4】分析人物形象

  ①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②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思考5】分析手法

  试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一)正面描写

  1.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2.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3.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4.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的高度集中。

  5.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二)侧面描写

  如“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知识补充】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明确要点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2、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3、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思考6】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兼顾了文学性和通俗性

  文学性:文本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如“久别重逢”“互诉衷肠”“七零八落”“运筹帷幄”等等,同时,还多用拟人的修辞和烘托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通俗性:文章以散句、短句为主,有较多的口语和拟声词,如“啊”“啪”“嗬”“讲妥了”等,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

  【思考7】从文中找出,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文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表述是借毛主席的讲话表明的。集中在第42段。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五、技法点拨――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技法指导】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在本文综合运用,交织细密。记叙、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可以增加感染读者的力量。

  【分析】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对点练习】请从你喜欢的植物中任选一种,写一个片段,要求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不少于450字。

  例文:

  菊花赋

  “龙生九种,九种各别。”也许是花神感念菊之傲霜吧,不仅赋予了她们灿烂的笑脸,还让她们拥有了千种姿态,万般色彩。

  如果你想看看哪一朵菊花小,哪一朵菊花香,你大可不必苦苦寻觅。小河边,大树下,草丛中,随处可见野菊花天真、烂漫的笑脸。

  她们的数量多,个头小,她们从不会忘记给提着篮子的小蜜蜂准备下香甜的花粉。她们不以奇和怪取胜。她们穿着一样的黄纱裙,施着淡淡的金粉,她们的枝条绵长柔韧,可以做巨龙的鳞片,做狮子的皮袍,做小孔雀美丽的羽毛。还可以像这样,做成一个简简单单的花架,让你累了可以休憩,舒舒服服地坐着,就能看到她们的美丽,轻轻松松地享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恬淡。

  她们无论在哪里,都是那么开心。她们尽情地看蓝天上的白云如何变幻,看大树上的小鸟儿如何捕食,看小孩子们如何奔跑。她们的妈妈只要她们快乐,这种简简单单的快乐。从不斥责她们,不要她们成龙成凤,不要她们时时处处争得第一,而是希望她们保持各自的本色。我想这大概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愿望吧!这些花儿,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任别人叱咤风云,她们只守着菊花的原色――太阳一般的金黄。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朵朵菊花竞相开放,或烂漫,或羞涩,或高贵,或淡雅,如诗如歌一般,让你流连忘返,让你轻吟低唱。

  六、明晰主旨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七、素材积累

  1.万里长征对于我们共产党是一次严重的锻炼,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刘少奇

  2.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聂荣臻

  3.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4.毫无疑问,长征是人类历一个伟大的业绩。――王安娜(德国友人)

  5.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迪克・威尔逊(英国学者)

  八、拓展阅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感悟: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线索,厘清行文脉络。

  2.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3.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难点: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参看《写给中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p17)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三、作者介绍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四、题目解说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蕴含着作者对参与长征这一人类历的伟大行动并取得胜利的自豪、喜悦之情。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我们终于抵达了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0段):我们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与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了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

  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23-31段):回忆在吴起镇时,“我”与黄开湘在前往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遇到了邓小平同志。

  第六部分(第32-46段):全军干部会议召开,毛主席发表讲话,大家受到鼓舞,后进行全体会餐。

  六、全文分析

  1.速读全文,标划重点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本文写了哪些事件。

  本文先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再写吴起镇战斗,然后写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

  3.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①场面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②动作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③心理描写: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

  ④侧面描写: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在本文综合运用,交织细密。记叙、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可以增加感染读者的力量。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描写、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5.精读倒数第5段,通过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体会长征胜利的意义,并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段写毛主席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毛主席对长征作了高度而准确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论述阐释长征的功绩和意义。照应上文写红军指战员的兴奋激动的感性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七、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央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八、写作特点

  1.语言通俗易懂。

  《长征胜利万岁》中很少使用过多的修饰语,也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文章多用口语、白话,甚至直接引用毛主席的讲话,且多是直接抒情,朴实无华。

  2.叙事结构清晰。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按照地点的变换分为两个重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九、补充资料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参看《写给中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p18)

4.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学反思 篇四

  《长征胜利万岁》与《大战中的插曲》两篇文章均是回忆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将两篇文章进行连读,教学目标为赏析回忆录的语言特点。设置了“同体辩“异”,分析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活动。预设为,通过细读文本,学生能分析出回忆录语言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该他们的不同之处。然而,在教学中先将回忆录的语言特点在PPT上展示了出来,学生没有再去阅读两篇课文,而是选择将知识点进行记录。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虽然需要及时调整,但课前备课的流程不能随意更改,必须理清思路,按照思路推进,发现行不通之时再进行调整。

  分析相异之处时,采取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句式用词,材料组织,语体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课堂上两个班的学生呈现出很不一样的效果。文科班的学生能迅速从文本的小细节中入手总结要点,并且对每一处细节的解释很充分。而理科班的同学虽然回到原文中寻找相关词句,但找到的大多数内容都比较偏,不能很好完成任务。这让我有些惊讶,为何两个班学生的思维差异如此之大。在教学中还是要认真分析班情,设计问题要符合两个班的学生需求。

5.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学反思 篇五

  回忆录不等同于日记。你不能说,将来我要写回忆录的,所以我现在开始写日记了。日记是当下的,是琐碎的记录。而回忆录则是回头望的,它会对往事进行一个筛选,把你珍贵,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筛选出来,放在你的回忆录中。

  铺垫好这些,我让学生以《长征胜利万岁》为例,感受作者在回忆里感受深刻的是什么,想给读者表达的是什么。

  4班的学生概括能力很强,他们认为《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到吴起镇,二是战役,三是毛主席的总结大会。第一位同学说,他想表达的是到了吴起镇后欣喜的心情。“阳光披”“蓝盈盈”“异常兴奋”“高兴极了”都能感受到那种劫后余生的快乐。第二位同学说,他想表达的是对敌人的痛恨,因为第二部分战士们都“恨不得马上扑上去”,我引导他分析了另外几处,在我看来,这部分主要想表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因为敌人的“围剿”,红军被迫长征,可是,我们还不是胜利的吗?你们这些反动势力,多么愚蠢啊!我们的战士,多么英勇啊!第三位同学说,他想表达的是长征的意义,他引用了很多毛主席的话来讲长征的意义。

  我引导学生关注三处对话。第8段,刚到吴起镇,遇到同志,“相互问候”;遇到邓小平,详细写了对话;毛主席的发言,很明显作者不可能是背下来的,很有可能是翻出当时的旧报纸,原原本本抄到回忆录上。这样的详略安排,体现了作者关注想突出的话题,就是红军长征的意义。

    这种意义,对于一个真正经历过长征,经历过生死的人来说,是特别具有冲击力的,是特别值得铭记的。我请同学们一起读了毛主席对长征的回望,他们走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经过哪些地方,哪些战争……这对于作者来说,是回忆录中铭记为深刻,有感慨的一部分!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案及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推荐=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5篇 部编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高二下册语文《氓》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九课《百年孤独(节选)》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九课《老人与海(节选)》教案及知识点 查看无忧考网教案全部文档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