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城岭长城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2024-07-16 11: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期计划:京西长城蓟镇、宣镇过渡带——横岭长城段。重点:马刨泉长城遗址、南口抗战英烈民间纪念地(骡子圈)、黄楼洼(高楼)、圆楼、老虎台、拒虎关、横岭城(村)、镇边城(村)等。   探访时间:2016年2月27日、28日,两日一夜;   计划路线:阳台山下金泉寺出发,登顶阳台山、妙峰山,向北翻越妙峰山至狼儿峪,沿水活路、南雁路、高芹路至长峪城村,途径北齐岭登临马刨泉长城遗址,夜宿长峪城;次日,长峪城出发,山顶祭拜南口抗战英烈,登临明长城高楼、圆楼,、老虎台,自东向西沿长城穿越至横岭隘口,下撤至横岭村,进而下撤至镇边城结束。以上计划全程徒步,在镇边城结束行程后乘坐另一队伍车辆返回。两日徒步距离约70公里,累计爬升高度约3000米。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计划路线示意图(红色路线为山路、绿色路线为公路或水泥路、黑色路线为长城)     预期目标:1、结合之前样边长城、八达岭长城等处探访,此次横岭段探访完毕后,将基本完成京西长城实地探访;2、祭奠南口抗战英烈;3、完成横岭长城段全线穿越;4、连续两日较大强度长距离徒步及攀登,检验体能状况;5、从狼儿峪以后行程为独自一人,考验单独户外能力。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北京周边明长城走势及重点地标。红色为之前探访处,绿色为本次计划探访处。如果顺利完成,京西明长城北京段将基本探访完结。       以下为实录。

 

2月27日8:12  自阳台山下金泉寺开始徒步登山,一个半小时后到达阳台山顶。此时能见度极好,下图远处两个红圈自西向东分别为老虎台电塔和长城敌台高楼(单击图片看大图),距离我脚下的阳台山顶直线距离约25公里,但关山阻隔,如果驱车前往需要约80公里,翻山徒步则只需约40公里。如果一切顺利,我将在24小时之后到达照片中的红圈处,并自北向南回望我脚下的阳台山,关键是整个过程是用两条腿完成的,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令人激动……但此时,漫漫征途才刚刚开始……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在阳台山顶向北眺望怀来老虎台电塔及长城高楼(本期所有照片均为手机实地拍摄)  

 

再用一个多小时到达妙峰山顶。妙峰山,距离京城最近的千米山峰,“大西山”中的主峰,高度为香山香炉峰的两倍有余;在能见度良好的时候,可以观测到北京除平谷、通州以外的所以区县,其与海坨山、灵山、清水尖(有说是百花山,但经我多次验证,百花山与妙峰山不可互见)遥相呼应,成为京西四峰之一。由于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千米山峰,妙峰山及其邻近山峰阳台山、萝芭地等地历史人文气息浓重,今日可见的人文遗迹最早可追溯至北朝时期,至今仍可查访多处北魏、金、辽、明、清代古迹遗址,著名的金代文艺皇帝章宗完颜景的八大水院多在阳台山脚下,此处要比明清时期才名盛一时的香山历史更为悠久。北京户外圈将妙峰山、阳台山和萝芭地三个山峰称为“三峰”。因为强度适中、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毗邻京城,故“三峰连穿”是经典的户外路线。春秋两季,穿行“三峰”的驴友数量之众,虽谈不上接踵摩肩,但也犹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三峰”穿越我已经走了不下十次,每次都是环线,最终将返回出发地取车回家;而今天,是要翻越妙峰山,从海淀穿越至昌平,通过两条腿翻山越岭的方式,将曲曲绕绕的行车路线尽可能拉成一条直线。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在阳台山、妙峰山可以观测到的重要地标       从妙峰山顶向狼儿峪下撤过程中遇到障碍。两日行程中没有对此段路程做更多研究,事实证明是大意了。从妙峰山顶到狼儿峪的路并不好走,确切说是不好找:岔口众多、灌木密集、断崖林立……想来也是,从海淀一侧上山的都是从市区来的人,自然络绎不绝;而又有几人会选择从偏僻的狼儿峪村上来呢?人迹罕至自然路径难觅,我从妙峰山顶到狼儿峪,全程也没有见到一个人。从妙峰山顶下撤之初,同行的老刘速度奇快,一眨眼已经从一个岔口下到公路,我按照轨迹发现他走到去往禅房村的公路了,正确的路应该是从岔口向山沟方向右转。我们用手台商议,决定改变在狼儿峪分离的原定计划,他自行回到涧沟村进而返回出发点,我继续去到狼儿峪。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妙峰山去往狼儿峪的山沟断崖             然而接下来的路程仍然不是很顺利;每个岔口都要重新评估路径、和GPS轨迹做比对;但林立的悬崖常使信号中断,只能尝试性探路。此过程中走错三次,三次走到断头路折返,耗费不少时间。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三次走错后折返的路径轨迹   在多次试错后,找到了正确的路。随着下撤距离的增加,道路也越来越明显,于是加快步伐,争取把刚才延误的时间赶回一些来。同时,早上晴好的天气已经骤变,回望来时的妙峰山顶,发现已经处于云遮雾罩中,并且飘下零星雪花。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在狼儿峪回望妙峰山顶,可知山路复杂程度   终于,14:15,到达狼儿峪村。这比预计的时间慢了一个半小时。接下来的路都是公路,大约30公里,应该不会再出意外,但比计划晚一个半小时已经是既成事实,这意味着原本天黑前到达长峪城的计划将难以实现,只能做好夜行的准备。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高芹路自东向西     接下来是沿水活路、南雁路、高芹路的一段长约30公里的公路。在历经冰雪湿滑和断崖阻隔后,一段平坦的公路摆在面前时将是无比幸福的,尽管它有30公里长。其实如果只是为了尽快到达高楼,那么从狼儿峪出来沿白羊沟进到黄楼院则是最近的一条路,之所以要选择高芹路向西深入,多走约10公里,仅仅是为了看一眼传说中马刨泉的古长城遗址。 在公路上切换到马拉松模式,但负重太大,加之从了思台到北齐岭是一段爬升,严重影响速度。三小时行进17公里,到达北齐岭(又称北西岭、北祁岭)垭口。这个垭口非常好找,高芹路从上升到下降的拐点处便是。离开公路注意观察,很容易发现文物部门立的牌子。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两图为昌平文物部门说明   这一处遗迹就是所谓的“燕长城”遗址。到访之前我就对昌平境内有燕长城遗迹表示质疑,实地观察后,更加加深了我的疑问:1、根据可见的史料,并未看到战国时期燕国在今北京昌平一带修筑长城的记载;2、战国时期长城多为土墙,而这段遗迹为石砌;3、这段长城遗迹虽然残破不堪,但看起来也不像是2300多年以前的遗迹……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马刨泉古长城遗址实景1      那么问题来了。这段完全与明长城处在不同体系中的遗址,如果不是所谓的燕长城,那究竟应该是什么时期的呢?首先,此处长城所在的山岭唤作“北西岭”,又叫“北齐岭”或“北祁岭”,这似乎不应该是巧合,可否推断这应是北齐长城遗址呢?但“北齐”是后世史学界冠以的名称,很少有地方将诸如“西汉”、“北魏”的名称用在地名上,说这道叫做“北齐岭”山梁上的长城就是北齐长城,过于牵强,那么只能从其它角度再去探轶。   在《齐史·斛律羡传》中记载:“天统五年(公元569年),羡以虏屡犯边塞,自库堆戍东距于海二千里,其间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此“库堆戍”中的“库堆”,有学者考证为今“古北”。那么从这段官修史料可见,在今天北京密云、延庆、昌平的险要处出现北齐时期的长城,是合理的;而出现战国燕国时期的长城,似乎缺乏有力史料。因此,如果将这段遗址非在战国和北齐时期中作选择,我倾向于后者。   再者,北齐,一个奇葩的王朝,存世28年,修了28年长城,直到国库衰竭无以为继被北周所灭,堪称史上最缺乏安全感的王朝。但北齐所修筑的长城,在选址方面体现出高超的科学水平,使得后世多个朝代再修筑长城时,多在北齐长城遗址上叠加修筑。明代,在京师北部一带修筑长城,仍大体选择了北齐长城一线,并大部分覆盖了北齐旧迹,比如著名的明代蓟镇长城中的金山岭段、八达岭段,都是沿袭北齐旧迹;但也不是完全循迹,《明实录》卷347中有“地势所可守者,止循旧边。地势不可乘者,稍微更改俱创修新墙一道。”,明朝在修建长城的时候,也并非完全循北齐旧址,有些地段对长城的走向有更细致更有效的选择,而未被覆盖的地段要么成了副线长城、成了二道边三道边等,而另外一些则完全废弃,成了碎石长城遗迹。而我此刻探访的这段长城遗址,似乎更加符合上述情况,这段长城遗址虽然和直线距离12公里外的明代长城主线分属两个不同体系,但也能看出二者相关性,于是可以作如下合理推断:明代修筑长城时,没有选址此处长城遗址所在的北西岭,而是选址于北西岭西北面的灰岭(横岭东段),并将关口设在镇边城、长峪城等处,是将整个防御体系向西北移动了,若照此推断,这段长城遗址,应是属于没有被明代选用而被遗弃的北齐长城。   也有可能是地方文物部门刻意将其说成“燕长城”,因为无论是历史年代和知名度,战国时期的燕国肯定比北朝时的北齐更为引人注目,在人文宣传和旅游开发层面更具看点,至少,我就被“燕长城”的名头给吸引来了不是?希望上述探轶能引起文物管理部门侧目,还是还历史本来面目比较好。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马刨泉古长城遗址实景2     好了,至于被昌平文物部门认定为“燕长城”的这段古长城究竟是战国长城还是北朝长城,还是留给考古、历史专业人士做科学评判吧。从马刨泉长城遗址下来,已经18点多,天色将暗,彤云密布,眼看着要卷下一场大雪,而此处距离今日终点长峪城,还有11公里,不过好在仍然是公路,且从北齐岭垭口到马刨泉村还是大下坡。 风雪夜归,灯火阑珊。在顶着头灯冒雪前行2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长峪城村。进屋之前回望来时路,只见新雪中自己的脚印。今日行程结束,而明天,才是本次计划的精华所在。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到达长峪城村时情景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第一日徒步轨迹及数据           2月28日,5:55出发。雪已停,寒风起,碧空如洗;明月当空,投射到新雪上,光华无限;关闭头灯,前路仍一片光明;穿过村子,径直上山,庄户萧然,鸟兽未出。山中积雪甚巨,道路难以寻觅;碎步慢行,小心循迹;刚出发时,由于昨日奔袭40多公里,疲劳累积,双腿似注铅般僵硬,但一小时后,疲劳褪去,活动自如,于是加快步伐,不知不觉天已大亮。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从长峪城向去往明长城上升途中水库及天空明月     随着爬升加剧,风也越来越大,呼啸不止,垭口处都难以站稳。接下来的行程都在山脊之上,若风势不减,今日难度可想而知……垭口处立有京冀界碑,风太大以至于此处竟无积雪,掏出手机拍照,6寸大屏手机若纸片般在冻僵的手中震颤,似乎随时会被大风卷出九霄云外……至此,可以宣告,经过约50公里的翻山越岭,我已经从北京海淀走到了河北怀来。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垭口处京冀界碑       经过界碑,继续向东迂回,折回北京境内,去往此段长城最高敌台——高楼。此时太阳已经出来,但温度并未明显回升;日出后的温差导致风势越来越大,山脊的雪动辄几十公分深,这段迂回之路像极了去年12月登灵山时的情形,但不同的是,今日还要冒着七八级的大风。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界碑去往高楼途中积雪      踏雪开路,翻过两个小山包,大明长城已经赫然出现!虽然有着足够的心理预期,但当看到长城的第一时间,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不远处在寒风中傲然屹立的敌楼,就是本次重点探访的高楼。在登临高楼之前,要经过一个相对平坦的圈地,就是叫做“骡子圈”的所在。在这里,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从骡子圈处看长城城墙及高楼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占领平津的日军意欲向北跨越长城占领今河北、内蒙、山西等大片土地,进而占领整个华北;与此同时,从海上进军华东的日军意欲从上海登陆并沿长江攻占中国首都南京。这一南一北同时发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成为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战略企图的具体实施方式。虽然两个战役最终都以中国军队的惨烈失败而告终,但七十多年后,中国大陆的人们多数只记住了南边的淞沪会战,而将北方的南口抗战遗忘在巍巍太行与莽莽燕山交界处的荒烟蔓草中。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民间人士在骡子圈为抗战英烈所立纪念碑1   南口战役,国民党中央军主力依托长城、居庸关防线以6万将士迎战日军逾7万兵力,由于南口易守难攻,日军进攻时避实就虚,故战事焦点多集中在南口西南处的高山险关处,最为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黄楼洼(高楼)、骡子圈一带,就是我脚下这片高地。最终日军从镇边城水头长城一带偷袭中国军队,攻破长城防线进而占领怀来,使我长城防线奔溃,守军撤回张家口,南口战役失败。经过20天激战,我军伤亡近3万,亦毙伤日军过万,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民间人士在骡子圈为抗战英烈所立纪念碑2   中国将士以血肉之躯依托明长城的残砖碎石抵御日军现代化武器的进攻,是这段明长城最后一次发挥军事防御功能。这段长城在明朝时属于蓟镇长城,督造蓟镇长城并驻防该线防御蒙古的是抗倭出身的戚继光将军。几年前我生活在厦门时,也陆续走遍了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故地;来到北京,又追随将军的脚步在太行、燕山和辽东的关山中探古寻访。南北纵横,不仅仅是戚继光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荣辱,背后更是一个王朝的兴衰。虽说戚将军抗击的倭寇当中日本人的成分不多,但若能知道在身后350年,他所督建的长城竟然能见证如此惨烈的抗日战争,不知将军会如何唏嘘感叹;而有明一代,长城防线也不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战役,旨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在面临近代来自于海上的威胁时、在看到中国将士依托长城在关外抵御由关内进攻而来的日军时,又不知会如何唏嘘感叹………   由于党派纷争,南口战役的指挥官和参战将士,在中国大陆鲜被提及,更无官方纪念。在战斗中阵亡的中国守军,长官多为三四十岁,人人都是精壮的汉子;士兵多为一二十岁,个个都是半大的孩子,他们长眠在长城之上,寒冷、孤独、凄凉……每每修缮长城时,才会偶尔挖出他们的忠骨;无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更无祭祀。骡子圈有两处民间人士立的纪念碑,都是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是多数中国人祭奠家里已故亲人的方式,而这些抗战英烈,不是应该享受最高等级的供奉和祭祀吗?想起三年多前,一个日本老年团队冒雪来到横岭长城,结果三人被冻死;我想他们绝对不是单纯游览连中国人都不怎么去的这段长城的,他们应该是去祭拜的战死的日本兵的。我拿出背包中的茅台酒,逐一祭拜两处石碑。这酒是前一天从家开始,经过50多公里的徒步翻山专门背上来的;风太大,倒酒时根本等不到落地,便被大风吹散在空中……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民间人士在骡子圈为抗战英烈所立纪念碑3       我看了很多关于南口战役的地图,基本都是下图版本,但对于“850高地”的标注位置却有着深深的质疑。“850高地”争夺战是南口战役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国军第72师第416团为坚守此高点,全团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团长张树桢全身多处中弹,亦壮烈牺牲。如此重要地标,竟然被标注在了镇边城附近的高山上;而根据战时报道和台湾方面的有关研究资料,“850高地”应该毗邻长城高楼,大概率就应该在民间人士立碑的骡子圈附近,而不是远在镇边城。如此重要的史料存疑,只能说明,这段悲壮的历史,真是太缺乏应有的关注了。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1937年南口战役敌我作战图 ,其中高点“黄楼洼”,就是高楼;“骡子圈”,就是我脚下这处相对开阔的圈地      祭拜完英烈,再爬升几步就到达这段长城最高点——高楼。“高楼”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称谓,稍微官方一点的名字叫做“黄楼洼”,但我也不明白为何一个高点要叫做“洼”,还是明代《四镇三关志》中的“茶芽驼”比较切合。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高楼 严格讲我将穿行的这段长城属于明代“九边”中的蓟镇长城。蓟镇宣镇就以镇边城为界,直到今天也是北京和河北的分界。宣镇长城和北京绝大多数的“蓟镇”长城区别较大。下图《四镇三关志》中有关文字部分看以看出横岭长城多为“永乐年建、嘉靖年修”;空心敌台一定是嘉靖以后补建;实心敌台,即文中“墙台”为永乐年建。下图两个红色框架内分别为“茶芽驼”(今高楼)和“大石沟”(今横岭隘口)。许多今天无名地方,当时都有名字,如:东\西核桃冲、东\西凉水泉、寺儿梁等……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明代《四镇三关志》中有关本段长城的记录     驴友圈内公认的北京最高敌台是高楼,经过考证有误:处在黄草梁山间的分段长城,就是唤作“七座楼”的,每个都要比高楼高不少;此外,样边长城往南穿越,有个断崖,唤做“毒药台”,上面的敌楼也比高楼高。但毒药台隶属河北还是北京我还没有考证清楚,也有可能京冀是以那段长城分界,所以毒药台也能算北京境内。这样看,高楼在海拔高度上至少排第九名了。但无论相比七座楼和毒药台,高楼所处周边地势较为平缓,本身又高居山脊之上,所以给人以最高处的误解也不足为奇;也恰恰因为如此,高楼也才更加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高楼近景。虽经修缮,但仍保留了1937年南口战役时的弹孔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高楼向西、拒虎关方向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高楼向东,陈家堡方向      站在高楼回望来时路,近处是民间人士所立抗战纪念碑(下图黄圈处)、最远处是妙峰山(下图红圈处)。至此,用时25小时,我完成了妙峰山遥望高楼和高楼回望妙峰山的计划。接下来是从高楼沿长城穿越到横岭隘口。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站在高楼回望妙峰山 从高楼向西,经过一个方形敌楼后,便会到达圆楼。圆楼是本段长城特有的圆形敌楼,在蓟镇长城中较为少见,同时在宣镇长城中也不多见。这段横岭长城,就是蓟镇长城和宣镇长城的过渡带。高楼到老虎台电塔处,长城沿山势先陡降再急升,是一个明显的大“V”(“辛房大V”),此处可以清楚看到关外的官厅水库和林立的风力发电机。大风积雪情况下,穿行难度较大。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高楼向西方向——“辛房大V”     明代《四镇三关志》是研究这段长城最原始也是最权威的史料。下图明确注明横岭城、长峪城和白羊口的位置,于是可以推导出横岭隘口(图中“大石沟”,四个关城一字排开,横切长城处,今天的415县道横切长城处,在当时就是关城)、高楼(“茶芽驼”)以及其它显著敌楼或者烽燧。以横岭隘口为界(图中“大石沟”处),向西的样边长城,是标准规范的宣镇长城,是洪武、永乐年建,后世改动较小;而向东的横岭长城,则是宣镇长城过度到蓟镇长城的过度带、两个相距150年不同时期的增补和修改痕迹明显,直到八达岭及其以东,变成最为精华的砖石城墙+空心敌台的蓟镇风格。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明代《四镇三关志》中有关横岭长城段的图示,红字为今日名称    

     穿越“辛房大V”,到达老虎台,从此本段长城将向正西方向延伸,直到大营盘开始再向南拐弯。老虎台也是重要的敌台,电塔的建造居然利用了一段长城墙体,无论如何穿越,都必须经过这个电塔。昨天此时我在阳台山去往妙峰山的路上多次遥望这个电塔,而此时已经到达它的脚下。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老虎台电视微波塔

 

临近正午,风势不减,必须保持行进状态,不然将难以承受低温;此时已临近中午,早晨五点多出发,此时需要进食,但长城之上风势凶猛,手都难以伸出,于是想到电塔围墙内避风。结果运气不错,电塔里面内值班小哥,看我一个人,便让我进到值班室,我补充了热水,抓紧吃了饭。这个电塔是河北怀来县的电视微波站,听值班小哥说八十年代修建电塔时也挖出过很多人体遗骸,让我不禁又想起刚刚祭拜过的南口抗战烈士……又在想,我仅仅在大风中穿行长城一上午,就感觉难以承受,那么千百年来驻守长城的将士,又将是如何忍受坚持下来的……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在老虎台电塔值班室休整、吃饭      在电塔值班室休息20分钟,正午12点,继续向西穿行。此时天空已经没了蓝色,但风势仍然不减。接下来一段长城是正西正东的走势,也没有了之前那么大的起伏。 这一带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远没有眼下这么平静和恬淡。由于八达岭居庸关的坚固,其西南侧的横岭长城一带就经常被当做攻破燕山太行防线的突破口,除去之前说过的上世纪和日寇的激战,这段长城在明代,也是战事不断:明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在居庸关没有被攻破的情况下,蒙古瓦剌部绕道西南,由紫荆关攻入,经易县、涞水、良乡直接兵临北京城下。一小部分游骑分别从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和横岭口进入腹地,兵临北京城下…… 明嘉靖二十九年,又发生了著名的“庚戌之变”,鞑靼别部首领俺答由密云的古北口攻入,再次兵临北京城下。俺答其中的一小部分骑兵仍然是由白羊口、横岭攻入……直到灭亡大明的李自成,也是由此处东北不远的石峡关破关,使得居庸关失去防守意义,进而围住北京城,崇祯自尽、大明灭亡……以上所有事件中,居庸关从未被攻破过,甚至没有发生过一次战斗,而我脚下这段长城却见证历史如许,也不知是这段长城的担当,还是他的不幸。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从老虎台往西,向拒虎关方向     每每穿行在长城之上,思绪便难以平静。经常听到质疑长城存在的合理性的言论,认为“死的长城怎么能挡住活的敌人”……的确,事实上长城并不能阻挡已经展开的战事,但要看到几年来在“规定秩序”方面起到的作用。《剑桥中国史》中曾经涉及过一个科学统计,反映出长城沿线有长城之前和之后,爆发战争的规模频率的关系,有兴趣的可以探究研究。长城的建立不是为了阻挡某一次具体的进攻,而是为了避免战争的爆发,体现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哲学。很多人至今仍然认为长城是单纯的军事防御设施,忽略了他交流的作用。沿线无数的关、城、镇,就是内外互通、南北交汇的结点。长城不是一个单纯起隔绝作用的墙体,他是把游牧文明向“规范有序”方向引导的一种手段,正是因为这种手段,极大程度避免了战争的爆发。千百年来,倾国力、穷民力,持续做一件事,他一定是有意义的,一定不是因为无聊。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横岭长城拒虎关   到达拒虎关,已经快15点,穿行至横岭隘口大约还需要1-1.5个小时,但为了按照原计划16点钟在镇边城和校友队伍汇合回京,我必须就此下撤了。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从长城下撤至坊口村   从长城拒虎关沿土路一路下撤,便来到坊口村,终于又看到水泥路和人家了。今早自长峪城出发后,除了在老虎台电塔看到值班小哥以外,未见一人。按照贝爷的《荒野求生》的套路,看到公路和人家,本期节目至此也该结束了,但我还有最后一站——横岭村。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横岭城古城墙   明嘉靖年间,为了防止鞑靼入侵建立了横岭城(今横岭村),归属昌镇,归居庸关参将节制。并规定横岭城、长峪城、镇边城、白羊城由居庸关指挥,遇戎事相互策应。这座古城门对面的马路上,有家“顺兴”农家乐,老板叫冯顺兴,是第一批参与2012年上山搜救遇险日本老年旅行团的五人之一,我在他家逗留等待另一队伍时,听他和他妻子讲了不少当年事,更加应正了我之前的猜测……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横岭城古城门      长城探古之马刨泉、高楼、横岭城 上图为本期最终路线(未达到横岭隘口,而是从拒虎关下撤至坊口村,再沿公路到横岭村,如上图蓝色线路)   18点,在横岭村与镇边城村之间,与另一队伍会合,至镇边城村休整、晚饭。本期活动结束。计划内的路线没有全部完成,缺少从拒虎关到横岭隘口的一段,留作今后吧。本期徒步70公里,其中公路35公里;累计爬升约3500米。晚饭后,乘车回京,车辆在我昨天一路奔波而来的高芹路上向市区行驶,大风已停、月似银盘。(完)                                                                                                2016年3月10日夜  北京香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