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瓦当中的吉祥幸福凤凰网陕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乐未央永寿嘉福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瓦当中的吉祥幸福凤凰网陕西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瓦当中的吉祥幸福凤凰网陕西

2024-07-11 20: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汉· “长乐未央”瓦当

汉·“万岁”瓦当

汉· “永受嘉福”瓦当

原标题:“长乐未央”“永受嘉福”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瓦当中的吉祥幸福

纵观汉代吉语瓦当,从对生命长寿永生的期盼,到对生活吉祥幸福的祈愿,再到对家国昌盛繁荣的祝福,乃至到对后世子孙的美好祈福,都无不镌刻着汉代社会文化的鲜明印迹,这些吉语瓦当中的字源、词义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走向未来的动力源泉之一。这些吉祥汉代瓦当,因为它所蕴含的祥瑞内容和对象,是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文化思想形成发展,以及这些吉语对后世影响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过对这些吉语瓦当字源的解读释义,可以使更多人对其文化意义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汉代瓦当主要分类有文字瓦当、图案瓦当和图象瓦当。其中文字瓦当按照内容,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吉祥语类瓦当,第二类为宫阙建筑名称类瓦当,第三类为姓氏类瓦当。其中第二、第三类瓦当,对今天认识汉代宫阙建筑有着考古文献学上的意义。本期我们提及的汉代瓦当上的吉语,大致可细分为四类。

一方汉代“万岁”瓦当

铭记着中华文化早期的朝气蓬勃

长寿永生的主题,这是第一类最常见于汉代瓦当中的吉祥语,表达着在汉代社会人们对生命延绵的一种期盼。

生命永恒是一个长久而古老的话题,早在战国诸子思想争鸣交汇的那个时代,时间、空间、秩序、道德就成为各家争相辩论探究的重要主题,而“人”作为这些论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个人”的存在问题也逐渐被凸显出来。作为个人存在的基础——“生”,被赋予了更高的期许。这种永生观念不仅仅源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担忧,也是对现世生活的期许与抱负。到了汉代,经过战国诸子思想的汇流与整合,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融会各家思想的新的世界观,这套世界观又与汉初黄老之学、神仙方术思想相融合,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人们。同时,也被手工业者以巧妙的方式呈现在了瓦当的文字中。最为常见的有“万岁”瓦当、“千秋万岁”瓦当、“与天无极”瓦当、“千秋万世与天毋极”瓦当、“延年”瓦当和“长生未央”瓦当等。

以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万岁”瓦当为例,它从右到左分别为“万”与“岁”二字。“万”与“岁”所指到底是什么呢?从字面上去追根溯源,很容易从汉代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找到答案,书中指出:“万,虫也。”很好理解,万就是一条虫。当然,许慎这样解释,不是没有根据。从甲骨文到金文,“万”的写法是标准的象形文字——一只蝎子的形状,或者更像一条简笔画的蜈蚣。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讲:“谓虫名也,假借为十千数名,而十千无正字,遂久假不归,学者昧其本义矣。唐人十千作万,故《广韵》万与萬别。”即指出,万字本义是虫名,但是后来演变为数目,十个千作万,人们也就不再以“万”指“虫”,其本义湮没了。

再来看“岁”这个字,《说文解字》谓“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星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又根据《汉字字源》一书中所按:“其字形为一把有弯刃的大斧,斧上有两点,原是装饰物,后来演变为‘止’。其本义为割,这种意义后来演变为‘刿’字,而庄稼每年收割一次,因此引申为‘年岁’的含义。”由此,显而易见,在这件汉代“万岁”瓦当中,岁的所指当是年岁、年、时间。

“万”“岁”二字在这里连用,即对年做了数目的定义,形容极长的岁月,作为祝颂的话,表达了人们对永寿长生的一种向往,同样也是对家国万世长存的一种期望。

那么,“万”和“岁”二字是不是在汉代才开始连用呢?根据文献记载,“万岁”二字的连用,在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东汉赵哗所撰的《吴越春秋》一书中,记载越王勾践和范蠡去给吴王夫差祝寿时,就有“大王延寿万岁,长保吴国,四海咸承,诸侯宾服”。一句中的“万岁”连用。而要再早到春秋、西周以前,从那些钟鼎金文中,却是未见“万岁”连用了。其实,“万岁”作为吉语,它使用在祝寿这些场合,以示对生命永在的期许之外,“万岁”在汉代,也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无论皇家、官员、百姓凡遇喜庆事,大家都喜欢使用“万岁”一词,表示庆祝。《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么一句话,为证:“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还有《后汉书·马援传》里的记载:“吏士皆伏称万岁。”《后汉书·李固传》也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总归在汉代,“万岁”还是一个不分阶级,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表达喜悦之情的词语。

当然,我们在今天不仅仅只是看到了“万岁”一词庆寿、欢喜的一面,它在汉代还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意思,也就是死亡的讳称。这一讳称,在汉代也很普遍,比如在古诗十九首中的《驱车上东门行》中的“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等等,不胜枚举。而“万岁”一词何时成为皇帝专用词儿,那已经是汉之后千余年的十二世纪下半世纪的事了。当时统治中国北方的金帝国皇帝完颜璟颁布了取缔戏曲演出中的帝王戏,并称万岁的律条,如违律,苛以重刑。

从“万岁”一词自汉代以来的嬗变,不难看出,汉代大气恢宏的社会风尚,随着时光的流逝,封建皇权最终走向暗夜的过程。一方汉代“万岁”瓦当背后,承载着中华文化早期如日东升、朝气蓬勃的时代记忆。

“长乐未央”“永受嘉福”

人们对生活吉祥幸福的美好祈愿

瓦当上的第二类吉语内容,则是对世间吉祥幸福的祈愿。人们在生的基础上,祈愿生活美满幸福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这类吉语内容容易理解,在造字之初,“吉”“福”等字本义都与当时祭祀礼仪有关,向上天祈求幸福美满。尽管世道变迁,但从古至今人们追求幸福仍然极为相似,我们常说“五福”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中:“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富贵、安乐、美满、康宁皆为人之所盼,到了汉代,人们将这种祈愿通过日常房屋构件瓦当表现出来,因此出现了“高安万事”“长乐未央”“永受嘉福”这些吉语瓦当。

在汉代表现祈愿吉祥幸福长久的文字瓦当中,最著名的当属馆藏于陕历博的西汉“长乐未央”瓦当。这件瓦当中“长”字的甲骨文写成一个头上留着长发的人的形象,为合体象形字。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长”释义为:“久远也。从兀从匕。兀者,高远意也。”“长”的本义是指长发的人,引申为“长久”的意思。“乐”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上为鼓形,下为鼓架。《说文解字》中,“乐”字是“五声八音总名”。五声指宫商角羽徵,八音则是八种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制成的乐器总称,“乐”的本义就是“音乐”“乐器”。后来又逐渐引申为喜悦快乐的含义。再来看“未”字,《说文解字》“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凡未之属皆从未。无沸切”。未有几种含义,未的甲骨文写法呈现的是树木枝叶繁茂的样子,引申出第一种含义,即“六月”的意思。第二种意义又在“六月”基础上,指出(六月)万物皆成,有滋味也,所以也有“滋味”的意思。而在天文历法中“未”又与天干地支、时辰相关,未时为下午一点到三点的时刻,是太阳开始从明媚转向西沉的时刻,所以又有“昧”字的含义,即“昏暗”“隐瞒”的含义,也因此后来渐渐引申为“没有”“不曾”的含义。而其本义“树木繁茂的样子”也渐渐不被使用。“央”《说文解字》:“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央同意。一曰久也。於良切。”这里指出了央的两个含义,一说是“中心”“中间”的意思,另一说法是“长久”的意思。

“未央”连用确指不会停止、没有尽头,而“长乐未央”合在一起通俗地讲,就是快乐、幸福永远都不会停止下来。这件陕历博的“长乐未央”瓦当,断代为西汉时期。“长乐未央”瓦当所包含的幸福观,从本质上说是非世俗的,它的终极目标是人们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与体现。这种以长生不老为终极幸福观的弥漫于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风潮,贯穿着整个西汉时期。而到了东汉时期,这种幸福观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死后升仙、灵魂不死即为幸福的观念在消失,人们普遍开始关注世俗的幸福,财产多寡、车马形状、乐舞百戏、庖厨宴饮等等富贵安乐的享受,成为衡量一个人幸福的标准指数。

东西两汉幸福观的区别,有大量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佐证。而这件西汉“长乐未央”瓦当文字背后,正是当时人们幸福观的所在,是西汉时期整个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一种记录和表达。

“永保国阜”“与华相宜”

祝福国家昌盛繁荣的家国情怀

第三种吉语瓦当是表达家国情怀,它们代表着这一时期“民族国家”的观念已经形成。与先秦时期不同,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人们对“中国”“民族”的认识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天下”也转变成了“中国”。随着对国家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整合组织,对四方夷族的认识和对疆域的开拓,人们逐渐开始认识、认同自己所处的这个国家。国家意识不仅仅是依靠一个政权联系,更深刻的是在法律、文化、观念、语言、地域上的一种纽带的形成。人们渐渐地意识到,个人、家庭、国家之间息息相关的羁绊,开始将个人、家庭的命运同国家相连,他们希望国家富强昌盛,希望国家长久、幅员辽阔。这样一种强烈的家国色彩,在这一时期的瓦当吉祥语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较为著名的有“与华相宜”瓦当、“与华无极”瓦当、“亿年无疆”瓦当、“永保国阜”瓦当和“泱茫无垠”瓦当……

就以“永保国阜”瓦当为例:这件瓦当中的“永”,甲骨文时期“永”字字形是水流动的样子,本义为“水流”源源不断、经久不息,也被引申为“长久”“久远”。第二字“保”,甲骨文中是由一个“人”字和一个“子”字组成。《说文解字》中:“保,养也。”指出有“抚养”“养育”之意,这里取“保护”“保佑”之义。“国”字呢?甲骨文的字形为一个武器戈和一片土地的形象。本义是通过武器、武力来保卫一方土地,后来周围加一圈或者半圈的包围结构,表示出某个区域的意义性符号,因此逐渐演变为某个特定区域范围的词,产生了“疆域”“国家”等意思。后来又随着国家中央政权的建立,又进一步引申为“某个政权”“政体”的意思。这里“国”的使用,既可以理解为“国家”“疆域”的地域挂念,也可理解为汉王朝“政权”的意思。“阜”字在甲骨文中是山坡上岩石层叠的样子。《说文解字》中说:“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许慎在这里指出了“阜”又有广大土地的意思。“永保国阜”瓦当表达了人们祈愿上天长久保佑国家土地的心愿。

在此,“永保国阜”的吉语,呈现了当时人们已具有了强烈的国家、国土和民族意识,国家、政体的命运已经和个体家庭命运息息相关。除了这种家国情怀之外,祈愿国家平安昌盛的同时,也肯定了政权,包括皇权的合法性和唯一性。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永保国阜”里面所饱含的对国家的认知形态,直到今天依然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家统一、家国安康成为每一个华夏子孙共同且永恒的价值追求。

“大宜子孙”“长宜子孙”

对后世子孙的美好祈福

汉代吉语瓦当,还有一个大类,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对后世子孙的美好祈福。

多子多福的观念早在史前时期,就常常通过鱼、蛙这样的图腾表现出来了。中国自古以来,除了个人生存幸福之外,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格外强调“家”这一观念。家庭作为人生活、生存并且建立亲戚联系的单位,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依靠,也是联系宗族、国家的重要媒介。而作为家庭延续,子孙常常被赋予更多的期许和祝愿。幸福的长久,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传递和绵延,为了达到永恒的幸福,人们祈愿子女的兴盛昌宜。这种对后世子孙的祈祝,到了汉代,便出现了“大宜子孙”“长宜子孙”等瓦当。

陕历博现在馆藏的“长宜子孙”瓦当,正是其中的代表。这件瓦当中的“长”字与“长乐未央”中“长”字的字源、语义相同。“宜”的甲骨文写法,是两块肉放在俎上用于祭祀的形象,其本义就是指用来祭祀的物品,因为通常都是用佳肴等上好物品进行祭祀,所以字义渐渐演化为“适当”“合适”的意思,表达美好的事物、生活等。“子”的甲骨文写法,其重点在于刻画了孩童的头和手臂,其本义就是“婴儿”“孩子”的意思。“孙”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阐释的:“子之子曰孫。从子从系。系,续也。”指出“孙”就是孩子的孩子称为孙,后来泛指后代子孙。“长宜子孙”瓦当其意显而易见——祈祷后世延绵不绝永获安康幸福。

在此需要注意一点,就是“长宜子孙”里包括对“后世”的概念。它的所指,不仅仅有着时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还有着一个具体的物质边界概念,那就是家、家庭、家族。由此,“长宜子孙”所传递出来的核心观念,其实就是对家、家庭、家族永远承续兴旺、发达的祈愿。而这一祈愿,是在汉武帝儒家思想确立之后,整个社会儒家精神意识的直接反映。因为家、家庭、家族是儒家思想最为核心的物化载体,更是儒家伦理思想价值观念的具象化呈现。可以说,汉代吉语瓦当“长宜子孙”所传递出的思想价值观念,自汉代以后,延绵不绝,直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进程。 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