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乐下沙海滩修复效果图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2023-10-11 00: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海上有森林 润岛细无声——福建厦门红树林修复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1-12-28 作者:赵宁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页面浏览量:

  连绵成片的红树林,翩跹飞舞的白鹭,海面上波光粼粼,游客相伴在栈道上漫步……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景色如画,游人如织。   这只是厦门红树林修复成果的一个缩影。《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近日从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近年来,厦门市因地制宜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开发与利用,打造滨海地区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曾经脏乱差的滩涂和严重侵蚀的岸线,变成了风光秀美的生态花园。   从淤泥滩涂到旅游胜地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域海岛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许多港湾围海造田、围滩养殖、填滩造陆,加上码头与道路的建设等城市建设,厦门红树林面积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320万平方米降至2004年的43万平方米,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其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和茂密的枝体能有效防沙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因此,开展红树林的种植和修复,成了厦门市开展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位于厦门环东海域东北角、同安湾湾顶,海水与淡水相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为红树林的种植提供了适宜的天然条件。   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航拍图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供图   2011年,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为了科学营造出适宜红树林生长的环境,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开展了一系列复杂的“装修”:在设计种植红树林区域先建设成临时围堰,然后将围堰外的淤泥填进临时围堰内,形成满足红树林生长所需高程以及一定水面和潮沟的人工岛屿。堰身采用斜坡堤式结构,主堰堤身为大型充填沙包,围堰基础较深处采用抛石棱体结构,上部采用生态型的尼龙袋装泥砂形成人工滩地挡土结构,在红树林生长根系发达后,尼龙袋经降解最终形成自然坡态滩面。   作为厦门市首个以红树林为主题的生态湿地公园,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通过红树林种植重建红树林生态系统,共形成红树林85万平方米,修复区内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的物种数提高了2.4倍,生物量提高了3.6倍,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的红树林长势喜人,南岸栈道于2020年元旦体验式开放,开放期间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成为厦门新晋的“网红”旅游胜地,2021年春节期间高峰期每天可达3万人。建成后的公园也因此成为厦门“高颜值”城市的又一名片。   红树林“护卫”厦门湾   保护濒危物种,加强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一直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起,厦门政府、群众和科研人员即着手开展红树植物的试种工作。2005年开始,厦门市开展红树林规模化种植试验并获得成功。   近年来,厦门市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争取国家“南红北柳”“蓝色港湾”等生态工程项目的资金,大力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目前,厦门湾红树植物分布在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和翔安5个行政区域的27个点,总面积近170万平方米。   2016年初,厦门海沧湾陆续种植了约100万株红树苗木。苗木以秋茄为主,配合无瓣海桑、拉关木、木榄等7个品种,形成混交林。种植区域包括海沧湾沿线,以及大屿岛、大兔屿等地,占地约20万平方米。2020年,相关部门又陆续补植了1.3万多株苗木,进一步巩固生态修复成效。如今,海沧湾红树林已形成滩涂上独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不仅大大提升了岸线自然景观,更构筑起护卫海岸线的“绿色长城”。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旧称筼筜港。20世纪70年代初,围海造田、筑堤围湖,使筼筜港变成一座基本封闭、水域面积仅有1.6平方千米的“内湖”,改称筼筜湖。20世纪80年代中期,筼筜湖区一度污染严重,鱼虾绝迹。   按照“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方针,厦门开展了对筼筜湖的综合治理。整治后,形成环湖面积2.8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6平方千米,绿地面积1.2平方千米,改善用地辐射流域周边37平方千米,生态产品价值显著提升。茁壮成长的红树林营造出了良好生态,湖区近年共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7门123种,底栖生物3门14种,还有粗皮鲀、中华鲎等珍稀保护动物。此外,还发现15目37科88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湖区已成为繁华市中心的城市湿地公园和白鹭保护区。   2021年,厦门市获得中央财政支持3亿元用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包括海岸线保护、海堤生态化提升和红树林保护修复等。   红树林修复助力“碳中和”   除了防风固沙、净化海水之外,红树林在固碳储碳、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项目于2017年8月22日启动。该项目将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厦门会晤期间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以种植红树林的方式中和。计划在厦门市翔安区下潭尾湿地种植红树林近40万平方米,用20年时间将本次会晤碳排放全部吸收,实现“零碳排放”目标。   该项目建立了引育种中心及海洋监测站,通过驯化种植半红树和滨海耐盐碱植物,并开展一系列的观察与监测,对部分适生物种在东南沿海进行推广应用,最终形成了一个集科普、植物驯化推广、开发与应用为主题的片区。   为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效发挥海洋固碳作用,厦门市下潭尾被自然资源部列入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试点区域,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并印发了《厦门市蓝碳生态系统调查评估试点(下潭尾红树林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实施方案》,并实地开展下潭尾红树林区域植被、凋落物、沉积物碳储量调查,评估下潭尾红树林碳储量现状。   2021年7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成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9月12日,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完成了福建首宗海洋碳汇交易,泉州洛阳江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2000吨海洋碳汇在该中心顺利成交。   据了解,厦门还将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首宗海洋碳汇交易成功经验基础上,探索打造全国蓝碳研究和交易中心,助力蓝碳经济发展,向“双碳”目标持续迈进。   多年来,厦门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财政金融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在全国碳中和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用于引导企业与个人践行碳减排,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系列举措为实现红树林修复的碳汇生态价值提供了范本,对推动蓝碳经济发展和助力碳中和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