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的美学意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锦瑟的意蕴 李商隐《锦瑟》的美学意蕴

李商隐《锦瑟》的美学意蕴

2023-12-11 19: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商隐《锦瑟》的主旨历来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其中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比如其中的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等,这些给该诗增添了不少生机。作者通过这些美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本有的无奈。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

  虽然这首诗的中心难以定论,但是它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细品此诗,我们就会发现它蕴含的美学意义,即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

  一、朦胧美

  朦胧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意境,当然也是一种美。品读李商隐的《锦瑟》我们就会发现该诗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情境。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美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作者以“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结,表明作者到老还是珍重这份感情的,虽无需追忆,但分明已然在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即说作者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如水中花,镜中月,琢磨不到。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惆怅的情结中结束,余音袅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境界。

  在不断变换的朦胧意境中,不变的是作者那颗悲伤失望、迷惘彷徨的心。而由心生的愤懑之情便消解在这朦胧的意境之中,这使作者的内心达到一种变与不变的平衡。

  二、悲剧美

  生活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所以悲剧在人世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常见的,然而悲剧本身也是一种美。如果没有悲剧,也就没有什么美。就如Halfmann说的:“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那种有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悲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最高尚的总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个人只有在达不到目的的时候才有值得为之生、为之死的理想,从而才能自我。在绝望的境地里继续保有希望的人比别人更接近星光灿烂、彩虹高挂的天空。”[1](Halfmann,85)李商隐在这里以悲剧的形式展示了他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首先,从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上来说,该诗句句含悲。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是人类共有的审美情趣,诗的第二联正书写了这样的内容。“庄生晓梦迷蝴蝶”,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写出了他所留恋的梦境,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忆,尽管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则更生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生,永结情缘。在这里诗歌正是巧妙地运用两个典故,创造了一种令人无限伤感的悲剧美。

  其次,从作者选择的意象看,“锦瑟”,“蝴蝶”,“杜鹃”等本就是悲剧的象征。《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可见“锦瑟”是一种演奏悲曲的乐器。“蝴蝶”语出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这说的是庄周在天亮时做了一个梦。他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这是一种似梦非梦的混沌状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绝望的, “哀莫大于心死也”可见其悲。《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由此看来,作者所选的意象,不管是无生命的还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悲剧”的代名词。

  悲由心生,境由文生,这悲情悲境正是作者那不如意人生经历的精确浓缩。正如裴溥言说:“用景来写情,极缠绵极倘恍,萧疏旷远,情趣绝佳,在悲秋怀人之外,更有一种可思不可言的深沉感慨。”[2]这使得作者的悲情更显沉重。

  三、缺憾美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的。维纳斯虽有缺憾,但她是美的化身,她是美的。李商隐的这首诗便蕴含着一种缺憾美。

  我们看该诗第三联的第一句“沧海月明珠有泪”。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这妙境是完美的,但作者表达的却是哀情,是彷徨郁闷之情。这哀情打破了诗歌原有妙境的完美,给人留下一种缺憾。

  我们再看第三联的第二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晚唐诗人司空图曾引戴叔伦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山位于陕西蓝田,是著名的产玉之地。传说此山在阳光之下,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升腾,但美玉之精气远观如在,近观却无。因此得玉者失玉之精气,得玉之精气者失美玉,可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便是一种缺憾,便是一种美。

  联系作者自身的坎坷经历,我们知道:诗歌在第三联诗意回转,开出一新境界来,明珠在沧海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有理想有才华的人总是难以施展抱负,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诗人的遭遇。诗人年轻时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和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他称颂汉高祖、唐太宗,也称颂张良、诸葛亮。他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可惜他往往“事与愿违”,由于遭遇诋毁,又被排挤,“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令他无限伤感。纵有满腹才华,但无施展之地,这便是发生在诗人自己身上的缺憾,读来让人为之惋惜。

  总之,诗歌是一种艺术,艺术也是一种生命意识。封孝伦先生在他1988年完成的硕士论文《艺术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达》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艺术与人的生命意识有关,人类创造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人类创造艺术是为了在精神的时空中满足自己的生命目的。”[3]这首诗创造出来的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正是作者在精神的时空中满足自己的生命的手段,同时它也揭示了人类的生命意义:即使生活是悲剧的和不完美的,我们也要在悲剧中抱着希望勇敢地活下去,因为岁月短暂,容不得人有半点回旋的余地。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方可不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