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间舞蹈那么多,只知道锅庄舞?那就太out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锅庄心的归宿 四川民间舞蹈那么多,只知道锅庄舞?那就太out了!

四川民间舞蹈那么多,只知道锅庄舞?那就太out了!

#四川民间舞蹈那么多,只知道锅庄舞?那就太out了!|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巴塘弦子在当地流传了1000多年,人们婚丧嫁娶的时候,都会跳起巴塘弦子,有时候整整一晚都不停歇。巴塘弦子是最有名的一种,它融诗、琴、歌、舞为一体,具有行云流水,长袖善舞,同手同脚的特点。

>>>>

千年“巴塘弦子”后继有人

近年来,四川省巴塘县为“巴塘弦子”提供资金支持、引入人才,并在当地校园设立弦子培训中心,让孩子从小学习“巴塘弦子”。

目前,全县“巴塘弦子”传承人有老、中、青三代人,能表演的众多群众也呈老、中、青、幼四代人分布,“巴塘弦子”这一古老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

2.阆中巴象鼓舞

巴象鼓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舞蹈。拥有千年的发展历史,位于灵山秀水的四川古城阆中。具有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怡情乐性的教化作用。

>>>>

给巴象鼓作神秘“图语”

在阆中市寓思园街的纸扎店里,民间艺人牛德志正在给一面面巴象鼓鼓上画上自己独创的图纹,一个个古怪离奇的文字符号就像天书一样,在牛德志的眼里,这些图文就是阆中人的祖先巴人最早使用的文字。

>>>>

盛名远播,传承有道

从小便对“巴象鼓舞”深深着迷的李长炎,参加工作后不久便着手收集“巴象鼓舞”的鼓谱,走村入户,请教学习。退休以后,李长炎一直致力于“巴象鼓舞”的推广和普及。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队伍也由最初的数十人发展壮大到300余人。李长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推广,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令他欣喜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巴象鼓舞”的推广和普及中来。

3.泸州雨坛彩龙

泸州雨坛彩龙盛行于明末清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泸州市泸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龙文化之乡”的荣誉,雨坛彩龙以其悠久、辉煌的历史成为千年龙乡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

泸州雨坛彩龙,活龙活现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

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

传承人谈燕:让龙舞后继有人

2006年,泸州雨坛彩龙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谈燕目前是这个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谈燕说,龙舞队采取松散式的管理,平时演员都有各自的职业,有演出时再临时组织起来,根据比赛级别决定排练、急训的时间和强度。目前,我培养的龙舞演员已有两三百人。

4.平昌翻山铰子

翻山铰子发源于川东北平昌县西兴、龙岗一带,流传于大巴山区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所辖部分县(市、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平昌翻山铰子 舞出新气象

翻山铰子既有对古巴人原始舞蹈的继承,又吸收了民间的音乐元素,因而具有舞蹈、音乐、戏曲、曲艺、杂耍的多种特征,豪放粗犷,节奏明快,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

>>>>

传承人吴华得:后继乏人忧心多

2008年7月,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平昌县吴华得成为“翻山铰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被人尊称为“吴派”。

但令他忧心的是后继乏人,吴华得说:“他最大愿望就是成立一支农民乐队,免费为乡亲们表演翻山铰子,免费给徒弟传授表演技艺,让这种民间艺术世代相传。”

5.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莫恩纳莎”或“布滋拉”,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龙溪、雁门、绵篪等地,其中以龙溪乡阿尔村的巴夺寨最具典型。有关资料记载,距今已有2117年的历史。

>>>>

云朵上跳起的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逆时针方向围圈而跳。由于鼓大而沉,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是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才得以起舞,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种舞蹈一般无乐曲,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响盘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组合而成。如果说羌族歌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那么,咚咚咚的“羊皮鼓舞”便是一部经典的史诗。

>>>>

传承人朱金龙:让羌族羊皮鼓舞代代相传

朱金龙从14岁开始接触学习羊皮鼓舞,到现在已有50个年头,2009年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鼓舞传承人。“我父亲把羌文化原原本本的传承给我,国家也在大力抢救保护羌族民族文化,作为传承人我更有信心传承好羊皮鼓舞,让更多爱好者来学习传承。”朱金龙表示。目前,朱金龙的羊皮鼓舞传承人多达60余人。

6.威远牛灯舞

牛灯舞始创于清朝中期,起源于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下。其前身为“牛儿灯”,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巴蜀乡土气息。

>>>>

“牛儿灯”变牛灯舞 “牛”起来

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种种原因,“牛儿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当时身为越溪区文化站长的曹顺清看到了“牛儿灯”背后的隐忧——“牛儿灯”表演没有故事情节,表演随意性大。

此后,曹顺清对“牛儿灯”进行了改进,并写出了第一部剧本《双牛闹春》,同时冠以“牛灯舞”的名称。

2007年初,牛灯舞参加全县首届民间文艺汇演广受好评,获得优秀节目奖,这项民间艺术先后被县、市、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四代同台切磋,非遗文脉传承不断代

2016年底,位于威远县越溪镇吉祥村3组的越溪牛灯民俗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将逐步转型为传习基地。活动当天,“牛灯舞”第五代到第八代传承人同台“切磋”技艺,演绎非遗魅力。

7.新龙锅庄舞

甘孜州新龙锅庄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大约1500年的历史。新龙锅庄不仅仅是新龙文化的典型代表,还是康巴民间歌舞的典范。

>>>>

新龙县锅庄舞,见证新龙人的真善美

每年八月,是新龙人庆祝丰收的“锅庄节”。人们倾城而出,扶老携幼,来到水草丰茂、鲜花盛开的草地,以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和巍峨的雪山为背景,跳起欢快的锅庄,与山川日月对话,庆祝丰收,祈祷来年平安吉祥。

>>>>

锅庄舞进校园,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新龙县积极推广锅庄进校园活动,并通过邀请传承人进校教学,开展各种文艺比赛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了解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中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年轻的血脉。

文明君说

四川民间舞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然而,一些民间舞蹈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如何让民间舞蹈后继有人?雨坛彩龙传承人谈燕培养演员两三百人;翻山铰子传承人吴华得免费传授技艺;巴塘县在当地校园设立弦子培训中心;新龙县积极推广锅庄进校园……不论是自行传授还是政府推动,一系列措施得以尝试,一大批人加入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的队伍。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更多人的继承和发扬下,民间舞蹈一定会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也一定会以更加饱满和优雅的姿态,走得更远更美!

上天下海浪起来!四川这十几种“疯狂项目”够你嗨翻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