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火出圈!一起来读诗词里的宁夏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下一句 《长安三万里》火出圈!一起来读诗词里的宁夏川!

《长安三万里》火出圈!一起来读诗词里的宁夏川!

2024-07-13 06: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近

国风动漫电影

《长安三万里》火了!

作为暑期档杀出的一匹“黑马”

在社交媒体上

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电影里李白被赦免之后

吟诵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比孩子们为李白重获自由而感到高兴

不少大人却流下了泪水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

也许对这句诗句

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人生中再大的坎坷也会过去

希望和光明就在眼前”

温馨提醒

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小伙伴注意啦

本文涉及剧透

请谨慎“观看”

电影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串起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顶流”的大唐往事,令观众在“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中穿行大漠边塞,徜徉烟雨江南,在水墨意境与最新光影技术的完美融合里,感受辉煌壮丽的中华诗歌艺术。

在高适的视角下,观众看到了李白与高适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他们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的郁郁不得志,再到晚年时的万丈豪情,电影中的风流人物,虽然才华耀眼,却都或多或少为时代所困、被命运拨弄。

片子前半段并未将重点落在大唐风华上,而是着墨于恢弘气象的阴暗面,即旧门阀的资源垄断、朝政的日益衰败与青年才俊的壮志难酬。鲜衣怒马的新科进士,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商人之后李白干谒权贵吃了闭门羹,高适发现自己的家族在京城人心中早已没落。后来两人都有了一定诗名,但高适十分清楚,自己写诗针砭时弊,只会招致权臣忌恨,丝毫无益于仕进。

高适与李白,性情一内敛一飞扬,都有报国理想,但怀才不遇。李白遭遇的挫折和困顿、高适在生活中的处处碰壁,同样也让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跳脱出来,用他们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们天资各异,但都有过李白那一份自命不凡,在世间碰壁后,亦会生出逃离规则束缚的出离心,在他的大起大落里,我们唏嘘不已,同时感到一股提振人心的力量。高适沉潜修行,于乱世中大器晚成,我们钦佩他的信念感,也羡慕他最终在疆场回转天地。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克服的困难。

《长安三万里》,扑面而来的还有一份家国情怀,悲悯情怀。

影片里的诗人们个性迥异、命运多舛,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无论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流露着对国家的忧思与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李白初见高适,就为他写下“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视为知己。李白自己也有男儿雄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想着有一天功成名就,要学范蠡遨游七十二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当事业停滞,他写出了光阴蹉跎的焦急:“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写尽了乱世中苍生的祈愿:“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当繁华成云烟,他终于悟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的超脱,是他能在孔孟和老庄之间自由切换,进退有据,虽鼓盆而歌,但信念不灭。正是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洒脱不羁的个性,自信人生三百年的胸怀格局,造就了一代伟大诗人,创造了千古流传的好诗句。

再看高适的人生。祖辈的光环带给他一种荣耀感,种下了一颗报效祖国的伟大种子,与岳飞的“精忠报国”遥相呼应。当国家正需用人之际,他可以年老之躯披挂上阵,建立功勋。

我们或许不能和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相提并论,但我们一样能思索,自己该怎么做,该怎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梦想、追求幸福?如果说千百年来,变的是时代洪流,变的是岁月蹉跎,那么不变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愧于天地的精神。

《长安三万里》的气势是磅礴的,主题是深刻的,但它并不想“教”我们怎样去度过一生。重要的是,看完电影之后,我们是不是能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这可能就是本片能够火出圈的根本原因——我们都能从电影中看到自己,看到人生。

《长安三万里》共涉及48首诗词

而说到诗词

古往今来

也有众多文人墨客

为宁夏写下了无数诗词佳作

一起在优美诗词中

来感受宁夏的热情、宁静、秀美、雄浑

↓↓↓

歌咏壮美的山川风物

宁夏地处西北,“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明代,曹琏《朔方形胜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当地的有序治理和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下,宁夏很早就成了闻名遐迩的“塞北江南”。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旱作梯田。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很多到宁夏从军或游宦的诗人,都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很多赞美的诗篇。唐朝大诗人王维曾作为特使慰问边塞将士,写下了著名的《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诗中不仅写出了诗人奉旨问边的行踪,更描绘了宁夏绝美的边地风光,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成为人们传诵的千古名句。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是韦蟾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却使六蕃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

这虽是一首送行诗,但从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时,灵武一带已是水渠纵横、果木成林、人烟稠密、物产丰盛的“塞北江南”了。

“汉渠春涨”是明代宁夏八景之一。庆靖王朱栴的《汉渠春涨》描绘了宁夏引黄灌区美丽壮观的景象:

“神河浩浩来天际,别络分流号汉渠。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风柳眼舒。追忆前人疏凿后,于今利泽福吾居。”

“神河”即指黄河,“吾居”指作者就藩的宁夏。阳春三月,杨柳青,桃花红,沐浴着和风,俯瞰万亩腴田,作者的心情也和春光一样明媚。

黄河流经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宁夏的名山贺兰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诗人笔下,它或玲珑,“太阴为峰雪为瀑,万里西来一方玉”(元代,贡泰父《题杨德章监宪贺兰山图》);或娴静,“四围列翠屏,一泉溜幽壑”(清代,赵熊飞《大悲阁望笔架山》);或雄伟,“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清代,胡秉正《咏贺兰山》),令世人心向往之。

历代诗人怀着炽热的情感,用心描摹宁夏的山河神韵。他们“把笔登楼漫回顾,夕阳流水总关情”,如清代诗人刘芳猷的《绝塞》,岳咨的《金塔登高》,王绥的《黄沙古渡》等,在诗人的笔下,家乡青山吐岚,河带浮金,银鱼跃水,腴田岁丰,处处生机勃勃,处处充满诗情画意。

展现丰富的民俗文化

古代宁夏是“汉家门户”“九边重镇”,系典型的边塞地区,又是移民地区,因而古诗中所反映的宁夏民俗,呈现出“五方错杂”的丰富性和交融性。

唐代诗人李益在《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一诗中写道: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

李益曾随军到宁夏,在塞上的幕府度过了漫长的时光,诗中的情景正是诗人在宁夏的所见。六州操六蕃语的胡儿,10岁就能骑着羊在草原上追逐沙鼠。河边沙滩上,穿着貂皮锦衣的汉军游骑正在牧马,空中飞过寂寥的孤雁。这首诗写出了夏州边地的独特风情,进而引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元代诗人马祖常的《灵州》一诗,则描写了宁夏灵州地区人民粗犷豪迈的性格和亦农亦牧的生产生活状况:

“乍入西河地,归心见梦余。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清明重农谷,稍稍把犁锄。”

灵州临近河西走廊,盛产葡萄美酒。但此地与中原的闺阁习气不同,当地的少妇矫健奔放,能骑马驰骋。灵州人民兼营农业,但因气候寒冷,至清明时节才开始一年的农事活动。

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立兰酒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农户在田间采摘葡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吃冷食等习俗,且一直流传至今。明代诗人朱孟德在《西夏寒食遣兴》一诗中写道:

“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饭煮青精颜固好,杯传蓝尾习同能。锦销文杏枝头雨,雪卷棠梨树底风。往事漫思魂欲断,不堪回首贺兰东。”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诗人品尝着青精饭,喝着蓝尾酒,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杏花微雨,枝头挂满了晶莹的水珠,风从树底卷起,棠梨花像雪片似的飞舞,无尽的思绪亦如潮水般涌来。

明清两代,宁夏地区最盛的风俗之一是“迎新水”。每年清明前后,新渠放水春灌,人们在当地官员的率领下,举行盛大仪式,祈盼岁丰年稔。这个节俗具有典型的塞上江南特色。清代诗人黄恩锡的《中卫竹枝词》对此的描写最为著名:

“岁岁清明早浚渠,一年生计莫粗疏。功成弥月迎新水,引灌田园立夏初。”

原标题:《《长安三万里》火出圈!一起来读诗词里的宁夏川!》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