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山东82岁老汉去银行取钱,17万存款仅剩74元?银行:合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银行卡18岁才能弄吗现在 11年山东82岁老汉去银行取钱,17万存款仅剩74元?银行:合理

11年山东82岁老汉去银行取钱,17万存款仅剩74元?银行:合理

2023-05-28 0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1年6月的一天,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村信用社,来了一位82岁的大爷。大爷一进大厅,就兴高采烈地表示:“我是来取钱的,那可是一笔巨款!”

大爷来取钱,取的还是一笔巨款,工作人员自然不敢怠慢,立马招呼大爷坐下,然后礼貌地问道:“大爷,您来取钱,带存折或者银行卡了吗?”

朱本荣展示股金证

“喏。”大爷应了一声,从一个包了好几层的小布包里拿出了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递给了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拿过来一看,顿时愣住了,这并不是什么存折。小册子的封面,写着“信用合作社社员证”几个大字。第二页则显示着一份信用社的入股记录,上面记录着1953年10月19日,朱本荣入股两万元。第三页上有另一份入股证明,显示朱本荣在1953年12月22日入股15万元。

从这个小册子上可以看出,1953年,朱本荣在当地信用社入股17万元。可截止2011年,事情已经过去了58年!该给大爷兑换多少现金合适呢?工作人员头都大了。

最终,经过一个详细的核算后,工作人员告诉朱大爷:“您这17万的股金,如今只能兑换70元。”

70块钱?朱大爷听到这个数字,犹如遭到当头一棒,质问道:“这怎么可能!我存了58年,那可是17万啊!”

朱大爷拒绝签字领钱,失落地离开了银行。可更让他气愤的是,几天之后,济宁市银监分局的处理意见出来了:朱大爷的存款本金加利息,银行需兑换支付74元。

17万的存款,58年后却只能兑换74元,银行却坚称合理,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呢?

山东村干部,53年信用社入股17万

1929年,朱本荣出生在山东兖州新兖镇马家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朱本荣家境普通,又身逢乱世,但还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读了几年书,算是一个文化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进行村干部选举时,乡亲们一致推举朱本荣为村干部,带领大家搞生产。朱本荣也有心为乡亲们办事,顺利当选。

1953年10月,朱本荣正忙着在自家院里晒谷子时,一群身穿灰色制服的人走了进来。领头的人跟朱本荣搭话说:“小朱,听说你是村里的干部,你就带个头,买点信用社的股金吧!”

原来,当时正值“一五”期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想发展经济,但国库空虚,只能通过在民间募集股金的方式,吸纳资金发展基础产业。而成立于1950年的农村信用社,由于覆盖范围广,直面农民,因此被国家寄予厚望,由信用社出面,向广大农民募集股金。

因此新兖镇信用社接到任务,来马家桥村宣传动员时,第一个就想到了村干部朱本荣。为了说动朱本荣,工作人员当场承诺:“只要你愿意出钱,你不仅能领到社员证,等信用社盈利的时候,还能获得相应分红。这相当于变相的投资,你在家等着收利息就行了!”

作为一名村干部,朱本荣的觉悟很高,立马便答应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承担起宣传任务,号召村民出钱购买股金。

不过,朱本荣的提议遭来一片反对和质疑,有村民表示:“现在大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谁还敢拿钱给信用社啊,万一肉包子打狗怎么办?”

朱本荣看大家不屑一顾,决定以身作则,于1953年10月19日购买了信用社2万元股金。两个月后,他又和老婆大吵了一架,把家里15万元现金全部拿出,购买了股金。

这么一来 ,朱本荣共计入股17万元。在他看来,买股金和存款没什么两样,都是把钱存入银行,分红就相当于利息了。而在他的影响下,村民们也纷纷入股,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58年后去银行取钱,被告知只有74元

值得一提的是,马家桥村的村民们在存款之后,还真的领到了几次利息和分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领到的钱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弄丢了社员证和入股证明,渐渐地淡忘了。

朱本荣也如此,他把小册子包在一个油纸包里,放在木柜的最底层。时间一长,他也找不到了。

一晃眼时间来到2011年,朱本荣已是82岁高龄。在一次搬家时,他偶然发现了这本股金证,证明早已泛黄。

朱大爷起初并不当回事,认为58年过去,这17万的股金也值不了多少钱,没必要给银行找麻烦。可儿子看到这本股金证后,顿时就不淡定了。

朱大爷的儿子看过一篇报道,报道了深圳一位市民兑换股金的经历。这位深圳老人于1955年购买了4万元股金,几十年后股金翻了30倍,兑换出120万元。

看完这篇报道后,朱大爷的儿子喜上眉梢,既然人家能兑换120万,老爹的17万股金,至少也能值百万。于是,儿子怂恿朱大爷去银行走一趟,也兑换出百万现金来。

然而,当朱大爷兴冲冲来到银行取钱时,工作人员查询后,却告知大爷只能拿到70元的本金和利息。

朱大爷当场崩溃,忿忿不平地质问对方:“不对啊!我存了58年,那可是17万啊!”

可工作人员告知朱大爷:“大爷,我们也是根据银行的规定办事,你当年的股金确实不值钱!”

17万股金变70元,朱大爷自然不能接受,拒绝签字领钱,愤然离去。

第二天,朱大爷接到了银行打来的电话,对方表示,兑换的70元金额不变,但可以额外送给他两箱牛奶。朱大爷不干,挂断了电话。

6月15日,朱大爷终于等到了济宁市银监分局的回复:他存入银行的17万,到如今只能按17元本金算,加上57元的利息,计74.95元。

这可把朱大爷气坏了,想象中的百万现金没有拿到,连17万的本金都没了,这怎能不让八旬大爷失望、崩溃呢?

朱大爷坚持不要这74元,为了解决问题,他请来了记者的帮忙。随着记者的出面,银行终于给出了合理的处理意见。

17万竟是17元?银行:合理

原来,银行之所以支付朱大爷74元,是考虑到我国第一套人民币和第二套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严重通货膨胀,因此在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时,12种面额面值普遍较高,最大面值高达5万元,最小面值100元。

即便是最大面值,5万元因为通货膨胀,也只能买到两只鸭,500斤大米。朱大爷存进银行的17万,确实是他所有积蓄,但放眼来看,也算不上是一笔巨款。

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开始发行,面额有了巨大变化,最大面值仅为10元。这就意味着,朱大爷的17万股金,实际上只相当于15元。因此在58年后,他拿着17万股金去兑换时,银行只能按15元的本金核算,加上利息也不过74元。

银行的这一通解释,看起来合理多了。可朱大爷仍不认可银行的决定。他质问银行:“钱咋能这么算呢?不是应该按照当时的入股比例,分割信用社的总资产吗?”

对此,银行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当年信用社的确吸纳了不少股金,也从中盈利,因此大家才能享受分红。可问题在于,从80年代开始,该信用社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可能再给朱大爷分红,更不可能让他获利几百万。

至于朱大爷儿子看过那篇关于“深圳市民凭4万股金兑换120万”的报道,银行工作人员也进行了解释。

该深圳老人购买股金的时间是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已经发行。他持有的4万元的股金,相当于现在的40万元。因此根据银行决议,深圳发展银行对老人的股金予以兑换,支付其120万元。

折腾来折腾去,朱大爷也没能拿到自己心目中的百万“红利”。此事在当年轰动一时,大家虽然同情朱大爷的遭遇,但银行的决定合理合规,也没有人对此有任何异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