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专栏《说慈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银莲的意思 石超专栏《说慈姑

石超专栏《说慈姑

2024-07-05 15: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石超专栏《说慈姑—中国文物中的慈姑形象》

乐艺会

|

2022-05-17 16:51:44

0

  说慈姑—中国文物中的慈姑形象

中古工艺美术中的纹样与题材专栏

浙江省博物馆石超

一、自然界的慈姑

慈姑,也作茨菰,泽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里,叶子像箭头,开白花。地下有球茎,黄白色或青白色,以球茎作蔬菜食用。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广泛栽培,日本、朝鲜亦有栽培。江苏扬州市的宝应县被称为“中国茨菰之乡”。

慈姑生于湖泊、池塘、沼泽、沟渠、水田等水域。性喜温湿及充足阳光,适于粘壤上生长,一般春夏间栽植。《本草纲目》载:“慈姑气味苦、微寒、无毒”。慈姑因其苦寒之性,具有凉血止血、止咳通淋、散结解毒、和胃厚肠等功效。《岭南采药录》中载,慈姑以盐渍之,可治疗癫狗咬伤;以盐渍慈姑揭敷,可治牛程蹇(石硬)。

慈姑叶及花

郎世宁绘荷塘小景图

明徐渭曾在《渔鼓词.其四》中也写到了“茨菰”:"洞庭橘子凫芡菱,茨菰香芋落花生。娄唐九黄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这里的骨董羹是以金橘、芡实、菱角这些水果,加慈姑、香芋与花生这些杂粮煨煮,成酽浓的羹汤状,喝时佐以三白酒,这是吴地初冬时节特有的一种孝敬老人的美食,有营养且易于消化。诗中“洞庭”应该是指苏州太湖洞庭山,洞庭山金橘声名远扬。

慈姑的球茎成分主要是淀粉。陶弘景说:“藉姑三月三日采。根暴干,可疗饥。”所以这又是一种替代性的粮食作物。李时珍说:“冬及春初,掘以为果;须灰汤煮熟,去皮不致麻涩戟咽也。嫩茎亦可炸食。”慈姑肉微黄白色,质细腻,甘甜酥软,味微苦,可炒可烩可煮。

汪曾祺在《咸菜茨菰汤》中写道:“我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慈姑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慈姑,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因为久违,我对慈姑有了感情。……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还有,清朝末代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道,当年在宫中用膳时,在至少三十道御膳中,顿顿都有“慈姑烧肉”这道菜,因为味道独特,百吃不厌”,可见溥仪对慈姑情有独钟。

慈姑炒肉片

慈姑的淀粉可以有效地吸收油腻,与红烧肉是绝配。虽然有一种独特的苦涩,但是如同品茶一般,几颗下肚之后一股回甘涌上口腔,与红皮赤壮的五花肉同焖,肥而不腻、鲜香可口。

二、中国古代典籍和诗词中的慈姑

慈姑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植物,现今发现最早记录慈姑的,是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藉姑,水芋也,亦曰乌芋”。南北朝的陶弘景在他的《名医别录》里,就记载了慈姑的生长习性和可食的药用价值,原文是这样的:“藉姑生水田中,叶有桠,状如泽泻。其根黄,似芋子而小,煮之可啖”。上面两处典籍里的藉姑就是慈姑。晋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上:“绰菜夏生于池沼间,叶类茨菰,根如藕条。”可见当时对慈姑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卷二种芋第十六,详细记录了慈姑的栽培种植方法。唐代白居易《履道池上作》:“家池动作经旬别,松竹琴鱼好在无。树暗小巢藏巧妇,渠荒新叶长慈姑。”可见唐代时候已经有“慈姑”的叫法,但是还没有盛行。唐代蔡希周 《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借慈姑来写离别之情,也说明茨菰与莲花伴生的生长环境。

宋代杨万里《憩怀古堂》诗:“茨菰无暑性,芙蕖有凉姿。”表明宋时也是将荷花与慈姑联系在一起。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还把慈姑作为南方主要的物产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苗民剪刀草,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慈姑是从明朝李时珍之后才成通用名的。

宋代杨长孺《茨菰花》:“折来趁得未晨光,清露晞风带月凉。长叶剪刀廉不割,小花茉莉淡无香。稀疏略糁瑶台雪,升降常涵翠管浆。恰恨山中穷到骨,茨菰也遣入诗囊。”另宋代董嗣杲《茨菰花》:“剪刀叶上两枝芳,柔弱难胜带露妆。翠管嫩粘琼糁重,野泉情心玉蕤凉。舂成臼粉资秋实,种入盆池想水乡。小小沧洲归眼底,幽研自觉成炎光。”明朝杨士奇《发淮安》诗:“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寥寥几笔,便把水乡美不胜数的景色描写了出来,人与景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诗人选用了慈姑的小白花,来衬托采菱少女的纯洁之心与羞涩之态,实属匠心独具,颇有情韵。

查阅中国古代写慈姑的古诗词,以清代屈大均最多。他的《灌园》诗:“茨菰栽半亩,生水引官河。表以慈姑号,因他乳子多。”就写明了茨菰之所以叫慈姑的原因。屈大均另有《四愿词》:“愿君似茨菰,一乳十馀子。心心向太阳,岁寒花愈美。”;《横塘》:“横塘生水满,一半种蒲荷。更有茨菰草,根根乳子多。”;《西园》:“茨菰冬种夏芙蕖,茭白菱红卖有馀。玉溆金塘连十里,鱼花多放当园蔬。”;《西园》:“茨菰菱叶外,茭笋藕根边。乳结三冬米,泥耕十里莲。白通江水活,肥出土膏鲜。老圃多居此,横塘不种田。”;《菜》:“池塘风静水微波,野客朝朝负汲过。菡萏东西花叶满,茨菰十二子孙多。团团芋叶包青鲤,曲曲藤枝赶白鹅。更向浮田亲摘菜,不辞寒雨湿渔蓑。”;《买陂塘》:“买陂塘、尽栽莲种,白莲花比红好。贪伊多藕休伤叶,看作露房偏早。花卖了。把叶叶、香萝包饭尝新稻。芙蓉半槁。又子乳茨菰,笋肥茭白,生满接洲岛。”从这些诗中可见他对慈姑的熟悉与情感。

清代曹贞吉《贺新凉.咏茨菰》:“急雨跳珠溅。洗长汀、琅玕三尺,亭亭如箭。燕尾点波浑不定,一缕碧霞轻剪。笑菱角、鸡头价贱。叶烂西湾人别后,最萧条、玉露秋风战。空极目,楚江远。漂流万颗沉云散。伴寂寥、莲房坠粉,红妆零乱。苹末惊飙连紫箨,稳宿沙洲凫雁。任渔艇、钓丝斜罥。闻道彫葫堪作米,莽披离、太液池头遍。留取配,青精饭。”

清代郭麟《摸鱼儿.茨菰》:“买陂塘、两边添种,高荷大芋相似。生成叶叶双岐样,合傍溪流燕尾。江上水。记送别西湾,话到年时事。故人归未。正软柄欹风,低枝闹雨,一碧乱无次。江乡好,随意莼丝菰米。食单多在水际。鸡头菱角堆盘后,草草田园风味。浑不记。合付与厨娘,略下些盐豉。旗亭小市。共山栗燔馀,村醪熟后,闲买夜来醉。”

慈姑因根岁生十二子,有“多子添丁”的寓意。广东岭南一带,在女儿出嫁后回门时,娘家总会准备一些慈姑作为回门礼,让女儿带回去煮了吃,就是希望出嫁了的女儿能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意思,这个习俗赋予了慈姑美好的人文情怀,把饮食和民俗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提升了慈姑的品味和价值。

三、中国古代文物中的慈姑形象

1、慈姑叶

慈姑叶形似剪刀,“剪刀草”又寓意手巧,因此不少女性的发饰或耳饰常做成慈姑叶形。慈姑叶变化极大,沉水的狭带形,浮水的常为卵形或近戟形,突出水面的戟形。

不同的慈姑叶型

辽青白玉慈姑叶  巴林左旗辽祖州遗址出土

金穿玉慈姑叶耳环  金代齐国王墓出土

辽金时期  玉慈姑叶耳饰品  常熟周围藏

元代 金穿玉慈姑叶耳环  湖南沅陵元黄氏墓出土

元代玉慈姑叶簪首  黄刚藏

明 金镶玉慈姑叶小插  上海闵行区马桥乡三友大队明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慈菇叶上金蛙簪   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青蛙蹲伏在慈姑叶上,生动有趣。与苏州张安晚墓出土的“金枝玉叶”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 镶嵌宝石慈姑叶形金饰件  南京市博物馆藏(动脉影)

明代剔红九老图慈姑叶形盘

2、慈姑实

茨菇实色白、微苦,又寓意坚贞、耐得清苦的气节。

苏北盐城的慈姑田收获场景

慈姑实

慈姑根实

清代绘画中的慈姑

清代紫砂慈姑实  上海博物馆藏(毛成供图)

蒋蓉 紫砂果系列

蒋蓉 紫砂果系列

明清玉慈姑挂件

明清玉慈姑挂件

明清玉慈姑挂件

明清玉慈姑挂件

3、满池娇中的慈姑形象

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宋末人舒岳祥在诗注里说:“旧时都下花工……作小荷叶,名满池娇,则缀以蜻蜓荷叶之类,浮动其上。”

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天历是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1328-1331年),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元代《可闲老人集》(卷二)载;“鸳鸯鸂鶒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 满池娇是元代贵族阶层专用纹饰,常见诸于其织品服饰和金银玉漆器之上,元朝典章制度曾明文规定平民百姓禁用。

南宋满池娇心字玉佩  南宋乾道五年(1169)季氏墓出土  浙江新昌博物馆藏

鸳鸯在荷塘中游弋,相互呼应,最下面为心字,寓意同心。此霞帔坠子,设计巧妙,寓意婚姻中二人同心,宋人的巧思表现的淋漓尽致。

宋元满池娇纹玉帽顶(炉顶) 江西省博物馆藏

宋元满池娇纹玉帽顶(炉顶)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  佚名  《溪芦野鸭图》 故宫博物院藏

慈姑叶与花

南宋吉州窑慈姑游凫纹胆瓶

金代定窑白釉印花荷塘小景(满池娇)纹花口盘  日本大阪市立东阳陶瓷美术馆藏(毛成供图)

莲花、慈姑与鸳鸯

金代定窑白釉印花荷塘小景(满池娇)纹花口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线描图

金代白地褐剔刻动物及荷塘小景纹罐  河北藁城杜家庄出土 正定博物馆藏

元银鎏金满池娇纹簪  湖南攸县桃水镇诸家桥元代窖藏

簪首为荷塘小景,并蒂莲花、鸳鸯及慈叶及花充满画面,繁而不乱。采自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篇)元代·簪与钗(下)》

元荷塘小景银步摇局部  湖南益阳八字哨元代窖藏出土

慈姑叶及花、镂空莲叶及水鸟通过缠绕的银丝连接,束成一组,可以想象,插在头上,走起来,摇曳生姿。有祈求姻缘、祝福多子之意。采自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篇)元代·簪与钗(下)》

元代棕色罗“满池娇”绣衫  内蒙古元集宁路故城遗址出土

元代服装常于肩部绣上通称“满池娇”的池塘小景纹饰,此江南风光代表了元人贵族向往之情境,是宋代绘画及织绣基本构成图案的一种延续。

宋代缂丝

元青花满池娇纹盘

元青花满池娇纹罐   辽宁省博物馆藏(王加元供图)

明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  西藏萨迦寺藏(刘旭供图)

宋 镂空满池娇纹金饰件  采自《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浙江省博物馆编 中国书店2015版

宋朝陈与义《盆池》诗:“三尺清池窗外开,茨菰叶底戏鱼回。”正是写这样的荷塘小景,融合了双鱼、鸳鸯,两个形象都是相互呼应,空隙位置填满莲花、莲叶、慈姑花、慈姑叶,疏密有致,繁而不乱。整体气息和谐,应该是嫁娶时所用之物,寓意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琴瑟和鸣。清代屈大均《佟声远友兄爱予第四儿明渲特甚求养为己子病中赋诗六章敬以托之》:“君池不独美芙荷,十二茨菰一乳多。鰋鲤吹花争日暖,鸳鸯喋藻乐春和。”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这样的画面。

金代墨玉荷鱼佩  绥滨中兴金墓七号墓出土 黑龙江博物馆藏

明 缪辅 《藻鱼图》 故宫博物院藏

《藻鱼图》局部

4、一束莲中的慈姑纹样

宋元明清时代流行一束莲纹,基本是一种固定的搭配纹饰,也称“把束莲”纹。束莲纹,是指在金银器、瓷器、玉器、砖石刻以及织绣等材质上设计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莲叶及慈姑的画面。束莲纹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莲”、交错对称的“二束莲”“三分天下”的“三束莲”,以及“散莲”等多种形态。这一纹饰从宋金开始流行,元明清以来一直传承发展,是工艺美术中长盛不衰的一个题材,这大概与当时人们追求的“言必有意,意必吉祥”有直接的关系,人们追求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心情是一以贯之的。

宋代白描罗汉图一束莲中的慈姑形象

宋代石雕中的一束莲纹样  泉州开元寺西塔塔基

南宋錾刻一束莲纹花口盏  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金代砖雕一束莲  山西郝匠金墓

金元镂雕荷花慈姑纹玉饰件  天津博物馆藏(曹贝贝供图)

南宋龟游莲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背部有一束慈姑,花叶均具体形象。

南宋玉莲叶盏  史绳祖墓出土  衢州市博物馆藏

金代青玉龟巢莲叶纹玉饰件  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宋代龟鹤长寿纹玉饰件  上海博物馆藏

金代白玉荷叶慈姑纹佩  青岛博物馆藏

明代荷叶形玉笔舔  长9、宽7.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洁白温润。镂空透雕相连的两只荷叶和两片茨菇叶,其枝茎相互缠绕用作底托,荷叶折边处有双阴线刻饰的叶脉,但反面器底不再琢磨纹饰,尽显玉质之美。笔舔是用毛笔写字、作画过程中调整笔锋的用具,是文房用具中较为常用的器类。此玉玉质、工艺均十分精美,是玉制笔舔中的佼佼者。

宋代剔红凤凰纹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凤凰的主体纹饰之外,四季花卉填满,其中夏季荷塘小景中有慈姑的形象。

元青花束莲纹匜 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代永宣青花一束莲纹盘   常熟博物馆藏

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在“克拉克瓷”中有相当的“一束莲”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是当时外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部分。

清  青花一束莲纹瓶(慈姑叶及花还在)

到了清代的瓷器纹样中,一束莲纹样中慈姑的形象已经比较少出现,和宋元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有慈姑的形象出现,与宋元时期的写实形象,可以说是云泥之别。

明代人物纹玉洗  高4.5、长15.8、宽7.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白色,有糖色。整器以莲瓣形为洗,莲荷柄束为一把,蜿蜒勾转为洗把及底足。洗中坐一书生,正展书观看。洗外浮雕荷花、荷叶、慈姑叶、水草等。整器造型新颖别致,人物、花卉栩栩如生。

明正德十三年一束莲纹铜投壶  韩回之藏

清藏文荷塘纹金圆牌  首都博物馆藏(动脉影)

清嵌宝累丝一束莲纹金发饰  钱锺书藏

该一束莲中,有青蛙蹲伏在荷叶之上,有飞鸟在池塘间飞翔,荷叶及慈姑都很写实,嵌宝及累丝工艺精湛,是题材与工艺完美结合的一件作品。

清代乾隆王子墓出土的荷叶型玉花插  首都博物馆藏

荷叶、水草、慈姑、螺蛳、小鱼,充满了恬静的田园风光,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玉器精品。

5、童子、荷塘、慈姑的组合

金代定窑印花童子纹碗  大英博物馆藏(王加元供图)

瓜瓞绵绵、莲花、慈姑、童子在一起,有祈求连生贵子之意

西夏印婴戏莲纹绢  1986年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出土

山西泽州冶底岱庙天齐殿金代青石门框的戏莲童子

金代磁州窑绿釉刻划荷塘小景纹三彩娃娃瓷枕  墨书“大定廿五年四月廿七日置”  采自《中国民间收藏古陶瓷大系》

元代持荷童纹嵌绿松石金饰件

四、结语

由于慈姑繁殖力强,与中国古人追求子嗣繁衍的心理诉求相契合,工匠们通过慈姑与荷塘、鱼、鸳鸯、童子等形象组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不同艺术门类的物品上都有所体现。尚刚、扬之水等前辈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从搜集的文物资料来看,辽宋金西夏元明清各个朝代,慈姑与莲等吉祥题材绵延不绝,这个组合纹样为各民族不同类型的工匠采纳与吸收,并加入新的组合题材,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让商品有更好的销路,必须迎合宫禁及民间祈求多子多福的诉求。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诸多师友提供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