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钱学森晚年著作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2023-09-26 03: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1949年10月1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礼炮自大洋彼岸传来时,早年间考取公费留学的钱学森决定回到中国去。

作为世界顶尖的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同时也担任着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成员和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的职务,他所从事的工作中有百分之九十属于军事机密,在美国军方看来,钱学森一个人,就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

1950年9月6日,钱学森以莫须有的企图运输秘密科学文件罪名被拘禁。尽管很快就被保释出狱,但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长达五年的软禁岁月中,钱学森也在想方设法、积极地寻找回国的机会。1955年5月,钱学森在画报上看到中国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的一张照片里,站在毛泽东身边的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正是钱学森父亲钱均夫的老师,也是钱家多年的老友。为了能够顺利地寄出给陈叔通的求援信,钱学森千方百计避开了联邦调查局特工的监视。

1955年7月,钱学森从洛杉矶寄出的求援信,穿越大洋,辗转送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的手中,在信中,他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当前的困境和对归国的期待。

看了求援信后的周总理,清楚地知道钱学森在美国的艰难处境,也深知钱学森这封信的重要,第一时间将这封信转交到正在与美方谈判的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手中。正是这封来自钱学森的亲笔信成为了最有力的回击。最终在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美国间谍和钱学森亲笔信的力证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同意钱学森回国。

1955年回到中国的钱学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是这样回答的:“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着的祖国,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1956年的春节刚刚过完,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摆放着由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总理逐字逐句地审阅,并做了一些修改,在报告首页,他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这份计划。

1957年2月1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他的肩上担负着为中国造出第一枚导弹的重任。

从1956年10月开始,钱学森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给年轻科研人员教授有关导弹的基础理论,他为此专门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正是这部经典著作,启蒙了第一代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的中国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面对日益加剧的“冷战”形势,苏联决定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首先就要取得中国的支持,当时的苏联在导弹这一尖端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后为中国提供了“P-1”型和“P-2”型近程导弹,为了加快中国导弹的研制,钱学森率领的科研队伍决定对苏联提供的近程导弹进行仿制研究。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苏两国关系也开始出现了裂缝。1960年7月,随着莫斯科一声令下,苏联政府突然宣布撤走在华的1300多位技术专家,与导弹相关的所有合作也全部中止,导弹研制工作顿时陷入停滞,大家的情绪也陷入了低谷。

在最艰难的时刻,钱学森鼓励大家,虽然苏联专家的离开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研制导弹的步伐决不会停下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始终坚守着“自力更生”,这一信念更是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克服困难继续走下去的精神动力。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近程导弹,飞行7分37秒,横跨550多公里后,精确命中靶区。这一距离已经超过了被仿制的苏联导弹。但在钱学森看来,中国人的脚步不能仅仅停留在仿制阶段。

“东风二号”随即被摆上日程,它的设计方案是在“东风一号”基础上,射程扩大一倍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钱学森,告诉导弹研制人员仿制和自行设计是截然不同的。但在当时掌握的有限知识和仿制经验上,一些难以察觉的技术隐患,也存在于最初的设计方案当中。1962年3月21日,自主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首次试验遭遇失败。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所有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们难掩心中的伤痛和沮丧。

钱学森在让科研人员振作的同时,也把压力扛在了自己肩上。“我们现在被困难重重包围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这是钱学森对那一次失败的真实心情。为了找到发射失败的原因,钱学森在干燥、酷热和缺水的戈壁滩上,反复考察,为了改进“东风二号”的设计,就连星期天,钱学森都会把相关人员叫到自己家中研究解决问题。经过两个月的分析检测,故障结论报告长达67页,大大小小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

时隔两年,“东风二号”导弹再次发射,所有科研人员的心都随着起飞的导弹一同提了起来,就在导弹飞行了一千多公里,准确击中目标的时候,科研人员才把那颗提起来的心放了下来。

在经历了首次失败后,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导弹终于成功了 。这是中国火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正是在这一年,钱学森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科研专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在“东风二号”的基础上,一份《1965年至1972年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途径的意见》,送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手中。这份计划提出,将在八年时间内研制出“东风”系列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

钱学森以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和技术科学家的缜密策划,组织并实施了这份规划。后来,被称为“八年四弹”。正是因为这一规划,中国在尖端技术的发展途径上从追赶型转变为赶超型。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飞行30分钟穿越6个时区后稳稳地到达了万里之外的太平洋。曾经的“八年四弹”宏伟目标终告成功。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直到今天获此殊荣的人只有钱学森一个人。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钱学森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国家对于这位,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航天事业创造奇迹的老人最高的褒奖。

已经完成了“八年四弹”宏伟目标的钱学森,始终密切地关注着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最新动态。在这位老人的心中,把中国人送上太空正是自己三十年的付出与坚持。

2003 年10月12日,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三名航天员抵达酒泉。五年的训练,只为即将到来的特殊时刻。10月14 日,杨利伟正式接到通知,由他进入“神舟五号”执行首飞任务。这将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飞行。

此时的钱学森已经92岁高龄,身体的原因让他只能在床榻上,和亿万中国人一起注视着“神舟五号”。正是在1967年,钱学森在一封来信上的修改,将宇宙空间技术正式定名为“航天”。飞行 590 秒时,杨利伟摆脱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

从“神舟五号”开始,每一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的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好消息。“神舟七号”成为钱学森一生中看到的最后一次中国载人航天任务。

如今的人们不会忘记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正是源自于钱学森长久以来的坚持与付出。在那个充满勇气和梦想的年代,钱学森怀揣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为中国航天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敬请收看今晚(5月4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之

《“两弹一星”元勋 钱学森》

文字:鞠成昊

编辑:史佩仑

主编:赵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