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金元医学争鸣背后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钱乙在儿科方面的学术主张有 曹东义:金元医学争鸣背后的故事

曹东义:金元医学争鸣背后的故事

2023-07-24 1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也许,他老人家气数已尽了吧?”各种猜测,不胫而走。

张元素听说了这些议论,一开始他还不在意。心想,刘先生医道高明,不几日就会好的吧。没想到逐渐传出来消息,说刘完素病情不见好转,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他就作了一个决定,以不速之客的身份前去探望。

张元素来到刘完素的住处,说明来探望刘先生。门人、亲属高声迎候:“元素先生驾到!有失远迎,感谢张先生前来探望!”

早就有人进屋,把张元素先生到来的消息告诉了刘完素。

刘完素过去没有把张元素放在眼里,觉得他只是一个后生,在医道方面远没有自己造诣高深。因此,对张元素的到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可能来看我的笑话来了吧?想到这里,本来还坐着的刘完素,一下子就躺下了,身子往里一翻,一动也不动了。

张元素进来之后,对着刘完素的背影嘘寒问暖,而刘完素不理不采,一声不吭。良久,张元素见刘完素背对着自己,知道他既有病,也很有意见。张元素觉得自己“不请自到”,或许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刘老先生的自尊心。但是,既然自己来了,而且是有备而来,一切都不是出于私心,就应该继续知难而进,不能退缩。

因此,张元素说:“刘先生医道高明,是我的前辈。从前我读先生的著作,很受教益,在临床运用,常获捷效。但是,恕晚生直言,您的学术主张,有的地方不很全面,尤其是初学医者,用之容易出偏差,达不到应该有的疗效。”

“学问千古事”,说到学术主张,刘完素躺不住了。他要为捍卫自己的学术成就而斗争,因此,一翻身就坐了起来。

“没想到张先生对于我的拙作看得这样仔细,还请你多加批评、指教才好。”刘完素完全恢复了对待客人的态度。

“晚生岂敢谈指教!不过是个人观点而已。”张元素客气地回应着。

“先生、晚生并不重要,关键是我的学术主张如果有误,那将是老朽难以瞑目的事情啊!”刘完素诚恳地说。

张元素看到刘先生的转变,反而不忙着说学问了,话锋一转,就说到了治病。

“各种医学理论都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病,一个好的主张,应该靠好的临床疗效来验证。如果主张虽然有理,在运用的时候不切实际,或者有所偏颇,就应该加以修正补充。比如,就说您眼下这个病吧,前面的治疗就未必恰当。”

张元素不慌不忙的言语,就象一击重捶,震撼了刘完素的心灵。

“哦,那,那你就说说,错在哪里。”刘完素从来没有这样被人说过,他以前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赞美之声。

“《素问·热论》认为,三日之前用汗法,三日之后用泄法,把得病的日期看得很重,不符合临床实际。因此,张仲景强调辨证论治,只要在表的证候存在,即使十日以上,仍然可以使用汗法治疗。这是很有见地的学术主张,可惜的是当时人们没有辛凉解表的理论法则与具体方药。而用辛温解表,虽然可以获得疗效,但是,不容易掌握,张仲景本人就给麻黄汤、桂枝汤的使用,定下了许多规矩,防止出现偏差,说明在他的手里辛温解表也不太好用。而且,有的伤寒病发展很快,开方剂的时候是需要发汗解表的证候,过了不久疾病传变,很快就成了只发热而不恶寒的里证,应该使用白虎汤清热了,还继续吃原先开出来的麻黄汤发汗,就会出现药不对证,也就会出现不良反应。”

张元素一口气说了从《内经》到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特色,他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刘完素刮目相看:这个后生不一般!

“您主张用寒凉药治伤寒,表里双解,这的确弥补了张仲景辛温解表的一些缺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但是,临床病证是很复杂的,有一些病人平素体质阳气不足,寒邪不能很快入里化热,一直是一个需要辛温解表的证候,这时就应该大胆使用辛温解表,才能一汗而解,才能退烧。如果,表寒的证象很重,或者天气过于寒冷,使用了您的凉膈散、双解散,就会出现发汗无力,阳气受挫的情况,疾病就会迁延不愈,多日发烧不退。”

张元素的话非常入理,刘完素听来不住点头。

“看来,您的分析很对。我年事已高,体质大不如从前,再加上今年以来气候过于寒凉,表闭不开,即使有小汗出,也不能完全解除表证。我原先的处方,还真需要修改一下,再加一些辛温的药物进去,也许会疗效好一些。”刘完素心悦诚服地说。

“您在当初,一起手开方就使用大黄,它性味苦寒气凉,直走太阴肠胃,不利于太阳表气宣发。您年事已高,阳气已经不比当初,再加上苦寒药物伤阳气,所以,就不能汗出表解,发烧日久不退。按您现在的脉证,虽然已经患病八天,仍然属于表证。如您所说,加入温药,撤去苦寒药物,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张元素肯定了刘完素的正确转变,刘完素因此而获痊愈,两个人的友谊不断加深,成为一段美谈,被历史学家记载于《金史·张元素传》。

张元素对于外感伤寒也很有研究,他的儿子张璧传其学。

张元素还对于内科杂病进行研究,借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宋代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决》的学术经验,阐发脏腑辨证,发明性味归经理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境内的东古城,是战国时代的东垣邑,汉代一开始还叫东垣县,刘邦评定陈稀的叛乱之后,更名为正定。这里走出了南越王赵佗,也在金代产生了一个医学家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年轻时跟随张元素学习医学,把张元素开创的内科杂病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他主要阐发脾胃学说,被后人称为“补土派”。因为,在五行与脏腑的配属中,脾胃属土。由于内科杂病,大多属于慢性病,经常见到正气虚损的证候,所以叫“内伤杂病”。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最先被人们认识的是以发热为主的传染病,汉之前重视证候表现,所以叫热病;张仲景之后,由于注重探索热病的病因,所以叫伤寒。几千年里人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所以在理论与治疗方法上,伤寒学说最先成熟起来。治疗伤寒热病的方药,经常被借用来治疗内科杂病。

但是,外感伤寒,大多属于热性的实证,可以攻,可以下。而内科杂病,虽然也有不少可以攻、可以下的情况,但是,很多情况之下必须使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不能照搬外感病的攻下方法。

在刘河间寒凉派、张子和攻下派的学说盛行之后,很多学习者不加辨别地套用他们的方药,造成了很多弊端。当时,甚至流行一种疗法,类似于今天的“排毒疗法”,该学说主张没有病的人,在春天也应该服一些催吐、泻下的药物,把一个人在冬天里积累于体内的火气排出去,可以借此防病强身,延年益寿。这种“无病服药”,滥用攻下的弊端十分有害。

因此,李杲东垣先生就写作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区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不同治疗方法。提出来“脾胃一虚,百病由生”的观点。他善于使用补中益气、升阳散火的方法治疗疾病,取得了前无古人的疗效。

李东垣的家庭比较富有,他学习医学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救民疾苦。因此,当河北省藁城的罗天益(字谦甫),来跟随他学习医学的时候,他首先问他:“你是来学衣食医的呢,还是来学传道医的呢?”

罗天益当然愿意学习“传道医”,但是,无奈家中贫寒,难以为家,更难以长久地跟随老师学习医学。李杲先生就拿出自己家里的金钱给了学生罗天益,让他回家安置好了再回来学习。

罗天益哪里好意思接李东垣的金钱,就百般推脱。

李杲生气地说:“金钱算什么?我把毕生的学术经验都传授给你了,也没有觉得心疼,这些身外之物算得了什么?!”

罗天益只好收下,恭敬不如从命。

李杲继续说:“我的医学创造,不为你罗天益,也不为我李杲,为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所以,你一定要用心学习!”

罗天益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不但行医天下,为民解除痛苦,而且还写出来《卫生宝鉴》,弘扬中医学术,传承老师开创的内伤温补学说。

李杲的另一个弟子是河北省赵县的王好古(1200?---?年),字海藏,早年曾经跟随张元素学习,所以也可以说是李杲的师弟,但是,后来又跟随李杲学习医学,也写了很多医学著作。如《阴证略例》《此事难知》《海藏本草》等。把张元素开创的易水学派,拓展成为学术内涵更加丰富的医学流派。

明朝薛己、赵献可、张景岳、李仲梓等,都学习张元素、李东垣内伤温补的观点,阐发内科杂病的补肾学说,也深受易水学派学术主张的影响,被后人一起归为“温补派”。他们这几个后来者都是江南人,北方的医学思想中心地位,在元朝末年开始,直到有明一代,就转移到了江南。

版权申明:燕赵中医网原创内容,禁止公众号转载,欢迎个人转发。

想要获取燕赵中医圈最新消息,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yiyuan-fuwu”。

“医缘”为中医朋友服务,一个有用的服务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