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绣包在中国传承的考证,顺便再来看看另一款绣包的折图教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针线盒的折法 关于绣包在中国传承的考证,顺便再来看看另一款绣包的折图教程

关于绣包在中国传承的考证,顺便再来看看另一款绣包的折图教程

2024-03-02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折纸针线包始末

针线包的书

英国收藏家Ruth Smith与Gina Corrigan於 2012年合作撰写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民间针线包的书《A Little Known Chinese Folk Art: Zhen Xian Bao》(中文:一个鲜为人知的中国民间艺术:针线包)。书中介绍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国北方地区两种不同风格的针线包。但两地的针线包内部均用纸折,只是折法不一,但是排列方式类似,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加泰罗尼亚折纸艺术家兼历史学家Joan Sallas在阅读完Ruth和Gina的书后,於2015年12月上旬在法国巧遇一件中国清朝折纸文物,并附有一封信。这件折纸文物仅由纸折叠而成,从外观上看,符合Ruth和Gina书中描述的中国北方针线包内部折纸结构特征,但不含针线包外面的布。信由中法双语所写,从内容上看,这件折纸文物折於1866年,由清朝徐文惠(信中也自称徐老楞,外文名Laurent Sui)折叠赠送与法国女士Burgot夫人(信中称Madame Burgot),作为徐在外国的念想。

Joan於2015年12月下旬向折友会会员黄晓娴出示了该藏品,希望了解中文信的意思。黄帮助翻译该信件及探讨该折纸作品及其内部附属物品的含义和用途,并向折友会会长招叔引荐Joan。Joan於2016年1月申请加入折友会。中文古书为了解该折纸作品的含义以及中国折纸文化的传承,在黄的协助下,在随后的数月时间里,Joan收集了百余本中文折纸书,时间历经清末、民国,至改革开放以后。

菊花盒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收集的书中,有二十余本不同年代的书均记载该折纸作品的单个单元的折法,但名称不一。最早出现在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先驱安徽桂绍烈(1882-1954)编纂的《折纸图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初版)中,称為菊花盒或梔子花盒。书中并提到: 是為菊花盒。亦曰梔子花盒也。我国女红用针线包,常以此法制成书册式。

另一款绣包折图教程:

这个在日本流传的“绣包”乍一看是不是和最近视频里的很像?但是细看的话小口袋的开口方向不同,而且这个用了剪刀,最小单元的纸张尺寸从4:2变成了3:2,而且少了一个尺寸的单元,组合还用了胶(之前我发在知乎的就是这款的折图)

建议素材: 

10cm×15cm 8张

20cm×20cm 2张

20cm×40cm 1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