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私印篆刻讲堂六十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鉴赏印 隋唐私印篆刻讲堂六十三

隋唐私印篆刻讲堂六十三

2023-08-07 0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隋唐的私印传世的极少。《吉金斋古铜印谱》曾收有“世南”、“真卿”封印,尚未考证,不敢盲从。至今能看到的有钤印于书画上得以保存下来的唐太平公主武氏家“三藐毋驮”胡书印和宰相王涯的“永存珍秘”印,但是漫滞不清。另外,甘肃敦煌莫高窟所藏唐人写经上盖有的部分私印,尚保存较好。如《大般若波罗密经》卷第二百六十经尾的“报恩寺藏经印”及中唐写本《法华经玄赞》上多盖的“瓜沙洲大经印”等。

但是一些史籍中保留了部分有关唐代私印的记载。唐《述书赋•印记》一书记有窦永“轨飞”、“出出入入”二印,张怀瓘“张氏永保”、“任氏言事”二印等等。其后美术史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中列《叙古今公私印记》一节,录有唐“集贤”印、“秘阁”印、“翰林”印、“弘文元印”、“元和之印”、刘知章“刘氏书印”、李勉“李氏印”、李约“约”印等五十余方印。其中有名印、表字印、藏书印、鉴藏印等多种不同形式。

1、收藏鉴赏印

魏晋以来,社会精神的大解放,促进了人们的艺术陶淬和精神追求。特别是唐代书画艺术的发展给文人士大夫生活性情带来了变化。从《历代名画记》所录当时文人、画家、士大夫的印章可以看到,收藏图籍、书画,鉴定古今图画,书画署押较为普遍,“此外更有诸家印署,皆非鉴识,但偶获图画即便印之。”收藏鉴赏印本是盖在图书或字画上表示收藏和负责鉴定意义的印章,当时已经波及到很多“非鉴识”者,可见风气之盛。

史料记载,收藏鉴赏印始于东晋。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仆射“古小雌文”鉴赏印,可惜的是至今未见实物。其书中所言其他鉴赏印皆已失传,唯有宰相王涯“永存珍秘”印赖隋人《出师表》得以目睹。但是收藏鉴赏印的广泛通行则是在唐代。清代陈可恕称“上古收藏书画原无印记,始于唐宋近代好事者。”《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中“集贤印”、“秘阁印”、“翰林印”下注曰:“各以判司所收掌图书定印”。即在官府,亦兴此制。唐太宗“贞观”二字连珠印及唐玄宗“开元”二字长方印。虽然未于印文中标出鉴定字样,但是用于御藏书画却具有鉴定性质。上节所言“报恩寺藏书印”及文献中的“窦蒙审定”、“马氏图书”等众多的鉴藏印的出现,表明了其时文人使用印章的形式、文人参与印章的活动等文人印章因素的萌芽。

2、斋馆别号印

即室名印。明朱简《印章要论》称:“堂室印始自唐人。”《印章集说》亦称:“斋堂馆阁杂印,秦汉原无,始于唐宋,用为书画引首。”唐相国邺侯李泌有“端居室”三字印,一般被认为是斋馆别号印的鼻祖。《集古印谱》卷五后列唐、宋、近代印十余方,其中有“端居室”三字白文印,下注:“玉印,鼻钮,唐李泌端居室,斋堂馆阁印始于此。”就当时情况,文人士大夫虽自题斋堂馆阁者尚不多,传世的印章亦仅此一方,但是却开了之后宋代的一代风气,元明士大夫更是风靡相从,治印为记,或用于笔礼,或钤印于书画,为闲章又注入一种崭新内容。斋堂馆阁印的出现影响了几代文人及印人,对促进文人参与篆刻,使得篆刻艺术由表信到表意,以及走向独立,起到了划时代的转折性作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