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八大山人朱由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野史指什么动物和生肖 《红楼梦》的作者&八大山人朱由楥

《红楼梦》的作者&八大山人朱由楥

2023-03-15 22: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新证(一)里,论证了《红楼梦》的作者是书中的北静王,崇祯的皇室兄弟,笔名雪芹;批书者是书中的史湘云,笔名脂砚斋。

先来大致了解一下作者。

●作者是一个画家

脂砚斋的很多批语,都表明作者用画家作画的手法来写文学作品。这里抄录下这些批语:

◎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

◎“横云断岭法”,是板定大章法。

◎此画家之“云罩峰尖法”也。

◎用画家三五聚散法写来,方不死板。

◎一路用淡三色烘染,“行云流水”之法,写出贵公子家常不即不离气致。经历过者则喜其写真,未经者恐不免嫌繁。

◎纯用画家烘染法。

◎恐冷落园亭花柳,故有是十数字也。纯用画家笔写。

◎画美人秘诀。

◎看他各人各式,亦如画家有孤耸独出,则有攒三聚五,疏疏密密,直是一幅百美图。

◎此画家来落墨之法也。

●作者是在皇宫生活过的皇室成员

第六回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从门外写来。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傍边有银唾沫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一段阿凤房室、起居、器皿、家常正传,奢侈珍贵好奇货注脚。写来真是好看。手内拿着小铜火炷儿拨手炉内的灰。这一句是天然地设,非别文杜撰妄拟者。○至平,实至奇,稗官中未见此笔。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凤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神情宛肖。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

在新证(二)中,论证了王熙凤是天启的皇后。

“手内拿着小铜火炷儿拨手炉内的灰”,这是描写人物非常普通的句子,批语却说“这一句是天然地设,非别文杜撰妄拟者”,意即是真实事情,并非虚构;又说“至平,实至奇,稗官中未见此笔”,非常平常,实际非常令人奇怪,因为“稗官中未见此笔”。

稗官的两种解释:一、小官,小说家出于稗官,后因称野史小说为稗官。二、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泛称记载逸文琐事的文字为稗官野史。

这样平常的一句话,其他野史小说中写不出来?原因不言自明:此乃宫中事,不亲眼看见写不出来,除非妄拟。但批语又说“非杜撰妄拟”,这等于说作者是生活在宫中的。

所以写凤姐可以“神情宛肖”,所以“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

第十七至十八回 贾珍先去园中知会众人。可巧近日宝玉因思念秦钟,忧戚不尽,贾母常命人带到园中来戏耍。现成榫楔,一丝不费力。若特唤出宝玉来,则成何文字?此时亦才进去,忽见贾珍走来向他笑道:“你还不出去!老爷就来了。”宝玉听了,带着奶娘、小厮们一溜烟就出园来。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骂,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信笔书之,供诸大众同发一笑。

“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作者何以知道脂砚斋的幼年往事?新证(一)里讲了,脂砚斋即史湘云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被贾母接进宫里养了几年,后来回叔父家生活,还是经常去宫里小住。

“思彼亦自写其照”,脂砚斋对作者小时候也是熟知的。由此可知脂砚斋在宫里经常和作者在一处玩耍。

第十七至十八回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静极故闻之细极。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画出内家风范。《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各按方向站住。

“画出内家风范”,内家这里是指皇宫、宫廷。说作者是“经过之人”,就是说作者在皇宫中生活过经历过,才写得出,所以“别书中摸不着”。

第五十八回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赦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已后方回。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的工夫。周到、细腻之至。真细之至,不独写侯府得理,亦且将皇宫赫赫,写得令人不敢坐阅。

“不独写侯府得理”,因为作者把皇宫挪移到贾府来写,这里自然把贾府写成当时的典型侯府,即皇宫太妃薨了,侯门应遵守的礼制。

“亦且将皇宫赫赫,写得令人不敢坐阅”,作者如果不是皇宫中人,宫中太妃的丧葬礼仪,就写不出这么细腻,这么清楚。

第七十四回 说着,平儿笑道:“这也无妨。鸳鸯借东西,看的是奶奶,并不为的是二爷。一则鸳鸯虽应名是他私情,其实他也是回过老太太的。老太太因怕孙子孙女多,这个也借,那个也要,到跟前撒个娇儿,和谁要去?因此只妆不知道。奇文神文!岂世人余相得出者。前文云一箱子,若私是拿出,贾母其睡梦中之人矣。盖此等事作者曾经,批者曾经,实系一写往是,非特造出,故弄断笔,究经不记不神也。鸳鸯借物一回于此便结线。总闹了出来,究竟那也无碍。”

“老太太因怕孙子孙女多,这个也借,那个也要,到跟前撒个娇,和谁要去?”此等事“作者曾经,批者曾经”,就是说作者是贾母的孙子,脂砚斋是贾母的孙女,他们都是皇室家族的成员。

●作者是位得道高人

全书中有很多谈经论道、了悟人生的文字。其中有的是借书中的人物说的,其实也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第一回 可巧这日拄了拐,挣挫在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狂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

“心中早已彻悟”,这是一段可以令人开悟的诗。

第二回 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门傍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这是一句禅语,适用于每个人。各自悟去。

第二十二回 次日,又与宝钗看。宝钗看其词:出自宝钗目中正是大关键处。“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拍案叫绝!此方是大悟彻语录,非宝卿不能谈此也。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支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尔有何坚?”拍案叫绝!大和尚来答此机讽,想亦不能答也。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道:“这样愚钝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子末句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拍案叫绝!此又深一层也。亦如谚云:“去年贫,只立锥;今年贫,锥也无”,其理一也。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词,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出语录。总写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宝玉宁不愧杀?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讥讽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来,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日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轻轻抹去也。“心净难”三字不谬。

这一段讲参禅悟道。

“轻轻抹去也”,涉及一件重大的事,才会轻轻抹去。什么事呢,应该是暗示崇祯曾经想过出家,到安静的处所去参禅悟道。

有人会说,前面有一回讲到崇祯常常毁僧谤道,他自己又怎么会去出家呢?毁僧谤道,只能说崇祯在心里认为,一般的僧人所谓修行并未真正悟道,不过掩世人耳目罢了。

第二十八回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是黛玉之声,先不过是点头感叹 ,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 ,始可解释这段悲伤。非大善知识,说不出这句话来。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二句作禅语参。

“大善知识”,佛教用语。《佛光大词典》释意:指大有德之善知识。即教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之善友。

“非大善知识,说不出这句话”,作者即是大善知识。

“二句作禅语参”,作者乃得道之人也。

第三十一回 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得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些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这么个样儿?”湘云道:“阴阳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

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道:“怎么没有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找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来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笑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壮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绿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到没有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着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大道理也不懂的?”湘云道:“你很懂得。”

这一段论阴阳,可以说是湘云说的,也可以说是作者说的。

阴阳论是《易经》的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

“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即凡事盛极必衰,衰极必盛,否极泰来,任何事物都存在转变的规律。那么明朝盛极必衰也是必然的。

儒家的思想来源于《易经》,其核心是“中庸之道”,“中庸”就是道德实践恰到好处。整本书时时体现了作者“尊儒”的思想。

孔子生长在混乱的春秋时代,对于乱臣贼子的不守秩序,十分厌恶。他主张“正名”,提示我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的道理。“正名”就是易学重视的“正位”,重视自己的身份地位。

所以“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这句话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阴阳是相对的,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易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儒、道、释各家都有阐述。《易经》和儒、道、释是一脉贯通的。

通过上述可知,作者精通《易经》,对释、儒、道也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所以,作者能够站在一个望尘莫及的高度俯瞰明朝这段历史,写下了《红楼梦》这部书。

至此,总结一下作者的特点:出身皇室家族;崇祯的皇室兄弟;一位画家;得道之人。

这样的话,明皇室家族里,在后世留名且名声很大的,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先看一下八大山人在网上的公开资料。

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明遗民。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只这两段资料就漏洞白出、自相矛盾。明朝皇室从第二代取名就按木、火、土、金、水五行轮流取。朱耷和朱统两个字都不带五行,他怎么会是朱权的九世孙呢?所以要么八大山人不是宁王后裔,要么朱耷或朱统是假名。

可是所有资料无一例外都说八大山人是皇族后代。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就可以断定他有意隐去了真名而叫朱耷。如果隐去真名是为了躲避清朝对明皇室宗族的迫害,那干脆就不要承认自己是皇室成员,隐性埋名地生活不是更安全吗?为什么又要承认是宁王孙?

看得出八大山人是要人们知道他是皇室成员的。

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一种解释天衣无缝:他写了《红楼梦》。只有承认自己是皇室后代,《红楼梦》所写的历史才会被认可,没有谁会比家族内部的人更清楚皇室内部的事。取名朱耷,一来表明他姓朱;二来有意淡化和皇室的联系。当人们看到耷、统这样的字眼,因不含五行,根本不会想到明皇室,从而保全自己及生活在一起的家族成员。那也就可以推断出,在当时他就是用的这个名字。

这也是《红楼梦》没有作者署名的原因。署假名,人们就不知他是皇室人,将导致书里所写的历史没有说服力;署真名,又怕招来文字狱。

想想,清朝通俗小说流行,如果这只是一部单写儿女情长的故事,作者为何不署名?又为何不以此获利?

以上只是推测,下面我们假设《红楼梦》是八大山人所写,试着推论下去,看是否合乎。

八大山人到底是谁?

●个山小像

《个山小像》(读者自行上网看)是现存有关八大山人唯一真实的画像。重要的是画上有九段题跋,有他自己写的,也有蔡受、饶宇朴、彭文亮等所写;还有八大山人和他们的印章共22枚。

印章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有朱文的,也有白文的。一般姓名用白文印,书画家的别号用朱文印。

我们权且按这个大的规律,把带白文印的而且是八大山人自己写的题跋先拿出来分析,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他的真实姓名。

第一跋:个山小像 发堀(圆形朱文印) 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 释传綮印(白文印) 刃庵(朱文印)

“甲寅蒲节”,康熙十三年(1674)的端午节。

“时年四十有九”,时年四十九岁。由此可知,八大山人生于1626年,即天启六年。

这一跋里的白文印是释传綮,百家姓里并无释姓,释姓一般为佛门出家弟子统一使用的姓。释传綮,只能是他的法号,法名传綮。

值得注意的是“綮”字。綮qìng1、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喻指关键。qǐ1、同“棨”,古代作通行用的一种木制的符信,又称“传”。

为什么要用这个“綮”字?他喻指的关键处在哪儿呢?

第二跋:硕果(白文印) 图形一,由木火土金水五字按方位合成一个整体;图形二,圆中一点。 咦个有个而立于一二三亖X之间也个无个而超于X亖三二一之外也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圆中一点 减馀居士蔡受以供 个师已而为世人说 法如是 减馀圆者(白文印) 成山受之(朱文印)

这一跋基本可以解开八大山人的身世之谜。

这里有两个白文印。

先看后面的白文印“减馀圆者”,谐音不正是“检与楥者”吗?朱由检和朱由楥是也。崇祯朱由检不是殉国了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理由却也简单:如果朱由楥不和朱由检联系在一起,人们至死也不会弄清八大山人和崇祯有什么关系。

再看开头的白文印“硕果”,就是大果的意思。果子自然是圆(谐音“楥”)的,指朱由楥。

不然就解释不了白文印是真姓名的问题。

然后看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图形,这不正体现了明朝皇室按五形轮流取名的规则吗?

圆中一点,像个圆形印章,谐音“元璋”,表明作者是朱元璋的后代。

“个山个山形上形下”,把“个”和“山”上下组合,“山”和“人”组合成一个“㞤”,音yín,谐音朱常瀛的“瀛”,不是在暗示他就是朱常瀛的儿子吗?巧的是朱常瀛正好有八个儿子,八大山人的“八”也无不是一种暗示。

此跋中把“四”写成“亖”,把“五”写成“X”。看到“亖”和就会想到《易经》中的八卦,看到“X”就会想到“爻”。一般来说,人都生活于五行(易经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之中,即“个有个,而立于一二三亖Ⅹ之间也”;只有得道之人超脱于五行之外,即“个无个,而超于Ⅹ亖三二一之外也”,悲喜不再受外物所累。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八大山人就是朱常瀛的儿子朱由楥,朱由榔的同父弟弟,崇祯的堂弟。他比崇祯小15岁,明亡时18岁。

咦,新证(一)中论证的《红楼梦》作者不正是崇祯的皇室的兄弟吗?

接下来找一找朱由楥和《红楼梦》有无联系。

楥,yuán 1、柜柳的别称。2、篱笆。xuàn 1、同“楦”,楦子。做鞋帽时放在其内用以定形的木制工具。

说起“楥”的三个意思,《红楼梦》里竟然都有意想不到的巧合。

第一个意思:柜柳的别称。

在宝钗和黛玉的判词中有“堪怜咏絮才”,在第七十回的回目中有“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第七十回 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在新证(一)中,论证了作者北静王后来续弦了史湘云即脂砚斋,巧的是这回的咏柳絮词就是史湘云起的头。更巧的是她的丫嬛叫翠缕,只有柳树才是一缕缕的。

第二个意思:篱笆。

第十七至十八回 忽又见前面又露出一所院落了来,贾政笑道:“到此可要进去歇息歇息了!”说着,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怡红院如此写来,用无意之笔,却是极精细文字。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未写其居,先写其境。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与万竿修竹遥映。贾政与众人进去。

脂砚斋侧批:词卿居此,比大荒山若何?

这里写到的“竹篱花障”、“绿柳周垂”,都与作者的名字有关。

“词卿居此,比大荒山若何?”这可以有两层理解:第一层这里写的是崇祯住的地方,崇祯也擅长诗词,称得“词卿”,“大荒山”暗寓崇祯自缢殉国的煤山。第二层可把“词卿”看成作者,他曾有过在大山里修行的经历。

第四十一回 及至到了房舍跟前,又找不着门。再找了半日,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一面想,一面顺着花障儿走了来。

又写竹篱。在宫中大概没有竹篱,这是作者的艺术创设,但创到篱笆上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第三个意思:同“楦”,楦子。做鞋帽时放在其内用以定形的木制工具。

第四十五回 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上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头上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只剩下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带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带。”

“这里一大段写北静王送的“鞋”、“帽”:“棠木屐”、“斗笠”,和“楦”是不是联系紧密?巧的是个山小像中的八大山人也戴着斗笠。

第三跋:个山(朱文印) 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利唾白刃颜庵红尘粉丛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人在北斗藏身手挽南箕作簸冬离寒夏离炎大莫裁兮小莫破 此赞系高安刘恸城贻余者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屈指丁甲八年耳两公皆已去世独余凉笠老僧逍遥林下,临流写照,为之忱然 个山之庵传綮又识 雪个(白文印)

此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刘恸城赞八大山人的诗作。

“美事抛名利唾”,品行高洁;

“辋川王”指王维,“鉴湖贺”指贺知章,赞他的诗文可比王维和贺知章;

“人在北斗藏身”出自《五灯会元》,赞八大法身已透;

“手挽南箕作簸”,内含的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箕与斗都为星宿名,一个像簸箕,一个像古代盛酒的斗,当它们同时出现在南方时,箕星在南,斗星在北。这里暗喻两个人之间的友谊。

“冬离寒夏离炎大莫裁兮小莫破”,赞八大修行的成就。“大莫裁兮小莫破”原句出自《中庸》“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裁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意思是:君子说的“大”,大到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的小,小到不能分。八大已超出了世人对寒炎大小的认知,即超出了世人对事物的认知。

第二部分写此诗的来历和八大的感想。

“此赞系高安刘恸城贻余者”,这首赞诗是江西刘恸城赠送给我的。

“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容安老人又在新吴的狮山将诗写了下来。

“屈指丁甲八年耳”,转眼八年过去了。

“两公皆已去世”,刘恸城和容安老人都已去世。

“独余凉笠老僧逍遥林下临流写照为之忱然个山之庵传綮又识”,独剩我一人,闲适时看着小像,又感受到两公的真诚。

后有一白文印:雪个。这就奇怪了,上文不是已确认八大山人就是朱由楥吗?怎么又出现了一个真名?有一种可能,那时他已写完了《石头记》,笔名也确定了一定要有个“雪”字,因为谐音“血泪”的“血”,毕竟书中多次强调此书是哭成的。这样后人考证起来才知“雪芹”就是真正的作者。至于“个”,表示八大山人其实是一个人。

此跋中拿八大山人比王维,和《红楼梦》也有联系。

第四十八回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两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两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瘐、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王摩诘即王维,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道,精通诗书音画,他的诗充满禅意,作者最为推崇。而八大和王维这一比,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第五回 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舞女们答应了,便轻敲檀板,款按银筝,听他歌道是:

开辟鸿蒙,故作顿挫摇摆。

方歌了一句,警幻便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别,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三字要紧。不知谁是“个中人”?宝玉即“个中人”乎?然则石头亦“个中人”乎?作者亦系“个中人”乎?观者亦系“个中人”乎?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

到底谁是“个中人”?“雪个”难道不是“个中人”?“个山”难道不是“个中人”?

第四跋:雪峰从来疑个布衲当生不生是杀不杀至今道绝韶阳何异石头路滑这梢郎子汝未遇人时没邋遢 灯社綮衲(白文印)

第五跋:怀古堂(白文印) 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曹洞临济两俱非羸羸然若丧家之狗还识得此人么罗汉到底 个山自题 释传綮印(白文印)刃庵(白文印)

“当生不生是杀不杀”,就是八大曾经的境遇。

“刃庵”,这里是白文印,在第一跋里是朱文印,这只能理解成“刃庵”是他的另一个别号,而这个别号里同时有他真实的经历。

“刃”的意思:1、刀剑等的锋利部分。2、指刀、剑等有锋刃的兵器。3、用刀杀。

“庵”的意思:1、草屋。2、小寺庙。庵在这里应该取第一种意思“草屋”。草屋和刃组合在一起,表明八大山人曾有住草屋都会被追杀的经历。

除了是因明皇宗室遭满清朝廷追杀,真想不出第二个理由了。

“雪峰”就是指雪个即八大山人;“布衲”是对僧人都称呼;“韶阳”意思是明媚的春光;“邋遢”意思是不整洁,不利落。

第五跋的大意是:雪个生不逢时,在明媚的春天入了僧道,好比在石头路上滑倒。他从此看起来像个和尚,因此躲过了追杀。这公子,不是遇追兵不会这么邋遢。

第五跋的“怀古堂”用的白文印,暗示这一跋“怀念过去的往事”里也有个山的真实经历。

“曹洞临济”,指佛家禅宗的两个宗派。个山都有修过,终于悟得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万法归一。虽然宗派不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

“曹洞临济两俱非羸羸若丧家之狗”,如果哪个法门都悟不了,心灵就会像丧家狗一样虚弱而没有归宿。

“还识得此人么罗汉到底”,还认识此人吗,已经修成罗汉了。

罗汉,在小乘佛教中,是佛家得法弟子修正最高的果位。罗汉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了脱生死,证入涅槃。受人天尊敬供养,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白文印“灯社綮衲”,还是指八大山人,“灯社”指什么?关于灯社的诗不少,找到了这一首,想来是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道林寺》

唐 李建勋

虽向钟峰数寺连,就中奇胜出其间。

不教幽树妨闲地,别著高窗向远山。

莲沼水从双涧入,客堂僧自九华还。

无因得结香灯社,空向王门玷玉班。

诗中的“九华”是指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第六跋:鹿同(朱文印) 个山綮公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四世”二字被墨圈)孙也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侪偶里中耆硕莫不噪然称之戊子现比丘身癸巳遂得正法于吾耕庵老人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一字看不清)(两字空)矣间以其绪馀为书(一字抹去)画若诗奇情逸韵拔立尘表予常谓个山子每事取法古人而事不为古人所缚海内鉴赏家亦既喙同声矣。丁巳秋携小影重返菊庄语予曰兄此后直以贯休齐己目我矣咦栽田博饭火种刀耕有先(一字看不清)钁头边事在瓮里何曾失却 予且喜圆悟老汉脚跟点地矣 鹿同法弟饶宇朴题并书 宇朴蔚宗(朱文印)

全文中间还有一印:西江戈阳王孙(朱文印)

“个山”、“綮公”都是指八大山人。“豫章”谐音“元璋”。“贞吉”,这里应指崇祯,“贞”、“祯”同音,而“祯”的意思就是“吉祥”,合了“吉”字。

如果第一句这样断句:“个山綮公,豫璋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孙也。”可译成:八大山人是朱元璋的世孙崇祯的四世孙。

就是因为朱由楥和崇祯平辈,所以在跋中特意圈掉了“四世”,告诉大家其实不是孙辈关系。

“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侪偶耆硕莫不噪然” ,年轻时学习四书五经考科举,和同乡同辈的人一比试,就在他们之上,高年硕德者都众口传扬。

有点奇怪,八大山人真心想走科举之路?接着往下看。

“戊子现比丘身”,戊子年即1648年,八大山人22岁,出家了。

“癸巳遂得正法于吾耕庵老人”,癸巳年即1653年,八大山人27岁,在耕庵老人那里修习佛法悟到真谛。

“诸方藉藉”,各方面的成就都很显著。

“又以为博山(一字看不清)(两字空)矣”,正是这看不清和空着的字为我们解开了秘密。看一个有关“博山”的典故《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嗷嗷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译文: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带回家去喂养。鹿渐渐长大,十分温顺,见到人就嗷嗷叫。家外面都是山,鹿出去到天黑时一定回来。正是秋祭的时候,按惯例需要用鹿。官府催促猎人限期送上,但十来天没有收获,猎人就向姓李的人求取那只鹿,姓李的人不给。猎人坚持要。姓李的迟疑地说:“等我考虑考虑。”当夜鹿走了,就再没回来。姓李的人非常后悔。

我的感悟是:一个人动了念头,动物都能感知到。所以人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天地自有感应。

这个典故用在朱由楥身上,是不是恰当极了?如果他按部就班去考科举,就可能暴露真实身份,被人当猎物交给朝廷。正因为他感到了这样的危机,所以才落发为僧。

而且就当时清廷的剃发令,如果不愿留辫子,就只能是出家为僧或为道士。

“间以其绪馀为书(抹去一字)画若诗奇情逸韵拔立尘表”,修习佛法期间,八大山人用剩余的时间写书、作画、作诗,其境界超出尘世。

不禁想问:写的何书?莫不是《石头记》?我想这里抹去一字,就是让人去想,想到时候一定会盯着这个“书”字看,看来看去就有了联想。

也就是说朱由楥在江西就已经大体写完了《石头记》。前面论证了作者一定在皇宫中生活过的人,由此可推断朱由楥是在明亡后投奔到江西宁王子孙那里去的。

“予常谓个山子每取法古人而事不为古人所缚海内诸鉴赏家亦既异喙同声矣”,这是众人对八大山人的赞赏。

“丁巳秋携小影重返菊庄语予曰兄此后直以贯休齐己目我矣”,丁巳年即1677年,八大山人51岁。

既是重返菊庄,说明写此跋的饶宇朴有一个菊庄,个山曾在此住过,后又离开过。

“携小影”,带着个山小像。带小像来做什么?

“语予曰兄此后直以贯休、其己目我矣”,对我说你以后就看我如贯休、齐己。贯休、其己都是唐朝著名僧人,在佛法和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值得注意的是中间有一枚朱文印:西江戈阳王孙。

戈阳,就是现在的江西上饶。“西江”反过来就是“江西”;法弟饶宇朴偏又姓“饶”;别号“鹿同”,和《鹿亦有知》中的鹿同一个字;又是“王孙”。

一切都真相大白了:饶宇朴才是江西宁王的直系孙,和前来投奔的朱由楥处于同一种困境,所以也出家了,这才有了“鹿同法弟饶宇朴题并书”这句话。并且“朴”是“木”字旁,说明他和八大山人同辈。

“栽田博饭火种刀耕有先(一字看不清)钁头边事在瓮里何曾失却”,大意是种田为生的农家事我何曾丢掉。

“予且喜圆悟老汉脚跟点地也”,“圆悟老汉”指八大山人,“脚跟点地”是二十四式太极拳中的一个叫“手挥琵琶”的招式。整句话的意思是,我又很高兴八大山人来弹了一曲琵琶。

说明八大山人又懂音乐,《红楼梦》有好几处谈到音乐上的鉴赏。试想如果作者不懂音乐,他又怎么写得出相关内容呢?

说到菊庄,《红楼梦》里有专章写到。

第三十七回 回目: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 回目: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在这两回里作者花很大篇幅来写咏菊诗。

第七跋:近思斋(朱文印)个翁大师像赞 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 湖西彭文亮 文亮之印(白文印) 白生父(白文印)

“草圣诗禅随散逸”,书法诗歌禅法样样精通。

“瀑泉流远故侯家”,此跋最重要的是要告诉世人,八大山人出身于源远流长的故侯家。

第八跋:耕香(朱文印) 没毛驴初生兔嫠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是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 咄 戊午中秋自题 个山(朱文印)

“没毛驴初生兔”,指八大山人。“驴僧”是僧人的谦称,初生的兔子没有毛。

“嫠”,寡妇。

“破面门”,宋代释宗杲《偈颂一百六十首》中有“拶破面门”诗:法是常法,道是常道。拶破面门,点即不到。

“破面门”,字面意思是裂破脸。

“没毛驴初生兔嫠破面门手足无措”,总体可以解释为:一个有修禅悟道的寡妇见到成为僧人的八大山人,大惊失色,手足无措。

“莫是悲他是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是不是在心里感伤,八大山人本是世俗中人,现在是不是已不能在世俗中生活了。

“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露布”是一种写有文字并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葛藤”在这里喻山里的荆棘藤蔓。总体大意是:今天真高兴能穿过一路荆棘,躲过追捕自己的通告走出去了!

“咄”,是个不常用的语气词,把大山人偏偏用了它。这个字里包含的“出”字已说明了一切。

八大山人和哪个寡妇一起走出去,离开江西了?

“戊午中秋”,戊午是1678年,个山52岁,自己写的这一跋。就是说在明亡34年后,明宗室依然被清廷追杀。

第九跋:黄檗慈悲且带嗔云居恶辣翻成喜李公天上石麒麟何曾邈得到你若不得个破笠头遮却丛林一时嗔喜何能已 中秋后二日又题 掣颠(白文印)

“李公天上”,天上的神仙太白金星李长庚,出现了一个“金”字,和后面的“麒麟”组成“金麒麟”。

“金麒麟”!想到《红楼梦》里的金麒麟没有?史湘云就是戴的金麒麟,是和卫若兰的信物,又和书中的北静王因金麒麟而白头到老。

而在此跋里,八大山人暗示金麒麟史湘云最终和他走到了一起,因为“黄檗慈悲且带嗔云居恶辣翻成喜”。

“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木材坚硬,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入药。味极苦。用在这里,大意是:上天是慈悲的,让我吃尽生活的苦,最后得到欢喜的结果。若不是苦修中有所作为,湘云怎么会看得上我?戴个破斗笠掩去真实身份,和湘云一起走出去并结成了夫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至此,一切真相大白:八大山人朱由楥就是书中的北静王,也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也就是崇祯的堂弟,笔名雪芹。

后有白文印“掣颠”,让人不解,谁会用这样的名啊?

掣:1、拽;拉。2、拔;抽。3、一闪而过。

颠:1、头顶。2、物体的顶端。3、坠落;跌倒。4、上下震动。5、一跳一跳地跑。6、倒置;无序乱放。

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容人,我只能想到这个人处于颠疯状态。

而这一跋又是在上一跋的后两天所写,想来是在补充说明他是装疯卖傻才得以走出去的。

一路上朱由楥装疯癫,史湘云尾随其后,在无人的地方才偷偷给他食物。一路的艰辛可以想见。

现在把朱由楥的经历大致回顾一下。

朱由楥是朱常瀛的儿子,朱由榔同父的弟弟,崇祯的堂弟,书中的“北静王”。“北静”谐音“北京”,暗示他一直在北京皇宫生活,并没有跟父亲去湖南封地。

明亡前夕,由于崇祯随时准备殉国,他不会走,但不能累及其他人,所以让朱由楥等护送皇室家眷去到南京。

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权一团混乱,朱由楥及崇祯的儿子并不想再参与其中,第二年随着弘光政权的结束,南京亦无容身之地。这样朱由楥,包括宝钗、史湘云在内的一部分皇室家眷再次回到北京郊区,因为那里有明亡前早就准备好了的家庙。可是当时的剃发令,对于女性还无妨,男性如果不愿剃发,要么当道士,要么当和尚。况且生活也是个难题,还要时时担心清廷的追杀。

明亡时,朱由楥18岁,他22岁在江西落发为僧。显然他是不得已扮成道士投奔到江西宁王后裔那里去的。

在江西,从众多的印章里出现的“耕”、“庵”等字看得出,朱由楥及宁王一族住着草屋,耕田为生,以掩饰真实的身份。

朱由楥悟性极强,加之自己的特殊经历,27岁就悟透佛法,参透玄关。书诗画各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江西,他自然听得到各种关于明朝不实的传言,看得到那些歪曲事实的写明朝历史的书。这时候的他,重要的不是要为自己家族辩解什么,而是发慈悲之心,要为后人留下一部关于明朝的真历史,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衣食住行民风民俗等无所不包的明朝百科全书。当然其中关于人性的深层次的描写,更是让这部书历经时间的长河,依旧熠熠生辉。

当他在江西初步完成这部书,想到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既然说托言于闺阁之事,更详细的闺中之事还要去问宝钗、湘云、袭人等还在世的女性;二是作为一部史书,有些人的情况还要再去弄清楚;三是需要一个批书人来合作,以帮助后来读者读懂这部书所写内容。

第十三回 可巧这日非正经日期,亲友来的少,里面不过几位近亲堂客。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并合族中的内眷陪坐。有人报说:“大爷进来了!”吓的众婆娘唿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数日行止可知。作者自是笔笔不空,批者亦字字留神之至矣。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

这是写天启的丧事。作者那时才一岁,他可以“笔笔不空”,自然听家族里的人讲的。批者亦能“字字留神”,显然是时刻留心作者是否记清楚了每个细节。

因此他需要再次回到北京的家庙,找宝钗、湘云、王夫人等宗族里的人去问。而他又不能一个人去往北京,怕身份暴露,怕书稿被一路的官府哨卡抢去。

当这个消息通过某种渠道秘密传到北京家庙里,史湘云决定由她来完成这次行动:去江西接应朱由楥回北京。于是有了题跋里史湘云在江西见到朱由楥时的情景。《红楼梦》里也留下来痕迹。

第四十八回 宝钗笑道:“……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有助兴的人,又没了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好些了事,也未可知。”作书者曾吃此亏,批书者亦曾吃此亏,故特于此注明,使后人深思默戒。脂砚斋。

这一段写出了朱由楥去江西、史湘云去江西以及他们回北京一路上的情境。

回到北京后,在家族人的帮助下,朱由楥对初稿进行了增删修改。史湘云更是显出才女本色,写下了和书一样精彩的批语,笔名脂砚斋。因此《红楼梦》的这一段就很好理解了。

第一回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本名。再检阅一遍。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因见上面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断不可少。亦非伤时骂世之旨;要紧句。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要紧句。方从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脂砚斋侧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骗了去,方是巨眼。

1、这里出现了“情僧”二字。

2、“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风月宝鉴》就是《石头记》,“旧有”表明是在江西完成了初稿。

3、“其弟棠村序也”,棠村有可能就是饶宇朴,不然个山小像中,饶宇朴写的跋中怎么那么巧就提到“书”,并在“书”字后留下一空?且“棠村”两字都带草木旁。

4、“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若说雪芹只是批阅增删,那么从开头到此的这一段又是谁写的呢?言下之意就是雪芹不仅仅是批阅增删者,也是原作者。

考证了作者朱由楥,接下来考证史湘云即脂砚斋的生平往事。

●脂砚斋

在新证(一)中,论证了史湘云就是脂砚斋。她出身侯府世家,是贾母娘家侄子的女儿。由于父母早逝,被贾母接到宫中抚养,后来虽回到叔伯家去生活,但经常到宫里去玩,再后来他嫁给了书中的武将卫若兰。

卫若兰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结局?

第三十一回总评: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新证(一)里论证了,后数十回就是八十回后的三十回,作者把后三十回的内容或零散地放进了前八十回,或用批语的形式透露出来。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后三十回中有卫若兰射圃的情节,作者把此情节用这一条批语概括于此。

“射圃”是什么重要的事吗?脂砚斋为何以“若兰”而不是“卫若兰”呼之?

第三十二回 话说宝玉见了那麒麟,心中甚是欢喜,便伸手来拿,笑道:“亏你拣着了。你是那里拣的?”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到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

明末的将领中,只有卢象升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不慎丢过印。

紧接着就写到史湘云的婚事,莫不是她嫁给了卢象升?

第三十七回 袭人打点齐备东西,叫过本处的一个老宋妈妈来,宋,送也。随事生文。妙!向他说道:“你先好生梳洗了,换了出门的衣裳来,如今打发你与史姑娘送东西去。”那宋嬷嬷道:“姑娘只管交给我,有话说与我,我收拾了就好一顺去的。”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米妙。两样鲜果子;又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又说道:“这都是今年咱们这园里新结的果子。宝二爷送来与姑娘尝尝。再前日姑娘说这玛瑙碟子好,姑娘就留下玩罢。妙。隐这一件公案。余想袭人必要玛瑙碟子盛去,何必骄奢轻发如是耶!固有此一案,则无怪矣。这绢包儿里头,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着罢,替我们请安,替二爷问好就是了。”

为什么装的是“红菱和鸡米头”就“妙”?真是不得其解。先了解一下这两样东西。

红菱,俗称菱角,别名“苏州红”。

鸡头米,又叫芡实。原产地在苏州的芡实称为苏芡。

要说这两样的共同点,就是都和苏州扯上了关系。

卢象升不就是江苏人吗?

为什么提到“玛瑙碟子”,就“隐一件公案”、“固有此一案”?在给探春用玛瑙碟子送荔枝时,就分析过:玉和玛瑙都是石头的一种,如果玉玺代表皇权,那么玛瑙就代表皇权以下的权利。卢象升任过“七省总理”、“宣大总督”、“兵部尚书”,又被几次赐与尚方宝剑。

综合这些信息,不难知道:史湘云嫁的就是卢象升。“卢象升”与“卫若兰”的名字比较一下,特别是“象”与“若”,作者如此暗示卢象升就是书中的卫若兰。

而卢象升1639年牺牲时39岁,史湘云这年应不到20岁,因为她和朱由楥是小时候一起的玩伴,比朱由楥大不了太多,这年朱由楥才13岁。由此推断史湘云是卢象升的续弦,且在一起没生活几年。假设湘云比朱由楥大5岁,15岁嫁给卢象升,那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三年。

史湘云为什么愿意做续弦呢?注意这句话:“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又怎么害臊了?”

说的什么话?想来是:要嫁就嫁真名士!

在《红楼梦》里有没有对卢象升的评价呢?

第五十回 回目: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创制春灯谜

“芦雪广”谐音“卢象升”,“芦”、“卢”同音;“雪”、“象”声母同;“广”、“升”尾音同。就是说卢象升是上了回目的。

芦雪广联诗,湘云表现最为突出,现摘抄原文如下:

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都看他杨眉挺身的说道

宝玉正看宝钗、宝琴、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那里还顾得联诗?

湘云笑道:“你快下去!你不中用!到耽搁了我。”

湘云忙联道

湘云正渴了,忙忙的吃茶

湘云忙丢了茶杯,忙联道

湘云忙笑联道

湘云又忙道

湘云见这般,自为得趣,又忙联道

湘云笑的弯了腰,忙念了一句。

湘云忙联道

湘云忙联道

湘云伏着已笑软了。众人看他三人对抢,也都不顾作诗,看着也只是笑。黛玉还推他往下联,又道:“你也有才尽之时?我听听还有什么舌根嚼了?”湘云只伏在宝钗怀里,笑个不住。宝钗推他起来,道:“你有本事,把二萧的韵全用完了,我才伏你。”湘云笑道:“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呢。”

再来看她参与联的诗句: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伏象千峰凸,盘蛇一经遥。花缘经冷绪,色岂畏霜凋。阶墀随上下,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缤纷入永霄。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海市失鲛鮹。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簟瓢。烹茶冰渐沸,煮酒叶难烧。石楼闲睡鹤,锦罽暧亲猫。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或湿鸳鸯带,时凝翡翠翘。

本是为赏雪来作诗的,细品品,倒像是写征战的诗。

在芦雪广还写了一件事。

第四十九回 贾母便说:“……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众人答应了。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爪儿齑忙忙的咽完了。贾母道:“我知道你们今儿又有事情,连饭也不顾吃了。”便叫“留着鹿肉与他们晚上吃”。凤姐忙说:“还有呢。方才已分付了留着呢。”史湘云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顽又吃。”宝玉听了,巴不得一声儿,便真和凤姐要了一块,命婆子送入园去。

一时,大家散后,进园齐往芦雪广来,听李纨出题限韵,独不见湘云、宝玉二人。黛玉道:“他两个再到不了一处。若到一处,生出多少故事来。这会子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联诗极雅之事,偏于雅前写出小儿啖膻茹血极腌臜的事来,为锦心绣口作配。正说着,只见李嫂也走来看热闹。因问李纨道:“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众人听了,都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黛玉笑道:“这可是云丫头闹的,我的卦再不错。”李纨等忙出来,找着他两个,说道:“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吃去。那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宝玉笑道:“没有的事!我们烧着吃呢。”李纨道:“这还罢了。”只见老婆们拿了铁炉、铁叉、铁丝蒙来,李纨道:“仔细割了手,不许哭!”说着,同探春进去了。

……

一时凤姐打发小丫头来叫平儿。平儿说:“史姑娘拉着我呢。你先走罢!”小丫头去了。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也凑着一处吃起来。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挖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摁上些,以完此劫。”

这几段看下来,最多的是个“鹿”字,又与芦雪广(卢象升)有关,加上“啖膻茹血”、“芦雪广遭劫”等语,再加上前文中的“射圃”,不消说是指“巨鹿之战”。

“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表明崇祯是支持卢象升的。这里金麒麟可代指卢象升。

“为芦雪广一大哭”,为卢象升一大哭。

“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人人都应为卢象升一大哭。

“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借着湘云的话,作者给出了对卢象升的评价:

是真名士自风流!

第一回 脂砚斋侧批: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

武侯指诸葛亮,武穆指岳飞。

这条批语与相应的正文并无关系,可见是单独批的,脂砚斋要表达什么呢?

想想,岳飞精忠报国,是主战派,被秦桧所害。卢象升同样为国为民,也是主战派,他和岳飞有得一比。只是他被谁所害?

第二十一回 袭人明知其意,便点头冷笑道:“你也不用生气,从此后我只妆哑巴,再不说你一声儿,如何?”宝玉禁不住起身问道:“我又怎么了?你又劝我!你劝我也罢了;才刚又没见你劝我,一进来,你就不理我,赌气睡了,我还摸不着是什么。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我何尝听见你劝我什么话来?”这是委屈了石兄。袭人道:“你心里还不明白,还等我说呢!”亦是囫囵语,却从有生以来肺腑中出千斤重。

正闹着,贾母遣人来,叫他吃饭。方往前边来。胡乱吃了半碗,仍回自己房中。只见袭人睡在外头炕上,麝月在傍边抹骨牌。宝玉素知麝月与袭人亲厚,一并连麝月也不理,掀起软帘,自往里间来。麝月只得跟进来,宝玉便推他出去,说,:“不敢惊动你们!”麝月只得笑着出来,唤了两个小丫头进来。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只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一个大些儿的,生得十分水秀。二字奇绝,多少姣态包括一尽。今古野史中无有此文也。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也好。宝玉便问:“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原俗。是花大姐姐改了叫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呢!”好极!趣极!又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是第几个?”蕙香道:“我是第四个的。”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性。”花袭人三字在内,说得有趣。一面说,一面命他到了茶来吃。袭人和麝月在外闻听了,抿嘴而笑。一丝不漏,好精神。

这一日,宝玉也不大出房,此是袭卿第一功劳也。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此是袭卿第二功劳也。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着书解闷,或弄笔墨,此虽未必成功,较往日终有微补小益。所谓袭卿有三大功也。也不使唤众人,只叫四儿答应。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他好,但不知袭卿之心事何如。

“这是委屈了石兄”,石兄指作者,这里袭人演朱由楥。朱由楥为了什么事来劝崇祯,而且是很重大的事,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从有生以来肺腑中出千斤重。”

那么四儿在这个情景里演谁呢?

“又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所误。”史湘云一个女子,又不参与政事,要说被误一生,只可能是卢象升被此人害了,导致湘云失去了丈夫。“又一个”说明有两个有害无益的人。

巨鹿之战中,导致卢象升战死疆场的相关人有两个:杨嗣昌和高起潜。

“四儿”就是杨嗣昌。“四”谐音“嗣”;“香”和“昌”韵母相同;不管叫“芸香”,还是“蕙香”,都含有草木偏旁,“杨”就是草木旁。

又说“水秀”二字奇绝,因为顺带把高起潜也包括了,“潜”是水字旁。

“今古野史中无有此文也”,强调这部书写的是历史,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其他明史书中都没写出真相来的事件。

“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呢!”这是崇祯对他们的评价。

“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四字是指“聪敏乖巧”,结合“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可以将此四字理解成投机钻营。

由此,我们知道了朱由楥也是主战派,他力劝过崇祯,但最终由于杨嗣昌和高起潜两个人导致了惨烈的失败。

卢象升从上战场就抱着随时牺牲的决心,他把史湘云托付给了皇室家族,当然包括朱由楥。

史湘云在明亡后随众人来到南京,后又回到北京的家庙里生活。

第五十八回 可巧这下处乃是一个大官的家庙里。乃比丘尼焚修房舍极多、极静,东西二院。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府便赁了西院。太妃、少妃每日宴息,见贾母等在东院,彼此同出同入,都有照应。外面细事,不消细说。

这一节就是作者巧妙地把后三十回的内容插在这里。贾母、王夫人等以一个大家族的形式都住在这里。

有些在新证(一)里已讲过,不再赘述。

宝钗除了有袭人供给外,她和湘云都擅长针线,可以此过活。其余时间则像尼姑一样静心修禅,文中特意写了“乃比丘尼焚修”以作暗示。

比丘尼:佛家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尼姑。

焚修:焚香修行。泛指净修。

第七回 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了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药,一势除了根才好。小小的年纪,到坐下个病根,也不是顽的。”宝钗听说,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总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奇奇怪怪,真如龙云作雨,忽隐忽见,使人逆料不到。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幸而我先天结壮,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又如何治之。还不相干。若吃凡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作引,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到也奇怪,这到校验些。”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

“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有善恶两面,只是善恶的比例不同而已。那么人这一生最大的难题就是断恶修善,直到变成“纯善”,这个过程就叫“修行”。所以并不是只有寺庙里的人才叫修行人,人人都是修行者。

“幸而我先天结壮”,宝钗属于先天经得起磨炼的人。

周瑞家的因问道:“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的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问这方儿还好;若问起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坏了。东西药料一概都有现易得的,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样说来,这就得一二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不下雨水,又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了,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丸药,再加蜂蜜十二钱,白糖十二钱,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罐内,埋在花跟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末用黄柏,更妙!可知甘苦二字,不独十二钗,世皆同有者。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巧死了人!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就埋在梨花树下。”“梨香”二字,有着落,并未白白虚设。周瑞家的又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一字句。这也是癞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新雅奇甚。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样?”宝钗道:“也不觉什么,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也就罢了。”以花为药,可是吃烟火人想得出者?诸公且不必问其事之有无,只据此新奇妙文,悦我等心目,便当浮一大白。

“春天开的白牡丹”、“夏天开的白荷花”、“秋天开的白芙蓉”、“冬天开的白梅花”,指代四季,又喻光阴荏苒。

“春分”、“雨水”,自然的节气,修行要达到的“道”就是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是合乎天道。

“便没雨,只好再等罢了”,修行到开悟还要看机缘,机缘不成熟,就得继续修行,继续等待。

“蜂蜜”、“白糖”是甜的,“黄柏”是苦的。人生的甘苦都要尝尽。

“以花为药,可是吃烟火人想得出者?”吃烟火人即凡夫俗子,既然作者能写出以花为药,作者就已不是凡夫;既然宝钗以花为药,宝钗就不是俗子。

“浮一大白”,浮现一件真相大白的事。什么事呢,自然是暗示作者最终得道,宝钗最终也得道了。

好奇脂砚斋最终得道了没?答案是肯定的,她同样得道了。她不得道,与作者合作写书没有可能性,因为只有相同频率的人才会对世界的认知达成一致。

朱由楥和他的妻子也住在这里,后来可能妻子发生了变故,男性又时时处在被追杀的危险中,他才决定远离北京到江西去投奔宁王后裔。

再后来就是他作为八大山人在江西的生活。

1478年,朱由楥52岁,回到北京郊区后和取笔名为脂砚斋的史湘云合作,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成就了一部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

朱由楥逝于壬午除夕,即阳历1703年,时年77岁。史湘云和他共同生活了25年。脂砚斋最后一年的批语出现在甲午年,即1714年,她在朱由楥逝后至少活了11年。

再后来,明宗室子孙不断的传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红楼梦》终于问世传奇。这部字字看来皆是血的伟大著作,是明宗室对后世人不可磨灭的贡献!

泪目。

再次品读脂砚斋的这段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日泪笔。

妙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