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重症肺炎影像学检查方法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上)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上)

2024-06-01 08: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MPP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SMPP多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伴有肺内和肺外并发症,若出现塑形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 PB)、中等-大量胸腔积液、大面积肺实变和坏死、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等时,患儿可出现气促或呼吸困难;发生肺栓塞的患儿还可出现胸痛和咯血;发生肺外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可发生于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出现相应各系统受损的表现,常见肺外并发症见第十部分。

少数MPP可发展为危重症,常以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为突出表现,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气道发生PB、弥漫性细支气管炎以及严重PE等有关。个别病例以严重肺外并发症为主要表现。

国内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MP感染较普遍,可能是导致SMPP、MUMPP、RMPP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是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主要依据之一。

MPP早期胸片或胸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血管周围纹理增粗、增多、支气管壁增厚,可有磨玻璃影、“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等。肺泡炎性改变则依肺泡受累的范围而异,可有磨玻璃样阴影、斑片状、节段乃至大叶性实变,常见肺不张,可伴有肺门影增大,重者可合并胸腔积液。单侧病变较双侧多见,病灶内可伴或不伴支气管充气征,肺实变时呈现中-高密度阴影,实变面积越大、受累肺叶越多则密度越高。多种形态、大小不等和密度不均的病灶可混合出现。可伴有黏液嵌塞征。

部分MPP可表现为局限或弥漫性细支气管炎特征,胸部高分辨CT显示为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分支样线条征、细支气管扩张,以及马赛克征象,可同时伴有支气管炎症,出现支气管壁增厚和分泌物堵塞。

MPP出现肺内并发症时,如PE、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 NP),可出现相应的影像学改变。

可弯曲支气管镜下表现

可弯曲支气管镜(简称支气管镜)下表现与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轻者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有小结节突起,管腔可有分泌物。部分MUMPP、SMPP、RMPP患儿支气管腔存在黏液栓塑形,可完全堵塞管腔,黏膜可坏死、脱落或溃疡形成,甚者软骨破坏和裸露,部分病例约在病程2周后出现管腔通气不良、增生、狭窄和闭塞。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MP培养:是诊断MP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MP培养需要特殊条件且生长缓慢,难于用于临床诊断。

MP核酸检测:包括MP-DNA(脱氧核糖核酸)或MP-RNA(核糖核酸)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适用于MPP的早期诊断。

MP抗体测定:MP-Ig(血清免疫球蛋白)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4天~5天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颗粒凝集法(particle agglutination,PA) 是实验室测定血清MP-IgM抗体的主要方法,单份血清抗体滴度≥1∶160可以作为MP近期感染的标准。测定IgM、IgA、IgG等亚类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对诊断MP感染也有价值,但阳性折点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免疫胶体金法可定性检测MP-IgM抗体,阳性提示MP感染,阴性则不能完全排除MP感染,适合门急诊患儿快速筛查,但也可能出现假阳性,因此判定抗体检测结果务必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作综合分析。

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后期可轻度升高。SMPP患儿多于发热3天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占比、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D-二聚体、血清铁蛋白,以及某些细胞因子不同程度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是过强免疫炎症反应的标志。一些SMPP患儿可有白蛋白降低。SMPP患儿中性粒细胞占比和CRP明显升高也可能与细菌混合感染有关。

MP的耐药性检测 确定MP耐药的“金标准”方法是使用固体培养阳性的菌落进行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测定,这在临床实践中很难开展。M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主要为23S rRNA基因2063、2064或2617位点等碱基突变,其中2063或2064位点突变可导致高水平耐药,2617位点的碱基突变导致低水平耐药。目前在临床上,通过测定上述位点突变判断耐药与否,但所检测的耐药状况与临床疗效并不完全一致,临床结局可能还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病程自限等因素有关。

诊 断

符合以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两项,即可诊断为MPP

1.单份血清MP抗体滴度≥1∶160(PA法);病程中双份血清MP抗体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

2.MP-DNA或RNA阳性。

鉴别诊断

与病毒性肺炎鉴别

腺病毒(ADV)肺炎:多发于6个月~2岁儿童,重症患儿中毒症状重,多有喘憋,早期听诊肺内呼吸音减低,主要鉴别依据为流行病学史和病原学检查。但需要警惕,腺病毒可以与MP混合感染。

流感病毒性肺炎:以流感流行季节多见,多有流感或疑似流感患者接触史,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随后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和肺部体征,影像学特征与MPP有时类似。呼吸道标本病原学检查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或核酸阳性可确诊。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学史突出,胸部CT最常见的表现是磨玻璃影、以肺外带为主的多发小斑片影、间质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和病原学检查鉴别。

与细菌性肺炎鉴别

肺炎链球菌(SP)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等细菌引起的重症肺炎常在病程初期尤其是3天内出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占比、CRP、PCT(降钙素原)明显升高。细菌性肺炎引起的空洞常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而MPP多在2周以后,鉴别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查。MP可与细菌混合感染。

与肺结核鉴别

肺结核病史相对较长,咳嗽相对不重。影像学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存在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继发性肺结核常在就诊时即有空洞形成;结核性胸膜炎出现中到大量胸腔积液时,常不伴肺实变。一般根据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不难鉴别,必要时进行PPD(结核菌素试验)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鉴别。

常见肺内外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断

肺内并发症

PB:引起SMPP和FMPP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程度取决于塑形物的大小和位置,塑形物如发生在大气道,可威胁生命,是FMPP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PB也是SMPP和FMPP患儿遗留闭塞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原因之一。PB更多见于有个人/家族过敏体质者。当MPP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喘息、气促或呼吸困难,查体存在“三凹征”,皮下气肿,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胸部影像学显示整叶高密度肺实变及肺不张时,需要考虑本病,支气管镜检查可确诊。

PE:可独立发生或并存其他部位栓塞,是发生NP的原因之一,也是遗留肺不张和机化性肺炎的重要原因,可伴有支气管腔内血栓。当MPP患儿出现持续发热、胸部影像学提示大叶均匀一致高密度实变或胸膜下楔形实变时,需要警惕该病的可能;发生胸痛和(或)咯血,D-二聚体≥5毫克/升(正常参考范围0毫克/升~0.55毫克/升)有助于诊断,CT肺动脉造影(CTPA)显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远端血管分支减少或消失不显影、肺楔形病变可确诊。

胸腔积液:积液量多少不等,多为单侧,一般不形成包裹性积液。当出现持续高热、胸痛、呼吸急促时,需要考虑本病,进行胸部超声或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胸腔积液检查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正常。出现血性胸腔积液时,应警惕PE。

NP: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和咳嗽,严重时出现低氧血症及呼吸困难。MPP患儿出现持续高热、整叶均匀一致高密度肺实变,CRP明显升高者,高度提示有发生本病的可能,需要动态观察影像学变化,当胸部X线或肺CT在肺实变区域出现无液气平的多发含气囊腔或薄壁空洞可诊断。强化CT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域。空洞多发生于病程2周以后,支气管胸膜瘘及肺大疱等不多见。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MP是诱发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的患儿。如MP感染过程中出现明显喘息、气促、呼吸困难时,应考虑本病,可根据对支气管舒张剂的治疗反应及支气管舒张试验等依据确诊。

混合感染:混合感染多见于SMPP、RMPP和病程后期,有报道病程10天内细菌检出率在10%左右。MP可以与ADV、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混合细菌以SP、流感嗜血杆菌、SA为主,混合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报道不多。MP可与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混合感染,合并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较少见。

肺外并发症

神经系统受累:包括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脑梗死等,以脑炎最为常见,当MPP患儿出现抽搐、意识改变等症状时,应考虑这些疾病。

循环系统受累:包括心脏内血栓、脓毒性休克、心肌炎、心包炎、川崎病、动脉栓塞和静脉血栓形成等,对于SMPP和FMPP患儿,应注意这些并发症。

血液系统受累: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当外周血出现三系或某一系明显减少时,应注意这些并发症。

皮肤黏膜损害:包括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多形红斑、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中毒性坏死性表皮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以及MP诱发的皮疹黏膜炎(mycoplasma pneumoniae-induced rash and mucositis,MIRM)等。

其他表现 包括肾小球肾炎合并严重循环充血或高血压危象、急性肾损伤、肝功能衰竭、急性胰腺炎、关节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

临床分型

MPP呈现异质性表现,临床分型有利于及早识别重症、危重症及发生后遗症的高危人群,有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在发热后5天~7天内(绝大多数患儿在此期间病情发展达到高峰)、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使用之前进行判断为宜。

轻症 不符合重症表现者,病程多在7天~10天,一般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重症 符合下列表现中的任何一项:

1.持续高热(39摄氏度以上)≥5天或发热≥7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

2.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这些表现与病变重、合并塑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胸腔积液和肺栓塞等有关。

3.出现肺外并发症,但未达到危重症标准。

4.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脉氧饱和度≤0.93。

5.影像学表现以下情况之一者:(1)单个肺叶≥2/3受累,存在均匀一致高密度实变或2个及以上肺叶出现高密度实变(无论受累面积大小),可伴有中量或大量胸腔积液,也可伴有局限性细支气管炎表现;(2)单肺弥漫性或双侧≥4/5肺叶有细支气管炎表现,可合并支气管炎,并有黏液栓形成导致肺不张。

6.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范围在24小时~48小时进展超过50%。

7.CRP、LDH、D-二聚体之一明显升高者。

影像学表现为(1)者,需考虑存在黏液栓堵塞和PB;对于CRP、LDH和D-二聚体等明显升高者,也需考虑日后有发展为NP的可能;还应考虑并存PE或混合感染的可能。本型易遗留闭塞性支气管炎,伴有细支气管炎者,可同时遗留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影像学表现为(2)的患儿,多有过敏体质,常出现喘息和气促,有混合感染的可能,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是入住ICU(重症监护室)及机械通气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易遗留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目前临床医生对MP细支气管炎了解相对不足,易误诊和漏诊,需加强认识。

危重症 指存在呼吸衰竭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肺外并发症,需行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者。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资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