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辉煌史 能否点燃你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重庆工业文化基地 重庆工业辉煌史 能否点燃你记忆

重庆工业辉煌史 能否点燃你记忆

2024-07-04 20: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长安车待发 秦文 摄

河滩造万吨船 秦文 摄

▶触摸展品“手套”

重钢掠影 戴小雄 摄

重钢劳动者 戴小兵 摄

钢城记忆 何智亚 摄

双溪机械厂职工宿舍 贺兴友 摄

钢魂 袁伯成 摄

前段时间开馆迎客的重庆工业博物馆火了:镇馆之宝——由张之洞从英国购进的双缸卧式蒸汽机;抗战时期兵工署第一工厂兵器生产线设备;当年长江牌46型军用越野车、绿皮火车;1982年嘉陵江索道的车厢……这些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图片,在国庆长假期间经朋友圈快速传播之后,迅速成为重庆打卡的全新网红点!很多游客反映,如果没有预约,就根本无法进入参观,火爆程度超过想象。

其实,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工业博物馆只是重庆工业的一个缩影。工业是重庆的一张名片,无论重钢厂、长安厂、嘉陵厂,还是化龙桥的工业记忆,或像涪陵816地下核工程一样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工业遗址,都创造了无数引以为傲的辉煌。昨日,“见证现实——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摄影作品展”在重庆美术馆展出。据悉,整个展览时间将持续到27日,市民可前去免费参观。

“三线建设”板块

大量摄影作品都与重庆相关

据悉,展览分为“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两个大板块。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200余件摄影作品不仅展现了重庆的工业记忆和辉煌,还展现了来自辽宁、河北、四川、贵州等省份不同城市的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的记忆。

其中,“老工业基地”摄影作品记录了这些老工业基地的今昔变化,使观众能在岁月变迁留下的影像中,去触碰深埋于历史记忆里的真实。比如,展览上可以看到,重庆钢铁集团原址的拆迁改造、上海黄浦江码头的上下新旧景观、东北厂区上下班途中的工人、贵州矿区正在辛苦劳作的挖煤矿工等等不同时间拍摄的工业场景。

“三线建设”在特殊时期担负了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深刻地影响了数千万三线建设者及其后代的生活和命运。该负责人表示,重庆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三线建设”板块中有大量的摄影作品都与重庆相关。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何智亚介绍,重庆是一座老工业城市。100多年来,重庆工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开埠时期、陪都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线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

其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中,重庆市属八区十县有三线工业企业及科研机构达100多处,近现代工业遗存非常丰富。

每处工业场景

都是一道靓丽而奇特的风景

记者看到,摄影展上戴小兵的《重钢劳动者》,何智亚的《钢城记忆》,李晓飞的《重庆建设厂山洞中的更衣间》,田凯的《化龙桥·工业时代》等都与重庆的工业发展有关。

《重钢劳动者》拍摄于2007年,戴小兵告诉记者,他是在重钢搬迁前去拍摄的,这些真实影像现在也已成为历史。

“我家里四代人都是重钢人,自己曾经就是重钢厂的一名一线工人,上世纪80年代在重钢厂做了几年的红渣工,所以我对钢铁工人很有感情。”戴小兵说,离开重钢厂的时候,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以摄影师的身份再重新回去,这让他在拍摄他们时内心始终满含柔情。“我既想赋予他们以个体的尊严,又想展现他们在集体劳动中的疲惫,所以我经常采用群像式的视角来呈现他们的个体差异。”

“工厂是一个集体社会,工人们总是穿着相似的服装,面带相似的表情,甚至有着相似的言谈举止和生活经历。”戴小兵说,但是当时工人的干劲很足,幸福程度很高。“我在重钢厂的第一个月工资50元,工资领了后我就去买了台日本雅西卡相机,花了680元。”

摄影师袁伯成花了两年时间拍了一组《印象·钢之魂》,袁伯成告诉记者,他拍摄的一个工厂是位于涪陵的造船厂,另外一个是位于铜梁的水泥厂,两个工厂都还在生产。

“我对工业场景和工人都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在重庆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也做过8年钣金工。”袁伯成说,在他的眼中,每一处工业场景都是一道靓丽而奇特的风景。

视频影像装置

展现老工业基地背后的故事

除摄影作品外,展览还用视频和影像装置等多元艺术方式,展现出我国不同城市老工业基地背后的故事。比如,以《他们》为主题的作品就是由作者闻聪拍摄的30个视频装置,每个装置录制了一位参与重庆工业建设者的故事。每个视频装置设计成成人高的一个碑体。闻聪说,就像30座丰碑,见证重庆工业记忆。

这30位建设者几乎都与重庆的工业建设有关,比如嘉陵厂、长安厂、一品化工厂。闻聪告诉记者,他们中有工程师、专家,也有一线工人,去采访他们的时候,最年轻的都已经80多岁,最年长的已经100岁。

闻聪在采访这些建设者过程中有很多感触,比如上世纪60年代参与修建位于巴南的一品化工厂的专家刘秉铣老人。闻聪说,修建巴南一品化工厂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还一边生产。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工人们喝的水就是工厂附近小溪沟里面的水,大家喝了都拉肚子。结果厂里拿水去化验,溪水中含硫成分偏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吃猪肉和猪油,但是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允许。没办法,建设者们就是这样一边修一边拉肚子挺过来的。

还有涪陵816地下核工程,现在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闻聪采访了当时的厂长张晓东,闻聪说,一般挖洞都是从上面一步一步地往下挖。但是为了赶时间,张晓东带领专家通过手摇计算机计算后,将洞体分成4层,同时开挖,最后打通。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何浩 毕克勤 摄影报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