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让苗族民歌久远传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重庆娇阿依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 彭水:让苗族民歌久远传播

彭水:让苗族民歌久远传播

2024-07-09 14: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重庆彭水网(融媒体记者 赵 勇 赵应波 王玉梅/文  赵 勇/图)扎下民族的根,守住非遗的魂。

近年来,彭水多方挖掘、保护和传承“苗族民歌”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人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等方式,使苗族民歌得到久远传播,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

非遗+课堂

让苗歌“活起来”

“山歌不唱呃就不开怀啰,娇阿依……”

鞍子镇小学4年级1班教室内,孩子们身着苗族服装,跟着任茂淑唱《娇阿依》。

任茂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民歌”的传承人,她所教唱的《娇阿依》是苗族民歌代表作。

在教室内,任茂淑不仅面对面地教唱,还细心地为孩子们讲解民歌的内涵。

任茂淑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她每学期都要到学校为孩子们教唱苗族民歌。“通过走进课堂的方式,让更多孩子了解苗族民歌,传唱苗族民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师唱得太好了,我们也要学习好。”李诗婷小朋友说,平常也能听到大人们唱苗族民歌,把老师请到教室来上课,这样就能更好地学习。

据鞍子镇小学办公室主任张入午透露,鞍子镇作为苗族民歌的发祥地,特别注重苗族民歌的传承。比如,每学期都会有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上一周的民歌课,每个班都会上到,不仅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还让民歌得到很好地传承。

在彭水,许多像任茂淑一样的苗族民歌传承人,他们凭着天赋和自身努力传承着苗族民歌的基本形态与风格,又通过各种形式将苗族民歌传授给下一代的传人,真正让苗族民歌“活起来”。

非遗+景区

让苗歌“火起来”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位于乌江下游,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世界苗乡”之称。

“苗族民歌”以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彰显着民族特色,生活在这里的苗家儿女能歌善舞,有谚语称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鞍子罗家坨苗寨,原始的吊脚楼就是民歌传唱的一个大舞台。在这里,76岁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罗兴建已经传唱了很多年,不同曲目的苗族民歌,他能唱上七八十首。“唱山歌很提精神,我最喜欢唱山歌,随时都会哼上几句。”罗兴建说。

客人来了要唱歌迎接,客人吃饭有歌声助兴,打糍粑等民俗活动有歌声相和……游在罗家坨苗寨,这里处处有歌声,动听的歌声飞出吊脚楼、传遍山野。

同样,在风光旖旎的国家级5A级景区阿依河,除了有“千年不变的美丽”自然生态,这里的民族风情也让游客流连忘返。

任茂淑在阿依河景区唱了14年苗歌,嘹亮悠远的歌声为游客们送去了很多独特的视听享受。

任茂淑说,她在阿依河的本职工作就是唱歌,工作间隙还会教同事们唱歌,很多工作人员都能随口哼上几句地道的苗族民歌,这已成为了阿依河一道独特风景。

任茂淑说,以前唱山歌是劳作间隙的乐趣,现在最大的乐趣是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演唱苗族民歌。“通过我们的歌声,把苗族民歌特有的曲调传唱给游客,让苗歌飞出苗寨、飞出大山,传得更广,更火!”

挖掘+传承

让苗歌“富起来”

鞍子镇是苗族民歌的发祥地。

近年来,鞍子镇政府除了鼓励民间传承之外,政府也在苗歌的保护与传承上花了很多心思。他们着力传承人的培养,建立专门传习场所,创新创作形式,结合进机关、学校、社区、景区等“四进”,让鞍子苗族民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

“这些年,鞍子镇通过详细普查,收集整理了劳动歌、情歌、平腔、号子、小调等50多首民歌歌词手抄本。”鞍子镇镇长严九江表示,他们还利用移动客户端、抖音号等新媒体,为民歌传承增添了新的力量。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近年来,彭水以《娇阿依》作为民族文化元素符号,打造了一系列文艺精品。比如,以《娇阿依》为代表的苗族民歌,曾两次登上央视青歌赛舞台,同时,由本土演职人员组成的“娇阿依艺术团”,成为了苗族民族歌传承的重要载体。

目前,彭水苗族民歌代表作品除《娇阿依》外还有《过山号》、《莽号》、《太阳去了四山阴》、《联八句》、《连八首》、《正月麦草青》、《十绣》、《逢春歌》、《郎在对门打伞来》、《倒采茶》等极具苗族风情,苗族人文的曲目。

在彭水,通过不断传承与创新,苗族民歌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历久弥新,传唱范围也越来越广。

分享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