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武汉、郑州三地战略比较与观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重庆和北京比较 重庆与武汉、郑州三地战略比较与观察

重庆与武汉、郑州三地战略比较与观察

2024-07-16 1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是人口红利渐失,成本不再低廉,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的成本已经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3倍,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加速向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具有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

但另一方面,中国成熟的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以及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仍难以被取代。当发展成熟的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增速变缓,广袤的内陆腹地凭借其完善的产业体系,便利的交通物流,发达的科教文化,以及联通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位置,必将成为下一个决定中国未来的新经济势力,有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待挖掘。

趋势之下,凸显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城市竞争的加剧。那么,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联结点的重庆,又将如何赢得未来?

以下梳理重庆与武汉、郑州三地的发展情况,通过战略比较和观察,希望能带来一些思考。

1、城市定位 交通格局

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如何?先来看城市定位,据此前出台的相关文件,三地分别如下: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其中,重庆是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和郑州是地区性中心城市,空间尺度上低了一级。这不让人意外,毕竟重庆是直辖市,武汉、郑州是省会城市。

早在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提出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中央对重庆的重视由此可见。

不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使国家中心城市布局趋向协调均衡。虽然看上去在政策青睐上差不多,但还是有细微差别。

《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武汉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等四大功能为支撑,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对于郑州,《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对其定位仍然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

可以发现,武汉的定位更突出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经济中心”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

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曾对媒体说:中央层面批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就是“国家中心城市”,政策主要是调动地方积极性,但关键看如何建设。

当然,武汉的工业基地和科教基地身份会带来额外支持,重庆和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也能得到额外推动。另外,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也会获得更多支持。

在交通枢纽定位上,武汉和郑州都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重庆是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不过,《“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全国要重点打造四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成都-重庆是其中之一。规划还提出建设郑州、武汉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这样来看,三地交通枢纽的发展定位都很重要。其中,高铁对三地都意义重大:

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重要枢纽,古称“九省通衢”,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是京广高铁、沪汉蓉铁路两条国家级高速铁路大动脉的交汇地,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 郑州曾被称为中国铁路心脏,高铁枢纽地位稳固,还有数条线路在建。目前,“米”字形高铁使郑州能通过高铁直接抵达129个城市,在全国排第6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先行区,目标是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重庆被定位为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日前发布的《重庆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显示,到2030年,重庆将形成衔接18条干线铁路的特大型铁路枢纽,其中包括9条高铁、4条快速铁路和5条普速铁路。 这意味着重庆在中国铁路网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2、经济发展 投资消费

当然,政策红利固然重要,却也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数据显示,武汉、郑州两地人口总量相近,均在千万左右。其中,武汉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万人。郑州总面积为7446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为988.07万。

经济方面,2017年武汉GDP总量为13410.34亿元,增速8%,占全省GDP总量的的36.7%。郑州GDP也逼近万亿,2017年达到9130.17亿元,增速8.2%,占全省GDP总量的20.29%。

无疑,武汉在湖北乃至在中部,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总量都是一城独大。但是其对周边的辐射力却有限。武汉的短板是“一城独大”和“大而不强”。这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补的短板。

郑州的短板则在于经济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不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对比重庆,2017年重庆GDP总量为 19500.27亿元,增速9.3%,比武汉多了6000亿,是郑州GDP的2倍多。不过,这是建立在重庆常住人口(2017年为3075.16万人)是武汉、郑州3倍的基础上,重庆胜在总量和增速。

另外,三地还在国企和民营经济上有不同侧重。重庆、武汉作为全国工业基地,分别拥有长安汽车、东风汽车等国企巨头,民营经济占比约5成左右,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郑州则是中部民营经济重镇,占比超过GDP七成。

为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2017年武汉提出“新民营经济”,鼓励大学生、高知人群依靠创新和科技力量进行创业。结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资源,使民营企业成为高校科研技术转化的巨大市场,成果显著。

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三地以工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见长,这些都是颇为依赖投资和政策扶持的领域。2017年武汉、郑州固定资产投资均超7000亿元,其中武汉略微领先,达到7817.21亿元,增速为11%;郑州7573.44亿元,增速为8.2%;重庆201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40.57亿元,增速为9.5%。

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谁最敢花钱呢?2017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6.3亿元,同比增长10.4%。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57.22亿元,增速为10.7%;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67.67亿元,同比增长11.0%。比较三地人口体量,重庆需要进一步升级消费,释放内需潜力。

3、科教实力 产业结构

决定一个城市未来的,除了政策红利,交通区位外,最终还是要看产业结构和科教实力。产业结构决定经济潜力,科教实力则决定产业未来。

从科教实力看,重庆、郑州高校资源薄弱,武汉实力雄厚。研发投入上,2016年武汉投入370亿元,重庆为300亿元,郑州仅为142亿元。

具体来看,重庆科研创新实力薄弱,25所本科院校,其中2所211。高端平台如国家级研究院、重点高校较少,使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较为困难。

为打造西部创新中心,重庆出台方案,计划到2020年,重庆将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最高支持额度达5000万元。自去年年底以来,已有一批知名院校与重庆签订了合作协议,多个项目落地。

郑州同样科教资源短缺,仅有一座211高校。为此,去年年底,郑州出台意见,将设立100亿元专项资金,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7个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含国内外优质应用型技术大学),10个左右高校研究院、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

武汉则科教人才优势明显,在校大学生人数居全球城市之冠,拥有8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逾百万人。

为留住百万大学生,武汉更是接连“放大招”,先后出台大学生落户“零门槛”、八折租房购房、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等政策,以最大诚意留下人才。

2017年以来,武汉开启“校友经济”新征程,诚邀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开创“校友经济”新模式。数据统计,2017年大学生留武汉创业就业创历史新高,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武汉,新增落户大学生14.2万人,是2016年的7倍多。

去年武汉市招商引资签约金额达2.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校友项目签约金额达1.3万亿元,贡献了全年招商引资签约总金额的一半力量。

从产业结构看,2017年经济数据显示,重庆第一产业占比较大,达到6.9%,武汉、郑州分别为3%和1.7%;第二产业,郑州占比高,为46.5%,重庆、武汉分别为44.1%和43.7%;第三产业,武汉领先,占比为53.3%,重庆、郑州分别为49%和51.7%。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在重庆、武汉、郑州三地的经济结构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方面有同样的竞争布局,具体来看如下:

武汉

作为曾经以重工业引领的中部城市,2011年是武汉工业关键一年。当年武汉制定了工业倍增计划,通过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和园区战略布局,开启了千亿产业快速崛起之路。

从2010年至2015年间,武汉保持平均一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等五大千亿支柱产业。

其中,从2010年起,汽车产业超越钢铁,首次成为千亿产业后,如今已连续7年蝉联武汉千亿产业第一。而今,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再为武汉千亿产业形成注入强大力量。2017年,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增长17%以上。

目前,武汉正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建设了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个国家新基地,并以此为依托,打造芯片、航天、网络安全、下一代汽车四大产业生态圈,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

此外,武汉在互联网领域也不甘示弱,一批互联网企业密集进驻武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汉已汇聚了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摩拜、ofo、小红书、360等20多家知名企业“第二总部”。光谷已集聚互联网企业1800余家。

郑州

郑州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心,形成了庞大的工业和科技园区网络。

电子信息产业是郑州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目前,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已突破6000家,2017年销售产值达3604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22.5%。

此外,郑州也是亚洲汽车生产的一个重要城市,有宇通客车、少林客车、郑州日产和海马汽车等。

在郑州航空港区,富士康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拥有25万员工的的工厂,全球80%的苹果手机在这里诞生。

作为全国唯一以航空港经济为引领的实验区,2017年,区内的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3374.5亿元;中欧班列(郑州)实现了每周八去八回;跨境电商进出口单量均领跑全国。

据统计,2017年郑州全市完成手机出货量2.95亿部,其中智能手机1.47亿部,苹果手机9866.62万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基本建成“整机+配套+核心零组件”手机产业链。

按计划,未来郑州将建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生产基地、全球一流的智能终端(手机)交易物流中心、我国新兴的智能终端(手机)研发设计中心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中心。

重庆

众所周知,重庆有两大支柱产业即汽车和电子制造业。汽车和笔电已经成为重庆的代名词之一,异军突起的手机业也表现惊人。

2016年,重庆全年生产汽车316万辆,是全国唯一汽车年产量超过300万辆的省市,让重庆成为当仁不让的“汽车之城”。

重庆还拥有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包括惠普、宏碁、华硕、富士康、广达等名企均在此有布局。2017年,重庆市共出口便携式电脑4856.9万台,增加6.9%。该产业出口值对重庆市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2.6%。

在手机产业方面,地处西部内陆的重庆悄然崛起,成为了“西部手机之都”。2017年,重庆手机产量达到2.58亿部。而同期全国共生产手机19亿部。

而除了汽车、IT等传统支柱性产业,重庆布局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同样增长迅猛。2017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7.3%和17.0%。

自去年以来,重庆将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智能产业则被视为重中之重。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布局重庆,助推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

目前重庆有智能产业企业3000多家,去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5400多亿元。为加快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重庆智造”转变,努力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全国一流的智能化应用示范城、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重庆将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内容等12大产业,打造智能产业集群。特别是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智能化是下一步重要的发展内容。

同时,重庆正加快对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到2020年,支持5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建成20个智能工厂、200个数字化车间和2000个数字化生产线,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随着内陆腹地崛起,高铁网络逐步成形,资源要素流动加速,未来中西部城市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不仅仅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方面,还在人才引入,创新创业方面。

对于重庆来说,在全面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同时,需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扎实练好内功,提高科研创新实力,并做好招才引智的工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活跃全市创新氛围,这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本文由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原创,欢迎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