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寻贤】王安石与鄞县不解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鄞县经游记的注释和历史背景 【古城寻贤】王安石与鄞县不解缘

【古城寻贤】王安石与鄞县不解缘

2024-07-10 2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孙武军

 

 

王安石(图片来自于网络)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北宋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学者,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前茅。据说王安石本为第一,由于文中有一句话仁宗不喜,才与第四名杨寘对调,杨寘成了状元,他则落为第四。不久他被派往扬州做“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即为当时扬州地方官韩琦的幕僚。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26岁的王安石调到鄞县任知县。他妻子陪他一同上任。当时他妻子挺着大肚子,就要临盆。到鄞县不久,他妻子就生了一个女儿。王安石很喜欢这个女儿,可是他一到职就四处奔波,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小女。每当他一脸黧黑、两腿泥水地回到家中,抱起这个“慧异甚”的女儿,和她呀呀说话时,心里便充满喜悦。

王安石来到鄞县做知县,在任仅三年左右,却干了一番惊天的事业。王安石到鄞县就职之后,首先就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的情况进行调查。他在《上林学士言开河书》中写道:“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他认为鄞县的百姓最怕的是旱灾。

王安石到鄞县的第一年恰好是丰收年,于是他决定“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为浚治渠川,使水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庆历七年十一月,他从县里出发,当时的县治在现在的开明街一带,用了十多天时间,东到穿山,西至桃源,跑了鄞县境内的“东西十有四乡”,劝督各乡的人民去疏浚川渠。而各乡居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他所著的《鄞县经游记》一文,详细地叙述了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并说最后乡民都听从了他的话,他才回来。

王安石到鄞县的第二年,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乡民,约定到秋收之后,加纳少量利息,赴县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绅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县府粮仓里的存粮,也因此得到新陈相易,这就是所谓的“青苗法”。

《 宋史·王安石传》中记载了王安石的这段经历:“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这个“贷谷于民,出息以偿”,便是他日后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青苗法。

除青苗法外,他还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的尝试。如“农田水利法”:疏浚东钱湖和附近的许多河道,使这一带的农田得到灌溉,水陆交通也更加便利;“免役法”:改差役为雇役,百姓各按等第出“免役钱”,由官府雇人服役,减少了徭役的苛扰;“市易法”:设置专司,平定物价,打击投机商人,使一般小商贩得免于豪商富贾的欺凌压榨;“方田法”:整理田赋,使官僚地主不能偷漏租税,增加官府赋税收;“保甲法”:各户互相联保,农闲时教民习武,协助维护地方治安。

鄞县,成了王安石变法的一个试验田,也为他日后革新变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样当改革变法时机成熟,王安石就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准备。

 

宁波第一医院面向县学街的这座古色古香的大门,是原鄞县孔庙仅存于世的“棂星门”。“县学街”就是因王安石曾在这里创设县学而得名,如今在医院里的草坪上,能看到一座“县学遗址”碑。 曹爱君摄

王安石在鄞县还做了一件大事,将县治东面半里路的孔庙作为学校,创办县学。古慈溪县城比三江口的明州府城的建造要早80余年,而建立学府书院也显然领先。据记载,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始建慈溪县学,后历经近千年,经54次修缮而不衰。庆历八年(1048年),王安石任鄞县令后,羡慕慈溪之文风,在《慈溪县建学记》中说:“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不久,他也创办鄞县的县学,邀聘慈溪学者到鄞县任教。享有盛名的杜醇在大隐躬耕治学,王安石聘请他赴县学就教,他不去;王安石再请,请了三次,他才来鄞县县学任教。黄守羲在《四明山志》中说:“王介甫有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三书。”

鄞县有一位叫王致的教书先生,与杜醇是朋友,安贫乐道,操行高洁,弟子们尊敬地称他“鄞江先生”。王安石也把他当成老师。多年后,王鄞江先生病逝,其时王安石早已离开鄞县了,但他还为王鄞江先生撰写了墓志,墓志中说:“四明士大夫立言以垂后世者,自先生始”。还写了一首挽诗:“处士生涯水一瓢,行年七十尚萧条。老妻稻下收遗秉,稚子松间拾堕樵。虽有声名高后世,且无檀粥永今朝。穷魂散漫归何处?甬水东西不可招。”

王安石创办县学,对宁波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百年后“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名世,科举教学在甬江流域产生了近3000名进士和12位状元,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而作为学术研究,从南宋的杨简到明清的王阳明、黄宗羲延至清代的万斯同、全祖望,甬江流域就像一只巨大的文化摇篮,哺育了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产生了一批中国早期民主主义的伟大启蒙者。而这一切,似乎就是从王安石开始的。

王安石在鄞县的日子很忙,在家的时间很少。在百忙中,他眼前会突然掠过女儿的面容,心里隐隐地生出一丝不安。这不安,是因为他很少照顾女儿,更是因为他有一种诗人的敏感,感觉到女儿的一种不祥。果然,这聪颖可爱的女儿活到一岁零两个月时,生了一场重病,终于不治而殇。这时,她刚刚会蹒跚走步,刚刚会叫“爸爸”。

王安石把女儿下葬,写了一篇墓志:“鄞女者,知鄞县事、临川王安石之女也。庆历七年四月壬戍,前日出而生;明年六月辛巳,后日入而死。壬午日出,葬崇法院之西北。吾女慧异甚,吾固疑其成之难也。噫!”崇法院是一座寺庙,今宁波南郊祖关山。现在祖关山是平地,当年这里是一座山岗。全祖望在《崇法寺岗记略》中说:“水之所至,山脉潜附以行,是以平壤之中,突然坟起,虽不甚峻,而气象磅礴,为城外之伟观。”王安石在鄞时,很喜欢这里,在寺庙里题了很多诗,也把女儿葬在了这里。

 

王安石

嘉佑四年(即1059年),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里,提出了一整套刷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加强国力等主张,阐明了他推行新法的基本观点。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受宋神宗的召见,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提出必须改变“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由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法,将他在鄞县时行之有效的办法,更系统、更全面地推行于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多有怨词,虽说他“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但是其变法却是祸国殃民。朱熹曾论王安石,说他“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但说到他的变法,则说是“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然而,王安石知鄞三年,勤政爱民,为民造福,备受百姓敬仰,先后在县城和东钱湖边立祠建庙,并以王安石、王荆公命名阁、亭、岭、堤、塘以纪念这位先贤。

王安石经实地考察 ,“而谋作斗门于海滨……”筑起一条从孔墅岭下河头、焦村、经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全长十五公里。又在入海处凿石建碶泄洪,名“通山碶”,也即实施“作斗门于海滨”,这条造福后代的海塘,乡民遂名“王公塘”、或称“荆公堤”。   

宁波最东的穿山,便是得名于王安石。王安石宰鄞,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碶,阔三丈六尺,高二丈,因名“穿山”,有祠。

王安石还重点主攻东钱湖的治理,组织和率领全县十余万民工,除葑草,浚湖泥,立湖界,置碶闸、陂塘,筑七堰九塘,使堤、堰、塘、碶、闸配套,以抑湖水溢出,捍海潮之入。经全面整治后的东钱湖,从此“天变不足畏”,“七乡邑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县东南五十五里,在二灵山之右有安石岭,山上故有祠,以其名命山。

东钱湖东岸下水村,有一座祭祀王安石的古庙,红墙青瓦,名称“忠庆庙”,民间俗呼“王安石庙”,它创建于明嘉靖年间。

宋时鄞县西面有一座广德湖,王安石知鄞时踏勘了广德湖,宿于广德湖主水源的入口林村。湖西有个湖中孤岛叫白鹤山,山下建有一座“广德遗爱庙”,纪念唐宋时代治理过广德湖的十位先贤,其中就有王安石。清代全祖望写有“白鹤旧祠宫,以报诸贤吏”的诗句。

全祖望为建在育王的王安石祠也写过一首诗,其中写道“文公行之吾乡时,鄮山之民遍尸祝”, 鄞在汉、唐时称为鄮 ,属会稽郡。唐代时属明州。五代改鄮为鄞。“尸”是画像,“尸祝”,就是挂上画像而祝祷之。可见宁波的百姓对王安石的敬重。他在诗后的诗话中说:“育王并立王、苏二公祠。王公为鄞令,尝至山中,祠之是也。苏公之祠,似乎无谓 。”王安石治鄞时到过育王,又有政绩,为他立祠顺理成章;但苏东坡似乎和宁波和育王没什么大关系,只是他曾经想托关系到宁波来当太守,但事也未成,不知为何他也有一祠?

宋时在县治前有一座经纶阁,祀王公安石,岁久而圮。明朝时,重建于县治之前,仍叫经纶阁,又称重恩祠。崇祯时鄞县令王章为之写了一篇记:“宋宰执荆公,由鄞令起家。博古好学,构杰阁读书其中。凡鸠民诘戎,入而平章军国者,即其扶鄞时目箕敛而手薄书之绪余也。鄞民歌咏其德,于棠茇所驻,尸而祝之,颜曰‘经纶阁’,表异也,实以志爱也。”这就是说王安石以后的事业是在鄞县起家的,他得到了鄞县人民的爱戴。这位王章,后来任御史,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时,他守城而死。宁波人把他附祀于王安石的这座重恩祠中。

王安石在鄞县时,到过城西九里堰的吴刺史庙。唐大历间(即766年-779年),明州刺史吴谦筑九里堰,有善政,郡民歃血而祀之。王安石特地到庙里去奉祀。他写下一首诗:“山色湖光一样清,桑麻谷粟荷君情。至今民祀年年在,莫负当年歃血盟。”不知道当时他是否会想到,以后他也会像先辈一样,得到百姓立祠祭祀的殊荣。

王安石为鄞令时,曾筑西亭于县治之后圃,并写下两首诗:“山根移竹水边栽,已见新篁破嫩苔。可惜主人官便满,无因长向此徘徊。”“主人将去竹初栽,落尽黄花去却回。待到明年官又满,不知谁见此花开?”

筑西亭后不久,王安石任满要离开鄞县了。此时,他心里最放不下的,是葬在崇法院西北的女儿。临行前,他在一个夜里坐船来和女儿告别。在女儿的坟前,他喃喃地念道:“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他抬头仰望浩渺星空,泪水止不住地滴在女儿的坟土上。就这样,王安石把他心爱的女儿永远地留在了宁波。直到去世,王安石再也没有回来看女儿一次。

王安石把女儿称作“鄞女”。我们至今不知道她的字号,也许“鄞女”就是她的乳名。王安石三年的青春献给了鄞县这块土地,爱女生在鄞县,死在鄞县,他把她当成鄞县的女儿。沧海桑田,祖关山气象磅礴的山岗至今早已夷为平地,鄞女墓也已无处寻觅。可在我的心中,这墓,是宁波一座最美丽的坟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