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滩区迁建纪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鄄城县属于哪个省份 山东黄河滩区迁建纪实

山东黄河滩区迁建纪实

2023-05-15 18: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场洪水在沿黄群众中,被简称为“968大洪水”,菏泽市官方统计中,那一年洪水导致漫滩面积58. 2万亩,淹没耕地42. 9 万亩,倾倒房屋3. 79万间,受灾村庄279个,受灾人口17. 8万人。

在此之前,整个菏泽市还遭遇过1958年、1976年、1982年等特大洪灾,每一次洪灾过后,留下的都是满目疮痍,鄄城县滩区村也不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的水患还滋生了滩区村庄的另外一个问题:械斗。早些年时候,黄河一发生水灾,就会冲乱原先各村的土地面积。为了争夺这些“无主”的土地,沿黄各村时有械斗。

为了治理这里的水患,从1967年开始,芦井村附近的黄河河道上,先后筑起了13道坝,统称为芦井控导工程。“这些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里的水灾问题。当然,更关键的是2001年黄河小浪底工程的建成,从那以后,大规模的洪水便很少见了。”刘辉峰告诉记者。

搬迁工作在这些年陆续启动,“968”洪水后,国债投入实施安居工程项目,鄄城搬迁出了40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共计21875户、7万人。但目前仍有30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7600户、5.64万人生活在黄河滩区。他们的生活仍然受洪灾的威胁。

▲鄄城县李进士堂镇盐店村村民郭爱菊,她的房子被洪水冲垮了3次。她的村被列为黄河滩区迁建二期试点工程,2018年就可到新楼房中居住。

▲滩区村内的房屋大都比较简陋。

穷困

频频发生的洪灾彻底改变了滩区人们的生活、居住方式。记者走访鄄城县滩区村看到,这里的房子都坐落在高高的土岗上。大部分土岗高约3米,有的甚至达到了夸张的5米。

据了解,一开始,这些土岗没这么高,但发一次洪水就会把房子冲倒,村民们只好再将房子垫高。吴永贤的房子被洪水冲垮过4次,他用小推车推土,一次又一次地将房子重新盖了起来。“房子被冲毁了,我们就住在安置点,等水退去后,再回到这儿。用小推车推土,一车一车地将土岗垫高。后来垫得太高了,一个人推不上去,还得再添一个劳力来拉上去。”

像这样不断垫土岗、盖房子的事情,在鄄城滩区是常态。李进士堂镇范门楼村村民张玉兰的房子被冲垮过3次,田楼村村干部彭步青家被冲垮过6次。田楼村86岁的老支书薛善洪,曾“领导”过多次抗洪工作,但房子依然被冲垮了5次……

“房子像被切豆腐一样往河里掉,一会儿功夫,整个村子就落到河里了。”

李进士堂镇一位镇干部告诉记者:“村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垫土岗盖房子上,到后来,垫土岗比盖房子花的钱更多。”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这是很多滩区村民的生活循环。

这些建在土岗上的房子也都非常简陋,家中也很少置办像样的“家当”,因为“洪水一来,所有的东西就会被冲走。”有的房子连院墙都没有,只是用玉米秆随便扎了道挡风的墙。“反正也没什么可偷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滩区村落的发展,记者走访中发现,鄄城的滩区村的所有道路都是土路,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没有粉刷,到处都是挖土垫岗留下的土坑。留在滩区村中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因为村里面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

稍微例外一点儿的是田楼村。2015年,当地一家银行在该村投资了一家扶贫车间。有30多个贫困户在这里工作,65岁的冯桂先便是其中之一。忙完地里的活儿后,她在这里做一些简单的封装工作,每天收入能在30元左右。冯桂先很满意自己这份工作,唯一让她感到有些麻烦的是,由于附近没有幼儿园,孙子入园需要她每天都跑到镇上去接送。“要是以后住的地方有学校就好了,不用每天都跑那么远去接送了。”

像冯桂先这样遭遇“接送难题”的,在滩区内是常态。67岁的郭爱菊是李进士堂镇盐店村村民,她有两个儿子,都在天津打工。和她住在一起的是8岁的孙子。村里没有学校,而且不通柏油路,她每天都要隔着黄河大堤送孩子到镇上去上学。为此她买了一辆小三轮,也只有这样的小三轮才能在狭窄的土路上行驶。“稍微大一点儿的车就开不过去。”不过,一旦碰上下雨天,那些土路又会变得异常泥泞,小三轮几乎“走不动”。

异常落后的基础设施让外出打工的人不愿再回到本村。一位滩区村干部告诉记者,在他们村,“得有百分之三四十打工挣了钱以后在外边买房子,根本就不愿意回家了。主要目的,就是像上学就医各方面都不方便,根本就不愿意回这个村了。”

▲鄄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外迁启动仪式现场,在这里,一片新的安置社区将会建设完成。不远处的二期迁建工程主体楼房已基本完成。

未来

为了彻底改变滩区居民生产生活面貌,2015年,鄄城县李进士堂镇苏门楼、芦井两村被省政府批准为山东省黄河滩区迁建一期试点工程。几百年来,与水患相伴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消息传来时,村民们无比激动,吴永贤告诉记者:“国家给盖的楼房,还没建成时,俺们就整天去看。”

2017年10月25日,芦井村、范门楼村812户、2688名滩区群众乔迁新居,多年的盼望终于实现。

李进士堂镇镇干部告诉记者,一期试点工程规划用地161亩,建设内容包括住宅楼、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其中住宅面积78297.514平米,公共配套面积21295.03平米,新建2层住宅110栋、4+1层住宅26栋、2层公共服务中心1栋、3层幼儿园1所。

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集中安置新村提供了87平米、101平米两种户型,原范门楼村村民张玉兰选择了101平米的新居,三室一厅,“没花一分钱,拎包入住。”与过去不同,如今的张玉兰开始添置一些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以前总怕水淹,所以什么都不添置,现在不一样了,要正经过日子了。”

二期试点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中,该项目涉及到李进士堂、董口两个镇的3个自然村——田楼、盐店、邓庄,1109户、3650人,建设2个安置区。规划建设的40栋安置楼,目前工程主体楼房已基本完成,86岁的薛善洪即将搬入到这片新区中。“我活了86年,从没想过自己能住上新楼。我要再多活几年,要到新楼里住一住。”薛善洪这样说。

除了迁建试点工程,在鄄城,针对黄河滩区居民,还有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迁建村台建设和居民外迁等民生工程,这四大工程涉及董口镇、旧城镇、李进士堂镇、左营乡4个乡镇,49个自然村,13093户、41557人,计划总投资约3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脱贫迁建村台建设项目。旧城镇镇干部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涉及旧城镇22个自然村,5721户、17894人,规划建设大邢庄、七街、安庄、三合村4个村台,占地2934.36亩,土方量1115.48万立方米。

68岁的王民合是三合村村民,他的家没有大门,三间红砖房的外墙上有好几处裂缝。虽是白天,屋里的光线很差。因为漏雨,屋里的墙皮已多处掉落。“房子是1984年建的,差不多4到5年就要垫一次,不敢盖新房子。”在王民合的印象中,1996年的洪水特别严重,有一米多高,洪水过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垫土岗。

房子能垫高,“但地里的玉米都被淹了,我们只能看到玉米穗。”一家人的收入来源只能依靠种地,频繁光顾的洪水也让收成没有保障。“我们早就盼望迁建了,这样就不用再担心被冲毁村台、房台的问题了。”王民合说。

重筑村台的工作颇为壮观,在三合村村台建设现场,记者看到,12根粗大的铁管正从1公里多外的黄河中,源源不断地抽取混杂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

这些黄河水被注入到一个巨大的池子中,水沙分离后,那些侵蚀村落的黄河泥沙将成为高达五米多的村台的一部分,更加漂亮的房子将在这片2000多亩的高台上建起。

除了房子,其余的配套设施也在计划建设之中,“学校也会建,幼儿园也会建的。”刘辉峰告诉记者。

▲鄄城县黄河滩区迁建一期试点工程航拍图。2017年10月,饱受黄河水患的芦井、范门楼两村村民乔迁至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