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郭巷镇农贸市场 【长安村落】

【长安村落】

2023-09-27 16: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很久以来,由于是南北交通要道、一方物流中心的特殊地域,老街道逢单(农历每月单数日)集会,即每隔一日逢集。每年四、五月堡子的居土堂(道教),十里八乡的信教士成群结队地赶来念经论道,每年六月初八马王庙会,堡子外便搭起台子,唱上几天几夜的大戏,更是人山人海。

村人久居于市,或农或商,亦农亦商,既招待来往的客人,又赚钱谋生。村人一律平等相待,从不欺压;一家有事,全村驰援。新中国成立,社会混乱,烧杀掠抢时有发生,村子如遇有情况,锣声一响,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方圆恶人、土匪多有耳闻,从不冒犯。村民很早就将堡子的北七星庙拆掉神像而改建,设学堂,外请北村人王景孔在此教书。

土地分布在村西和村南,各有叫法,东南叫东凹,西有西凹,南有南安冢,西有段家冢(据村子人传说这段家冢,是唐朝大将段梓贤之墓),北有杨家壕。村西有一渠,叫西渠,是潏河的一个分支,从香积寺分流而出,经杜回村向张杜村东门外到本村西渠,向北过邓店至昆明湖。因过去从南山将生漆船运到长安城(西安),故也叫“漆河”,位置在本村西,河运生漆,所以村人叫它西渠或漆渠。

新中国成立后,郭杜镇成立人民公署所,将永丰堡改为郭南村,公署设在村中三星庙内,当时郭杜人民公署所,管辖范围很大,西到甘河、祝村,北到丈八、山门口统属郭杜管辖。村老街道上的工商业,更是有了根本的改观。除原有的商铺外,又增添许多商铺,如段家裁缝铺,贺家上鞋店,中药刘师,铁匠黑师,醪糟段师,马家杂货店,刘家杂货店,韩家面店等,由新中国成立前西火巷口发展到西火巷,整巷的商铺、摊点。

当时组织举办了物资交流大会,在十几天的交流会期间,老街道东、西火巷、后场、后地,人山人海。还组织举办专项交流大会——骡马交流会。大会期间,还有大戏、杂技、马戏、魔术。

1958年前后,郭南村改为郭南大队,分五个生产队,堡子为一、二队,后地为三队,老街道及西火巷为四队,后场为五队。人口由新中国成立初五六百人,发展到约1000人。

人民公社化后,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农业兴修水利,购置农业机械,配着电力,科学种田,统一化管理,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将老街道上的私有经济组织,合并成集体所有制形式的供销联社,在东火巷开设了供销社的南门,在西火巷设有郭杜邮局、郭杜银行、郭杜税务所,成为郭杜公社的核心。

在村东开办郭杜中学,在郭北地段上,由三个村(郭北、郭南、岔道口)共同开办郭杜小学。

“郭南剧场”在本村堡子外以北、七星庙(私塾)以南,约4亩地,四周用土打成围墙,南北各有一通道,可容纳上万人,南有篮球场,北有一方形长宽各十几米,高1.5米的土台子,台子坐北向南,台上东西各几根柱子是唱戏、开会挂帷帐、横额之用。那时郭杜公社组织召开的一切群众大会,文艺演出,机关、企事业单位,南、北二村、学校为群众轮流放电影都在这里。

20世纪70年代末,郭杜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陆续迁移到韦斗路、郭杜什字,老街道及西火巷渐渐失去了已往的繁华。

1985年420户,1540人。2012年,有5个村民小组,470户,1780人。

郭南村“社火”远近闻名,过去每逢春节南北二堡,你挑我应,便酿成了耍社火活动,方圆百里的人(蓝田、高陵、咸阳、周至、户县)前来观看。“自乐班”历史长远,一切乐器、服装、道具、人员一应俱全。直至现在,“自乐班”、“秧歌队”还活跃在村民中间。

改革开放后,郭杜镇什字由于是西安至陕南交通枢纽,连接长安东西部的连接点。恢复了集市(每星期日),建成了农贸市场,改革开发后物资快速流通,人们购买力提高,人流的增加等因素,郭杜什字较老街道时期各个方面繁华而大为过之,成为一方物资交流集散地。

1984年农村实行“安居工程”,该村实行“庄基地统一规划”。1985年,把村子零乱不齐,大小不一的庄基地,统一划拨南北(长26.67米,宽8.34米)庄基地,已形成村四条南北主要道路、八条东西街道“井”字形村庄。现在的村庄是村规划前的两倍,原来堡子、后场、后地、园子、涝池岸,一队至五队等名称已不再叫了,称“向阳街、中心一街、二街、文艺街、友谊街等。

现在,村子又有新的定位,东邻郭北村,南临学府大道,西临西沣路,北至韦郭路。进入21世纪,土地已被征用,青年就业于附近的公司和单位。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村子人才辈出,过去就有一位抗日将领段培德,此人文兼武备,早年教书育人,后带兵抗日,抗日时期任国民党四十八师副师长,带兵驻守云南,因治军严明,抚民爱民,惩恶扬善,当地人称段青天。

据村人讲国民党将领关麟征是其学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