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郑板桥:有酒时学佛,没酒时学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郑板桥的竹诗词 “难得糊涂”郑板桥:有酒时学佛,没酒时学仙

“难得糊涂”郑板桥:有酒时学佛,没酒时学仙

2024-07-13 02: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板桥与酒的故事,民间传说很多。

史料记载,板桥曾经给他弟弟写过一封家书,想买下“鹦鹉桥至杏花楼一带隙地”做宅子。信中说:“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由此可见板桥“幼时”就开始喝酒了。

郑板桥幼时家贫,读书刻苦,二十一岁考中秀才。诘据的生活使得一心博取功名的他困守在家乡的私塾中教书。心中郁闷难以排谴,终日沉迷于诗酒,这种窘境延续到而立之年。有诗为证:“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学剑皆不成。市楼饮酒拉年少,终日击鼓吹竿笙。”

“桃李别君家,霜凄菊已花,数归期,雪满天涯。吩咐河桥多酿酒,须留待,故人除。”这是郑板桥专门给一位姓徐的酒店老板写的《寄怀刘道士并示酒家徐郎》,因常去喝酒,郑板桥和酒家的徐老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河桥尚欠年时酒,店壁还留醉时诗”。

郑板桥虽然贪恋杯中之物,日常生活却简单朴素,“白菜青盐籼子饭”、“窑碗成菜地瓜汤”,的确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还喜欢农活:“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一畦菜熟一畦种,时时汲水提春瓮”;“拈来旧稿花前改,种得新蔬雨后肥”。透过这些朴素的诗句,相信大家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位长辫及臀文化人,或荷锄,或挑担,或刈麦,或耕田,乡亲们与他热情地打着招呼,递烟的递烟,敬茶的敬茶,田间里不时飞出爽朗的笑声。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活的历练,才使他为官清正廉明,才有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见《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曾经是这样发“酒疯”

都知道“难得糊涂”是出自郑板桥之手;都知道郑板桥的竹子画得炉火纯青;又有谁知道郑板桥是怎样撒酒疯的呢?

郑板桥历经三朝,五十岁才谋个七品芝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说,郑板桥19岁得学士,40岁取硕士,44岁获博士。但是“换米糊口”还是靠卖画。

自有了名气之后,他的书画人人趋之若鹜,争相一求。对有钱有势的人,他端着个架子,偏不给画,而平民百姓,只要请他一顿酒,他酒足饭饱后就会不吝笔墨作画以赠。

他的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想请郑板桥在上面画一幅画。老惯例,邀他来家里喝酒,还找了一些人作陪。板桥好吃狗肉,自然得准备最高档的,全是黑狗。酒过三巡,菜品五味,主人当着大家的面,郑重地请板桥作画。大家也跟着起哄,能有机会看郑大师画画,也可以一饱眼福不虚此行呀。郑板桥不好推脱,说:“好,派人研墨去吧,接着喝酒。”主人连忙让儿子端来一砚墨,郑板桥看了一眼,头一摇:“太少了,太少了,至少要磨半小盆”。

您老这是要油漆这面墙啊?大家伙心里说。不过谁也没言声,主客接着喝酒,儿子接着研墨。

小半盆墨端来了,郑板桥也喝得酒酣耳热,醉眼惺忪。他晃晃悠悠,踉踉跄跄,走到墙壁面前,手往盆里一沾,就在墙上抹了起来。几个大道子之后,把整个盆子端在手,“啪叽”整个泼到了墙上,顿时黑鸦鸦一片。

大家目瞪口呆,傻了眼了。这叫什麽画呀,拿这堵墙撒气呢?没人招他惹他啊。抽象派?那时候抽象派还没诞生呢,行为艺术?郑老先生也太超前了吧。

大家扫兴,主人窝心,只有郑板桥酒足饭饱,尽兴而去。

有一天,雷电交加,暴雨狂泻如注。雨过天晴,待风停日出,这道墙壁前竟有一大片死麻雀。又过了几日,来了一位老者,站在这主人家门口,对着墙壁仔细端详,那神态,好像要找什么东西。主人好奇,就问:“您老在看什么呀?”老者说,“您这是在哪请了一位名人画的这幅画啊?”主人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哪里是什么名人,只是一个朋友喝醉了酒后,用手抹的。”“这画画好之后,可出过什么奇怪之事?”“要说奇事真还有一件,有一天下大雨,又打雷又闪电,雨过之后墙根下有一片死麻雀。”

“这幅画,真是太好了!”老者说,“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什麽,只有狂风暴雨的时候,电闪雷鸣,才看出是竹林,浓淡疏密,节坚叶挺。麻雀把它当成真的竹林,飞来避雨,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

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款跋,和他撰写的“吃亏是福”,即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也是其处世哲学的一种诠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