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郑州邙山游览区开放了吗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

2024-07-14 13: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邙山提灌站及其背后的故事

如果说到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不仅仅河南人知道,甚至全国人民都知道。而说到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身——邙山提灌站,在今天的郑州,或许并不引人注目,但在40多年前,却是引发郑州总动员的大事,多年被称为“郑州的生命线”。这项水利工程引黄河水上邙山头,然后沿渠道注入23公里外的西流湖,成为郑州最为重要的水源。经由这座提灌站,新兴工业城市郑州获得了母亲河爱的滋润。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邙山提灌站及其背后的故事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邙山提灌站及其背后的故事

四五十年前,水荒在郑州蔓延,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考验。

1970年,郑州“喊渴”!郑州是座缺水的城市吗?

答案很明显。但我们平时感觉不到,打开水龙头清水自来,东区转转满眼温润的水景。我们似乎毫无缺水之痛。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这一切背后,有无数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45年前,郑州是座经常被水荒困扰的城市。居民家里时不时停水,来了水各家各户都忙着储备,印染厂、电缆厂等用水大户,时不时被迫停产,甚至来往郑州的火车也不能正常加水。

预定的加水地点,预留了加水时间,却加不上水,“干渴”的火车“大为光火”。那时候可没有各种各样的瓶装水,加不上水,乘客就无水可喝,甚至机车都不能正常运行,更不用说洗洗涮涮冲厕所了。

郑州是全国铁路枢纽,过往车辆极多,断水影响极大。铁道部拿郑州没办法,但他们有撒手锏:向中央“告状”,令郑州“鸭梨山大”。

这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工业城市,经历十多年发展后,尴尬地陷入了水荒。

解放初,郑州只有15万人,主要水源是井水。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省会迁郑和大批工厂的兴建,该市人口激增,井水濒临枯竭。幸亏当时郑州的河流尚有水源,其中贾鲁河支流贾峪河约有一个多流量(1流量=1立方米/秒),1960年,这条河下游建起常庄水库,成为郑州主要饮用水源。

至1970年,郑州市区人口60万、郊区40万(市区外全归郊区,共10个公社)。随着工农业发展,用水量持续增加,常庄水库逐渐捉襟见肘。尤其天旱水位下落时,用水更是得不到保证,城市和农村争水现象严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邙山提灌站——郊区古荥公社的一个小动作,迅速演变成郑州大战略。引水工程被视为郑州的生命线,全市厂矿企业总动员,市里的一、二、三把手频繁出现在工地上……为了建设邙山提灌站,全市总动员,20多家矿的职工,十万郊区农民走上邙山,留下一段激情燃烧的记忆。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邙山提灌站及其背后的故事

华丽转身:“借景”提灌站,临河建成游览区

邙山地处黄河南岸,京广铁路横贯南北,历史上也是战略要地,但现实中一度是一片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被称为“郑州的西伯利亚”。提灌站建成后,不少市民前来参观游览。时任提灌站党支部书记的王仁民萌生了创建一个黄河游览区的想法,并多次给郑州市委写报告。1981年4月22日,市委第三次讨论后,正式下文命名“郑州市黄河游览区”,王仁民的坚持最终有了结果。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邙山提灌站及其背后的故事

此后,以提灌站为基础的游览区的建设被提上日程,依山亭、黄河母亲哺育雕塑、黄河儿女塑像、极目阁、畅怀亭、大禹像、榴园窑洞接待厅、毛泽东塑像、浮天阁、报国亭、河清轩、战马嘶鸣塑像、植物园等相继兴建。在黄河游览区在完成了炎黄二帝巨塑之后,更是升格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跃身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声名显赫。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邙山提灌站及其背后的故事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邙山提灌站及其背后的故事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邙山提灌站及其背后的故事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前世——邙山提灌站及其背后的故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