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明:从电视剧总策划到"湖南第一知性主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郑佳明啊 郑佳明:从电视剧总策划到"湖南第一知性主持"

郑佳明:从电视剧总策划到"湖南第一知性主持"

2024-05-08 08: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郑佳明

  “品历史、爱湖南,欢迎收看《故事湖南》,我是特约评论员郑佳明,《共和国深处的历史记忆》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每周一至周五19时30分,打开湖南经视金鹰纪实频道,总会看见有着一头苍苍白发的“老郑”在讲历史、说故事,其实“老郑”不老。

  《故事湖南》的粉丝称他“富有靓丽的思想青春”,更因其儒雅睿智,观众封他为“湖南第一知性主持人”。

  2009年12月17日,本刊记者走进郑佳明的办公室,和他聊起了关于历史的事。

  人物档案:

  郑佳明,1949年9月出生,汉族,湖南长沙人,现任湖南省委宣传部巡视员、省社科联主席。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岳簏区区长、长沙市委常委、长沙市委宣传部部长、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湖南省委外宣办主任、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

  郑佳明是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对中国思想文化史有精深的研究,曾担任电视剧《雍正王朝》总监制,电视剧《走向共和》和《恰同学少年》总策划,出版《走向和谐》电视理论文献片以及丛书,现为湖南经视《故事湖南》主讲,红网名誉董事长。

  ■ 文/本刊记者 曹辉 喻伟铖 摄影/喻伟铖

  〉〉〉电视剧的总策划

  新闻天地:从《雍正王朝》到《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等一系列红遍中国的"湘字号"精神文化产品的诞生,您都参与其中,作为总策划的您当初是怎样构想的?

  郑佳明:关于历史题材影视剧,我有一个观点:在中国,"大戏"是靠思想,"中戏"是靠艺术,"小戏"是靠故事。每部戏要有自己的思想,同时把艺术和故事结合起来。表达主题宏大,富有很强的时代感,能撞击人们的心灵并使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而且言之成理。这个时候这个戏就产生共鸣了,也就成了一部受观众喜欢的好戏。《雍正王朝》这部戏始终有几条思想线索穿插其中。一条思想线索是讲改革难、当家难。雍正虽然贵为皇帝,他想做一点改革的事情真是难,上下左右、习惯势力甚至是亲兄弟、亲娘都有不同意见。实际上他的改革是冲击一种习惯势力和一种既得利益,这种冲击是很大的。这个戏在1998年元旦至春节期间播出,播的时候万人空巷;另一条思想线索是追求公平、追求正义,贪腐往往是自上而下,上有八爷党这一批人勾结盐道任伯安、江夏的刘八女,形成一个丑恶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隆科多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保荐弄虚作假的山西巡抚诺敏。科举舞弊案牵涉到皇子和内阁大臣张廷玉的弟弟。所以这部戏是难得两面讨好的一部戏,即反映了领导干部以及高层领导感觉的改革难、当家难,又满足了基层群众反对贪腐、反对弄虚作假、反对社会黑暗的心声。

  创作这个戏,其实我们是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去的,一个巨人是这部戏是有史学和科学的基础。1985年前后,南开大学著名史学专家冯尔康写了一部40万字的《雍正传》,他把雍正被冤枉的肮脏形象进行了洗刷,把大家对雍正误解的地方做了澄清。第二个巨人就是二月河,他写的历史剧很深刻、很有场景,而在他的小说基础上进行改编就更好了。后来这部戏获得第19届飞天奖的大部分奖项以及五个一工程奖,影响很深远。

  《走向共和》,从题目到思路到表达的主题思想都力图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列宁曾说过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这就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我们以现在的思维去看当时的人,认为他这个没做对、那个没做对,那么你在当时会怎么做?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观在一些人头脑中没有得到清理。看历史,不但要有阶级的观点,还要有生产力的观点,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观点,爱国主义不是蛮干和拼命。当时的人跟当时的人比已经是最先进的了,他已经做到最大的努力了。我当时和主创人员说,我们要写卖国贼,更要写误国贼。没有人去误国,谁会去卖国?误国不仅仅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一种专制文化。当时的落后,民族有份、文化有份、人人有份。所以《走向共和》是一种历史的批判、制度的批判、社会的批判、文化的批判。

  新闻天地:其中遇到过什么阻碍吗?

  郑佳明:拍《雍正王朝》这个戏的时候,我们很难抉择:第一、当时的辫子戏充斥荧幕,已经惹起了很大的反感。第二、雍正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备受争议的。第三、港台拍过一部这样的戏,效果不怎么好,但是你还是“去撞车”,拍同一题材的戏。所以,当时这个决策时非常难的,“辫子戏”“敏感戏”“撞车戏”搞不搞,这里面至少要投二、三千万进去,里面还有民营资本,到时候亏了怎么办?但是我们有很好史学和文学的基础,最终还是做出来了,反响还不错。

  《走向共和》这部戏有不同看法的,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有人劝我重拍,我不同意,因为我觉得总体上它是一部好戏。这个并不是没有缺点,剧的后面是粗糙了一点。当时,杨澜采访我,问我这个戏有什么遗憾?我说有一些地方不是很成熟,因为缺少资金。资金少了我就拖不起,就得快点走赶进度。我当时有一个感觉,“小马拉大车,还要爬山坡。”每天逼着编剧赶稿子,然后和导演商量稿子怎么拍,第二天就去赶着拍,整个准备过程不是很充分。钱不多只能这个样子,我们应该负责任。但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工程,应该把历史很多重要的东西如实的拍出来给老百姓看,也是一种历史教育。

  新闻天地:创作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您有什么经验和心得?

  郑佳明:我认为像《雍正王朝》《走相共和》《恰同学少年》这样的戏可遇而不可求,可一而不可再。你只能碰的到,很难找到。我的历史学积累和准备使我等在这,遇到了机会并且抓住了机会。不是有人说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吗?拍《雍正王朝》这个戏的时候,我的拍板起了关键作用,因为无处请示,必须担点儿风险。后来,我对剧组提要求:政治上不出错,经济上不亏本,学问上不丢丑,按照这个三不原则去拍的。当然,这个剧本我也看了,也提了我个人的意见,选导演、主演我也参与了,包括后勤协调。我们把这部戏的方向把握得比较对、比较好,《雍正王朝》它是一个集体成果。但是如果没有史学修养和思想准备,这部戏就从身边划过去了。

  〉〉〉爱品历史故事的湖南人

  新闻天地:您怎样成为《故事湖南》的主持人?

  郑佳明:其实,我是“被动”上马的。我原来做过一个电视理论文献片叫《走向和谐》,在做这个片子的时候就和经视的领导就有了比较多的接触。我们在一起的聊天的时候,就聊到了一个观点,我说湖南卫视和经视要做一点高端节目,给中年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受众观看。湖南有6700万人口,21万平方公里,几千年历史,有什么搞不出呢?后来一拍即合,经视办了一个金鹰纪实频道,主打栏目叫《故事湖南》,经视台长吕焕斌提出请我来主持这档节目。他找到当时的蒋建国部长,蒋部长非常支持我主持这个节目,我就参与了这个栏目。我在这个栏目起了两点作用:一个就是大家看到的,我在里面进行一些评论;还有一点就是在有些地方帮他们把关,比如编导写台本的时候说赤脚医生兴起是1958年,我看过的历史资料最早也是1965年,最后我就把它纠正过来了。在节目的整个策划上,他们经常听取我的意见。在历史资料收集时,我也提供一些人脉资源。

  新闻天地:在故事选材上有什么样的标准?

  郑佳明:我们有一个思路:长有规划、短有计划、戏有策划。我认为湖湘文化有三个发展阶段:传统文化阶段、革命文化阶段以及建设发展文化阶段。湖南的故事也分成这三大块,第一段,我们讲的主要是革命文化阶段的故事,其他的我们也穿插着讲。选题侧重点是具有社会意义和积极思想价值的,同时要求故事性强,并且要与湖南相关的事。比如我们讲到张振汉这个人,他是湖南人的女婿,打仗时被俘然后跟随红军二、六方面军长征到陕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后来他又回到了湖南,参与对程潜和陈明仁起义的策反工作,这个人跟湖南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主题积极、故事生动和湖南有关,节目的播出要和“大气候”相关这是我们选材的几个方面。

  新闻天地:您觉得《故事湖南》为什么能在观众中引起这么大反响?

  郑佳明:我比较赞同办这样一个栏目,我也喜欢这么一档栏目。实际上,人需要有爱家、爱乡,有情感、有记忆,知道自己从哪来到哪去的乡情。这些都会使人产生归属感,能使人宁静,减少社会的浮躁。这些东西老百姓是接受的,像比较淳的酒、比较香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现在一个星期的节目录一次,每次录的时候我也不会像电视说书人那样表演,只是以一个读书人的形象、一个老师的形象,以自己自然、真实的性格呈现在观众面前。

  栏目本身有一个情景还原的艺术在里面,形成一种感染力。另外节目追求一种真实,让真人来说真事,形成一种吸引力。人们也有一种深层的社会心理需求,需要一种人生关怀、人性的关心,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从而产生共鸣。所以这个栏目才能成功,在观众中引起这么大反响。

  〉〉〉“求真务实”的个性

  新闻天地:您下乡支边十几年,有什么难忘的事?

  郑佳明:插队的时我候喂过一条狗,通过它了解了乡里的狗。第一天上工锄草,我除掉了苗,队长很恼火,我解释因为近视看不清草和苗,他指着一头猪问我是不是看得清,我点了点头,于是他叫我当猪倌儿,喂49头猪兼队里的保管员,拿二等劳力的工分。为防止狼祸害小牲口,队里养了一条黄狗,也归我领导。那年我十九岁,此后几年与黄狗形影不离。下乡第二年我被调到马车班,提拔为跟车的,那时一般十一月底送公粮,马车凌晨一点出发,去县城粮库排队。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里,人不敢多坐车,睡着了会冻坏。四个多小时下来,大部分时间跟着马车跑,跑累了上车坐一会儿,坐冷了下车跑一会儿。黄狗跟着我,我跑它就跑,我上车它也上车,实在累极了悃极了我抱着它睡着了,醒来时,汗湿的棉衣棉裤被风一吹冻硬了,狗身上的汗也结了冰,我好像和狗冻在了一块儿,我的脸贴着它的脸,我的皮帽子上的毛和狗脸上的毛都变白了,我们呼的气结成的冰霜连在一起,我们的体温可以互相感到,我们彼此需要的心情也可以互相感到。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黄狗与我在一起,它可能不懂文学,但它懂我亲近我,送粮太苦,我不让它去,它偏要陪我。那个年代,家庭政治条件不好的人比别人更孤单。有黄狗做伴,我感到了很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自然之美。

  新闻天地:您在学者、官员、电视剧策划人、电视栏目主持人等多重角色上都有收获,您是怎么完成这些角色转换的?又如何能做到兼而得之?

  郑佳明:我觉得并没有太多转换,其实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它共通的东西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管是做官还是做电视、做学问也好,都要求真诚、善良、美好,同时也要一定的工作能力又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黑龙江插队五年,西藏支边五年,后来当长沙西区区长,长沙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既是工作更是学习和锻炼。我在省委宣传部曾经兼管理论社科和文学艺术,有人笑我既管抽象思维,又管形象思维。我认为只要统一在真善美的前提下,对老百姓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你的学问用在这边就是理论,用在这边就是文艺,这是可以兼得的。读书不要读死,做人不要做死。你能把这些东西融会贯通,就像红楼梦第五回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都是有道理的。

  新闻天地:“求真务实、从头做起”,当时您是怎么想到这句话的?

  郑佳明:其实这是个玩笑话。有一天,在省委大院里碰见熊清泉老书记,他对我说:“郑佳明,你年纪不大,怎么头发都白了?”我突然冒出一句话来:“求真务实,从头做起。”我当时是跟他调侃的,他是染了头发的,嘴里还在默念,“嗯,求真务实,从头做起!”

  过了几个月以后,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张家界进行演出,他坐第一排中间,我坐靠旁边一点的位置。他突然起身,我还以为他去解手,结果他朝我走过来,走到我面前把帽子一摘,“郑佳明,求真务实,从头做起!”他也是一头白发了。而且从那以后,他走到哪都宣传“宣传部郑佳明说的‘求真务实,从头做起’”,经过他金口,这句话就慢慢传开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