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邵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邵阳民俗文化产品有哪些 图说邵阳

图说邵阳

2024-06-22 08: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为:邵阳花鼓戏《三毛箭打鸟》

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

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白竹村燕窝岭位于邵阳县九公桥镇。据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为避战乱,刘姓祖宗胜公携家眷肩挑布袋戏逃难至燕窝岭定居,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布袋戏从胜公传至"永"字辈,共18代。

邵阳布袋戏系口传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为: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主要剧目有《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孝打虎》等,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

邵东布偶戏

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

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城步苗族傩戏

傩戏,起源于远古的驱魔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就其内容形式而言,仍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

苗族传统傩文化是现代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特色最鲜明、学术研究价值最高的少数民族傩戏之一。它始于远古人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意识,是古代驱鬼驱疫祈福庆祥的仪式。

城步的土著苗族从“母系氏族”时期就创造了傩戏。城步苗族傩戏是一种综合的、有宗教色彩、假面演出的民间艺术戏曲,表演者头戴假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城步苗族傩戏是集傩祭、傩舞、傩戏于一体,驱鬼、酬神、娱人的民间巫傩艺术,它比周边广西的壮族傩戏、贵州的侗族傩戏、武冈的汉族傩戏更古老,既保留了许多祭祀仪式中的巫傩祭祀形式,又加入了大量娱神乐鬼、男女交合、生殖崇拜的原始表演动作,言语诙谐逗趣,动作原始粗俗,情节简单,独具苗族神秘特色。

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新宁县麻林、黄金瑶族乡及周边乡的八峒地区。2006年,八峒瑶族跳鼓坛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相传是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时值丰收季节,为纪念盘王“伐木见山,垦地造田”的业绩,八峒瑶人饮水思源,杀猪宰羊,隆重庆祝。有三年一小庆,七年一大庆之习俗,小庆为3天,大庆为7天。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是一首记述瑶族先人跋山涉水、举族迁徙后在八峒瑶山“伐木见山,垦地造田”的民族史诗,是中华民族现存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较高的人类学、民族学价值。

苗族油茶飘香

走进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无论是县城小镇,还是村村寨寨,你都能品尝到苗族人民的特色饮食——油茶。城步油茶最早始于三国时期。

棕包脑

棕包脑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舞蹈 。

“棕包脑”是一种古老的瑶族祭祀舞,有近千年历史,主要流传在洞口县长塘瑶族自治乡、罗溪瑶族自治乡、月溪乡等瑶家山寨。

白仓高跷

白仓高跷俗称踩高脚,又称耍高跷,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汉族传统竞技娱乐活动,主要流传于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湖南省邵阳县白仓古镇及其周边乡镇。

汉族高跷艺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列子·说符》中的春秋末期,魏晋时期已相当成熟,明清时期则遍布全国南北城乡。"白仓高跷"兴起于何朝何代,现已无从考究,有文字记载的史实是《邵阳县志》(清光绪十七年重修)所记:咸丰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仓赛神会,踩高跷,扎故事,复衍百戏,至今已二百多年。

梅山草龙灯

隆回县七江镇一带的群众一直延续着独特的舞草龙灯习俗。七江镇,属古梅山地域,山青水秀,物产丰饶,是梅山先祖从渔猎生活走向农耕生活最早的开垦地,梅山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久远。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人们把草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春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以龙避邪,带走瘟气,起初人们以草缚成龙,名曰:“草龙灯”,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工,后来用竹子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皮纸,内点燃香油灯,上有龙衣盖顶,下有龙衣串联成队,舞龙人穿上龙服,头带龙帽,表演考用碎步起跑,时而蛟龙漫游,时而笼头穿花,时而又头尾齐钻,时而又蛟龙戏珠----花样繁多。

滩头木版年画

湖南"滩头木版年画"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近似",均以矿物质、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加水煮沸,过滤,构图饱满匀称,造型古朴夸张,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

但是,掌握雕刻印刷木版年画的艺人已寥寥无几,特别是传统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滩头木版年画颜料跟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做法还是有区别,民国以后以失传了植物染色法,改用化工颜料加明矾牛胶混合当地的地下溪水和篙子水而成。

武冈丝弦

武冈丝弦,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是在元杂剧、南曲、小令、江南丝竹音乐的基础上,经朱王府的乐师、歌妓吸收武冈、邵阳一带的汉族民歌、小调加工而成的。

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邵阳市行署文教科组织普查队伍,对传统曲艺进行深入发掘、整理,编印了《武冈丝弦音乐》。

坪上沙罐

下图为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的沙罐作坊,沙罐是一种粗糙的烹饪炊具,追溯人类使用的历史已有上万年。以前沙罐是人民家庭生活的常用烹饪炊具,鼎盛时期在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就有上百家沙罐作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用土制沙罐烹饪的人越来越少,沙罐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这个手工制作行当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在坪上镇仍有两家沙罐作坊在用近乎原始的手工方式生产加工沙罐,延续着土与火的神话。

七江炭花舞

七江炭花舞是湖南省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舞蹈,由古代梅山峒民深夜狩猎时照明的火把发展而来。后又借鉴了夜晚照鱼用的炭灯,是梅山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

七江炭花舞是梅山文化中独特的汉族民俗舞蹈, 生动地体现着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是渔猎时期诞生的舞蹈活化石,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表达着古梅山的传统民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七江炭花舞舞动时,灯笼里的炭花火星飞溅,若游龙翻腾,如赤练疾驰,使人眼花缭乱,奇美异常,独具一格,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来源:微信公众号宝庆农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