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邵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面临人口和资源、环境的严峻挑战,人口和资源、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使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邵阳市在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邵阳市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技术经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环境恶化等已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我们有必要处理和协调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邵阳市人口现状   1、人口规模与分布   邵阳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是一个人口大市。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707.2万人,比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长1.6%,位居全省第二。邵阳市的人口在分布上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其一密度较大,但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多西少十分明显。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全市人口密度为340人/平方公里,其中邵阳市区为1727人/平方公里。八县一市中以邵东县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为505人,城步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只有96人(详见下工夫表);其二非农业人口比重低,农业人口比重大。第六次人口普查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6.3%;其三少数民族种类多,分布广、增长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民族友好交往日益频繁。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邵阳市常住人口中,现有41个少数民族,人口达45.81万人,分布在全市12个县、市、区,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长6.6%,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五普的6.2%提高到6.5%。

  2、人口发展历史   回顾邵阳市人口发展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邵阳市人口变化波动性比较大,按照人口增长水平的高低来看,大致可以划分成五个阶段,即三个高峰期,一个低谷期,一个平稳增长期。第一阶段从1954-1958年,是邵阳市人口第一个高峰期,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5%;第二阶段从1959-1961年,这三年正处于“大跃进”时期,由于吃不饱肚子又成年累月的辛苦劳累,导致育龄男妇的生育能力大大下降,年均自然减少。因此此阶段为邵阳市人口增长的低谷期;第三阶段从1962-1966年,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口发展出现一个补偿性生育高峰,这个阶段年均自然增长率为3.2%;第四阶段从1967-1976年,由于这一阶段正好处于“文化大革命”中,社会动乱,刚起步的计划生育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人口自然变幅居高难下;第五阶段从1977--现在,是邵阳人口缓慢增长期,与三个人口生育高峰期相比,人口发展速度明显下降。总之,建国以来,邵阳市人口发展趋势是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逐步演变成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经历了由高增长期到低谷期再到二个高增长期,逐渐转为平稳增长期的这样五个阶段。   3、人口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市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了脱盲步伐,提高义务教育的入学率,使全市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邵阳市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仍然偏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盲人口数量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六岁及六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中,有25.7万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4%,大大高于发达国家1%的文盲率。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太少,全市具有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为31.8万人,仅占总人口的5%,而美国在70年代就达15%。三是人均教育经费少。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都在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但毕竟受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口制约,教育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很小,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1.4%,2010年为3.8%,而全国和全省1990年以来就一直维持在3%以上。四是在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影响经济发展。全市16岁及以上在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件、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在业人口构成分别为4.7%、15.4%、55.8%、24.1%,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较,大专以上、高中、初中文化程度提高,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下降,在业人口总体文化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初中文化以下的在业人口占全部在业人口的79.9%,文化素质总体依然很低。这成为邵阳市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一大障碍。在一产业中,有34%的在业人口是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第二产业也还拥有10%的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在业人口文化程度低,难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4、人口构成   邵阳市人口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口的性别比偏高。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707.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367.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中的52%;女性人口为340.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8%,性别比为107.95。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107.69相比高0.26个百分点,比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106.35高1.6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107.6高1.95个百分点,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照性别比的109.88低1.93个百分点,但比2000年世界平均的102.3高出5.65个百分点。二是少年儿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少年儿童人口(0-14岁)为151.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1.4%。比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比重分别下降14.16、8.95、2.5个百分点。三是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六普中全市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为69.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比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比重分别上升5.1、5.3、2.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上常用的按人口年龄构成把人口划分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的三项指标相对照,邵阳人口的年龄构成类型已属于老年型。   二、邵阳市资源状况   1、矿产资源   邵阳境内矿产资源较为富足,已发现的矿藏有煤、铁、锰、钨、锑、金、银、铅、锌、硫铁、石膏、大理石、辉绿岩、优质石灰岩等74种。矿藏地有644处,其中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33处,小型矿床61处。非金属矿藏蕴藏量大,品位高。石膏矿储量、产量均居全省各地州市前列,邵东县还是全国八大石膏矿产地之一。优质石灰岩矿、大理石矿为省内优势矿种;硫铁矿、冰洲石矿、优质白云岩矿在省内享有盛名。金属矿藏比较集中地分布于隆回、新邵、邵东、新宁等县。   2、水资源   邵阳市境内河川水系发达,2010年淡水面积为7.2万公顷,其中可养殖面积为2.4万公顷。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6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24.8亿立方米,地下(浅层)水资源总量为40.3亿立方米。按全市707.2万人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2334立方米,比全国人均占有量多118立方米,比全省人均占有量少60立方米。全市633条5公里以上河流水利资源蕴藏量为231.2亿立方米,其中可开发水能资源量为41.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的绥宁、城步、新宁、洞口县,共可开发水能资源为占全市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0%。并且市内还有丰富的热水、泉水资源,已发现的热水、温泉10处,其中隆回县6处,绥宁县2处,新邵、新宁县各一处。这些热水、温泉中,水温最高的是高洲温泉,为48.5℃,最低的是龙坪热水,为23℃;流量相差悬殊,最大的为每天161.83吨,最小的为每天9.94吨;矿化度每升小于1克,属淡水;酸碱度(PH值)为弱碱性至强碱性;产出部位大多有断裂构造发育和岩浆活动。   3、土地资源   1949年,境内有耕地492万亩,按当时322.98万人口计算,人均耕地1.52亩。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奖励开荒和奖励增产的政策,并实行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开荒扩大耕地的积极性,1952年耕地增为528.51万亩。1965年开始,一方面建设占用部分耕地,一方面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开展以平整土地、建设园田化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开垦了一些新耕地,故到70年代末,耕地一直稳定在510万亩以上。80年代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则因非农业用地和人口增长而逐年减少。1982年耕地面积降至500万亩以下,人均耕地面积为0.83亩,2000年有耕地面积477万亩,人均耕地0.66亩,仅为解放初期的43%。到了21世纪,由于退耕还林的政策实施,耕地面积大幅度增长,2010年耕地面积增加到659万亩,但人均耕地面积还只达到0.93亩,只相当于1949年的61%。   4、旅游资源   邵阳市河山毓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散布各地。历史上的“宝庆十二景”,多点缀于资江两岸,环布市区。由双清公园、水府庙小游园和东塔公园连缀而成的城区景区,兼有人工之美和自然之秀。水府庙前,双江汇流;资江南北,两塔并峙;江流蜿转,多桥飞虹;近水遥山,绿意葱笼。市郊附近的溶洞变为奇观。境内辟有新宁崀山、城步南山、武冈云山、新邵白水洞等风景区,60多个旅游景点。武冈云山为全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历来香火鼎盛。有两华耸翠、一瀑飞涛、仙桥横汉、杏坞藏春等10景,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城步南山象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湘西南边陲,芳草如茵,牛羊成群,既具有北国草原的雄浑,又不失江南草山的灵秀。新宁崀山系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于一体,方圆达100平方公里,紫霞洞曲径通幽,骆驼峰高耸入云,牛鼻寨的“天下第一巷”鬼斧神工,堪称“亚洲第一”的仙人桥浑然天成。登八角寨远眺,群峰幽谷,丹崖秀水,尽收眼底;泛舟扶夷水上,澄江如练蜿蜒于百里画廊。2010年一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82.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4.8亿元。   三、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邵阳市由于人口数量大,整体文化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