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风情】白仓高跷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邵阳县白仓镇有多少个村子 【宝庆风情】白仓高跷的前世今生

【宝庆风情】白仓高跷的前世今生

2023-07-25 0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左图:白仓高跷参加邵阳2500年城庆活动

右图:白仓高跷参加邵阳市艺术节

1

历史渊源

“白仓高跷”起于清初、盛于咸丰年间,距今至少有二百多年历史。据邵阳县地方志记载,“嘉庆十一年六月(公元1806年),繁华的白仓突发大火,火势凶猛,正当人们束手待毙之时,菩萨显灵,电闪雷鸣,天降大雨,将大火浇灭,挽救了黎民,为了感谢神灵和上苍,白仓士绅商定,每年六月十九日举行庆典,用踩高跷、扎故事、耍龙舞狮来祭祀。”

左图:高跷表演;右图:高跷舞狮

民国初年,白仓吴氏、曾氏、何氏家族先后成立了以高跷为主“瑞狮会”和“高狮会”。1949年冬,“瑞狮会”、“高狮会”合并为白仓“花灯会”。1976年, “花灯会”更名为“龙灯会”。1984年, “龙灯会”、“白仓祁剧团”合并成立“白仓民间故事协会”,2007年 “白仓民间故事协会”改名为“邵阳县白仓高跷艺术团”。

白仓高跷参加佛山秋色欢乐节

2

表演形式

“白仓高跷”多与旱莲船、假背真、丰壳物、扎故事、秧歌舞和唢呐锣鼓等表演活动结合在一起组成高跷队,在春节、六月十九和九月九日重阳节里走街演出,服装以黄、红为基调,以大红大绿来表现喜庆场面。

“白仓高跷”分文高跷和武高跷。其代表性作品主要有“猪八戒背媳妇”“刘海砍樵”“八仙过海”等,武高跷以展示特技和功力为主,动作惊险,表演激烈,主要作品有“西游记”“高跷龙狮”等。 “白仓高跷”高而险,把传统故事的主要人物刻画出来,同时使用戏剧脸谱的夸张手法,把戏剧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

白仓高跷参加巡游表演活动

白仓高跷分高、中、低三个档次,最高的高跷高度可达一丈二,一般表演用高跷6尺5寸左右,低高跷3尺5上下。表演 艺人踩在这异乎寻常的高跷上,表演自如,常常博得观众满堂喝彩。

“白仓高跷”表演难度大,高跷艺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腿脚功力和武术基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爬铁倒,才能在高跷上表演出耍龙舞狮、前翻后滚、腾跃盘旋等高难特技而腿不软、心不乱、队伍不散,才能让观众惊心动魄,耳目一新。

白仓高跷参加邵阳2500年城庆活动

3

传承方式与现状

“白仓高跷”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群体传承,作为民间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文化形态,“白仓高跷”在其传承过程中体现其自身的艺术与民俗价值,同时具有对启迪人类审美、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繁荣文艺体育等社会功能。

1991年应邀参加邵阳蜜桔节表演,荣获柑桔“高脚狮桔城风采文艺展演二等奖”奖旗。1996年应邀参加邵阳市迎春商品交易会开幕式表演,获表演奖。2007年参加邵阳市首届狮龙大赛获二等奖。“白仓高跷”在八、九十年代曾风云一时,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市场经济冲击,大部分演员远走广东,新招收的高跷队员少能担任重要角色。

学员们在艺人的保护下训练高跷技艺

“白仓高跷”近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传承队伍人数由原来的二三十人发展到现今的一百二三十人,表演次数也由原来的数场达到数十场,甚至上百场,2016开始,“白仓高跷”每年都开展一期进校园活动,迄今举办了5个高跷培训班。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不断提高,“白仓高跷”也从低迷、衰落逐渐走向复兴、繁荣。

转自邵阳文旅广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