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市(湖南省邵阳市下辖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邵东有什么街道 邵东市(湖南省邵阳市下辖县)

邵东市(湖南省邵阳市下辖县)

2024-04-06 14: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折叠 民俗风情

邵东花鼓戏:

邵东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说唱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湖南花鼓戏中职业戏班成立最早,表现形式最具特色,传统剧目保留最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较大的主要流派,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诙谐、活泼、清新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三百多年来,广泛流行于湘中、湘西南和滇、黔要道。

邵东花鼓戏的形成由初期一旦一丑的对子花鼓发展成“三小戏”,清末民初,逐渐进入“多行旦”阶段,步入剧种形成的成熟期。

邵东花鼓戏的表演与音乐风格属东路流派,其唱腔丰富,曲牌众多,独具艺术特色,形成了以川调类、牌子类和小调类三种声腔融合一体的音乐体系,有些曲调已具板式形态。

邵东花鼓戏艺人先后继承、整理、移植和创作大小剧目300多个,一批优秀剧目被省音像公司摄制、播放和出版发行。闻名全国的邵东花鼓戏《磨豆腐》、《打鸟》、《摸泥鳅》、《炉火更旺》、《金钏会》就是其代表,其中《磨豆腐》、《装灶王》等还几度晋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金钏会》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面向全国发行放映,后期创作的《山野曲》做为湖南优秀地方戏剧种参加“全国首届地方戏展演”荣获大奖,2012年创作演出的《阳雀》获湖南省笫四届艺术节金奖。

邵东县人民政府于2012年将邵东花鼓戏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邵东木偶戏:

邵东素有“百工之乡”、“金针之地”、“商贸之城”的美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邵东县以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享誉国内外。在这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中,邵东木偶戏仍以一种原生化的传统文化形式在民间流传着。

据《邵东县志》记载:解放前,邵东属于宝庆府的东路,是邵阳县的一部分,由于土地贫瘠,人们生活贫困,很多人就以唱花鼓、演木偶维持生计。当时的木偶戏班、社大多数是半职业性的,农忙时务农,闲时演戏,以耍木偶为民消灾祈福、求神许愿。解放后,木偶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植,在党的文艺“双百”方针指引下,木偶戏班、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1952年,邵东县成立后,于1956年成立了邵东木偶剧团并参加了湖南省首届农村业余木偶剧团汇演,演出节目《拦马》获优秀表演奖。紧跟着,邵东县的杨桥镇、火厂坪、余田桥、团山、流泽、两市塘、宋家塘、牛马司等地,除老的木偶戏班社外,新组建了几十个农村木偶戏业余剧团。这是邵东木偶戏最鼎盛的时期。

木偶戏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据考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木偶戏的起源和创始人,历史上众说纷芸。但木偶戏始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之说,最为史学家和木偶戏界的认同。我国的木偶戏主要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三大类。邵东县主要分布有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

邵东木偶戏以湖南民间传统的短把举杆类的杖头木偶戏为主流,是一项集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双重表演的手工操纵艺术,既具戏剧的特征,又具表演的艺术和手工操纵的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邵东木偶戏历史悠久,覆盖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极强的民间艺术,是民间戏剧的活化石,它保留和诠释了许多民间传统习俗,具有深刻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邵东县城乡人民也早已步入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加之木偶戏班艺人们的老龄化,现邵东木偶戏的市场与传承已濒临困境。2008年7月,邵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普查中发现:邵东木偶戏传承至今的只有“清武班”和“清云班”两副担子。此两副担子仍常年坚持在城镇乡村演出古老的木偶戏,以其精湛的技艺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诠释着民间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其中位于邵东县杨桥镇的清武班是邵阳市到目前为此发现的行套齐全、剧目丰富、艺人最多、演出活动坚持时间最长的民间木偶戏剧团。据“清武班”第五代传人龚日升老师傅(现年81岁)称:“清武班”创建于清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六代传承至今,已逾180余年。龚日升家中现保存木偶头像50余尊,服装70多件,头盔50多顶,各类乐器30余件,戏用兵器道具60多件,线装刊印和手抄剧本50多册。龚日升所保存的杖头木偶,雕工精细、造型生动,经邵阳市文物专家鉴定,系清代中叶的雕刻工艺,属于国家二级、三级文物。所保存的全套木偶戏行头和线装古版木偶戏唱本,经鉴定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价值,已经引起了市、县两级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高度关注。

2008年8月,邵东木偶被邵阳市人民政府入选为邵阳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邵东木偶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将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折叠 方言俚语

邵东方言属于湘方言中的老湘语,较多地保留了中古音的特点,其声母、韵母、声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老湘语是最古老的汉语方言,邵东方言语音系统中保留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全浊音声母系统,调值有6类且较普通话低平,语速较快,有一种快入急收之感;邵东方言的文白异读非常丰富,且有自身特点。从声母、韵母两个方面形成独特的文白系统,很具地方特色。

折叠 名优特产

猪血丸子:宝庆猪血丸子,亦称血粑,是邵阳的传统食品,始于清康熙年间,民间历代相传,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宝庆猪血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先用纱布将豆腐中的水分滤干,然后将豆腐捏碎,再将新鲜猪肉切成肉丁或条状,拌以适量猪血、盐、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许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搅拌匀后,做成馒头大小椭圆形状的丸子,放在太阳下晒几天,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烟熏的时间越长,腊香味越浓。也有做一铁架,架下用火炉焚烧锯木屑、糠皮、谷壳或木炭熏烤,此种熏法特别讲究火候,不能过急过猛,否则口味不佳。丸子熏干后即可食用。猪血丸子色、香、味俱佳,腊辣可口,增进食欲,且易于保藏,至少半年内不会变质,同时还携带方便,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是宴客时一道开胃的冷盘。

邵东黄花菜:素有黄花菜之乡美誉的湖南省卲东县,黄花菜采摘黄花菜采摘去冬今春黄花菜生产经营更是喜讯频传,去年12月菁洲牌黄花菜获湖南省第四届(国际)农博会金奖,今年3月又获湖南省名牌农产品、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品牌,并已通过美国FDA三批次质量检测合格,有望在4月份通过最后一次检测获得美国FDA质量认证,而成为免检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邵东县是黄花菜生产大县,黄花菜年种植面积在6万亩以上,总产干花蕾6000多吨,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800多万美元。黄花菜这棵邵东县农业经济的“摇钱树”焕发出如此旺盛的生机,这正显示出该县黄花菜产业具有其深刻内涵和独特优势。

佘田桥豆腐:佘田桥镇是一座文明古老的城镇,山水青秀,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农产品以稻谷为主,鲜鱼、西瓜、荸荠(莳菇)、柑桔为特产,木材、楠竹、旅游资源甚丰。尤其是豆腐,品类多,因鲜嫩味美、清甜润口而饮誉湖南。游客到此吃到豆腐,啧啧自叹“大饱口福”。解放前,佘田桥镇有十之七八的居民加工豆腐出售,以此养家糊口。

玉竹:目前是邵东县优势农产品。邵东产的猪屎尾参产量大邵东玉竹玉竹片邵东玉竹玉竹片、品质优而占全省3/4,出口占全国第一,享誉海内外。邵东为猪屎尾参的原产地,已得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产地域产品保护办的认可。邵东县种植药材历史悠久,自明朝开始,已在本县廉桥镇、斫曹乡、流泽镇、双凤乡等乡镇种植玉竹。据《邵东县志》记载,清末时期,该县流泽、廉桥、光陂、界岭、双凤等乡镇种植玉竹达数千亩,年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三。民国时期,广东商人来境收购玉竹,转运广州出口港澳、东南亚、日、美、韩、加等地区和国家,此时我县猪屎尾参外贸出外商称为“湘玉竹”。

邵东五金:邵东素有“五金之乡”的美称,五金产业在邵东起步早、发展快、种类多、总量大。从18世纪开始,民间手工生产的日用五金工具等产品,就畅销西南各省,享誉全国。改革开放后,上邵东五金工具在原有刀、剪产品的基础上,从山东、河北等地陆续引进扳、钳、锤系列产品。产品扩展到钳子、扳手、锤子、把斧以及量具、模具等产品,门类齐全。仙槎桥镇以生产小五金见长,境内形成了锤子村、板手村、起子村等专业村,生产十分红火。此外,流泽镇的铝制品生产、火厂坪镇的钢球生产、灵官殿镇的小型水泵生产都颇具规模,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鼎盛时期,以邵东为中心所辖17个镇的区域范围内,有个体五金加工户达2000余户,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直接参与小五金生产人员有3万余人,并逐渐形成了10个专业村,每个村都有侧重。经过30多年的发展,邵东五金行业产业链比较完整,五金行业规模逐步壮大。全县现有五金企业近350个,其中规模企业49个,五金协会会员企业77个,共拥有五金工具生产线300多条,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扳手、钳子、锤子三大系列130余种,年生产能力达3亿套件,年耗钢材4万余吨,年销售产值达到10亿元,年纳税约6000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10余万人,产品70%以上出口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中东及港台地区[4]。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