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与北宋末年的赋役制度改革:从邵伯温有关记录的考证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邵世开简历 蔡京与北宋末年的赋役制度改革:从邵伯温有关记录的考证看

蔡京与北宋末年的赋役制度改革:从邵伯温有关记录的考证看

2023-03-15 23: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木桥

/木桥

前言

蔡京在朝中作为一个执掌政权很久的官员,他的政见对当时的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记录将蔡京参与两次赋役改革的行为进行对照,

生动描绘出蔡京的“观望反复”和“小人”的投机取巧的行为。

后世许多历史著作,例如:《东都事略》中的王启,朱熹的《三朝名臣言行录》中的《三朝名臣言行录》,徐自明的《宋宰辅编年录》中的《宋宰辅编年录》。

吕仲的《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还有元修的《宋史·奸臣传》中的许多著作,

要么是将这一部分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要么加以补充,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一、司马光“劳改”计划与新、老党派之争

本文从关于元佑初、绍圣初二次改役的历史和历史,

邵伯温所作的叙述十分含糊,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直到元丰八年3月宋神宗驾崩,废除兵役制度实行到现在,整整十四年过去了。

元佑那年一月二十二号,司马光在《乞罢免役钱依旧差役札子》中,

提议废除劳役,重启原有劳役制度,“直接下令,将所有劳役之事,统统取消,委本县令、佐,依熙宁年间的劳役制度”,

意思是要严格按照熙宁年间的规定,并“令各府县,各道转运处,抄录诸州,委逐县官审阅。

“若是如此,则一切顺利,则可以执行。”,一

旦出现阻碍,则必须在五天内向郡守报告(并非五天内必须执行),郡守必须在一个月内向郡守报告

,郡守必须在一个季内向郡守报告。

这本笔记在朝廷中引起了热烈的争议

,例如当时的蔡确曾经提出“如此重要的事情,应该由枢密院来处理”。

而当时参加辩论的七位大臣中,

除了吕公著之外,就属他的老派别了,但他并不赞成立即取消这一法令。

但这封信到了2月7号,得到了皇上的首肯,又传了一道诏书到了全国。

不过,司马光的这个计划,却是有很大的弊端,所以实施起来很难,所以,

所有的诏书,都是司马光的手稿,而原本就不赞成这个计划的官员

,比如苏辙,王觌,孙升,都有不少人,都建议推迟这个计划。

司马光对于自己关于劳役之道的看法,异常执着,2月17日又写:

“伏见官府执行,稳若磐石,虽然略有不足,但俟诸路转运使至,徐为改更,来得及。”

与司马光关系密切的范纯仁提出,

可以在一州试行,然后逐步扩大规模

,“到时候,看是否可行,逐步推进”。

司马光却“弗听”,范百禄又提出“减少赋税,以造福百姓”,司马光却“不从”。

苏轼气得破口大骂:“司马,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也说明了司马光的决心。

其后,

章惇上章,将司马光的“劳役”计划一重又一重地加以批判。

他从司马光的两本奏折中,看出了其中的矛盾。

他说熙宁年间的赋役人数已经很多了,

但是几次精简下来,赋役人数已经减少了三倍,所以他说司马光是个贪图权势的人

,所以才会如此草率地修改赋役人数,结果反而是适得其反。

他痛批司马光“不谈改革之道,准备不足,执行不力”。因为这件事,

他在宫中盛气凌人,所以才会有“不敬君不敬”的一幕。

章惇的这篇文章,让新老两派的竞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为章惇的进谏是合乎情理的,

所以就连拥护司马光的人也无法反驳,只是说他居心叵测而已。

王觌指出,司马光提出的官吏制度,“其中有许多细节不能解决”,

并直指章惇的居心叵测,认为章惇是“以司马光之短处,观其长于世”。

而刘挚则是说:“诏书发出以后,恶人们议论纷纷,制造谣言,妄图动摇朝纲。”

吕公著还指责章惇“只顾自己的胜利,而忽略了一般的官府的旨意。”

闰2月2日,朝廷再次下旨,照搬司马光所定之劳役之策,只作两项修改:

一、请各地官员于两个月之内,亲身体验劳役之利与弊;

二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利益,因为他们已经缴纳了免除赋税的银子。

在苏辙看来,这道圣旨其实也是章惇的一个诡计,

他一边让州郡继续实行赋税,一边要求当地百姓在赋税实施之后的反映,

以此来证明司马光关于赋税的说法是假的,从而达到“举世皆恨司马光”的目的。

朱光庭道:“

微臣以为,这件事是章惇一手策划的,韩缜辈也是一手策划的

。”因受台谏大臣的强烈抵制,清政府于农历2月10日下了一道诏书,“其农历2月2日,不作朝谕。”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这一个多月里,围绕司马光“兵役制度”问题的辩论,

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新老两派在明面上的交锋,也可以说是在暗斗。

元佑元年闰二月份,

司马光晋升为丞相,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等亦晋升为丞相,蔡确,章惇等被降职

,旧派派系的力量逐渐增强。这场兵法之战,可以说是新老派系之战的最高潮,也是最终之战。

二、蔡京和元佑初期实行赋役制

而在邵伯温的《闻见录》中蔡京“到政事堂百文公”一文中,

却被一位南宋历史学家李焘看出了端倪。

将“政事堂百文公”之名,以“其时温公卧之处”为据,将“或温公尝从京调往东府

,譬如“少圣三年十二月京与董敦逸自讨之文”为据,而将“政事堂百文公”为“东府”(即司马光之宅)。

《京与董敦逸诉》,是蔡京在被董敦逸弹劾后,在《大义灭亲》中写的一篇文章,

为自己辩护,解释了《大义灭亲》中“开封变卖兵役”的缘由。董敦逸对蔡京的上书如下:

元佑初,司马光执掌朝政,蔡京知开封,奏京和,第一次改了皇帝的法令,

颁布诸县,人人都盼来了一道旨意。短短几天之内,仅祥符一县,便调集了一千一百多名士卒。

是以蔡京首从,其所经之地,其变化之快,岂有此理?请请司马光,章惇札子,和章惇的《黄帖》,都是有记载的。

蔡京、元佑初的建明略,仅依从于司马光的变化易先帝的方法。

蔡京对自己的辩护,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他肯定了开封祥符二县很快就重新实行了赋役制度,但仍坚持其属县只是遵从了中央的命令而已。

二是他曾经派人赴诸县视察,为其所不能实施之处写上奏章;三是司马光三次将其传唤至东府,对其加以斥斥;四是他恳请外聘,很快就被革除了开封

李焘很清楚,司马光当时正躺在床上,所以他可以肯定,

蔡京与司马光见面的事情是错误的。

但他更愿意相信蔡京是个阴险狡诈的家伙,

所以他只是根据邵伯温的记录,将政务厅变成了东府,而蔡京则反驳说

,司马光曾经三次将他请到东府诘责,都没有采纳。

元佑那年2月28日,苏辙写下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是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份报告,

记录了蔡京将开封的雇佣兵,转化成了正式兵丁

,“开封府报告,开、祥两县,已在“数日之内”,与开封、祥符二县的口供完全一致,而不是传闻中的“五日”。

大概是2月7日到28日。苏辙认为,开祥两县之所以“迅若兵火”

,就是因为他们想要扰乱百姓,所以才会影响到“成法”,所以他们并没有主动去贯彻官府的命令。

农历2月2日,苏辙又一次上书,指责蔡京“有意扰乱百姓,使法律变得更糟”。

为什么苏辙会这么在意蔡京的举动?

蔡京的政治生活与“熙丰”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蔡京和蔡卞少年时曾在太学宫读书,声名鹊起,

当年(熙宁三年)考中秀才,蔡卞成为王安石的驸马后,更是“以王氏之才,广受欢迎”。

蔡京到了当地当差,这一政策也达到了顶峰。

蔡京在熙宁六年时,由于在新法律上表现突出,被监察官员熊本推荐,成为商界的一员。

后来成为中央监察官(执掌礼房、监察中书等),参加了法律的修改和行政工作,在政坛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元丰变法时,宋神宗非常欣赏蔡京,并将他的弟弟蔡卞同赐给他在衙门里工作。

元丰元年,蔡京和蔡卞因有功而被提拔,元丰六年九月份,修尚书省,

蔡京和他的弟弟被任命为司库和礼部尚书。

同年十月份,蔡京试中书,瑏瑠,蔡卞已经是中书了,

“传说,以入仕为先,卞乞班京。”“皇恩浩荡,皇恩浩荡”,可见两人的感情有多好。

七年十一月,以蔡京为龙图阁总管,兼开封府司总管。蔡京凭借着《新法》在政坛上的威信与仕途,

再加上他是“安石姻戚、蔡确族从之臣”的身份,在党内的影响力也是相当可观的

元丰末,

蔡京与章惇、蔡确站在同一阵线上,并采取了联合行动

。蔡京还被司马光的弟子刘挚给上了一堂奏折。

瑏瑶可是,当章惇上表抗议司马光的赋税制度时,

司马光的赋税制度被蔡京以极快的速度在开封实施。

正是“新派”将司马光的“兵役”推进到了执行阶段,那么蔡京的所作所为

,究竟有没有如蔡确和章惇所希望的那样?

蔡京在自己的辩护中,写道:

“并在农历二月份,向诸县呈递请愿书,要求提点司从长计议”,并“奉旨,与提点司一同呈递请愿书”。

与此相比,

开封公署受人指派,阐述劳役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恰逢章惇向司马光在朝廷上提出质疑。

上文引用李深的奏折,说章惇笔记中有提及祥符县改办衙门之说

,此信虽无其他记载,也无详细记载,但足以证明司马光决策有误,而蔡京正是以此信为证。

三、蔡京和绍圣初关于废除兵丁制度的探讨

自元佑元年闰二月份赴成德郡任职以来,蔡京已“在外地任职十余载”。

蔡京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也多次受到他的老部下的指责。

元佑四年,“盖亭”事件发生后,梁焘将蔡京和章惇、蔡卞等人列为“蔡确亲党”,

他不同意蔡京出任成都县令一职,认为“京是蔡确派来的人中,以奸佞著称

。”从元佑先生的角度来看,蔡京的首要地位是“蔡确亲党”。

元佑八年九月份,宣仁皇太后驾崩,哲宗即位,朝中政治走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二年(元绍圣)3月,吕大防和苏辙被革职,蔡卞和蔡京被封为中书舍人和户部侍郎

。4月21日,章惇受封为丞相,范纯仁退位。

在邵伯温的《闻见录》里,还有这样一段话:

绍圣初,哲宗执掌朝堂,任用李清臣为尚书。

范丞相纯仁与忠臣商议,范公请辞,皇上不允。范公执意推脱,

皇帝无奈,降为观文殿大学士,判颍昌郡。

召章惇为丞相,还不到,公卿一人上书,

意欲贪丞相之位者,复行免役,青苗法令,除诸路常平使。太宗之时,无所安身,以中之事

,令清君出巡北京。

这里把“免役法”和“青苗法”看成是李清臣的手笔,

与文中开始引用的章惇遵照蔡京的意见制定“劳役”的说法是相互冲突的。

绍圣年间,关于兵役制度的争论在4月4日开始,

因大臣们的看法不同,哲宗设立兵役制度以查看兵役制度。

这个时候,章惇还没有正式成为宰相,不像《闻见录》里说的,

章惇成为宰相后,就有了“赋役”这个说法。

二十六日,中书省称“赋役之事,令百姓受累劳累”,同年,

又下旨“府界各道,复赋赋役,依元丰八年所行之事,行之,以兵到之时为之”,

并公布了赋役七项详细条文。

由“4月4日议役”至“26日定役”之间的二十几天

,正是蔡京提出将“差役”为“免役”的时期。

李深绍圣四年的一封信中说,

征兵令还没有下达,蔡京就自己写了一封信,“请人照原封。”显然,蔡京写这封信的时候

,是在4月4日,4月26日。

章惇虽然是4月21日的宰相,却要到4月25日的时候,他的职位还没有正式上任。

李清臣于这一时期“独当中书”,不但重新颁布免除兵役的法令,而且于农历4月2日重设常平司提举人

,并委派各州的官员。

章惇上任之时,

距离“废除兵役法令”颁布已经将近一月,可见邵伯温的记录是多么的错误

结尾部分

为什么徽宗一上台,蔡京就被如此重视呢?

前人对蔡京的评价多以“投机取巧”为基础,侧重从其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

,这一认识必然深受邵伯温著作的影响。

藤本猛认为,蔡京与宋太祖关系密切,可能是宋太祖登基后,

宋太祖就有了与宋太祖接触的迹象。蔡京想要登上徽宗的宝座,

就需要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威信。

参考文献

明代军饷研究

明代太仓库研究

试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

纪事录笺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