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地方剧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邯郸永年文化馆照片 邯郸地方剧种

邯郸地方剧种

2024-07-09 18: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平调落子

武安平调落(lào)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是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

2006年5月20日,武安平调落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安市文化馆获得“武安平调落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武安平调俗称大戏,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淮调与武安地方民间音乐结合的产物(文化遗产网),平调的艺人多为武安县农民,故平调念白采用武安话为基础的韵白。

建国后,平调念白吸取了京剧、河北梆子剧种的艺术精华,念白现分为“韵白”、“京白”、“方言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无论是历史故事戏或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乡土气息、民间文学色彩特别浓厚。

《盘坡》中的王宝钏,经过农民艺术家的加工创作,不仅表现出她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贵品格,还展现出她作为一个泼辣、耿直,具有农民思想感情的农民妇女形象。武安方言的亲切、风趣,处处流露着质朴气息,形成武安平调淳正朴实的风格。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据明嘉靖年间的《武安县志》乡土卷记载:“民谷乐曲,流溢甚广,悲歌易葬通之。”

这种民俗乐曲,就是当时在武安一带流行的“翠月颤香”“打霸王鞭”之类的舞蹈唱曲,它是武安落子的雏形。最初,这种民间艺术没有固定的格式,习惯在公众场合演唱,后来经过艺人的口传、加工、整理、逐渐形成了现在具有固定曲调的落子腔。

武安落子角色齐全,主要分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行,但分工不甚严格,有些行当常可兼演。其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见长,而是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载歌载舞。在叙事中抒情、幽默风趣、活泼自如。落子在伴奏中不用梆子,整个节拍靠鼓师的手板引领,听来清脆透彻,极具穿透力。

曾经,武安平调落子,拥有职业、半职业剧团一百多个,活跃在河北、山西、河南等省许多城镇、乡村,深受影响。

如今国营剧团只剩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武安市平调落子剧团、涉县平调落子剧团三个专业剧团;还有一些半专业平调落子剧团,分布在武安、邯郸、涉县、峰峰、磁县、永年、沙河等地区。

未来希望更多人知道邯郸的地方剧种

越来越多年轻人可以加入其中

使武安平调落子继续发扬光大

来源:邯郸文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