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邢台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邢台市地理位置图全图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邢台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邢台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

2023-07-13 08: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邢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邢台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邢台市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26日         

  邢台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有效应对我市人口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邢台高质量赶超发展,为新时代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提供基础性、战略性人口支撑,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5年)》等,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进入21世纪后,邢台市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变。深刻认识区域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对谋划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赶超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具有重大意义。 

(一)人口现状。 

  人口总量平稳增加。邢台市户籍人口从2011年的736.90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801.38万人;常住人口从2011年的715.55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739.52万人,户籍人口增量大于常住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呈下降态势。邢台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11年的8.33‰降低到2019年的4.71‰,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 

  人口已进入老龄化状态。邢台市老年人口比重增长较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11年的7.98%上升到2019年的11.25%。 

  人口城镇化处于上升阶段。邢台市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城镇化率已由2010年的40.93%提升到2019年的54.41%,每年平均增加1.33个百分点,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人口聚集程度不高。中心城区承载力不足,2019年底建成区面积仅为105.8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96.74万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过低,仅为13%。2020年6月邢台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区面积扩大,但中心城区对人口和人才吸引力还有待加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和拉动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县(市、区)人口聚集匹配度差异较大,宁晋县、清河县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高,其它节点城镇效能相对不足。 

  人口流出大于流入。2014—2018年,平均每年流出人口为66.88万人,流入人口为16.46万人,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小,表明城市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人口素质得到改善。邢台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9年已经达到76.81岁,健康素质逐步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5年的8.26年提高到了2019年的10.67年。 

(二)发展态势。 

  2020—2035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我市的人口发展变化将呈现以下态势: 

  人口规模稳定变动,未来15年将缓慢增长。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十四五”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影响,人口增长势能不强。2020年常住总人口达到745万人左右,2025年达到755万人左右,2035年达到766万人左右。 

  低生育率成为常态,未来生育水平提升空间较小。从城乡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来看,尽管政策调整完善、公共政策与之不断衔接,但由于育龄妇女总量减少、生育意愿降低,未来生育水平提升空间不大,低生育水平将成为邢台市人口发展的常态。妇女的总和生育率长期维持在1.6—1.8之间。 

人口素质稳步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大幅增加。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2019年为76.81岁,2025年增长到78.09岁,2035年达到80.00岁。婴儿死亡率2020年控制在6‰以内,2025年控制在5.4‰以内,2035年控制在5‰以内。人口受教育水平将持续提升,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大大提高。 

  劳动适龄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劳动适龄人口2019年为505.67万人,2020年为505.35万人,2035年为514.65万人。45岁及以上劳动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将由2019年的38.59%上升到2035年的44.50%,劳动力呈现相对老化状态。 

  少儿比重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19年少儿人口比重为20.52%,2020年下降到20.26%,2035年进一步下降到13.53%。老龄人口占比不断提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0年上升到11.92%,2035年达到19.32%。 

  人口流动将迎来活跃期,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2018—2035年邢台市人口为净流出状态,但净流出规模会逐年缩小,2020年净流出规模为49.13万人,到2035年进一步下降到41.63万人。随着邢台市环境、经济以及人才政策的改善、发展与优化,流出人口规模将得到控制,流入人口规模将适度增加,流动活跃度增大。流入人口主要集中到中心城区和节点城镇,人口与经济集聚协调程度逐步提高。 

  城镇化率加速上升,城乡人口结构发生质的变化。邢台市城镇化率在2019年54.41%的基础上,2020年将达到60.00%左右,2025年将达到62.50%左右,2035年将达到72.00%左右。城镇人口规模远大于乡村人口,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城市体系逐步完善。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后,中心城区面积在2020年达到152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扩大到303平方公里左右。城市体系逐步完善,人口在中心城区聚集程度不断增大,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偏离度将会缩小。 

(三)问题与挑战。 

  未来15年是邢台市人口发展的关键阶段,人口自身均衡发展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均衡发展都将面临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维持适度生育水平压力较大。从当前邢台市人口发展来看,生育率已较长时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虽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率出现了短期回升,但受经济、家庭、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可能。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公共政策与生育政策衔接,保持稳定适度的生育水平,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高人力资本人才规模小。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较低,数量较少,大专及以上毕业生所占总人口比例增加缓慢,由2010年的3.12%增长到2018年的6.33%,低于河北省10.28%的平均水平,不能满足邢台市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赶超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人才政策、高等教育发展等相对不足,是制约邢台市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区域间的人口流动仍存在制度障碍,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人口聚集与产业聚集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数量不衔接的问题依然存在。 

  人口城镇化面临现实挑战。虽然目前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镇化质量较低,不同区域间人口城镇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行政区划调整后邢台市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但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力依然较低,人口聚集能力偏弱,对人才吸引力较小。因而,城市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需要做大做强,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邢台市所辖县(市、区)城区培养不够,市场发展潜力有待提升。 

  适老产品服务供给有待继续增加。老年人口增加对养老、医疗、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老年群体对适老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伴随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数量将不断增加,对养老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人口与产业发展存在失配。劳动力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邢台市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就业占比高、规模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聚集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本体竞争力及商务环境竞争力不突出,对人才缺少足够的吸纳承载能力。 

  弱势群体将有所增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增加,家庭小型化以及生活观念的改变,造成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群体叠加,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抚幼、长期照护等压力不断增大。 

  总体来看,未来15年邢台市人口发展将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不均衡还将存在。同时,交通区位优势、劳动力总量充裕和自然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将为邢台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应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提供较大的回旋空间。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对邢台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实施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推动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邢台高质量赶超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谋划邢台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邢台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节点城市,又是中原城市群北部门户城市,对于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邢台市人口发展规划应坚持服从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原则,注重区域与全局、区域之间分工合作的关系。注重把握人口各要素之间、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将区域人口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在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重大决策中,充分考虑区域人口发展因素。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生命全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和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全面推进健康邢台和美丽邢台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和省人口政策,确保人口规模适度稳定、人口结构合理改善、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有序平衡、人口分布协调聚集。不断完善人口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制度。加强超前谋划和战略预判,提早防范和综合应对潜在的区域人口内部失衡问题,切实保障人口安全。 

  坚持共治共享。不断创新人口服务管理理念和方法,统筹推进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人口治理新格局,整体推进全市人口均衡平稳发展。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全面两孩政策充分实施,生育率保持在适度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到2035年,人口均衡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 

  人口总量适度稳定。按照现有的人口发展趋势,邢台市人口总量实现平稳增长。2020年常住人口增长到745万人左右,2035年达到766万人左右。 

  人口素质持续提高。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到2035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00‰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00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2020年达到10.80年,到2035年上升到12.40年。 

  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保持在103—107之间,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善;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人口老龄化速度保持较低水平,到203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9.32%。 

  人口分布逐步合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市、县城区集聚人口能力增强。人口流动合理有序,人口分布格局趋于合理。 

  人口实现适度聚集。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体系,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平台,实现人口相对聚集,聚拢更多优秀人才,促进邢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重点人群得到保障。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等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共建共享能力明显增强。 

    

    

预期发展目标 

领域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人口总量 

常住人口 

万人 

745.15 

755.10 

766.47 

出生死亡 

总和生育率 

  

1.66 

1.79 

1.77 

出生率 

‰ 

11.36 

8.68 

9.88 

死亡率 

‰ 

7.32 

8.15 

10.37 

人口素质 

婴儿死亡率 

‰ 

6.00 

5.40 

5.00 

人均预期寿命 

岁 

77.50 

78.09 

80.00 

人口结构 

0—14岁人口比重 

20.26 

18.08 

13.53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7.30 

20.22 

24.82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1.92 

14.00 

19.32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7 

107 

103—107 

人口分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0.00 

62.50 

72.00 

中心城区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 

151.71 

228 

303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万人 

130 

189 

255 

三、战略规划 

  实现人口发展目标,必须从经济社会全局高度和全市中长期发展层面谋划人口工作,明确人口内部要素稳定均衡、人口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适应、人口与空间布局优化衔接的战略导向,深入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 

(一)维持适度生育水平。  1.全面落实生育政策。 

  全面提升生育服务管理能力,优化服务流程,推行网上办事,进一步简政便民,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对符合政策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夫妇,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密切监测生育水平变动态势,科学评估经济社会发展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做好全面两孩政策效果跟踪评估。积极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生育。完善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体系,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 

2.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1)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健康机构建设,推动市、县两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和有效运行。强化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村卫生室妇幼健康服务功能。注重妇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加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卫生保健服务。 

  (2)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婚前健康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住院分娩、母婴保健、避孕节育、预防接种等服务能力。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工作。开展健康检查,提高流动孕产妇和儿童跨地区保健服务能力。在大型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区景点等设置母婴室或婴儿护理台,保障母婴权益。 

  (3)扩大新增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推进构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满足持续增长的托育服务需求。做好0—6岁儿童健康管理,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加强科学预测,强化部门协同,合理规划配置学前、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为拟生育家庭提供科学备孕及生育力评估指导、孕前优生服务,为有生育困难的夫妇提供不孕不育诊治,指导科学备孕。 

3.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1)完善家庭发展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儿托育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家庭发展制度,促进教育、税收、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与家庭发展制度相衔接,提升家庭发展能力。落实按政策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顺利重返工作岗位。 

  (2)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按要求动态调整奖励扶助标准,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集体收益分配、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探索构建支持按政策生育家庭的补贴政策,减轻家庭生养子女的经济负担。注重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中的作用。 

  (3)构建家庭友好社会环境。加强家庭信息采集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为制定和实施促进家庭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健康家庭、幸福家庭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增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功能。推广特殊家庭扶助服务,加大对残疾人家庭、低收入家庭、老年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的帮扶力度。 

(二)保障劳动力有效供给。  1.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 

  (1)完善教育体系。强化基础教育公共性、普惠性,优化财力、师资资源配置,大力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稳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创新高等教育模式,探索名校引进机制,促进高校学科构建。 

  (2)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发挥邢台市中等职业教育培训优势,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以邢台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提高新增劳动力供给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2.挖掘劳动者潜能。 

  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培育和挖掘能够匹配差异化产业发展的转移劳动力资源。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提升劳动力就业水平,使劳动力适应邢台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3.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实施渐进式、有弹性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效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培训,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继续发挥余热并实现个人价值。 

4.利用外部人才资源。 

  (1)构建人才聚集平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行人才引进个性化服务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充实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高等教育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力量。加强合作交流,建立冀中南高职院校合作平台,引进一流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落地邢台,满足市场特别是产业发展对各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的需求。 

  (2)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吸引人才的积极条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扶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为各类人才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公共就业培训。 

  (3)建设人才长效提升机制。强化组织领导,细化人才管理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领导、相关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服务格局。全面抓好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不同层次人才评价机制和认定办法,推行人才分层分类管理制度。 

(三)优化人口布局。  1.引导人口合理聚集。 

  (1)强化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谋划中心城区战略布局,依托邢东新区建设未来城市新区,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中心城区的集聚创新效应,提高城市创新经济溢出效果,推进区域个性化经济增长。 

  (2)完善空间一体化网络。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配套生活服务体系,调整工业布局,强化中心城市各项功能,形成空间一体化网络,使邢台市整体参与外部竞争。 

2.推进人口城镇化。 

  (1)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方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落实进城落户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 

  (2)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的支撑。建立覆盖城乡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公平公正享受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 

3.吸引外部人口流入。 

  利用各县(市、区)的地理、资源优势,围绕“优化提升先进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3+2+2+N”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聚格局,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相关产业就业人口转移;依托邢台市交通枢纽优势,拉动外部人口流入,吸引高技术人才进驻,促进产业人口合理布局。 

(四)促进重点人群共享发展。  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鼓励发展养老产业。充分利用邢台市北邻京津石、南连中原经济区、东带华北平原、西倚锦绣太行的区位优势,南部平原丰富的农业资源,浅山丘陵地区丰富的林果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内丘县、临城县现有的中医药生产资源,崆山白云洞、岐山湖景区、蝎子沟国家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打造成为京津冀区域和中原经济区交界地带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高标准新型养老服务中心为目标,实现全市“居家养老+社区(村)照料+机构医养+基地多元化养老”四重健康、智慧养老模式全覆盖,努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增强机构支持,对外做强做大康养基地,吸引周边省市养老人口定居邢台市养老。逐步提高邢台市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加强失能老人宜居环境建设,完善老年人居家环境的适老化建设和改造。 

  (2)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协议合作。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提升中医保健、体检体测、体育健身等健康管理水平。健全失能老年人照护体系,完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大人才培养投入,统筹布局照护服务提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照护供给体系发展,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 

2.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和未成年人保护。 

  (1)坚持男女平等。将性别平等全面纳入地方性法规,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生命健康质量。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保护女童的社会氛围,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建立健全有利于女孩家庭发展的帮扶支持政策体系。 

  (2)保障儿童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体系。探索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指导模式,发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统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完善儿童收养制度,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响应机制,构建以家庭监护为基础、政府监护为保障、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儿童保障体系。加强儿童健康干预和儿科诊疗能力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 

3.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1)增强残疾人制度化保障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健全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制度,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工作,保障有条件的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基本教育,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和能力。发展残疾人文体事业,推动公共交通和文化体育场所免费或低收费向残疾人开放。支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增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和服务产业,培育服务残疾人的社会组织和企业。 

  (2)加强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完善城乡无障碍设施,确保新(改、扩)建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公共交通场站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消除残疾人出行障碍。继续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方便残疾人生活。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在公共服务场所设置语音、文字提示装置,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盲文和手语服务。构建残疾人友好型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 

4.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稳定脱贫政策,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领路人,带领已脱贫和未脱贫的群众继续发展生产,保证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造血式”扶贫,鼓励贫困家庭、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形成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医疗扶贫等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多层次资源支撑和保障。 

(五)推进健康邢台建设。  1.树立“健康优先”理念。 

  提高健康意识,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2.健全康养服务体系。 

  以太行森旅带为重点,以林果采摘、养生药草园康养文化体验为抓手,发展多类型康养游,打造邢台康养胜地。以运动处方为特色、骑行运动为纽带、休闲体育和大众体育赛事为补充,打造邢台体医融合品牌。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3.完善疾病预防体系。 

  加强居民健康信息登记,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建立全人口健康管理档案,构建居民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实时进行健康评估。实施慢性病、重大疾病、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防控行动,持续提高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建立健全全方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水源地和太行山区环境保护。加大太行山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充分发挥太行山区的生态涵养作用。严格监察水域环境污染情况,避免水体污染,保障用水安全。 

  (2)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加强城市园林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实施;大力推进绿色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废物回收利用;加强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及时整改超标排放企业,倡导企业绿色转型。 

  (3)积极维护矿区生态环境。结合矿区原始生态环境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结合各地特色对塌陷区进行生态改造,发展农业或旅游业;压缩小型矿山数量,对大型矿山进行精细化开采改造,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建立绿色发展机制。 

积极应对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的紧张矛盾,增强人口承载能力。大力推行创新驱动、资源集约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规划实施 

(一)完善人口信息管理体系。  1.推动建立人口动态监测体系。 

  发挥人口基础信息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切实做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工作,建立完善人口动态监测系统,定期发布人口动态监测报告,监测评估人口变动情况及趋势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口动态资料,为人口规划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推进人口大数据建设。 

  结合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整合卫生健康、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就学升学、户籍管理、婚姻家庭、殡葬事务、就业创业、生育和健康、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等人口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和综合集成。统筹社会组织、商业服务和居民消费等信息资源,加强人口数据共建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人口信息服务。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的落实,监督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做好相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协调衔接。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推动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把规划任务切实落到实处。 

2.做好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人口市情、人口规划和人口政策宣传解读,及时解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深入开展规划宣传和解读,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开展评估督导。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和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5年为周期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