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遗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遗址保护规划 保护大遗址

保护大遗址

2023-09-18 0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

  大遗址一词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大遗址保护“是近年来新的保护概念,中国文物保护工作根据文化遗产的特征以及保护和管理的实际需要,提出“大遗址”这一重要概念,用于专指文化遗产中规模大,影响深远,文化遗产价值突出的古代文化遗址。

  这些遗留的大型古遗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展现中华历史文化特色,存续中华悠久文化血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公布的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1/4是大遗址,其中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大遗址保护工程:让遗址像公园般美丽,让公园有历史般底蕴

  1995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和199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先后提出大型文化遗址的概念、内容和保护要求。

  自2005年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国家正式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投入20亿元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大遗址的保护管理,编制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纲要,同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启动了100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工作。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大遗址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实施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初步建立了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和大遗址保护格局。

  在许多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切实有效、并已日趋成熟的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经过对大遗址公园建设和保护管理方法的多年探索,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个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和23个立项名单,并颁布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大遗址保护工作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各地考古遗址公园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和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从而真正实现“让遗址像公园般美丽,让公园有历史般底蕴”。

  我国通过国家行为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全面建设汉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偃师商城、高句丽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鸿山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其中高句丽遗址和殷墟遗址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大规模抢救保护大遗址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经过这几年发展,中国探索出成功保护大遗址三种模式:一是建设城市休闲绿地模式,既完成了绿化指标,又保护了文物,使遗址的外观和内在都很好地解决,实现利用与保护的现实可能;二是建设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唐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地建设科学展示遗址原貌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公益性展示园区,已收到良好效果。三是建设遗址博物馆,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标志性遗迹现场展示、文物陈列馆以及园林休闲功能的综合体。

  十一五期间,各地文物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积极保护理念,建设以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展示为主,融合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功能,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优美、服务设施一流、环境整洁卫生、管理科学合理的大遗址公园,展示中国最美丽的遗韵,把大遗址公园打造成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打造中国大遗址保护的典范。

  科学保护 人文视角:展示中华文明最美丽的遗韵

  用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的话说:“我们对大遗址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比如相比初现端倪时,良渚遗址通过多年的发掘,遗址点已有增加。因此在最初我们必须把保护的范围扩大一些。”

  大遗址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单靠文物部门是难以奏效的。

  对于公众来说,理解和认识这种价值存在一定困难,比如大遗址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此外,因城市化、工业化和房地产开发等因素破坏遗址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遗址区的保护面临阻力。

  “两手一摸春秋文化,双脚一踩秦砖汉瓦”,可以说是对洛阳丰富大遗址资源的生动概括。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40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荟洛”。这五大都城遗址包含了自夏至唐近三千年中华文明重要起源与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堪称是祖先馈赠给洛阳的无价之宝。

  天子驾六车马坑的成功做法,让洛阳市的决策者一下子找到了大遗址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结合点,找到了把历史资源挖掘转变为城市财富的突破口。

  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洪昌说,“保护遗址和建设用地中间,它有一个矛盾,就是大片的遗址保护,肯定是减少了建设的用地。但是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一块儿发掘出来,保护好了,展示好了,它远远要比搞几个建筑,它的意义要重大得多!因为历史在这里凝固,它的灭失意味着我们对后人的犯罪,我们把这个历史要延续!”

  这一理念的提出,使洛阳市的大遗址保护真正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的话说,“大遗址不仅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历史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构建起了今天与历史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历史的厚度。”

  大遗址保护需要建立科学保护、人文视角,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全民参与,追求“保护遗址、弘扬文化、传承文明、改善民生”四者的完美结合。

  展望“十二五” 推动大遗址保护成果为全民所共享

  大遗址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大遗址保护不仅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大遗址保护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繁荣的重要体现。

  文物保护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于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理解在逐步深入。随着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工作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大遗址逐步摆脱“城市中被遗忘的、脏乱差的角落”的尴尬形象,逐步办成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地方、市民最喜欢的公园和城市最具品位的文化空间。大遗址作为区域内特殊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正逐步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实力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例如,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改造,使当地脏乱差的城市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取而代之的是视野开阔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遗址公园,大大提升了西安的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

  “十一五”为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开局,但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大遗址保护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完善、大遗址展示和利用方式仍然单一,大遗址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力推动大遗址保护由部门行为变成国家战略、由传统的“为专家而保护”为“为城市和市民而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由单体保护为整体保护。继续推进大遗址考古、研究等各项基础工作,以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管理,突出政府在大遗址保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稳步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建设一批,完善一批,发展一批,储备一批,进一步促进大遗址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大遗址保护成果为全民所共享,为中华五千年有就历史得以不断传承和延续,让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敬仰!(光明网 记者 姚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