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与道家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道教农历六月初六 大禹与道家文化

大禹与道家文化

2024-06-01 08: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 常松木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佛教、儒教并称中国三大宗教。道教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这句话说明:道教是真正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虚融博大,积淀着从邈远的上古到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足迹。在这种文化轨迹的演变中,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大禹也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被道教尊奉为神灵,其走路的姿态“禹步”还被用为做法事的基本步型。大禹在中国羌族地区被奉为山川神主,成为了社神;在东部地区,随着道教的发展,大禹又被奉为三官之一的水官大帝。道教尊奉大禹,大禹和道教有很深的渊源,本文试就以下诸问题请教于方家。

一、大禹是道教的赫赫远祖

大禹,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上古时期,中国大地暴发了一场连续达几十年之久的大洪水,“浩浩怀山襄陵”,民不聊生,惨不忍睹。所谓“怀山”,就是说把高山环绕在大水的怀里;“襄陵”,是说淹没地面以至高原的丘陵地带。后来经过大禹的努力,开山浚川,才将洪水的灾患,变成全国的河渠水利。因此,大禹以其疏九州、平定水土的丰功伟绩为万民所敬仰,千古流芳,不但功在当时,而且德及万古,磅礴华夏,光耀史册。

大禹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因“圣人以神道设教”的思想而被道教尊奉。大禹治水的故事,《尚书》等正史列述了许多可征可信的史料,而对于那些怪诞不经的传说却概不采纳。可是上古的民间神话传说,后来经道家与道教的传述,便和正史大有不同。《易经》是一本类似宗教而富于哲学思想的专著,后世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是由其而发端的。道家从《易经》文化系统的立场,传述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因为他接受上古仙人(隐士)的传授,还得自黄帝所传的河图易学,真正善于运用阴阳八卦、五行、干支等天文、物理的学问,才治平了亘古以来的水患。另外,道士们还相信千古疑书《山海经》,而且也推崇《山海经》的记载,山林川泽的神异怪物,确是具有神圣的神秘东西,这些半类妖魔鬼怪的事物,都被大禹的道力所降伏,而且听命于他,被他所用,因此他才能奏此大功。万历年间刊行的《稗海》三卷本唐·李冗所撰《独异志》载:“禹伤其父功不成,乃南逃衡山斩马以祭之,仰天而啸。忽梦神人自称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书者,斋焉。’禹遂斋三日。乃降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孙广《啸旨·序》中也说,大禹是一位啸者,“啸之清,可以感鬼神”,在这里,大禹以啸音使“神”受到了感动,“神”的垂怜与惠爱使大禹治水获得了成功。总之,道家认为大禹的成功,是得到天授的结果。到了道家的学术转变为道教的哲学思想后,那就更不同了。道教除了全盘接受道家对于大禹的说法以外,认为他即是继承天命的圣人,同时,也是黄帝以来先圣流传下来的所有神仙法术的继承人。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因为擅长符箓等法术,他能遣使六丁、六甲等天上神将,他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凡是一切极尽神秘、怪诞、荒谬的能事,也都一齐套在大禹的头上,因此形成了大禹与道家、道教的深厚因缘。

另外,上古时期,部落酋长和巫师是一体的。著名学者陈梦家就认为“古之王即巫者”,禹乃“群巫之长”。著名学者高国藩也认为“夏禹王具有神与巫师的双重性格”、“显然是沟通鬼神的巫师”。因而,大禹在当时人们和后世道士眼中,不仅是一位带领人们治水的部落酋长,还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巫师。大禹因治水成功,被民众奉为山川神主。《尚书·吕刑》载:“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国语·鲁语》云:“山川之灵,是以纲纪天下者,其守为神。”《国语·鲁语》中还说:禹能“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韦昭注:“山川之守,主为山川设者也。是以纪纲天下,谓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以利天下也。”正因为大禹被奉为山川神主,同时兼具巫师身份的他也被后世道士和巫师尊奉为祖师。

二、大禹是道教的重要神灵

生为圣贤,死为神仙。生前为人们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圣贤英雄,死后基本都被道教做为神灵祭祀。正如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长春观住持吴诚真大师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伟大、文明的民族,中华文化渊远流长,而道教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道教的每一座神像都有一个动人神奇的故事,也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如道教尊奉为神仙的黄帝、神农、大禹、伏羲、老子、关神帝君等人、被世人崇拜、敬仰,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去奋发向上,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在道教中,大禹先是作为社神而出现的。如前文所述,大禹是主山川之神的首领,即“主名山川”,山川鬼神之主便是社神。《史记·夏本纪》载:“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淮南子·汜论训》载:“禹劳天下而死为社,后稷作稼穑而死为稷。”《说文》云:“社,地主也。”因为山川都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所以社神也就是土地神。被奉为山川主神的大禹今天在四川仍被奉为川主神,又称为独雄大王。在今岷江上游古大禹部族活动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要举行大规模的川主神的祭祀会,农历六月初六大禹的生日要祭祀大禹,六月二十四日的川主会还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

古代道徒就尊大禹为神。在《真灵位业图》中,禹居第三神阶中位之左,在“夏禹”二字下,有注云:“受钟山真人灵宝九迹法,治水有功。”在孙广《啸旨·序》编造的传授啸术的神仙谱系中,禹位列最末。后世道教多多尊奉大禹为三官。道教庙宇内基本上都建有三官殿,殿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领袖尧、舜、禹。尧、舜、禹之所以被道教奉为三官大帝,是因为尧时敬天爱民,上有天相,以风调雨顺而被后人尊为天官;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被尊为地官,后人常说 “尧天舜日”,可见对他们二人敬仰之至;大禹继承父志,因势利导,治理了洪水灾害,故被尊为水官。

道教的三官信仰,渊源很早。中国 上 古 就 有 祭 天 、 祭 地 和 祭 水 的 礼仪 。 《仪 礼 · 观礼 》 载:“ 祭 天 燔 柴 , 祭 山 丘 陵 升 , 祭 川 沉 , 祭 地 瘞 ” 。 不 过 , 上 古 祭 祀 天 地 水 是 皇 帝的 权 利 , 庶 民 百 姓 只 能 祭 祖 。东汉末年,张道陵自称得到太上老君的真传,开创了五斗米道。为吸引更多当地的信徒,他把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纳入自己的教义系统中,上 三 官 手书作 为 道教 徒 请祷治 病 的 方 法 :“ 其 一 上 之 天 , 著 山 上 ; 其 一 埋 之 地 ; 其 一 沉 之 水 。谓 之 三 官 手 书” 。他的道徒中有两个职务最为重要,即祭酒和鬼吏。祭酒主要负责讲授老子的《道德经》;而鬼吏则负责为人治病消灾。鬼吏为人治病的具体办法就是上三官手书:将病人的姓名和忏悔的意思,写成文书,一式三份,一份呈给天官,置放于山顶;一份呈给地官,埋藏在地下;一份呈给水官,浸没于水中。道教宣称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就是说天官赐予福运,地官宽恕罪恶,水官消解灾难。道教宣扬的三官信仰流传深远,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县一个农民在中岳嵩山峻极峰顶的石缝中,发现了一通大周女皇武则天时的金简,内容就是乞求三官九府免除武则天一切罪名,以期为之赐福延寿的。1994年在南岳衡山,也发现宋徽宗时投在山崖上的内容相近的金简。这些藏于峰顶的珍贵文物,正是道教“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向天官求福的印证。

天、地、水三官三位一体,很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道教为塑造永恒的崇拜偶像,以使三官信仰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将他们塑造为有名有姓的人,并且知名度越高越好。于是,中华民族的三位人文始祖---尧、舜、禹成为最佳人选。尧帝资格最老,他观天象以定四时节气,以齐 七 政,与天的观念很相合,当为天官。舜帝巡游四方划分天下为十二州,以 安 百 姓 ,教民勤于农牧,合于地之厚德,当为地官。而大禹平定洪水,功德无量,妇孺皆知,替代原来的水官更是顺理成章。《历代神 仙 通鉴》谓 :“天 官 , 尧 也; 地 官 , 舜 也 ; 水 官 , 禹 也。”

同时,道教还用一种特殊的民俗方式来强化人们对三官的信仰,这种方式就是节日。道教著作《历代神仙通鉴》中把天地水三官诞生神话和三个重要民俗节日联系在一起。书中说到,元始天尊吸取天地间精华之气,在体内孕化成灵胎圣体。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尧帝降生。七月十五日,舜帝降生。十月十五日,大禹帝降生。他们三位的生日后来成为三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即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这三元节至今还是最有影响的民俗节日之一,而现在一些庙宇内供奉三官的殿宇仍称作三元殿。另外,道教还进一步神化三官,称三官大帝是太极界之神。在玄黄判分,天地肇定后,乃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帝出,而为治理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过,而司众生祸福之神。又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三元也。南北 朝 时 ,天 地 水 三 官 神 和 上 中 下 三 元 神 合 二 为 一,乃以三官配为三元节。《魏书·释老志》云:“张道陵受道于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火行!斋祠跪拜,各成道法。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按三官大帝,设有九府,共部一百二十曹,计三元九府有三百六十应感天尊。”后来道教不断给三官上封号,并合称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道书认为:上元天官,为玄都元阳一品,居紫微宫中,部三十六曹。主宰众生善恶之籍,致诸仙升降之司,号曰:上元九气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隶属 玉 清 境 。 天 官 由 青黄 白 三 气 结 成 , 总 主诸 天 帝 王 。 每 逢 正 月 十 五 日 , 即 下 人 间 , 校 定 人 之 罪福 , 故称天官赐福 。中元地官,为青灵洞阳二品,居北都宫中,部四十二曹。主宰三界十方九地,掌理八极四维五岳,考众生祸福之机,核男女善恶之籍。号曰:中元七气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隶属上 清 境 。 地 官 由 元 洞 混 灵之气 和 极黄之 精 结 成 , 总 主五 帝五岳 诸地 神 仙 。 每逢 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 戒 罪 福,为人赦罪,故称地官赦罪。下元水官,为暘谷洞元三品,居青华宫中,部四十二曹。主管江河淮海水域万灵,掌死魂鬼神之籍,录众生功过之条。号曰:下元五气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暘谷帝君,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 戒罪福,为人消灾,故称水官解厄。

不仅道教崇奉三官,民间也非常崇拜三官、崇拜大禹,每个县基本都建有几座三官庙、禹王庙,或者庙内建有三官殿。而一些村庄名称就得自于三官庙,称三官庙村,如河南登封唐庄乡三官庙村。随着时代的变迁,老百姓供奉的三官略有变化,但三官之中总有大禹。如重庆荣昌禹王宫供奉的三官为黄帝、神农、大禹;河北张家口有一座庙三官大殿内则塑黄帝、句芒、大禹像;江苏吴县林屋山有座庙内供奉的三官则为玉帝、土地、大禹;山东潍坊禹王台三官庙则分别供奉着大禹、仙姑和神医胡老三。除了三官庙,禹王庙、禹王宫更是遍布全国,为表示对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崇敬,河南登封很多地方还建有水王庙来供奉大禹,不过多为尧、舜、禹、汤齐奉。太湖每年开捕节“祭湖”时,也要祭祀大禹。在台湾,人们对大禹也崇拜有加,很多庙宇内都有供奉,如台湾水仙宫则供奉五位水仙尊王,即治水有功的大禹、三闾太夫屈原、土木业祖师鲁班公、春秋战国之伍子胥、楚霸王项羽等。可见,大禹作为道教尊神得到了普遍信仰。

三、禹步是道士做法时的重要法术

禹步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相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步罡、步天纲、步纲摄纪等。禹步自战国以来屡见于历代道书及小说笔记等各种文献,是春秋战国巫觋依据大禹传说而创造,是模拟禹偏枯“步不相过”的一种巫步,包含着禹铸鼎象物禁御百物的巫术意义。后来禹步这种形体动作被纳入道教法术系统,成为道教重要法术。

禹步之名,来源较古,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相传夏禹治水积劳成疾,而得偏枯病,行走困难,两腿不能前后交替行走,只能碎步一腿前迈而一腿拖行, 行走非常艰难,人遂称这种步式为禹步。但人们感激他治水的恩德,并不视之为缺陷,反而因其与众不同而视为神圣的证据。《尸子·君治》云:“古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窥)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故汉代扬雄《法言·重黎》中说,“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第二种说法,道教在承袭前种说法基础上,作《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以申明之,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峰起,推演百端。”《抱朴子内篇·仙药》也有类似记载。大意是说,大禹治水时,在南海之滨见到一种大鸟会禁咒术,走着一种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动,于是大禹模拟其步伐,使之成为法术,十分灵验,因为是禹制作的,故称为禹步。第三种说法,禹步和禹铸鼎象物的传说有关,就是说巫觋认为禹有识别禁御魑魅魍魉的能力。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登山涉水,据说遇见种种奇怪之物,随时让人记下来。这里的记,不仅是文字记录,而且还有图像描绘。禹将九州之牧的贡金用来“铸鼎象物”。大禹铸九鼎,上画百物之象,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认识分辨出神鬼精怪,当人们进入川泽山林后不会受到魑魅魍魉的伤害,即所谓“禁御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巫觋仿照禹的偏枯步式而创禹步,也就获得了禁御魑魅魍魉的能力。

据《抱朴子内篇·仙药》的记载,禹步的行程是:“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抱朴子》中还记载:“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值得注意的是,禹步是一种“三三制”。我们知道,“三”这个数字在易学中相当重要。《易》的八卦,每卦三行,所以禹步实际上是符合《易》数原理的。至于三步构成的“九迹”,则合于《易》的洛书之数。相传大禹得《洪范》九畴而创洛书九宫之法,这尽管也是神话,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易学的九宫八卦图式在道教中是被广泛应用着的。《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对禹步也有详细说明:“禹步法:于室内术人铺前,面向神坛。以夏时尺量三尺为星相去之间,率以清净白灰为星图及八卦之数。术人立在地户巽上,面向神坛坐之。方鸣天鼓十五通,即闭气步之 。先举左足践离,右足践坤,左足践震,右足践兑,左足从右并作兑。乃先前右足践艮,左足践坎,右足践乾,左足践天门,右足践人门,左足从右足并在人门上立。然后通气乃为咒曰:乾尊耀零,坤顺内营。二仪交泰,要合利贞。配天享地,永宁肃清。应感玄黄,上衣下裳。震离坎兑,翼赞扶将。乾坤艮巽,虎步龙骧。天门地户,人门机衡。卫我者谁?昊天竁苍。今日禹步,上应天纲。鬼神宾伏,下辟不祥。所求如意,应时灵光。不顺之者,并取伏魁纲之下,无动无作。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

禹步功能主要是消灾去病、驱除鬼魅、禁御毒蛇猛兽、致雨等。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认为以此步态祷神,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驱邪迎真。道士行气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气、驱邪。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引《遁甲中经》曰:“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可避百邪虎狼”。凡禹步法,移步左右脚前后不同。凡欲作法,必先取三光气,再禹步,然后作法才灵验。三光即日、月、星,禹步则有三步、七步、九步不定。其步法由“禹步三”到“三步九迹”、“步罡踏斗”,经历了许多变化,呈现出规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迹,被认为有北斗之形,所以与踏罡步斗合一。禹步、步罡与九宫八卦相一致,由于星罡种类繁多,道士根据法事的内容不断地编制出新的罡步,所以步星罡或者踏罡步斗的名目繁多,它往往与掐诀同时使用,为施法时两种最基本的形体动作,据说至唐宋时代,步罡与掐诀加在一起已经有七百余种。《云笈七签》所载道教典籍用阴阳八卦、天地星象解释禹步的含义,说“三元九星,三极九宫,以应太阳大数”,又说“一跬一步”应合着“一阴一阳”;两足相承“亦象阴阳之会”。所谓三元指天、地、水,九星指四方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三极指天、地、人,又称三才,九宫指八卦宫及中央宫。禹步本为巫术,巫术被纳入道教后,原始质朴的禹步观念被道教作了新的解释,完全神秘主义化了。实际上,禹步不具备独立效力,只是巫术和法术操作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道士、巫师做法事时用禹步外,傩舞艺人也采用这样的步法。

四、禹碑是道教符录的的源头

根据考古资料,现在还没有发现大禹时期的文字,但是传说大禹传说治水成功后,在天下名山曾勒铭记功。明洪武九年刊刻的陶宗仪《书史会要》载:“夏禹命九牧贡金铸造九鼎,象神奸,使民知备,故作象神鼎形,勒铭于天下名山大川曰钟鼎书。”有文献记载,中岳嵩山玉女峰、南岳衡山云密峰等都有大禹留下来的文字。明代傅梅《嵩书》载:“玉女峰北,上有神禹大篆七字,人莫能识。”可惜,笔者在玉女峰上没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南岳衡山云密峰上有一通碑刻,人称禹王碑,因此峰别名为岣嵝峰而称为岣嵝碑,也有人称之为祝融峰铭。碑缘于大禹治水的故事,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四川北川县尚有誓水柱,上有大禹离家出发治水时所发的治水誓言,字体和上述两地一样也为蝌蚪文。

大禹为了治水,十三年于外,劳苦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奉献精神,一直被传为美谈。相传,大禹治水头几年没有成功,但他还是再接再厉,艰苦奋斗。大禹听说黄帝曾把一部以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宝书,即《金简玉书》,埋藏在南岳。他知道这部书会对治水有很大的帮助,但不知道这部书究竟在什么地方。于是,他来到南岳杀了一匹白马,祷告天地,接着便卧倒在山峰上。不久,他梦见一位仙人,自称苍水使者,告诉他这部书的所在地。梦醒后,果然找到了这部书。按照书上的指点,他率众凿山开口,疏通壅塞,把危害人民的洪水引进江河,浩浩荡荡地流进大海。大功告成后,他把《金简玉书》送回到原来的地方,仍用盘石压盖起来,并在岣嵝峰(古代衡山又称岣嵝峰)上刻了一块大碑,记载治水的经过。后来,人们就把大禹杀白马以祭祀的山峰叫做“白马峰”,把掘出宝书的山峰叫做“金简峰”,把那块石碑叫做“禹王碑”。禹王碑至今还屹立在岣嵝峰上,唐代刘禹锡闻而未见,韩愈搜而不得,直到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衡山时,听樵夫说岣嵝峰石壁上有数十字,何致怀疑是禹王碑,于是就让其领路寻访,读之复摹其文,刻于岳麓山巨石之上。碑上面镌刻的蝌蝌古文,到明朝时才由杨慎参阅古文奇字破译出来:“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振。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湮(左为示字旁)。郁塞昏徙,南读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叙述了大禹接受帝舜命令,日夜奔波,劳甘于三山五岳间,疏通了大江大河,治平了洪水,使民艾(上地草字头)安的功勋。后来,岣嵝碑被摩刻于四川、浙江、陕西、云南、江苏、山东等地。

岣嵝碑上的文字似王莽时的缪篆,也似道士的符篆。著名学者叶德辉在《语名》中说:“三代鼎彝,名山大川往往简出,刻石之文,传世盖少。《祝融峰铭》实为道家秘文。”民国时期朱剑心出版《金石学》时进一步指出,岣嵝碑可能与衡山道士有关,内容可能是“阳明朱虚洞天文”字。考古学家卫聚贡先生1942年在《巴蜀文化附图说明》中,经过与他收集并亲自摹拓的巴蜀器物上的文字比较,把岣嵝碑文归为巴蜀古文字,并认为可能是古圣先王大禹所作。大禹文化研究专家徐式文在论及岣嵝碑的历史价值时,认为岣嵝碑“不论是作为道家的秘文还是以秘文的方式去追念大禹,他都应该纪之有因与当之无愧”。

天下名山,僧道尽占。道教更把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名山大川勒铭纪功。大禹出生于四川,治水于四川,大禹家居于河南登封,建都于河南登封,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也曾在河南登封嵩山石洞修炼多年,后又至四川创立并传播五斗米道。道教创立伊始,即以三官手书等符录为人治病。中岳玉女峰上的神禹大篆、四川北川的誓水柱、南岳衡山的岣嵝碑上的文字,和道家符录上的符号一样,都非常神秘并且令人费解。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大禹、禹王碑、三官手书、道教符录,这中间一定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中国道教其渊源之一就是蜀人的鬼道和江汉间的巫教,人类文明社会之初以神道设教的圣人、首领是当时最大的巫师。如前所述,道士们以大禹为道教的远祖,那么道士们仿岣嵝碑而作符录,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在这里,笔者大胆揣测,上述与大禹有关的碑刻其实就是道教符录的先河。

大禹和道家文化尚有许多可以探讨的论题,如大禹治水的有关故事和三官的神话故事,作为宗教的重要绘画素材就见之于不少庙宇的壁画,如《禹王锁蛟图》、《三官出巡图》就是明证。再者,道教故事里也保存了不少与大禹治水有关的宗教故事,如《玄中记》载:“哀公九年,越败吴夫差于夫椒,即此是也,又名洞庭山。吴大帝时,使人行二十余里而返,云上闻波浪声,有大蝙蝠如鸟,拂杀火穴中,高处照不见巅,左右多有道人马迹。禹治水过会稽,梦人衣玄纁,告治水法,在此山北钿函中,并不死方,禹得藏于包山石室。吴人得之不晓,问孔子云:‘王居殿,赤鸟衔集庭,此何文字?曰:此禹石函文也。”《五符》载:“林屋山,一名包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潜通五岳,号天后别宫。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于此。吴王阖闾使灵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另外,浙江绍兴的禹王藏书故事更是不绝于书。

综上所述,大禹和道教文化渊源颇深,庙宇中供有禹王或尊为水官的大禹,道士们做法事时要走禹步,道教的符录和大禹也不无干系。大禹生前治水,造福百姓,身后又保佑百姓平安,不仅光耀历史,也是道教非常敬奉的神明。大禹被道士们顶礼膜拜,在教化人们的同时也在福佑着民众,神禹之名名副其实。

参考书目:1、汉·司马迁《史记》

2、战国·左丘明《国语》

3、《尚书》

4、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5、晋·郭璞《玄中记》

6、晋·郭璞《抱朴子内篇·仙药》

7、《魏书·释老志》

8、宋·张君房《云笈七签》

9、《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

10、徐道《历代神仙通鉴》

11、明·陶宗仪《书史会要》

12、明·傅梅《嵩书》

13、巴蜀书社《大禹史料汇集》

14、徐式文《夏禹与岣嵝碑》

15、王清贵《有关大禹研究的浅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