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与慎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道德从众 慎独与慎众

慎独与慎众

2024-07-12 18: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心具足,不假外求。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曾国藩的克己慎独,对当下的我们,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人民日报》文章《谈慎独》,《既要慎独,也要慎众》,尝试一起去寻找自己本心,做更好的自己。

不管忙与不忙、闲与不闲,每个人的每一天都要面对独处,只是时间长与短、机会多与少的区别。独处意味着无人惊扰、没人监督,是某段时间、某处空间的独享,是完完全全的自己打理自己。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独处方法和独处效果,有些人收获的是休闲、休整、充电、修补、提高等正能量,有些人却是魔鬼般地为自己埋下了隐患、种下了恶根、造就了罪孽。同样是独处,功效却会大相径庭。

君 子 慎 独

《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提及了一个君子品行——慎独。

慎独,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慎重行事,不自我麻痹欺瞒;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随口妄言。

不要认为事情有所隐藏,就可以去做,不要让杂念侵扰内心,以为别人不知道就让言语随口而出,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做到“慎独”,最重要的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做事光明坦荡,事无不可对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等种种阴暗,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感言】超凡入圣,或者平凡是福。对大多数人而言,简单平凡的一生或许是每个人的归宿。我们通常也很难去达到圣人圣贤的境界。但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不妨试着学会隐忍,学会不忍,不要让过多的杂念侵扰自己,也不要过分贪念,安顿好自己的内心,时间总是会检验一切。

展开全文

既要慎独,也要慎众

慎独,是一种“自我约束法”,慎众亦然,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既要自律慎独,也要严己慎众,这是修身律己的两种不同境界。

慎众,慎的是“从众”。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

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

群体中容易迷失,坏生态下容易堕落,“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他人的不良行为,就好像是打破了一扇窗,流风所及,如果定力不强、修养不够,很容易让自己的防线也失守。

如此,“慎众”就要在见贤思齐的同时,要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意识,注意从反面教材身上吸取教训。

看到别人有不良行为,就应该检查一下有无同样的行为;看到别人犯错误,就应反思一下自己有无同样错误的苗头,从别人犯错误的根源中吸取教训,并举一反三,及早防范,从而使自己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感言】当下社会,我们是否会经常感到,我不和大家一起,显得不合众;我不做这件事,可能会错失机会。聚不完的会,喝不完的酒,聊不完的事,可是,是否能按下自己的内心,我真的需要做这些事情吗?它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或者,在一个不良生态中,你愿意同流合污还是人皆醉我独醒?如何真正读懂人生,必定是一场持久的修心过程。

慎独也好,慎众也罢,提出的都是一个“做好自己”的问题。要回答的是,当把个人放置在一个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少了外界的压力、没有他人的监督的状态时,该如何“自处与自守”?在这两种颇为极端的道德情境下,如果还能把握住自身,才算是真正接受住了拷问。

无论是慎独还是慎众,说到底,都是一个修身、修心的过程。有了坚定的内心、坚强的自我,无论外界是嘈杂还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则,守住本心,做好自己。

做到“慎独”与“慎众”,才能在独处时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众人中反躬自问、自反而缩,从“不能”、“不敢”升级为“不想”,最终“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人民日报》文章《谈慎独》(作者曾彥彥)与《既要慎独,也要慎众》(作者孟祥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