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濛: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适应性的英语 王雪濛: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意义

王雪濛: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意义

2024-05-24 03: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雪濛.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意义[EB/OL].(2021-12-05) https://mp.weixin.qq.com/s/RB0EZyf2-sQCPa6kpMKrqQ

全文共3799字,按照“时机-困境-前景-预防”逻辑,探究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有何时机?有何困境?有何前景?如何预防?”

关键词: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意义

摘 要: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与诉求。首先是提醒珍惜时机,认识到本科新生阶段具有特殊的成长意义;其次是呼吁解决困境,察觉到本科新生学习适应的严峻形势;再次是倡导保障前景,能理解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提升的重大意义;最后是建议预防问题,能领会高大衔接促进新生学习适应更有“治本”效果。

一、提醒珍惜时机:本科新生阶段具有特殊的成长意义

大学一年级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甚为关键,具有特殊意义。正因此,这一年被很多国外研究者赋予了“第一年经历”(First-year Experience)[1]这一特定称谓。当高中生们成功闯过高考踏入大学校门时,他们就进入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之一——大学阶段。大学阶段可以说是社会阶段的“前传”,在这里学生们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进行人际交往、工作实践等各个方面的提升,来为进入社会做最后的准备。所以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相比,对于学生的有很大不同。在大学阶段,更加需要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更加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这对于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新生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面对新阶段的挑战,大学新生会产生迷茫、困惑、焦虑等情绪,并由此导致各种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问题、生活适应问题、心理适应问题等。这些适应问题若是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中不断扩大化且有害化,影响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学习。而在这其中,学习适应性问题是最亟待解决的,研究表明,学习适应是大学新生面临的最大挑战。[2]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如何在学习上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即顺利完成学习适应,如今已成为一个事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与学生个人长远发展的“大问题”。

二、呼吁解决困境:本科新生学习适应的形势较为严峻

学生以学习为本,在大学里学习是首要任务。学习适应性问题若是不能得到快速良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与学业进步,导致如暂缓毕业、不授学位、休学、退学等日益严重的学业困难情况。据国家教育部教育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有70800、60941、55407位普通本科毕业生未能获得学位。[3]近两年内,南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公布了本科生的退学处理公告,其退学的主要原因为学分不达标,以及未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据统计,华中科大的3万多名本科生中,在2017-2018学年,有210人因学分偏低受到黄牌警示,34人因未达到培养计划学分最低要求受到红牌警示。即使是名校生,也同样有学生逃脱不了被清退、休学、延毕的命运。根据博雅数据库统计的名校休(退)学率,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均超过10%。[4]另外,即使是可以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也普遍存在学习适应性的问题。目前,研究者对学生学习适应开展的大量研究均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适应问题,且尤以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最为突出。[5]杨艳玲在其著作《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中认为,大学学习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最难以适应的方面之一。[6]具体表现有缺乏学习动机、上课思想无法集中、不会自主学习等方面。[7]无法很好适应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形势严峻,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广泛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三、倡导保障前景: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提升意义重大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内涵式发展,从规模扩大到质量提升,正在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8]新时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一流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但何为“一流人才”?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权威界定,王严淞对108所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关键词的归类划分发现,无论是从“定性描述”还是“定型描述”,综合来看,我们要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较强的能力,能够主动创新,可以服务社会的“人才”,这种人才定位其实是强调一流人才的“知识性”,但大学应当是“育人”,而非“制器”,一流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学生拥有一流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9]大道至简,要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最终落脚点应在“育人”上,而学习适应性的问题正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之一。适应性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使大学生具有超前的预测性,能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用最优化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实现价值的最大化。[10]在大学阶段,学生们正是通过学习适应的动态过程实现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高中进入大学,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大学新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学习适应性,才能获得与新的学习环境的动态平衡,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成长为“一流人才”。

“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尔·朗格朗首次正式提出,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理论日益完善,并成为影响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决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目标。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的学习过程[11],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生无法依赖过去所学来应付未来的社会。因此,教育将成为人的第一需求,教育不再是一个有限的过程,而是一个无限的过程。[12]这就意味着,学习适应是存在于人的一生之中的,每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都会面临学习适应性的问题。青年期是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开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青少年来说,进入大学学习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作为一种能力体现,学生的经验积累和过程体验会成为一种重要财富,伴随其一生的发展。

四、建议预防问题:高大衔接促进新生学习适应更治本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是一个稳定的连贯的体系,不同教育阶段之间彼此相连,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从一个教育阶段升入另一个教育阶段学习,必然要经历对另一教育阶段的适应过程,而这两个教育阶段的关系情况,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另一个教育阶段的适应情况。即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与联系必然会影响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已有的相关研究多基于大学的环境展开,将新生学习适应性当作大学教育阶段内部的事情,强调大学本身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如此便忽略了学习适应性问题本质上是由高中到大学的环境改变引起的。从高中到大学,是学生结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转变,教育阶段性质的不同决定了高中和大学在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提出了巨大挑战。

高中和大学的共同使命是育人,应加强衔接,营造一个关联性强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顺利过渡。首先,高中和大学在学制上前后相连,高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高等教育作准备,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衔接性。其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13],这也高中和大学的合理性基础。最后,已有的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较少从高中和大学衔接的角度切入,有待进一探索。因此,从高中和大学衔接的角度研究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既有别于传统视角,丰富当前相关研究,又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试图运用高中和大学衔接的视角,把握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成因,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提高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Lynn Burnett. The First Year Experience Project Report[R]The University of Queenland,2006. 5.

[2]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厦门大学,2013

[3]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8/gd/201908/t20190812_394178.html计算办法为当年普通本科“毕业生数”减去“授学位数”2018年教育部教育统计数

[4]https://www.163.com/dy/article/GND8M48A051486HQ.html本科生清退潮,来了!

[5]章明明,冯清梅.大学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调适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001 (4) : 81-85.

[6]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1.

[7]朱丽芬.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5).

[8][1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20100729_171904.html

[9]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2016(08):13-19+41.

[10]贺淑曼.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9

[11]皮尔松,普森:(一生的护照——终生学习与未来的社会的个人生存》,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2]Gwynn, Peter, Ed. Lifelong Leaming Trends: A Profile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SixthEdition: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 Publications Office, One Dupont Circie,N. W. , Suite 615, Washington, DC.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