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 背后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送别歌曲歌词李叔同 李叔同《送别》 背后的故事

李叔同《送别》 背后的故事

2024-06-29 2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每当听到《送别》这首歌,总能唤起童年听这首歌时的记忆,大概是通过电视听到的,那时未曾留意词曲作者,只觉得旋律好听,歌词简单好记,后来才了解到这首歌背后的一些故事。

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由裘梦痕和丰子恺编写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收入了李叔同的多首作品,其中就有《送别》这首歌,后来因为在1963年电影《早春二月》和1983年《城南旧事》中被用作插曲,为人熟知。

亚洲天使童声合唱团《送别》

如果要追溯这首歌的起源,就要从19世纪美国音乐家约翰·庞德·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说起。

约翰·庞德·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年8月1日-1880年4月27日)是美国一位医生,作曲家,音乐企业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在1840年代中期奥德威和他的父亲Aaron在波士顿开了一家音乐商店。约翰也是一个音乐出版商和作曲家。 在1845年,他组织了一个黑人歌手剧团Ordway's Aeolians,在波士顿的奥德威大厅表演,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奥德威的出版业务。未来的指挥、作曲家帕特里克·吉尔摩也出现在Ordway's Aeolians的商店。詹姆斯·皮蓬特勋爵的第一次重大的作品“返回加州”在1852年写给奥德威和他的剧团。包括《铃儿响叮当》在内的19世纪的歌曲向奥德威及其乐团致敬。 他18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是第一个在内战开始的外科医生志愿者,在马萨诸塞州志愿者步兵第六兵团服役。他作为联盟的外科医生被送到葛底斯堡战役后负伤。 奥德威从1859年到1873年在波士顿的学校董事会以及在马萨诸塞州综合法院的一个团队服务。在学校他反对体罚,并为此推动了一项立法。 奥德威也参与了马萨诸塞州钓鱼者协会的成立,其前身为马萨诸塞州鱼和游戏协会。他逝世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他的侄子Lucius Pond Ordway(他哥哥的儿子)是3M公司早期主要支持者,并担任其董事长。

John P. Ordway《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他于1851年创作了《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作为一首带有伤感色彩的歌曲流传开来。

后来,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在新潟县立女子高中任职的犬童球溪填上了日文歌词,便成了《旅愁》这首歌,后《旅愁》于1907年(明治40年)被选入了《中等教育歌唱集》,在日本流传至今。

由紀さおり, 安田祥子《旅愁》

犬童球溪(日语:犬童球渓/いんどう きゅうけい Indō Kyūkei、1879年4月20日-1943年),本名犬童信藏(日语:犬童信蔵/いんどう のぶぞう Indō Nobusō),日本诗人、作词家、教育家。 犬童球溪于1879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人吉市。1901年毕业于熊本师范学校,并在宇土郡网田小学任教。1905年毕业于东京音乐学校。由于他出生在熊本县南部球磨川的溪谷,所以便以犬童球溪作为自己的笔名。1943年10月19日于人吉市自杀身亡。

1905年至1911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被尊为律宗十一祖,为著名的佛教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其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填词命名的《送别》,来自十九世纪西方传统曲目,历经一百多年传唱经久不衰,使这首几近陨落约翰·P·奥德威的歌曲成为经典名曲。他1913年作曲作词的《春游》是中国近代音乐运用西洋作曲方法写成的第一部三部合唱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人体写生、引进西方美术、音乐现代教育方法的艺术教育家,先后培养出了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吴梦非等。 他后期生涯对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使佛教律宗从绝学臻于显学,撰写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并躬行实践,成为恪守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典范,被佛门弟子奉为中兴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 他曾与弟子丰子恺合作多年,创作了《护生画集》。

上海华夏乐团《春游》

上海华夏乐团《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瓢浊酒尽余欢”之典故本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但近代录音版本也有作“一觚”、“一壶”、“一斛”者。 由弘一弟子丰子恺亲自手抄,并在弘一大师在世时已多次再版付印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所载《送别》歌词是“一瓢浊酒尽余欢”。1935年百代公司的原版录音演唱者所唱的是“瓢”。唐代诗人许浑的五言律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也有类似的表达:“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故“瓢”字当为是。 另,有版本作“觚”者,应为异体字:瓢 - 教育部异体字字典

丰子恺手抄版本只有以上一段,后来1935年百代公司的录音版本中多了以下一段歌词,无法知晓是否为李叔同所作。

龙珣《送别》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以下歌词,风格不类李叔同: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聚虽好,别虽悲,世事堪玩味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6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唐朝乐队《送别》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该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朴树《送别》

2014年韩磊在《我是歌手》第二季第八期节目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部分采用了后半部分的歌词。

韩磊《送别 (Live)》

从歌词上来说,《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很难看出这是谱曲后重新填词的歌曲。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都分别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在看理想专栏里,马世芳老师也有讲解 https://music.163.com/#/topic?id=18476096

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访谈节目里,中央音乐学院的张佳林老师对《送别》这首歌有更多的分析与延伸,强烈推荐去听一下,很有收获https://music.163.com/#/program?id=794083633

李泰祥《送别》

再做个延伸,李叔同填词的另一首名曲《忆儿时》,曲调同样来自犬童球溪,歌曲名是《故乡的废屋》(故郷の廃家),而《故乡的废屋》的旋律则来自美国诗人、作词家William Shakespeare Hays创作的歌曲《My dear old Sunny Home》,在这里也贴一下这三首歌。

上海华夏乐团《忆儿时》

潘安邦《忆儿时》

rain book《故乡の廃家》

Koichi Sugii《My Dear Old Sunny Home (故郷の廃家)》

最后提一下封面图,出自水彩画大师关维兴为《城南旧事》创作的绘画作品之一,选了几幅,作为此篇笔记的结尾。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豆瓣电影、田涛传记作品《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关维兴《城南旧事》系列绘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