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父亲之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迪克化学被谁家收购了 农民父亲之梦

农民父亲之梦

2023-06-05 16: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的父亲叫李为,是一农民,筑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那时他25岁,正值风华正茂、精力旺盛之年,已成家,并有一女儿。看到国家百废待兴,自己却因文化有限不能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只有构筑梦想:供孩子都上学,都供成有文化、能为国家多做贡献的人。

自此,父亲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坚定不移地踏上了不惧艰难的坎坷人生路!父亲逐梦构筑梦想容易,培养一个也不难,难就难在一个“都”。我在家跟父母生活到三十岁,目睹了父亲逐梦路上历尽千难万难,抚摸了父亲逐梦路上长满老茧、粗壮有力的双手和累弯而厚实的脊背,体验了父亲逐梦路上持之以恒、坚韧不拨的精神!

父亲为了实现梦想,用二十多年诠释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深刻含义。他带着我们住在两间草屋,虽过去近半个世纪,但我至今仍历历在目:砖垛撑梁,四周胚墙。麦秸苫顶,俗称草房。家中人口渐增,两间草屋住人又做饭实在不行,父亲就借用两间东屋的南山墙又盖一间草屋,而且是父亲凑农闲时自己一点儿一点儿盖的。

1968年,姐是66届高中毕业生,我初中还未毕业,都返乡回家,这时已有了二弟,两间草屋更不够住。父亲就在厨屋的对面用秫秸杆搭个小庵儿,里面铺上麦秸打地铺,勉强容下父亲和大弟在里睡。草苫屋顶经不住雨淋太阳晒,常是外面下雨,屋里也下,只好摆盆接漏水。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多次给我们说:“谁家盖再好的房,我都不气生(土话不羡慕之意),我就气生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只要你们考上,我再难也要供你们上!”父亲这句话一直鞭策着我们专心认真、努力学习。父亲要求我们:生活低标准,学习、工作高标准。

我们队烧砖,父亲近五十岁,还同年轻人一样,拉架子车跑到山区密县拉煤,来回四百多里地要走几天,风餐露宿,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去时空车上坡,用力拉。回来重车下坡,用力扛。当时有一个因难下而出名的八里坡,很有特点:长(八里)、陡、滑,扛着车把下坡,极具危险。父亲必须挺直腰板,用肩扛着车把全神贯注缓步而下,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父亲为了供我们上学,利用农闲时还从黄河滩里挖煤土,晒干后用架子车拉到市里卖。煤土有时中午就能卖掉,有时得等到下午工人下班回家,才能卖掉。父亲每次去卖煤土,都是带母亲蒸的窝窝。就这样拉着车跑一天,一车卖五毛钱,父亲坚持了数年,跑遍了市里的大街小巷。所以,父亲对开封市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了如指掌。

父亲还想法设法多挣工分,农闲时去水稻乡、北郊乡远处的荒地,龙亭北面的荒地、西南城坡(城墙西南角里)的水坑边等地铲草,交给队里,我返乡劳动的那几年常跟父亲去。父亲还常用零散的闲暇时间背着箩筐,起五更去拾散养的猪、狗、鸡粪交给队里。但即使这样,父亲如此努力也不够我们上学用。

我家难到交给学校火房一斤面,给五个热馍票的贰分钱都没有。我上学自带的窝窝,夏天如莲藕,馍掰开霉丝浓而不断,坏了也得忍着吃,而且因带得少,一顿只能吃一个;冬天如坚冰,牙咬断露冰碴儿。父亲为供我们上学,拉架子车来回跑近二百里路到中牟苇滩买蒲,回家再起五更搭黄昏学织蒲合扇,如没有人收购,父亲就拉到市里沿街叫卖。

上世纪七十年代,黄河开封段为防汛建坝需要大量的石头,于是父亲就从柳园口往黑岗口拉石头,只要有石头拉,一天都舍不得休息。人家都是两人拉一车,我父亲只有星期天我们不上学才能帮着拉。有一次,我大弟跟父亲帮车,父亲因力气不足,人和车都栽到地上。多亏车上石头装得稳当,还有大弟跟着,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每次想起这个画面都要红了眼眶......父亲这么辛苦、努力,姐姐和我也尽力节省,但是还不能维持我们上学。实在没办法,父亲只好找亲戚朋友借钱、借粮。

借钱、借粮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父亲就受别人冷嘲热讽,说女孩早晚都是别家的人,上啥学呀?在家劳动还能挣工分多分粮,也不用东借西借了。还有人说,看亲戚朋友都借过了,还去哪儿借?父亲面对这一切都泰然处之,用实际行动百折不挠地为实现梦想努力拼搏。

父亲为了实现梦想,辛苦受累达到极致,腰弯背驼乃至不能仰睡,只能左右侧睡,到九十多岁,我照顾他时才发现,他的两侧胯骨处有大块黑紫坚硬的斑,这是父亲背驼不能仰睡落下的伤痕。

其实父亲完全可以轻松享受自己的人生。父亲年轻时用算盘算账快而准,家喻户晓,并传为佳话:“账不对,找李为”。父亲本名叫李积为,人们为顺嘴就把父亲的名子传成“李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供销社,供销社领导曾两次要聘请父亲到供销社工作,成为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一辈子都不用劳累,老了还有退休费。但父亲两次都谢绝,两次都是推荐更年轻的人去。这找上门的好事,对父亲诱惑力够大了。但父亲要供子孩子们都上学的梦想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坚持努力实现梦想。

父亲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支柱,父亲勤劳吃苦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父亲不惧艰难的勇气是我们学习的动力!

我姐是66届高中毕业生,学习成绩在开封市第一中学名列前茅。后因大学停招,返乡劳动。在队里劳动没几天,大队干部就派人让姐姐到村学校教学。当时村学校有小学、初中,姐姐教初中语文、数学,还当班主任,深受学生、家长欢迎。1970年招工,姐姐成为开钢工人,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力量,曾多次被评为先进职工。在工厂联办中学缺老师之时,她被调到联中。在联中任过数学、几何、物理等课程,得到学生、家长、领导赞扬。市教育局收编联中时,杜局长听过姐的课,同意接收转为正式教师。但姐姐认为没有受过师范专业教育,还是留在了开钢。姐姐为农民父亲之梦中的“都”字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我1971年进村学校,当了五年民办教师,教学成绩优秀得到群众认可,1976年我被推荐到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我很感谢父亲多次谢绝为我提媒,父亲告诉我:应该先顾大事再成小家。这年我已25岁,父亲还是很支持我去上学,这圆了我的大学梦。毕业后,我兑现上学前的承诺,回柳园口乡中学任代课语文教师。1979年6月河南省招中学教师,我报名参加考试,被录取为中学正式教师。我牢记父亲的叮嘱“你可是咱大队四个村第一个女大学生,要当个好老师。”我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爱岗敬业,拼搏奋斗三十多年。1973年,我开始教“语音基本式试验班”,1975年成绩突出被评为“开封市优秀教师”。后来,我调到郊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认真,因材施教,勇于创新。30年后的2005年,我因市统测成绩优秀被评为“开封市优秀教师”。这些成绩该归功于父亲,我接着为父亲之梦的“都”字添了光彩。

大弟高中毕业15岁,在队里劳动四年。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在父亲的支持下,大弟在劳动之余复习备考。虽然没有全力以赴地复习,结果还不错,大弟被开封市第一师范录取,学习化学专业。成功的原因是父亲不赞成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要求大弟好好学习。大弟在开封一师牢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大弟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义无反顾回本乡中学任化学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增添了新的师资力量。大弟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成绩全区一流。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开封市“优秀班主任”光荣称号。由中学团委书记提拔为区文教局团委书记,后因工作需要调到乡里工作。大弟在乡里工作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服务于农村工作。大弟再次实现父亲之梦,并使“都”字更充实靓丽。

二弟通过刻苦努力,1985年高中毕业,高考后,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被特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现更名为“空军航空大学”,两年后转“西安空军领航学院”。我至今难忘的一幕是:二弟转校时回家探亲,母亲看到二弟瘦了,心疼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年里二弟技能学习、体能训练,忙得不得了,家中人的思念牵挂无时不有。二弟瘦了,但身穿空军服装,头戴大沿帽,脚穿牛皮鞋,显得精神、干练。父亲在心疼二弟的表情中流露出内心的自豪,二弟可以到航空领域为国家做贡献了。二弟更高层次地为农民父亲用一生精力,逐梦“供孩子都上学,都培养成能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有文化人”中的“都”字书写完整。二弟毕业分配到商丘机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转业后在单位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雷厉风行,不怕苦,不怕累,曾多次受奖,常得到领导与同事们的夸奖。

父亲为了梦想,甘做书山之径,海中之舟。母亲虽是小脚,但在父亲漫长的逐梦路上同样勤劳辛苦几十年。我的农民父亲在逐梦的漫漫长途中,带领全家人同拼搏、齐奋斗,坚忍不拔逐梦。

我从内心尊重的父亲,辛勤一辈子的父亲,1924年农历二月二十五出生于开封市郊区柳园口乡老君堂大队十一生产队,病故于2018年农历四月二十二,享年95岁。父亲用吃苦耐劳实现的梦想,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感谢父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