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视力康复临床指南(202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远视力检查步骤及记录方法 中国低视力康复临床指南(2021)

中国低视力康复临床指南(2021)

2024-01-06 04: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2 低视力康复

低视力康复包括视觉性康复、非视觉性康复、康复训练、心理咨询以及合并多重残疾的视觉康复等五方面。

4.2.1 视觉性康复 4.2.1.1 屈光矫正

科学验光配镜可以解决因为未矫正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低下问题,助视器验配应建立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36,37,38]。对于低视力儿童、病理性近视、圆锥角膜、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觉康复,屈光矫正尤为重要。不同眼病患者的屈光矫正,建议结合助视器验配选择最佳的矫正方式,如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39]、双光镜、单眼视等。在考虑光学效果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配合程度、经济能力,对于依从性欠佳的患者,角膜接触镜的选择需要谨慎。

4.2.1.2 残余视力的充分利用

助视器的使用是残余视力得到充分利用的最主要方法[38,40,41,42],每一种助视器都有其优势和缺点,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助视器是一个综合性决定。根据患者的BCVA和视觉需求(通常康复至0.4~0.5的视力),选择合适放大倍率的助视器。同时需要考虑到使用环境、身体条件、经济条件、配合程度等,可以不同助视器联合使用,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求。

①光学助视器的使用:用于康复远用视力的光学助视器为望远镜(见图3),双目望远镜通常适用于中度视觉损伤(0.1~0.3)、需要解放出双手的患者。单目望远镜倍率高(2~10倍)、方便携带,适用于短时间看远处细小目标,或双眼矫正视力相差比较大时使用。在验配望远镜时,需要告知患者通常情况下望远镜是不能在行走状态下使用的,避免安全隐患。但是验配单目眼镜式望远镜、具备单眼视能力者,可以在行走状态下使用,在行走过程中可通过没有验配望远镜的眼睛看出去,观察路况信息和周围环境,通过验配望远镜的眼睛看出去,可清晰看到对侧眼所无法看清的细节。

点击查看大图 图3. 部分光学助视器示例

A:双目望远镜;B:单目望远镜;C:眼镜式助视器;D:手持放大镜;E:手持放大镜;F:不带光源台式放大镜;G:中距离用眼镜助视器(Max TV);H:滤过不同波长光线的护目镜;I:偏盲棱镜。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眼视光学专著》

图3. 部分光学助视器示例

用于康复近用视力的光学助视器主要有眼镜式助视器、各种类型放大镜以及近用望远镜(见图3)。眼镜式助视器和普通眼镜最为相似,患者接受度高、可解放双手、视野宽、可用于长时间阅读,但工作距离短,容易引起颈椎问题。眼镜式助视器验配时根据放大率计算出相应的近用补偿屈光度,需要同时考虑患者原有屈光不正度、调节能力以及棱镜效应。手持式放大镜的使用距离相对较远且可以根据患者需要改变,不需要阅读镜的辅助,经济实惠,适合于短时间辨认精细目标时使用。台式放大镜可以解放双手,阅读距离相对正常,视野相对较大,适合视野缺损、儿童或不能长时间使用手持放大镜患者的短时间阅读,也可以在支架下简单书写,使用时注意头部靠近放大镜、视线从放大镜正上方注视,光线不良的环境下建议使用带光源的台式放大镜。近用望远镜可通过远用望远镜辅助阅读帽达到视近目的,其最大的优点是在较高放大倍率下使用,仍有较长的工作距离,其阅读距离取决于阅读帽的屈光度。

用于康复中距离视力的光学助视器以望远镜为主,包括可调焦眼镜式望远镜或普通望远镜加阅读帽的组合。这一类助视器多双目设计,患者双手可自由活动,可满足读琴谱、打牌、使用电脑、看电视等需求(见图3)。

②非光学助视器的使用:具有放大功能的非光学助视器主要有电子助视器(见图4)、智能手机的放大应用软件、大字印刷品等。电子助视器因其屏幕大、放大倍率大、对比度和阅读模式可调,视觉效果明显优于光学助视器,使用优势日益凸显[43,44]。台式近用电子助视器适用于在固定场所使用,近用手持式电子助视器方便携带,使用便捷。台式远近两用电子助视器既可聚焦在远处目标也可聚焦在近处目标,可同时满足看远和看近需求,其最佳适应证是需要上课的学生。大字印刷品可以简单地将需要看的目标的体积放大便于低视力患者使用,当患者属于中度视觉损伤、调节力尚可时,也可单纯通过靠近目标来阅读。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放大应用软件、视觉增强系统也逐渐应用到视觉康复领域,智能眼镜整合放大、增强视觉、智能导航等多重功能,让视觉康复拥有更多的选择[45,46]。此外,人工视网膜的出现为视觉障碍人士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是内层视网膜功能尚好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47,48,49]。

点击查看大图 图4. 部分非光学助视器示例

A:远近两用电子助视器;B:便携式电子助视器;C:水位警报器;D:阅读裂口器(镇纸放大镜下的黑色卡片状物);E:有声标记。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眼视光学专著》

图4. 部分非光学助视器示例 4.2.1.3 改善对比度

增加对比度可以让低视力患者更容易辨认目标,明显改善视觉质量。调整对比度的方法有过滤光线、控制反射光、调整颜色和控制照明等方式[50,51,52]。太阳帽或眼镜滤光片可以阻挡或滤过部分光线,增加成像对比度,改善视觉功能。滤光片的局限性是降低了目标亮度,影响色觉,因此在选择滤光镜(见图3)的款式和透光率时,需要根据患者试戴的反映,同时考虑患者的症状和眼病情况。偏振镜片、有抗反射膜涂层的镜片或者阅读裂口器(见图4)也可用来提高对比度并控制眩光。可调照明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眩光,建议低视力患者选择亮度和照明方向均能调整的照明方式。对比色的应用也是常见的增加对比度的方式之一,有利于增加目标的辨识度。

4.2.1.4 扩大视野

视野康复建立在视力康复的基础上。因中心视力严重损害的患者可通过训练获得偏心注视能力[53,54],中心视力尚可(如0.3以上)但视野缩小的患者可使用倒置望远镜、负镜片、棱镜来扩增视野[55],中心视力极差并有视野严重缩小的患者一般只能使用闭路电视助视器或带有扩视野功能的智能助视系统[56,57],或者辅助使用盲杖。偏盲患者可通过棱镜(见图3),如菲涅尔(Fresnel)棱镜以及Peli偏盲棱镜、反射镜来补偿缺损侧视野[58]。大范围的眼球运动和头部运动也能增加部分视野[59]。

4.2.2 非视觉性功能康复

最大化利用听觉、触觉、嗅觉等非视觉感觉来辅助获取外界信息,是视觉康复的重要补充[60]。兼有语音功能的书和标记卡、计算器、体重计、水位报警器等(见图4),均以听觉代偿视觉的不足;墙缘防护、扶手、盲道使用触觉做补偿,盲杖也起到了延伸触觉的功能。光线的明暗、风向、盲道都提供了路面的信息。超声波导向仪、全球定位系统、低视力辅助软件、智能眼镜等通过图像快速识别与转换、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增强现实等核心技术,帮助低视力患者更加便捷地获取日常生活信息。

4.2.3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助视器使用训练、定向行走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技能康复训练、学习和工作能力训练等内容。在残联系统里通常将日常生活技能康复分为日常生活适应能力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其中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涵盖心理咨询、安全防护、沟通能力等等内容,本指南仅涉及其中部分临床上可操作内容,其余社会适应性训练未涉及。

4.2.3.1 助视器使用训练

助视器验配后需要跟进使用训练,提高患者功能性视力[61],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中各项视觉任务,也有助于降低助视器弃用率。训练原则是先简单后复杂、先静止后运动,放大倍数先低后高,单次训练的时间不宜太长。助视器种类繁多,在使用前应沟通助视器的性能和特点,方便患者理解[62]。

望远镜以及放大镜培训时首先教会患者定位目标并调焦,而后开始跟踪、追踪以及搜寻训练,其中跟踪和追踪训练分别是指视线跟随静止目标、动态目标的能力,搜寻训练建立在跟踪和追踪训练基础上,是训练患者在周围环境中寻找某一目标的能力。跟踪、追踪以及搜寻训练可以借助训练图谱,循序渐进地开展。扩视野助视器使用时缩小效应或混淆视表现明显,患者需适应新的视觉模式,学会识别模糊像,并配合头位改变迅速发现行走过程中的障碍物。当患者在训练空间已经能够熟练应用使用技巧后,可转移至现实环境中训练[7,62,63,64]。

4.2.3.2 定向行走能力训练

定向培训是指导患者学会利用周围环境中任何物件造成的视觉(包括颜色、光线之强度及对比)、听觉(行人、车流、店铺等的声音)、嗅觉(如店铺内飘出熟悉的气味)、触觉(包括温度)等刺激来进行自身定位,也可以教会患者利用建筑物坐标来估量空间距离,利用指南针定位法或钟面定位法进行自我定位[65,66,67,68,69,70]。盲杖是盲人和低视力患者最常见、最具独立性的辅助行走工具。盲杖长度一般以患者胸口到地面间垂直距离为参照,握持方法有斜握法和直握法,行走时可选择两点式、三点式和滚动式的触地法行走。一般要求患者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后,方能允许利用盲杖独立地定向行走。定向和行动过程应确保安全,在培训之前应首先教会患者利用手、肩膀或者盲杖来自我保护,减少碰撞。当患者独立行走存在困难,可向周围人寻求帮助,在引导者的带领下到达目的地[70]。本指南提及的电子产品、智能技术,也可以辅助低视力人士安全行走,在使用前也应根据具体产品的功能和操作流程进行严格培训。

对于有驾驶需求的低视力者,对比度以及视野检查尤为重要。理论上在确保低视力康复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驾驶,利用眼镜式单目望远镜,并培训患者学会使用单眼视,是可选的方法之一[71,72,73]。但是在我国,尚无关于利用助视器辅助驾驶的相关法律法规,临床上暂不建议开展驾驶培训。和利用助视器辅助驾驶相比,无人驾驶技术将更加有利于视障人士的出行。

4.2.3.3 日常生活技能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技能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在生活上的安全性和独立性[74],内容包括识别(定位)和标记物品、自我卫生管理、使用电器、家务劳动、做饭、衣物整理等活动。家庭环境布置建议以简洁、方便为原则,墙壁、家具、门、地板、楼梯的颜色选择上注意提高对比度,桌角、墙角等尖锐地方注意防护。标记技巧是准确定位和识别物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可选择大字卡片、立体突出标记、松紧带和录音便签卡等,同一类物品的标记方法不宜超过3处,否则容易混淆。分门别类整理和收纳衣物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找到衣物,衣服的质地、装饰、缝合处、领子、袖子、纽扣、胸针均可以提供有效的识别线索。厨房技能培训包括安全使用电器、刀具、炉灶,以及善用各种小工具规避危险,如削皮器、护指套以及蜂鸣器。

4.2.4 心理咨询

心理康复是分析视觉障碍对患者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情况,并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治疗各种认知、行为、情绪等心理问题。低视力患者的心理咨询和康复,应首先协助患者清晰认知自身视觉状态,让其乐意接受帮助,才能顺利开展康复工作[75]。如患者存在情绪困扰[76],如焦虑[77,78]、抑郁等症状[78,79,80,81,82,83],可在心理评估基础上适当干预,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重建健康心理状态、树立对生活的信心[84,85]。心理评估可以借助诸多心理评估量表。另外心理康复过程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对儿童,须遵循儿童心理发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地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态和性格。对成人,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感觉及认知能力,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康复治疗方案。

4.2.5 合并多重功能障碍的视觉康复

合并全身疾病的低视力患者,需要在视觉康复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到其他功能的康复[86,87,88],并积极开发和调动可用的感觉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独立行为能力;如有必要,可进行遗传咨询。听力障碍与智力障碍是视觉障碍常见的合并症。

对合并听力障碍的患者,需要首先明确病因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无异常,采取组合训练模式,同时进行视觉康复、语言康复及听力康复,使患者聋而不哑,协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对伴随智力障碍的低视力者的康复,除了眼科医师、特殊教育工作者[41,89],也需要神经科、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治疗师等各个领域的人员共同参与,对他们进行全面地评估与处理,制订完整有效的康复计划,科室间会诊、院际会诊是可行的方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