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北纬30°·中国行》主创访谈:生死墨脱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第4集 [视频]《北纬30°·中国行》主创访谈:生死墨脱路

[视频]《北纬30°·中国行》主创访谈:生死墨脱路

2023-12-28 19: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北纬30°•中国行》主创访谈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CNTV旅游台的访谈节目,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部分的主创人员,他们曾经沿着中国的边境线、海岸线,以及北纬30°走了一圈,拍了三部非常好的纪录片,既有记录的性质,又有人文关怀的性质的旅游纪录片,第一部是《边疆行》,第二部是《沿海行》,第三部是《北纬30°•中国行》。

    那么今天我们把《北纬30°•中国行》的创作人员请到演播室,请他们给我们讲一下台前幕后的故事,主持人: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呢是《北纬30°•中国行》的总导演周朝永,周朝永介绍一下你们这次光临现场的成员。

    周朝永:这是我们的外景记者周雪梅,那边是摄像任红光,那位是李光昊导演,我们这次刚走完墨脱。

    主持人:整个从《边疆行》、《沿海行》到《北纬30°•中国行》,整个思路是什么?

    周朝永:因为《远方的家》是日播节目,这三个系列大家都知道,我们先沿着边境线走了一圈,从广西到辽宁丹东,又做了一个《沿海行》,这是一个中国的版块走了一圈,然后选择了一条横切面,就是《北纬30°•中国行》,从浙江舟山,一直到西藏的阿里,我们一共拍摄的话,《边疆行》是一百集,《沿海行》是112集,《北纬30°•中国行》计划拍180集,刚刚播到52集。

    主持人:其实从《边疆行》开始的话,这套片子已经被老百姓给到特别大的评价,特别了不起,当初为什么有思路做《边疆行》呢?《边疆行》是什么思路?

    周朝永:我们本来定位在大型旅游日播节目,我们形式上跟旅游不同,我们关注着沿途人、生活的这条,我们关注着生活,不管边疆、沿海、北纬30°,这条线上人生活状态是我们关注的,我们关注的普通人,这跟原来的走马观花不一样。

    主持人:一直到了北纬30°,北纬30°一直沿着国内的北纬30°线走是吗?

    周朝永:我们现在为什么叫《北纬30°•中国行》,我们也是计划先把国内部分,因为我们中国的北纬30°可能跟世界整条北纬30°有区别,我们这块可能最丰富,应该也比较适合人居的,是中国的景观大道,所以我们先选择中国行。

    主持人:目前节目进行到什么状态?

    周朝永:目前节目拍摄已经拍到四川,西藏因为赶季节,西藏先拍,我们播出到52季,已经播到湖南境内。

    主持人:你刚刚从墨脱回来?

    周朝永:一个礼拜,我们四个人徒步进墨脱。

    主持人:在墨脱多长时间?

    周朝永:前后行程11天多,将近12天。

    主持人:据说还有徒步行程,一共走了多少公里?

    周雪梅:走了加起来差不多80多公里吧,其实走路的时间也就三天时间,在路程上耽搁,加上我们拍摄时间一共是四天时间。

    主持人:还要带器材吗?

    周雪梅:要带,我们摄像老师任红光一直要背着机器走。

    主持人:很辛苦,我还没拎过机器多沉?

    任红光:单机20斤,加上脚架得40斤。

    主持人:机器要随时自己拿?

    任红光:对,因为要拍摄。

    主持人:这个墨脱聊起来徒步很辛苦,墨脱给你们什么印象?整个行程很难。

    周朝永:我们跟普通旅游有所区别,普通旅游可以徒步,把自己照顾好就行,我们有责任要把这里拍下来,展现给观众看,我们本来《边疆行》也要走墨脱的,但是因为上次路况比较复杂,没有进去,一直有遗憾。《北纬30°•中国行》为什么能进去,就是因为这段时间是比较适合进墨脱的季节。

    主持人:您指的是气候?

    周朝永:对,我们是这么考虑,一个是雨季刚刚过,然后比较适合走,天气情况,因为太冷或太热了都不太合适,所以我们就是自己选择的时候也是参考了别人的一些情况自己选择去的。

    但是走墨脱有一点超乎我们现象的,因为旅途当中都跟游客一样觉得很简单,实际上状况不断出现。

    主持人:我对这几个字感兴趣,状况不断出现,这个状况不断出现指的是真的拍摄过程当中很艰苦?还是突发状况很多?

    周朝永:编导自己还没进去,他路上体会很深,他在北京工作很辛苦的时候,17号才到,从北京过去,18号就要进墨脱,他的修整时间不富余,他进去的时候比我们更有体会。

    主持人:经历了什么状况?有过身体的一些?

    李光昊:因为时间比较紧,前面还有其它节目要做,刚做完下午两点钟去,第二天到了林芝,就一天时间准备,再往后直接进墨脱了。

    主持人:因为我也去过西藏,而且不止一次,我现在到了什么状态?提到西藏这两个字就有高原反应,你缓冲时间那么短就没有考虑到身体受不了?

    李光昊:因为之前去过一次,那时候海拔更高,将近一周的时间。

    主持人:海拔都有适应的时间。

    李光昊:这次虽然海拔稍微低一点,但是去之前确实心里打鼓,就是怕不行,去了以后,我就给自己一个晚上时间,如果这天晚上睡觉头不疼,第二天我就进,那后面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还好,自己的身体。

    周雪梅:当时出乎我们的意料,他在来之前,我们在拉萨集合,因为当时在拉萨的药物肯定最齐全的,先把药备齐。因为本身李光昊他本身有一点点胖,就怕他有一点反应,所以就把高原胺准备好了,当时第一天的时候翻一个雪山的垭口怕不行,提前给他吃了两粒,再后来还没有吃过,经常还跑到前面去,跟我们说快点走。

    主持人:很了不起,大家基本上去墨脱的环境和人员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接下来到墨脱以后是什么状况?跟自己之前想象的一样吗?是地球最北部的原始森林,多舒服,是这样吗?

    周朝永:因为对墨脱也了解过一些墨脱的景色,因为墨脱最早也是莲花圣地,自然风光就不用讲,本来是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植被非常丰富,这个景观也是我们很期待的,我们沿途一路拍,大家也很感兴趣,确实很壮美,一些细微处让我们感觉很生动,这些都有。

    但是我们的任务不光是看,还要记录,这就是我们艰难在我们要拍,这个会影响行进速度,而且还要考虑到用什么方式呈现给观众,这个是我们在一路边走,比别人付出更多的。

    主持人: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刚才说的是节目组付出更多,具体指的是什么?难道你们在拍摄当中真的碰到了不可以解决的事情吗?

    周朝永:最简单的,我们第一天从(派镇)口,按理说没有多远,但是拍摄时候远远超过这个路程。

    周雪梅:我们本身第一天是全部爬坡的过程,要翻雪山,包括我们周导在冰川上滑下来了,已经快到山顶了,滑下来了,所以当时包括他们,有的时候可能走到我们前面去选点,一般就是这样,因为拍摄我和一个背夫,背夫作为向导,跟我一起走,之前都应该是他在前等着我们,他们体力上可能有所等不上,背夫会走到前面去,这里可以,要不要拍,然后我们再倒回去,再重新来,再说。

    大家有时候这一段路可能要来来回回走。

    主持人:聊到雪梅要讲了,因为在电视当中看到你的形象很亮丽,现在说起来,觉得主持人在旅途当中也要付出很多,一个女孩子上高原比男性付出更多问题。

    周雪梅:有时候一些粉丝在微博上讲,怎么就你那么惨,每年那么苦的地方你都去,去年刚好走过5600的地方,今年不会那么发怵,说起来一个女孩子走墨脱比较难,但是我比他们好多了,因为他们都有负重,我什么都有,而且我旁边因为有一个向导,他是当地人,他是全程绝对离我一米以内,全程保护我的安全,其实我走下来还是最简单,像他们从冰川下来,被什么蚂蟥要,之后过了徒步了,骑马的时候摔了。

    主持人:蚂蟥在那边很多吗?

    周雪梅:很多。

    主持人:谁被咬过?

    周雪梅:都咬过。

    周朝永:我们是这样,行程当中,不管攻略都可以找到,一般行程从米林县的派镇,第一天会到一个休息站,这是拉格,第二天行程从拉格到汉密这是28公里,一直海拔往下,第三天从汉密到汉奔乡,这是徒步的走法。到汉密的时候就有少量的蚂蟥,到最后32共了,那叫蚂蟥山,这一路上不下雨可能没关系,那蚂蟥旱的时候不出来,一下雨,一出来就有蚂蟥,一整天到处是蚂蟥,你顾忌太多,可能就没法行进,后来皮了之后就任它。

    主持人:蚂蟥是在水里?

    周雪梅:蚂蟥是在树叶上,我带了照片,一路走过来都是这种道路,两旁全部都是蚂蟥,这种叶子上全是。蚂蟥是一种软体动物,会把自己拉得特别长,一个吸盘固定在树叶上,它只要爬在你身上,都会找你的血管。我们把腿绑得特别严,被咬得最厉害的,他是绑腿已经松了,那腿上全部都是蚂蟥,那好像还是没有吸血吸得很多,我们拍摄的时候一个蚂蟥,吸完血以后,就这么鼓,一个圆球,当时他应该是脖子上。

    任红光:粗略数了一下,大约有30多只。

    周朝永:只要徒步这里都能碰到,为什么有些人咬得少,如果是旅行者一边走还可以摘掉蚂蟥,我们要拍摄,都要停留,蚂蟥是这样,就是它一旦找到你,它给你先分泌一种麻醉的,你先不到,蚂蟥吸的血是他本身三到五倍以后自然脱落,吃完以后他们开玩笑说在里面睡觉,饿鬼了再吃,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顾忌到他,有人讲蚂蟥可怕,但是它至少不会要你的命,吸点血,但是路上的状况这是我们更加关注的。

    主持人:真不容易,为了工作都已经忽略了蚂蟥在身上的存在了。因为墨脱可能大多数观众来讲都没有去过,你们去之前有一些了解,墨脱用什么可以形容这个县城?是什么情况?

    周雪梅:其实之前他形容墨脱的几个字——莲花圣地,我觉得还可以。

    主持人:其实墨脱很多东西都是要背进去,汽车开不进去,你们一路上跟背夫有打过交道吗?

    周雪梅:有,他背脚架,我们的背夫叫希罗,他三四十岁的人,因为脚架一直要跟着摄像,我们累的时候他会把手机打开,放一些藏族的音乐给我们提神。

    主持人:你说的背夫的形象,跟我书面上了解的不一样,大人要背五六十公斤,小孩要背三四十公斤,听你们说的,现在背夫的性质是不是已经转变了?

    周朝永:有人讲,墨脱这个城市就是背夫背出来的城市,墨脱只有一万多人,尽管里面自然条件比较好,但是生活用品,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建材、钢筋水泥都是人背着进来的,我们路上也有看到有人背着冰箱,因为它的路况确实太差。

    但是我们这次跟我们的背夫,因为背夫分两部分,在密林这一块,就是与路口这块大部分是藏族同胞,米林、派镇这块背夫是藏族人,因为他不存在给自己背东西,大部分像以前的时候,一年当中有一点时间就会帮别人背物资到墨脱去,按公斤算,这个是挣一些劳作之外的钱补贴家用。

    主持人:也就是说他已经不靠这个来生存了。

    周朝永:我们为什么带背夫,一方面是协助我们拍摄更顺利,另一方面我们关注他,只有他加入我们团队,我们像亲人一样关注他,了解背夫的故事,看到他的艰辛,看到他的乐观,墨脱背夫指的是派镇背夫和墨脱本地背夫,没有翻不过的山,铁板脚,他们只要会走路走的就是山路,所以锻炼出来的性格比较坚韧。

    周雪梅:而且背夫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想象的背夫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背一个大洗衣机,所有东西都是这样背进背出,所以我们一路走过来,其实很多老百姓家里头电视、冰箱、洗衣机这种现代化的电器,全部他们都是背进来的。

    但是现在慢慢的因为路通了,所以有些离公路近的村庄、乡镇,他们会选择用汽车运,但是还有一些地方远的人会选择背,但是那些背夫不用背那么重的东西,可能会转行做一些旅游类向导,或者背游客背东西,所以他们都很乐观,而且他们能给你出很多招,比如我们走蚂蟥头天晚上他会告诉你们,今天晚上睡觉之前把什么什么样衣服准备好,明天早上之前开始绑腿,然后要准备两双袜子,裤子怎么扎进去,用什么绑腿绑好,然后缠上腰带,然后每人发一个盐包,因为蚂蟥碰到盐会掉落。

    主持人:这是一个贴心的背夫,这说明那里的公路较以前有所变化,使背夫从求生变成一个快乐的职业,这边你们看到的公路是什么情况?

    周雪梅: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觉得那个公路已经改善,觉得路况已经改善了,但是对于我们外来人看来,因为大家已经走过城市的路,哪怕我们以前《边疆行》走过的路来说,都是好的,因为他们的路实在太窄,有点单行道的感觉,经常有塌方。

    主持人:那边从没有路到现在修通路,路况不是很好。

    周雪梅:而且他们正在加固,有一些流水的沟渠,就为了这个路保持时间更长。

    主持人:尽管这个路比较难走,但毕竟为墨脱修了一条公路,说到背夫,背夫能帮你们背一些日常用品,背一些东西、道具,摄像机能让背夫背吗?

    任红光:还是尽量不让他背,体力充沛条件下还是我背。

    主持人:主要条件还是你来背30斤左右的摄像机。

    任红光:20多斤,因为路途中哪里好的话,拿起来就拍摄,背夫体力比较充沛,离你一段时间,他拿着机器你拍着就不太方便。

    主持人:徒步的时候四天八十公里,什么感觉?

    任红光:还好吧,累是非常累,但是习惯了。

    周雪梅:有照片为证,即使我摔跤的时候,他还会背着摄像机扶我一把,因为路确实太摘,因为路面可能七十公分宽,但是我走人的地方可能只有三四十公分,我挺佩服他的,因为他单肩负重,我觉得人应该是容易摔的,但是他还是一直走。

    任红光:最恼火的不是机器重,是蚂蟥,比如我拍一个行进的镜头,路本来就很摘,拍一个行进的镜头,就要站在草丛中,他们人过去,蚂蟥就往上爬,但是没办法,我一定要站在旁边。

    主持人:经过几天徒步的行程,进入到墨脱之后,墨脱从资料上主要以门巴人为主,你们看到的门巴人是什么样的状况?

    周朝永:我们翻越(多雄拉)以后碰到几个门巴人,他们好像出去买牦牛,还有人出去买东西,这是零星碰到一些,我们感觉不容易,他会自己生活,但实际上他也是背东西,后来我们到了汉密,先到了第一站拉格,一个小伙子跟他年轻老婆开客栈,他们也是顺着时代有旅游了做生意。

    主持人:当地人已经开始做买卖了。

    周朝永:对,最早时候没有游客的时候,他们给当地人背东西,肯定有个歇脚的地方,后来游客来的时候他们接待游客,后来到了汉密,除了游客还有门巴人自己,我们也到他们家里。

    主持人:你们也到门巴人家里做客。

    周雪梅:对,我们在那里住了一天,他们住的房子都是木板搭的,但是因为他们那儿潮,所以房子离地比较高,上面住人,下面养牛、羊,我们想他们吃菜、吃肉不太方便,但是他们养牛、养羊、养猪比较方便,而且那里有汉族人,他们跟当地人关系特别好,所以他会教给他们怎么建房子?怎么做大棚?他们那里都有蔬菜大棚。

    因为门巴人喜欢喝酒,自己做的玉米酒,会端出来给你喝,他们那里的黄瓜这么大,因为是亚热带气候,他们会把黄瓜拿出来切成片给你吃。

    主持人:咱们节目其实也关注人文关怀,对当地文化着重进行一个探究,那么在墨脱现在是不是还应该有咱们的部队在那边?

    周朝永:这个也有计划,拍摄内容也是大块内容。

    主持人:毕竟它在边境线上,我们当时深入到山营吗?

    李光昊:看了他们的营房,问了他们平时生产状态什么样。

    主持人:那么在那里人数很少,生活环境怎么样?

    周朝永:因为部队,因为门巴族,我之前没到的时候,在拉格的时候,问门巴人,我问你们和部队关系怎么样?他说我们和部队关系很好,本身人就少,部队其实生活很丰富,我们也拍了一些东西。

    李光昊:他们是我们走的徒步最后一点就是解放大桥,是横跨雅鲁藏布江的,修建已经有一些年头了,它的桥面是用木板铺的,因为那个地方是雨季,特别潮湿,那个木板容易腐烂,走在桥面非常危险,因为雨天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从上面来往,包括游客,包括还有一些更偏远的村落,那座大桥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生命线了,因为是唯一的通路,通向北边。

    主持人:等于这座桥是联系两边的生命线,很多物资要靠这个桥走。

    李光昊:对,他们一个是驻守大桥,一个是对这个大桥维护,我们也拍摄了一个他们工作场面,就是修桥,他们整个的解放大桥是一条钢索桥,一条钢索,两边都是悬索桥,两边铺的是木板,我们和一些士兵一起在桥上面一边铺木板,他们也是领着骡马,自己背东西。

    周雪梅:因为他们那边气候太潮湿,所以他们每隔几个月,都要补修一次,我们走的时候真的是胆战心惊的,这么大的窟窿就在桥上,还能看到菌类、蘑菇长在桥上,他们就会去修,跟当地百姓很好。

    主持人:墨脱部队不但是守卫边疆,那边的小学、水电站,都是咱们卫戍部队做的事,你们见到他们也是一种荣幸。

    周雪梅:对,包括红光到那边的时候,他的过敏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主持人:你脸上现在是吗?

    任红光:对,留的底。

    周雪梅:他那个时候跟部队接触得很密切,因为他白天晚上都要打针,那边大夫晚上都要去给他推针,为了就是晚上他能睡着,不痒。

    主持人:如果下次能再去的话首先就是要去边防站感谢咱们战士。

    周朝永:我再补充一个边防的故事,你说的小学,确实他们部队的军官在小学里担任老师,我们去的刚好是放假,没有看到希望小学上学的状况,除了我们看到的军民的关系,有些故事还是挺震撼我们的,老嘎吗的故事就是说明军民关系很融洽。

    周雪梅:我们到那里有一个老大妈叫干妈,有一个士兵为了救自己的战友被泥石流冲走,那个战士叫饶平,我一去之后看到老干妈在那里拔草,那里修了一个墓地,28位战士都在那里长眠,一开始老干妈就是在那里除草,一边哭一边除草,因为旁边的战士说我们是徒步进来的,她才跟我们聊,聊到最后她把我们请到她们家里去。

    到她家聊天聊了很久,最后那个干妈跟我们讲,就包括现在她孙女的名字,还用她干儿子的名字,因为他们家的房子是部队建起来的,所以现在她和部队的关系很好,比如说他们家养几头猪,她会专门留一只送给部队,有些人嘴馋了就到他们家,所有人都叫她干妈。

    然后我们在那儿的时候她还在反复嘱咐我们,你们走进来多么多么不容易,虽然她岁数很大,她出去过,她说她之前出去过,到了拉萨之后,觉得大城市太漂亮了,什么都有。我说你的衣服是在哪里买的吗?她说是,我说你的头发是烫的吗?她不好意思讲说是。她说现在路通了,我走出去感觉生活完全变了,他们接触外界虽然非常少,但是吸收能力特别强,你给他一点点外界信息都能得到反馈。

    主持人:我们外界人对墨脱了解也很少,通过你们的镜头真实记录了当地的状况,包括感人至深的镜头,不仅是风景。进入墨脱之后,你们当初想象当中的墨脱,跟你们在记录墨脱的时候,跟你们内心肯定造成很大反差。

    周朝永:我觉得最大最大两个字就是变迁,因为墨脱本身被称为高原孤岛,因为路的情况阻碍了和外面的交流,包括信息、物资,但是我们去了以后,以前我们设想两个地方间是溜索,但是现在溜改桥,把溜索取消了。

    主持人:建成真正的桥。

    周朝永:对,建成桥改变两岸的沟通,这是我们已经在做,现在还有为数不多的溜索桥。

    周雪梅:因为我们想要拍他们的溜索,因为它和云南不一样,他们当地有一种植物,很长,缠成几圈,套在人的腰部,我们找了几天还是从旁边一个地方找到了。

    周朝永:还有人说墨脱县城只有一条水泥路,现在不是了,我们这里也有照片,这是一个远景,你也可以看到云雾当中县城建筑很新,但是它感觉上给人感觉还是特别神圣的地方,就是云雾缭绕,因为它海拔低,旁边有雅鲁藏布江,终年云雾缭绕。

    县城里面我看到的是到处在建,不管建楼,还是建路,都在修,因为外面人进来方便了,他们有这个需求把城市变得更美丽,这是第二个变化,给我们感觉是不同的。

    第三个,有一个细节,我们去菜市场,以前认为鸡蛋三到五块钱一个,因为物资比较匮乏,我们去问是一块钱一个,因为物资运进来方便了,或者当地人养殖了,从这个细节反映生活便捷起来。

    我碰到所有人就是一个愿望,就是一条路,通往外界的路,大家希望是这样。

    主持人:形容墨脱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细节,从建制上它是一个县,朝永用变迁形容这个墨脱,雪梅对这个地方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周雪梅:我来形容墨脱。

    主持人:你心里最大的感受。

    周雪梅:去之前我用一句话来说,去之前很敬畏,去之后很怀念,尤其是往里走的时候,从一些小说上和报道上都觉得是非常可怕的地方,因为说只要能走进去都是英雄,因为走进去肯定有很多麻烦,但是真正走进去以后发现那儿是另外一番天地之后。我记得我拍节目的时候经常会说的,我又收获了一种惊喜,那种感觉真的很少有,也是拍了那么多《远方的家》节目以来很少有那种体会的地方。

    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开玩笑,说墨脱是越发展越好,以后房价还要涨,要不要先买个房子在那里以后留着养老。

    主持人:说明那里变化很大,没有去的想去,去了的还要想去,任红光有没有一个词来形容墨脱?

    任红光:不仅是墨脱县城,还有路的行程,包括穿越那么多无人区,最后到达墨脱,这是一个整体的,如果没有路上的艰辛,也不会有墨脱给你的很神奇的感受,我觉得是灵魂朝圣之旅吧。

    李光昊:去墨脱,除了那个地方,最重要是一个进一个出,整个感受是一个整体的感受,确实来墨脱这个路途是很艰辛,而且充满危险,但是我走过这条路,最后给我留下的,我会对整个地方,有些人说去了墨脱,不要再跟我说路,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这么艰辛的路走下来,对于我来说我走过这条路,不是因为我战胜了什么,更多的是大自然这种美丽,它给了我一条路让我平安走过来,这是我对自然的敬畏,我对自然的感恩,它让我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收获了这一路的酸甜苦辣,而不是战胜什么。

    主持人:朝永,现在如果从外部进入墨脱的话一共有几种方式?路有几条?

    周朝永:是这样,我们徒步进去,坐车出来,现在有些季节,大家不建议徒步走,因为公路也在通了,而且公路很有名气,叫扎墨公路,也是我们拍摄内容之一,我们也感觉这也叫路,也是超乎我们想象。

    主持人:也有种说法是这条路是生死墨脱路。

    周朝永:生死墨脱路,可以说开车很险,走也很险,我们走完以后感受很深,第一,不要反天气,不行就不能走,因为雨季会塌方,有危险存在。

    还有,如果天气下雪不能走,可能对人来说,一个是高原,第二,太冷的天,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还有就是不要觉得不就是一条路嘛,有向导就能走进去,你要准备好,要重视这条路,不要逞能。

    因为我们这次的感受,我们走墨脱,实际上也是考验我们《北纬30°•中国行》这个摄制组,我们是12个摄制组的代表,反映我们团队协作,我们的毅力、责任,好多因素促使我们把这个路走下来。

    主持人:刚才朝永这部分应该是对没有进过墨脱,初进墨脱的驴友的建议,这个建议非常好,那里的公路确实非常险。

    周雪梅:晚上走夜路的时候,当时他们下车往前探路的时候,旁边一辆车胆非常大,直接就过了,溅了他们一身泥。

    主持人:那里天天下雨。

    周雪梅:我们听塌方感觉很可怕,他们听到之后,就会打听一下,塌方四处、五处。

    主持人:所以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在安全的情况下提供一个眼界和欣赏。          周雪梅:因为墨脱它以前最早的时候叫白马冈,然后后来,大家叫它莲花圣地,我们这次去的时候,因为刚进墨脱县城的时候,也是想知道这个莲花圣地的中心到底有什么,为什么大家给它这么高的评价,所以我们看了很多地方,早上起来两三次,就是为了看他们云雾缭绕的感觉,他们说冬天的时候,说雅鲁藏布江上面像盖了一层棉被一样,我们像巨龙一样盘绕在山上,这给别人一种很有灵性的幻想。

    不论从自然环境上还是人的信仰上,它那个地方在佛教的地位,都可以称得上是莲花圣地。

    主持人:所以说墨脱不仅从环境上,从精神上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周雪梅:对。

    主持人:四位讲得很好,从朝永是一种变迁,一个去了还要去的地方,是一种朝圣,我想补充一点,这里面含得更多的是一种坚守,当地老百姓不但坚守一种家园,也在坚守一种文化,所以墨脱不仅是一个徒步的地方,也是一个灵魂升华的地方,我们希望《远方的家》节目组下次还能把自己珍贵的经验和大家分享,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下期节目再见。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关注我们央视网的访谈节目,我们再次感谢《远方的家》部分主创人员光临我们央视网,我们期待下次能够继续跟我们分享宝贵的经验,期待你们下次的光临,再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