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遗”展示,中国民族博物馆深度解读“我们的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这是节日礼物 探索“非遗”展示,中国民族博物馆深度解读“我们的节日”

探索“非遗”展示,中国民族博物馆深度解读“我们的节日”

2024-07-03 18: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复演时空

节日缤纷多彩,但人却是节日文化的核心要素。以“人”为联结纽带,我们可以看到纷繁复杂的节日文化体系包含着一个逻辑框架和体系——它分别是人与神灵、人与自然、人与人发生关联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复演时空”的部分,展览被划分“人与神灵”、“人与自然”、“人与人”三个单元。从这三个单元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节日与精神信仰、自然季节更迭、谈情说爱、社交竞技等有密切的关系,而民族传统服饰、饮食、歌舞等独特文化在特定的节日时空中得以生动展示和复演再现。当节日徐徐落幕,社会生产、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得以调节并重塑,在安稳与和谐的局面中,美好的生活得以重新开启。

人与神灵

从节日起源看,构成早期节庆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原始信仰。中华各民族传统节日较多起源于对于这些信仰的祭祀活动。在我国少数民族1200多个节日活动中,约有400多次/处属于祭祀性节日。在祭祀活动中,信仰是观点的表达,仪式则是信仰的具象与外化。而仪式作为一种确定的行为模式,其演变而成的习俗就成为节日的雏形。人神相遇而演化的节日,在充满敬畏的仪式中显示出人所构建的宇宙图景与人神秩序。

人与自然

在与自然的相遇中,人发现了时间最本真的含义:稻谷之一熟,草木之一枯,鸟儿的来与去,月轮的圆缺……此间,人应与天地合一,身体应与自然相谐,这成为中华各民族认识世界的生态哲学。人们在各种节气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对自然规则遵从与共生的愿望,由此创造出的种种集体意识,演化成了相关的节日与庆典。

展厅

人与人

节日的主题回到人本身:以节日的庄严神圣来缅怀和纪念各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伟大人物;用节日的娱乐和游戏来协调族群关系与人际关系;在节日的歌舞和游艺中为青年创造交友求偶的机会……

展厅

2.激情与狂欢

利用这个民族博物馆馆藏的民族影像志摄影作品,在这一部分通过缤纷多彩的图片构制出充满欢乐和激情的节日场景,如拉祜族过大年、蒙古族那达慕等,展现在节日里因为精神释放而带来的自由与喜悦,展现在随意不拘的交往、庄严隆重的妆办、纵情不羁的歌舞、自由自在的谈笑中,这是节日带给人类的精神礼物。

展厅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节日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规律和特点,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努力的方向。本展览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展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一次重要探索。

1.用文物展示还原节日文化

展览中,除了挖掘节日文化的深厚历史内涵之外,本展在文物展示手段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创新,如通过专题形式重点表达文物与节日的特定关系,利用展品的规模和数量进行阵列、组件式集中展示,以求还原节日文化的隆重感与现场性。

2.动漫展示节日场景

在多媒体展示方面,此次展览从“清代百苗图”中挖掘出清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祭祀、交谊、歌舞等节日场景、制造成动漫作品,采用多台投影仪融合的长达九米的展示装置,以求展现中华各民族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

展厅

3.影像志作品打造沉浸式体验

使用民族影像志作品以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这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由于中国民族博物馆近年来大力倡导民族影像志典藏实践,对于影像志作品在展览展示中的运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本次展览采用17组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影像志作品,探索以图片组阵形式营造沉浸式展示氛围,其间加上VR体验,以使观众更好融入所展示的节日文化氛围当中。

展厅VR

对于民族类博物馆如何展示非遗这一难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表示,少数民族非遗占据了全国非遗总数的1/3以上,此次展览则原创了一套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分类知识体系,并开发成了展览的知识检索系统,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梳理是一个新的贡献。

我们的节日——中华各民族节日文化展

主办:中国民族博物馆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地点:中华世纪坛一层专题展厅

展期:2019年1月29—2月24日

来源:中国民族博物馆

图片为展厅拍摄

编辑:大侦探 #Cit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