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峰:“返乡体”再辟谣,乡愁经得起多少反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返乡辟谣 陈柏峰:“返乡体”再辟谣,乡愁经得起多少反转

陈柏峰:“返乡体”再辟谣,乡愁经得起多少反转

2023-09-14 22: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负能量”随笔写作也受写作者知识结构的影响。这在记者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其它群体中也有所表现。在城市工作的中产阶层大量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往往自以为自己了解农村。常常可以听到有人说,我老家是农村的,我了解农村;也有人说,我在农村插过队,我了解农村。其实这些人真的不一定了解农村。老家在农村的,虽然村里人他都认识,但他们的人生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未能深入到农村生活内部,他们对于农村而言常常是浮在水面的油。而且,当前农村正在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与几十年前的情况大不相同,甚至与十年前相比都大不相同了。他们所认识的农村,往往是自己的农村印象基础上不断想象的产物,这种想象可能是媒体强化的,也可能从类似《乡土中国》这种描写农村理想型的著作中得来的。一旦返乡,发现农村现实与自己想象的理想型不同,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进而认为农村病了,需要改造治疗。而且,这种治疗论的写作颇为符合城市小资阶层对农村的想象,因此格外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和点赞,从而在这个阶层中得到广泛传播。

目前,“负能量”的返乡随笔写作,在某些群体中甚至发展成了一种“时尚”,返乡随笔因此有了这种倾向:“谁能写出更惨的故乡”。文本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也形成了负面的反馈和强化,越惨的家乡描述文本越能吸引读者。这一倾向在媒体和新闻记者群体中最为明显,因为琢磨“吸引眼球”本来就是他们的职业习惯。“负能量”的返乡体写作因为有广泛的读者群和传播量,不少媒体甚至给记者员工布置回乡笔记的春节作业。记者的返乡随笔大多对问题并无深入思考,往往一触即跳,抓住一点经验现象即迅速跳入已有的价值框架中,作出符合自己想象却未必符合现实的判断来。

“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被指假新闻

这种写作走向极端,就发展成了作假,编造故事来迎合想象,甚至为了写“惨”蓄意编造各种烂事。正在这一背景下,今年春节期间,出现了两篇影响极大、负能量极足的回乡随笔(和事件),一是《财经》记者高胜科的返乡日记《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二是所谓的“上海女跟回男友家乡过年”事件。作假各有不同目的,记者返乡日记作假,也许只是想写出“无法更惨的家乡”,“上海女事件”作假更可能是为进一步营销服务的策略。这些作假行为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制造了广泛的讨论,也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撕裂和伤害,对媒体公信力、新闻记者的形象、网络舆论环境都造成了伤害。

记者的这种思维模式不是一天形成的,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资的农村想象也不是生来如此的,而有长期的累积和濡化。很多年前,网络上、媒体圈就开始延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一调门,媒体人和文化批评者对此“贡献”巨大。在长期而持续的这种调门下,一般受众看问题的视角因此受到了影响,逐渐形成了“刻板印象”,他们习惯性的相信那些“沦陷故乡”的描述,反而将正能量的返乡写作视作“宣传”和造假。

其实,在既有的返乡随笔写作中,也有大量不属于“负能量”的写作。例如“华中乡土派”的返乡随笔中,大量篇章都是对农村现状的客观描述,其中有讲述农村一般性现状的,如描写农民婚丧习俗的,刻画农村土地现状的;也有描述如何改良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如2015年杨华就在其春节返乡随笔中记叙了他带领村民集中处理垃圾的故事;当然,也有揭示问题的,这些问题既有政策不当导致的,也有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例如外出务工常态化后农村老年人的照料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杀问题。

可以说,在传播因素和作者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熟知的“返乡体”写作并没有客观全面反映当前农村社会现实。但这并不是说,返乡随笔的写作就没有意义,而只是说,我们对返乡随笔应该有全面稳健的认识。

田园牧歌式的乡愁该去哪里寻找

“返乡体”写作即使有其偏颇之处,仍然有非常值得肯定(当然,作假的篇章除外),它确实揭露了农村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最近两年传播最广的两篇随笔,其实都映衬了城乡二元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社会民生问题。以中国之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阶层分化之广泛,这两篇随笔所揭示的问题在当地都不一定是全面的、准确的。然而,即使这些问题是个别性的、片面的、区域性的,仍然非常值得重视,而“返乡体”写作的广泛传播无疑为人们重视这些问题提供了民意基础和经验基础。更多的人对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就可以引发更多人的严肃思考,导致更全面的调研,进而让这些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关怀天下的传统和志向,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传播的全民化,可以说如今已经迎来了知识分全民化的时代。城市中产阶级返乡,关怀家乡,关心农民,关注乡村问题,这种态度本身就是积极的,而且总会有其积极作用。不过,知识分子向来也有不接地气、爱好空谈的毛病,随着社会复杂化,人们对自身工作之外的广泛领域越来越陌生,这种空谈倾向甚至越来越严重,因此难免有人自以为是,基于错误经验对农村指手画脚、发表偏颇意见。对此,应该有理性的认识。“返乡体”写作,其实就是城市知识阶层关怀天下的优点和不接地气的毛病在当下的综合体现。对待这种写作,既不要一味相信,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它只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起点,也只可能是起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