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范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近义词及辨析方法是什么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范文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范文

2024-07-15 16: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1篇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本文对七大期刊进行了近义词辨析论文穷尽式的搜索。这七大期刊分别为《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语文》。并把所有已找到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按照词性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名词(84篇);动词(64篇);形容词(19篇);副词(80篇);代词(15篇);数量词(15篇);介词(6篇);连词(15篇);助词(16篇);语气词(3篇)以及还有可以归为套语(2篇)和格式(14篇)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

下面对近义词辨析的论文的时代特点进行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概括,使读者能对1979年以来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有一个总的了解,以便读者能够明确将来的研究方向,为读者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二十几年来近义词辨析论文的特点归纳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发展速度已非常惊人。但初期到现在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呈现出一系列是特点。下面简单说一下。

1.论文写作形式的特点

有的文章是以随感和杂记的形式出现,它们的篇幅往往很短小,特别是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初期更是这样,没有现在发表的论文那么规范正式,甚至连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都没有。当时的文章只是简单的对两个近义词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而且辨的也不是很透彻。如:龙启群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启事”和“启示”》就是一个例子,主要从不同的词性角度对二者的基本意思加以区别。再如:金有景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恶梦”和“噩梦”》、金有景1986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糖坊”与“糖房”》等等。

但近几年,论文变得更加规范,辨析地更加深入,语料来源也明确起来,变得更加地规范,格式也变得更加完善,趋于完美。举个例子: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主要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角度对“词”进行了考察。这是因为对外开放以来,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发展地更快了,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它们对能够解释汉语近义词的书需求更大了。原来只是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的需要了。原来汉族人认为没有问题的词汇,也不会想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的词汇,因此也就不会说出不象话的汉语句子,但对外国人来说却成了问题。比如:“被”、“被…所…”、“为…所…”之间的差别就是很多留学生困惑和出现偏误多的地方。再比如“重视”和“讲究”之间的区别也是留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汉语里的近义词,深化和细化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使留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汉语的近义词。

2.研究对象:

词性多,基本覆盖了所有词性,覆盖面广。

1)由原来的单一语言内部词汇的比较转向多个语言词汇的对比研究,出现了汉外对比的论文,研究变得更加深入。例如:由章纪孝和水野义道两位先生1984年合写并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01期的《汉语“更”和日语“もっと”》主要从语法关系和意义上进行了比较两者的异同。周时挺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的《and和而》主要从十大方面说明二者在语法关系上的相似之处。再如王钟华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以及元元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2期的《“”和“们”》都属于这一类汉外对比的论文。

2)除此之外,方言词汇对比分析比较的论文也渐渐多了起来,对方言词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例如:史秀菊2003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1期(总第86期)的《临猗方言的结构助词“奈”与“哩”》主要从临猗方言结构助词的分布、“奈”的语法功能、“哩”的语法功能、以及“奈”、“哩”成因分析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饶长溶1996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2期(总第59期)的《长汀方言助词“嚟”和“咧”》;以及陈茂山1995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3期(总第56期)的《定襄方言的“咾”和“唡”》均属此类。

3)另外也有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比如:沈怀兴2005年9月发表在《语言研究》第3期的《“知不道”和“不知道”》说明了两者不仅来历、结构均不相同,而且本义完全不同,引申义亦不尽相同。

4)当然也不乏普通话近义词词汇之间辨析的论文,而且这一类论文占的总数是最多的。简单举一例加以说明:周小兵199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的《“常常”和“通常”》主要考察了这两个词在语法分布上的区别并解释了它们在意思上的差别。再如周小兵与邓小宁200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一再”和“再三”的辨析》、张发明1984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一会儿”和“不一会儿”》均属于此类论文。

5)辨析论文从原来单纯辨析几个词的区别到研究几个近义词的功能应用。肖奚强2002年发表在《语言研究》第4期(总第49期)的《“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文章分析了“正(在)”、“在”及“着”之间的异同。认为“正、正在、在”是表态副词,都表示动作的进行,其态意义的核心是“进行”。但三者在语用功能上也互有异同。

6)最后,我们从各个词性角度分类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名词、副词和动词类的辨析论文的数量是最多的。相对地,虚词类的文章则相对较少。所以,虚词类方向的辨析论文应是今后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从原来单纯的辨析到现在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来阐释词语之间不同的文章渐渐地多了起来。早期的文章只是单纯地说明词语间的不同,而没有运用数据统计等各种分析手段来辨析。如徐静茜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起”和“上”》以及金有景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实验”和“试验”》都属于这一类的文章。而近几年的辨析论文的研究方法变得愈加地完备而科学。例如: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

2)从原来的手工到现在利用高科技计算机手段来收集语料。收集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身有体会的。

3)不仅只是词汇层面的辨析,也扩展到了语法层面。如:李茉莉1990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3期的《试比较汉语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与日语表示完成的助动词“た”》对比了“了”与“た”在“时”、“限制性”、“单一性与多用性”方面的不同。

第2篇

【关键词】语言习得;ESL;有效学习;近义词辨析

同义词划分为两类,即相对同义词(relative synonym)和绝对同义词(absolute synonym)。绝对同义词在英文当中数量廖廖,常见的如motherland与mother country, word formation与word-building,fricative与spirant等。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同,在意义的各个方面语义对等(John Lyons,2000),可以相互替代,所以也就没有了辨析的必要。而“相对同义词”则不然,它们又被称为“近义词”,每一组的近义词之间的意义有重合的区域,也有不重合的地方,在应用中不能相互替换。所以为了力求语言的准确性,对它们的辨析也就成了必然。

国内对近义词的辨析有多个角度,如基于杨百翰大学的BNC或是COCA的语料库方法;根据Leech提出的语义分类框架,着眼于词汇间概念含义、内涵含义、社会含义、情感含义、反映含义、搭配含义(1981)的不同而进行辨析的方法;或是参考英语字典的英文释义以及国外的近义词辨析书籍(如Use the Right Word,S.I. Hayakawa)并归纳总结出的词汇间差异。本文所倡导的近义词辨析策略,与前述方法利用的资源差异不大,同样包括一定数量的语料、意义理论的支持(利奇的意义七分法)、英语字典和近义词辨析书籍,但是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导向,即 “语言习得”。既然以此为导向,那么在语料的选择上,必然以英美原文语料为主且应更贴近语言学习者的教材,数量适中;语义分类理论则以搭配意义为主;在对国外近义词典释义的提取上,则应更忠实原文,少作臆测。

中国的ESL学习者按学习阶段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本文更适宜高中以及上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因为小学初中阶段习得的词汇本身就少,且学习时间长,其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明显占优。尽管部分词汇辨析也可以从本文中汲取思路,但优势不明显,此处从略。对于高中英语学习者来说,更贴近语言学习者教材的语料首先就是各类教辅了。但当前的教辅鱼龙混杂,部分学生本身无法分清哪些文章源于英语本族语者写的文章,哪些不是,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应该为学生挑选合适的教辅,并适时发现遣词造句不当的文章,及时剔除,以免学生深受其害。大学生接触的英语信息范围更广,包括英语刊物、仿英式的文章、互联网英语甚至BNC、COCA的语料。在此.笔者仍是倡导以英语本族语者的文字或是优质的仿英式文章为主要语料,从中提取词汇辨析的关键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杨百翰大学提供的两个语料库因为其权威性和检索的快捷性,已经成为验证词汇用法的有利工具。所以,大学生可对其善加利用。对于研究生,参照前者即可。总而言之,优先选择原汁原味的语料。

另一个词汇辨析的重要信息来源就是权威的英文词典,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DCE)、科林斯合作英语词典(CCELD)、牛津英语大辞典(OED)、牛津高级学习者词典(OALD)以及在国内发行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ALD)。此类词典会在其英文释义处及英文例句处直接提供词汇间差别的关键信息,不仅简便,而且高效。

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是Leech意义七分法当中的一类,且在原著中以adj. + n.,S + O和vi. + prep. + O的搭配形式作为事例,但英语中词汇的搭配结构远多于上述三种形式,所以本文所指的搭配将延伸到英语当中所有的短语或句子结构,包括核心词汇为名词的det. + n. + prep. + O, prep. + (det.) + n. + prep. + O;动词的 vt.+ O, vt. + O + prep. + O, vi. + prep. + O;以及形容词的adj. + prep. +O等。最常见的事例即是对charge/accuse/indict的辨析。三者同表“控告”义,仅用单个词汇的角度不易下手,但是从搭配的角度驾轻就熟,因为它们vt. + O + prep. +O这个结构中的prep.是互斥的。即charge sb. with sth.,accuse sb. of sth.,以及sb. be indicted for sth(即常用被动语态),迎刃而解。再如exempt VS exonerate二者都可以表示“免除”,实际区别在何处?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英文释义和例句中可得知,二者在vt. + O + prep. + O这个结构中的第二个宾语上有所差异。exempt sb. from 后面的宾语通常为义务(obligation or liability),而exonerate sb. from后面的宾语则为过错、罪行等(blame for a fault or wrongdoing)。

另一方面,从学习以及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仅仅使用同一短语结构来辨析一组近义词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如表示“暗示”之义的常用词有imply和hint.但在表达此义时,二者的词性是不一样的:imply为及物动词,hint为不及物动词,后面要接at才能接宾语。即从意义和结构的双重角度来看,imply与hint at才是更严格意义上的近义词。另一方面,因为二者在结构上的明显不同,类似的事例还有表示“过分痴迷、过分喜爱”的covet,drool over及salivate at;表示“沉思”的reflect on以及contemplate;表示“A 优于B ”的A is preferable to B, A is in preference to B和sb. have a preference for A over B等等,都属于结构不同意义相近的近义词组,且从结构本身即可区分彼此。

此外,近义词组中某词的独有用法也是学习的重点,最常用的如hope VS wish中,wish sb. to do sth., wish sb. sth.及wish后的宾语从句须用虚拟语气这些用法为wish所独有,而in the hope of为hope所独有。学习到此层面的时候,对hope VS wish意义上的辨析直接转移到了常用句法的应用上,即利用较少的资源获得了实用性较高的结果。

综上,参照本族语者的文章或搜索BNC及COCA语料,参考权威英文字典的英文释义及例句,以词语搭配为理论基础,是本文提出的辨析英文近义词的方法。尽管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但本方法贴近权威资料、快捷、有效的特性值得英语学习者的采纳。

【参考文献】

[1]John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3篇

“词语”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辨析与运用词语的能力。其内容涉及初中六册课本,尤其是文下注释与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其考查点有:①结合语境释义;②近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的辨析与运用(近义词要注意搭配及词义的轻重、大小,多义词要分清本义、比喻义、引申义);③词语的感情与语体色彩;④辨析、判断常用成语(及其他熟语)运用的正误;⑤辨识、运用恰当的关联词。

其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居多,也有少量的填空题,大多安排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中。如2015年江西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2015年四川凉山卷“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2015年山东日照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少数考区会将词语考查放在现代文阅读中,分值一般为2~6分。如2015年浙江义乌卷现代文阅读中就考查了词语意思的辨析与词语表意上的作用。综观近几年来各地市的中考试题,可以预见,结合热点材料考查词语是中考命题的一个必然趋势。

【题型解读】

近年来“词语”类试题的常见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释义型――设置一定的语境,要求学生解释指定词语的含义或对词语解释的正误作出判断。词义的解释要根据语境,考虑词语的色彩、适用范围,及其比喻、引申意义。

2.辨析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对近义词、多义词及成语的使用作出判断。近义词辨析,主要从词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入手,可在具体句子中分析,重点关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多义词的辨析,需要从词义、词性、语境、搭配对象上去比较才能确定。成语使用的辨析,需要从是否褒贬失当、用错范围、不合语境、望文生义、自相矛盾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关键看其意思与句意、语境是否相符。

3.运用型――指定某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写话,或设置语境,列举多个词语,供学生正确选用。运用时需要考虑词语的意义、词性、色彩、搭配对象等,所造句子要做到用词准确、内容充实、语意贯通、合乎情境,有时还要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分类例析】

一、词义理解与辨析

中考中,单纯考查词语含义的静态形式已经较少了,更多的是将词语放在具体句子和语段中去理解其含义。

1.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仔细阅读上下文,从中提炼出重要信息,从而正确理解词语。

2.联系作者的情感来理解。特别是来自课文句子的词语,要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词义来理解。

3.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来理解。中考试题中,考查词语理解的材料,多是报刊中的新闻或语段,所涉及的内容也多为大众所熟悉。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关注、积累一些特定的新词语,理解其特殊含义。

而词义的辨析,大多为近义词的辨析。那么,怎样辨析近义词呢?

1.从词语的构成成分上进行辨析。如“严密”“周密”“紧密”,这三个词语中都含有“密”字(“密”是“完备、紧密”的意思),区别就在于“严”“周”“紧”三字上,结合这三个字的含义,就可以辨明词义。

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上进行辨析。如“边疆”“边境”,二者均与边界有关,但“边疆”指靠近国界的疆土,“边境”指靠近边界的地方,前者比后者范围要大。

3.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进行辨析。如“优良”“优异”,两者均有“优秀”之意,但后者比前者所表示的程度要更深一层。

4.从词语的适用对象上进行辨析。如“爱戴”“爱护”,“爱戴”一般是下级对上级,“爱护”则相反,是上级对下级。又如“饲养”“喂养”,“饲养”的对象是动物,而“喂养”的对象既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人。

5.从词语的感彩上进行辨析。如“成果”“后果”“结果”,三个词语的感彩各不相同,分别是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6.从词语的语体色彩上进行辨析。如“吝啬”“抠门儿”,“吝啬”是书面语,“抠门儿”是口语。

二、关联词语的使用与辨析

近年来,中考对关联词语的考查要求,主要是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关联词语,避免搭配错误及位置顺序错误。试题大多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有时也有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形式。那么,如何正确选填关联词语呢?

1.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所填的关联词语要与语句所表达的内容相适应,分句间表达的是什么关系,就选填与之相对应的关联词语。

2.注意关联词语的正确配对。也就是说,各分句间的关系固定了,分句间的关联词语也就相对固定了,选填时不能随便更改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否则就会造成句意的变化与分句间关系的混乱。

3.由已知条件推断未知。语句中的已知条件是指具体的语句,以及可能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或与关联词语相照应的词。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去把握句子间的关系,据此选填关联词语。另外,大部分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句子中保留有个别关联词语,那么就可以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特点,选填与之照应的关联词。

4.由易到难,化难为易。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要全面考虑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先选出比较容易的、自己把握得最准的关联词,然后再由易到难,逐一进行分析,最终再综合考虑。

三、常见成语误用的几种形式

1.望文生义。如:“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入九年级,妈妈对我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具体而微。”“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它不能用来形容妈妈对“我”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原句中没有弄清成语的整体含义,望文生义,造成曲解和误用成语。

2.张冠李戴。如:“今天上午,同学们精神矍铄地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精神矍铄”,专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不能用来形容年轻人,此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3.褒贬失当。如:“为了让学生能取得更好的中考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地为他们辅导。”“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亦指费尽心思做坏事,含贬义,用在这里褒贬失当。

4.语意重复。如:“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忍俊不禁”,指忍不住发笑,与“大笑”语意重复。

5.不合语境。如:“他最喜欢在华灯初上之时,与一帮朋友徜徉在董子巷的街边茶室举杯小酌,同享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与此句中的语境不合。

6.对象不辨。如:“中海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多而集中,不能用来形容树木。

【复习指南】

综合近几年中考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点失误:①难以辨清近义词的细微差别;②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义;③不能结合语境正确、灵活地运用词语。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好积累

1.理解和掌握考纲中规定的常用词语的含义,特别是课下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能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灵活运用。同时,积累近两三年中考试题中的常考词语,对其用法和含义做到心中有数。

2.积累近年来的一些流行语和新生词汇,并且有意识地灵活运用。流行语和新生词汇,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具有时代特征。但在中考中,运用热词、新词、流行词时要准确合适,适可而止,不能片面追求标新立异。

二、掌握应试技巧

1.排除法。词语运用的辨析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做此类题最省时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先将各个选项进行筛选,挑出最有把握判断其正误的选项,以逐渐缩小选择范围。

2.还原比较法。词语辨析题,可以将近义词放回原句,利用语感加以判断比较,选出最合适的选项。词语释义题,可以将词语的含义放到它所在的语境中去检验,保证释义的准确性。

3.析异法。试题中所给的近义词一般含有相同语素,我们可以用析异法来辨析其细微差别。如“学历”“学力”,二者都含语素“学”,我们可以只对“历”和“力”进行辨析――“历”即“经历”,“力”即程度、能力、水平。这样,两词的细微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第4篇

关键词:近义词;汉语教学;语素;语境;主客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02-04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辨析是难点也是重点。进行近义词辨析,最基本的方法是比较,对于不同的比较对象,我们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比较方法。随着留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加,碰到的近义词会越来越多,学习者在习得大量生词的时候也会把意义相近,特别是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语联系起来对比记忆。尤其到了中、高级阶段,近义词辨析的任务会越来越重。近义词能否被有效且准确地辨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是否能正确得体地用汉语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依据不同需要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际。研究近义词辨析,首先要明确如何选定辨析的词对或词群。严格地讲,近义词应该指那些词义部分重合或相近的词,“近义词从字面上看,是意义相接近的一些词,从本质上看,则是所指不同一而又在意义上有某种相近关系的一个词群”(周荐1990)。刘叔新先生也认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如果指的不是同一对象,都不成其为同义词,只能是近义词。”两位学者都将近义词从同义词中抽离出来。从形式逻辑的概念意义上讲,概念非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同义词两者则是概念的全同关系,内涵是两个概念但外延重合;而近义词则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部分重合,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近义词的辨析范围要适当宽泛一些,对外汉语中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不做太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我们选取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平时教学中留学生容易提出问题的词对入手。留学生往往容易出错的近义词是那些词义部分重合且含有相同语素的近义词。通过近义词进行词汇扩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而本文选取的近义词案例也都为有共同语素的且词义部分重合的词对。对外汉语的近义词辨析已有学者研究(敖桂华2008;洪炜2012,2014;刘缙,1997;孟祥英,1997),但是,近年来对于语言本体的研究也促进着近义词辨析方法的不断更新,我们需要以新的视点和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近义词,不仅要说清辨析的理据,更应该以学生为导向试图使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简化、有效。本文试图归纳出几种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和辨析理据。

一、考虑语素:词义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界近年来为解决汉语词语易混淆的教学问题,提倡进行语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考察留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之后能发展出语素意识;反之,语素意识对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也同样有所帮助。首先,语素意识对汉字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先教会的是单个的汉字,然后再用汉字组词;而对于词汇来说,他们往往能够把含有相同语素的词汇建立起联系。相比较同音异形词,他们更容易对含有相同语素的词产生困惑。他们常常把语素相同的词汇进行对比联想,比如相同语素的“学习/实习/练习/温习”中“习”是相同语素,他们往往会比较这几个词且同步记忆。在他们的心理词典中,储存的不仅仅是学过的单个的词,还有从这些词中抽取出来的语素。比如中级水平的学生往往并不会对读音相近的“时间”和“实践”两词的异同产生困惑,而会对“实践”和“实习”产生困惑。由此可见,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语素意识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从语素的角度区分近义词更是行之有效的。比如“状态”和“状况”,两者都是联合式的合成词,合成词的语素之间的关系是联合式的,即“状+态”;“状+况”。“状”都表示的是样子,两个词汇的不同主要在于“态”和“况”的不同。“态”常常形容的是精神、状态、态度、神情;而“况”形容的是情形、形势。因而,“状态”是一种抽象的精神面貌,“状况”可以是具体发生的条件、情况等。

二、考虑词类:词性不同

词类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时出现的最基本的偏误类型,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副词、动词以及虚词的偏误。利用词类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词性的不同可以是两者词性完全不同,还可以是一个词有兼类的用法。“词的兼类是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黄伯荣、廖序东2002:57);“例如:“尊敬”和“尊重”。“尊敬”比“尊重”的词类更多,“尊敬”既可以充当形容词,也可以充当动词;“尊重”只能充当动词带人宾语。我们可以说“尊敬的老师”、“尊敬的先生/女士”,也可以说尊敬某个人;但是只能说“尊重某个人”,却不能说“尊重的老师”,即“尊重”不做定语,“尊敬”却可以做定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特别”和“特点”,也常常是留学生容易混淆的词汇,很容易说成“很特点”,特点是名词,只能说“很有特点”;“特别”是形容词,应该说“很特别”,所以描述一个东西与众不同应该说成是“很特别”或“很有特点”。再比如“勇气”和“勇敢”。

再如“害怕”、“恐怕”和“可怕”。三者有一共同语素“怕”,两者本义都表示主体对象的一种畏惧担心的心理,但是“害怕”是比较单一的心理动词,“恐怕”显然已经发展出了情态意义,常常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推测,而且这种用法更常见。因而,“害怕”后面常常出现的是人/动物之类的,而“恐怕”是高谓语,其实是一个副词,后面常常可以跟一个句子表示不确定的判断。“可怕”则是形容词,可以跟“可爱”、“可恨”联系起来教学。

三、考虑语境:词语共现

学习者在遇到生词时常常利用相关的知识和线索猜测词义(Hulstijn,Hollander,& Greidanus,1996),从实验研究来看,语境线索是学习者用来猜测生词词义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语境是指一个生词或短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毗邻它们的字词、短语、句子或段落,甚至是整个篇章,以及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等。语境经常可以用来限定目标词或短语的意思,帮助读者理解目标词或短语。所以语境对学习者猜测词义是至关重要的。目标词所在的语境常常包含学习者熟悉的成分,能为这个生词提供额外的信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熟悉的成分和目标词联系起来。如果共现的成分跟目标词高频出现,则常常会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模式化,以后再遇到同样的语境,大脑中就会激活相应的图式,帮助学习者理解目标语的语义和使用方法。就近义词辨析来说,考察与目标词共现的词语就是利用语境来解读目标词的方法。与目标词共现的词语搭配有多种情况。对于动词而言,很多近义动词的区别在于其共现搭配的宾语有所不同。比如“具有”和“拥有”。“具有”的语素中不仅仅是一种所有,而且还涉及到的是“具备”,常常搭配的是具体的事物,具有某个特点/本领/技能等;但是“拥有”就是事物的归属,指的是所有,常常搭配具体的事物,比如拥有某个东西/物质等。再比如“理解”和“了解”,“理解”是表示感情的认同,“理解”后面的搭配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比如理解了某人的苦衷,理解了某人的所想所思;但是“了解”主要侧重在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熟悉度,相当于“知道、明白”,因而搭配更广泛。动词前后的施受关系也常常是区别对象。比如“赡养”和“抚养”,“赡养”只能是子女对父母;“抚养”则是父母对子女,两者的施受关系不同。动词还有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之别。比如“举办”和“举行”,“举行”是自主动词,其主语常常是受事宾语,比如:(1)a.运动会如期举行。b.*运动会如期举办。(2)学校举行/举办了一场运动会。

四、考虑情感:褒义-贬义

褒贬意义是凸显的评价意义,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褒贬态度。褒义词语是构成正面评价的词汇资源,贬义词语是构成负面评价的词汇资源。搭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热菔怯镆逶希semantic prosody)。卫乃兴指出:“语义韵是指相同或相似的语义反复与节点词在文本中出现,使整个跨距内弥漫了一种特殊的语义氛围。”“嗜好”和“爱好”。“嗜好”指特别深的喜爱,常用于“赌博、抽烟、饮酒”之类耗财伤身的事情,含有贬义色彩,但也可用于对一般事物的喜爱,不含贬义色彩。“爱好”表示一般的喜爱,语义较轻,是中性词。“充斥”是表示容纳关系的动词,后面常常跟贬义色彩的词汇作宾语。例如:(3)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但是“充满”则多为搭配积极色彩的词汇,比如:(4)房间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可见,用色彩情感意义区分近义词,其褒贬义可以是词汇本身,还可以是其所在的语义韵。李斌,陈小荷(2009)把一个褒贬词语所关涉的对象限定为一个三元组:评价者―褒贬态度―褒贬对象,把“评价者”和“褒贬对象”称为“评价角色”,进而把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定义为:由褒贬词语的褒贬义所决定的,评价者对褒贬对象的态度在语义角色上呈现的指向性。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比如:(5)开发商牟取暴利。牟取的贬义指向的是施事开发商。(6)他为人民谋取利益。“牟取”和“谋取”的褒贬之分在于受事。牟取的宾语对象是贬义,“谋取”是设法取得,可以是积极义的。(7)他抹杀/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抹杀”和“扼杀”这两个贬义词的贬义都指向施事,但是后面的宾语成分反而是积极的语义色彩。这两种区别需要跟学习者讲述清楚,不仅仅是分清褒贬,还需要分清褒贬的语义指向。

五、考虑情态:主观-客观

张谊生(2000)将汉语副词分为描摹性副词、评注性副词、限制性副词三个大类。评注性副词就是一种典型的主观性副词,表明说话者的态度。评注是主观性的概念,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褒贬所能涵盖,评注表明或隐含说话人或作者立场、情感、态度,是语言人际功能的体现。张谊生将评注性副词分为全副评注和半幅评注;全幅评注是对整个命题进行评注,半幅评注是对述题部分进行评注。全副评注充当高层谓语,表达说话人对所表达命题的主观倾向性或态度。很多评注性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难讲解,学生使用时也会出现很多偏误。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主观性副词的使用上明显比非主观性副词的偏误要多。比如:“简直”和“几乎”,简直表示的是说话人不敢相信事实,含有强烈的主观性夸张语气和色彩;“几乎”则是一种对事实的客观陈述。表示程度的副词也有主客观之分。如果仅仅把“很/真/太”等同起来而没有区分它们的主客观之别,留学生是无法自由选择使用的。程度副词“太”“真”用在形容词前面都具有主观性,用在不同的形容词前面有不同的感彩。用在含有褒义的形容词前面,带有赞叹的意味,如:“太美了”,“太精彩了”、“太棒了”等等。用在贬义前面则有贬斥的意味,如:“太脏了”、“太恶心了”。两者都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强调了说话人的语气。但是程度副词“很”是一种客观陈述,客观量则是一种理性判断,是一个陈述性的命题,主观量是从说话人的主观感觉方面说的;客观量则是从说话人的理性判断来说的,两者是相对而言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用主观性和主观量来对上述形容词谓语句作出区分,从而让学生们灵活运用,依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子来表达。

六、考虑体貌:现实-虚拟

表示让步关系的前项连词有很多种,比如“尽管”、“即使”和“就算”。它们均表示对某个条件的让步,但是不同在于后一个分句搭配的词语上,如下所示:

1.尽管今天下雨了,我还是要出门逛街。

2.即使今天下雨,我还是要出门逛街。

3.就算今天下雨,我也要出门逛街。但是在体貌上这两个词有所不同。“尽管”的后续成分往往是已经发生的,是现实的情形;而“就算”表示的是说话人虚拟的状况,是非现实的。“不管”跟其他让步相比,“不管”后面表达的是一个量级概念,常常用下面的句型:

4.不管今天下不下雨,我都要回家。

5.不管今天雨下得多大,我也要回家。“不管”虚拟的情况不仅是非现实的,而且是对非现实世界任何情况的否定。

七、考虑语体:书面-口语

人们在运用全民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场合等的不同,因而在选择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材料等方面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言语表达形式,即语言的功能变体,简称语体。语体区分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必要性已被很多学者论述过(胡明扬,1993;丁金国,2005;李泉,2004)。很多可以用在口语的、非正式场合的词汇用在书面语体中不恰当,反之亦然。近义词的辨析中也会涉及到语体因素。很多近义词的区分体现在适用语体的不同。比如“畏惧”、“惧怕”和“害怕”,“畏惧”和“惧怕”用于书面语体,“害怕”适用的语体范围更广。

有些不仅仅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还有其他具体语体的区分,比如“收养”和“抱养”的使用语体是不同的。“收养”,是在无血亲的人之间建立合法的拟制血亲关系,享有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是法律语体常用词汇,我国有《收养法》;抱养,则不产生上述权利义务关系,不用于法律语体。

八、考虑语篇:复句之间的关系

很多词汇的用法必须理清前后复句的关系。“当然”、“必然”和“固然”,三者都是表示确定义的副词。但是三者所连接的复句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当然”除了表示确定义,还可以表示一种追补性的让步关系,比如:

1.不论多么长的句子,我们都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使它更长。当然,实际说话的时候,句子并不会太长。

刚好相反,“固然”除了表示确定义以外,也能连接复句,但是连接的是让步关系复句的前项,例如:

2.对于提高效率而言,课程工具固然重要,但丰富而易于检索的资源库也很重要。

“固然”一方面表示对前项的肯定,另一方面还有引出转折后项的作用;“当然”则常常是用于后项的转折。

本文辨析的近义词大多还是以相同语素为基本前提的,因为相同Z素的近义词留学生们最容易混淆。但是在分析易混淆词时,不能完全拘泥于相同语素的一对一混用,在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师还需要从语义出发对近义词进行聚类观察,很多并不具有相同语素的词汇也有相同意义或某个义项的近义混用。比如:了解/懂得/明白;表扬/称赞/鼓励……还有一些词汇跟结构的近义误用也常常出现,比如:都表示假言判断的“如果…就”和“要是…的话”。都表示选言判断的“或者…或者”和“要么…要么”等。这都需要我们根据词语或结构所表达的相近语义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对比出它们的不同进行举例说明。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我们在近义词辨析中需要有一定的容忍度,承认一些近义词的模糊地带。虽然近义词的定义是其词语对在内涵上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近义词如果非要解释得过于清楚,非要当成是两个概念的话反而会加重教学难度且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荐.近义词说略[J].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90.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李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J].汉语学习,2004,(1).

[4]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3).

[5]洪炜.语素因素对留学生近义词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6]洪炜.汉语二语者近义词语义差异与句法差异的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3).

[7]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8]孟祥英.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3).

[9]杨黎黎.认识情态词向让步标记的发展[J].汉语学报,2012,(4).

[10]杨黎黎.假设条件句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1).

[1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12]丁金国.语体意识和语言应用[J].修辞学习,2005,(3).

[13]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2).

[1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Hulstijn,J.,Hollander,M.,and Greidanus,T.(1996)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by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the influence of marginal glosses,dictionary use,and reoccurence of unknown word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80:327-339.

On th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in TCFL

YANG Li-li

(School of Humanity,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

第5篇

2007年高考的字形题共出现36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内是正确字形)

1. 音近字(21个)

精(经)络 频律(率) 朗颂(诵) 赋与(予)

拾人牙惠(慧) 哀(唉)声叹气 细水常(长)流 一愁(筹)莫展

要言不繁(烦) 奋(愤)而辞职 合(和)盘托出 披沙捡(拣)金

急功进(近)利 青出于兰(蓝) 门可落(罗)雀 凭(平)心而论

屈(曲)意逢迎 百废待新(兴) 优哉悠(游)哉 再(在)所不惜

同甘共苦,祸福予(与)共

2. 形近字(2个)

赢(羸)弱 对薄(簿)公堂

3. 音、形相近字(13个)

苍(沧)桑 娇(矫)健 锻练(炼) 协(胁)迫

暴燥(躁) 膨涨(胀) 如愿以尝(偿) 独挡(当)一面

汗流夹(浃)背 篷(蓬)荜生辉 磬(罄)竹难书

鞠躬尽悴(瘁),死而后已 一言即(既)出,驷马难追

2008年高考的“字形”题共出现26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内是正确字形)

1. 音近字(8个)

难以起(启)齿 赋于(予)重任 暗剑(箭)难防 自行其事(是)

一愁(筹)莫展 朗颂(诵) 吉人自有天象(相) 粗制烂(滥)造

2. 形近字(0个)

3. 音、形相近字(18个)

幅(辐)射 桥礅(墩) 碑贴(帖) 问侯(候)

诀巧(窍) 调济(剂) 惦(掂)量 法(砝)码

砰(怦)然 归纳演译(绎) 集掖(腋)成裘 通货膨涨(胀)

堰(偃)旗息鼓 好高鹜(骛)远 功亏一匮(篑) 瞑(冥)顽不化

犯而不较(校) 钩玄题(提)要

2009年高考的“字形”题共出现23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内是正确字形)

1. 音近字(14个)

偏(片)面 做(作)梗 坐阵(镇) 头酬(筹)

波滔(涛) 招聘启示(事) 分庭抗理(礼) 推心至(置)腹

黔驴计(技)穷 额首(手)称庆 必须(需)品 出其(奇)制胜

高潮叠(迭)起 筚路蓝缕,以起(启)山林

2. 形近字(1个)

杀戳(戮)

3. 音、形相近字(8个)

飞扬拔(跋)扈 估(沽)名钓誉 纷至踏(沓)来 振辐(幅)

不明就理(里) 不黯(谙)世事 立杆(竿)见影 嘻(嬉)戏

透视近三年高考字形题中的错例,我们可以发现高考对字形考查的重点落在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上。由于有音、形上的近似,因此这些错别字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考生在解题时需要仔细辨析。

此外,我们还会发现有重复考查现象的存在。例如“赋予”“一筹莫展”“朗诵”“膨胀”等,2007年高考考了,2008年高考又考到了。再如2009年高考考查的一些词语――

①“出奇制胜”,2004年高考全国卷IV第2题C项、2007四川卷第2题C项考查过;

②“推心置腹”,2007四川卷第2题B项考查过;

③“启事”,2005北京卷第2题D项考查过;

④“额手称庆”,2006年山东卷第1题B项考查过;

⑤“沽名钓誉”,2005山东卷第2题C项考查过;

⑥“纷至沓来”,2006广东卷第2题C项考查过。

正因为有重复考查现象的存在,所以我们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有必要把近十年的高考字形题做一遍,然后对照答案,参照字典,把选项中的错别字订正过来。之后,要把近十年高考字音题所有选项中考查过的汉字的正确字形,通过读、记、抄、默、练等方式,牢固掌握。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分批、分量地缩小识记的范围,反复识记,科学识记,并最终实现牢固掌握这些汉字字形的目标。

二、字形辨析的方法

高考字形题的解题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识记为基础的,也正因为有这个基础,所以在解题时往往会碰到几个一目了然的错别字。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特别是纵向排查、横向淘汰法,即解题时,把四个备选项结合起来,按列自上而下纵向排查,查出有误备选项随即横向淘汰,依次减项排查,缩小范围。当然,放在句子中考错别字的题型只能逐项排查,逐项淘汰。对于一下子排除不掉的选项我们可以采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法,即大胆假设某选项中某个词语有问题,然后采用一些方法来小心求证。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小心求证时字形辨识的方法。

由于音形义三维一体,是汉字的基本特点。所以辨析正确的字形,可从三者关系入手,并适当借助语法。

1. 字音辨析法

熟记字音也不失为辨析字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2009年北京卷第1题B项中有个词语“杀戳”,这个词语中的“戳”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从这个“戳”字的读音“chuō”来判断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戮”,读“lù”。

2. 字义辨析法

①根据意义辨析

在一定的语境或词语中往往形成特定的语境氛围,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在辨析字形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义为纲,据义定形。例如,2009年北京卷第1题A项中有个词语“出其制胜”,这个词语中的“其”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来判断这个“其”字用错了。与“奇兵”“奇计”的意义匹配的应该是“奇”字。

②根据形旁辨析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许多音、形相近的字,都有共同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我们可以抓住形旁来辨析错别字。

例如2009年浙江卷第2题A项中有个词语“立杆见影”,这个词语中的“gān”字,正确的字形是“杆”呢,还是“竿”?我们可以结合这两个字的形旁“木”和“竹”来判断,正确的应该是“竿”,因为从“立竿见影”的意思(拿根竹竿竖在太阳光下,马上就现出竹竿的影子,比喻见效极快)来看,这个词语中的“gān”字与“竹竿”有关。

③根据词源辨析

成语多来源于古文献,有其形成的特定意义。它们的形成往往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只有追根溯源,方能准确“定形”。

例如2009年四川卷第2题D项中有个词语“黔驴计穷”,这个词语中的“计”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词语的词源来判断。这个成语出自唐朝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对照这个典故,特别是这一句“技止此耳”,我们可以判断选项中的“计”字字形是错误的,应改为“技”。

当然,不仅是成语,其它的词语,搞清词源也很重要。

2005年湖南卷第2题B项中考查了“幅射”,这个词语中的“幅”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词语的词源来判断。古代运输、作战使用最多的是车,而作为车子重要部件的轮子上的重要支撑物是辐条,辐条以轴为中心成放射状分布,这就是“辐射”这个词的发源。所以“辐射”这个词跟“车”有抹不去的联系,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那样:“辐”,从“车”,“”声。

3. 语法分析法

①根据词性辨析

巧用词性推断汉字的字形正确与否,也不失为辨析字形的一种巧妙方法。

例如2009年重庆卷第2题A项中有个词语“必须品”,这个词语中的“须”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根据“必须”这个词语的词性来判断。“必须”是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动词,与名词“品”(物品)搭配不妥,要将“必须”改成“必需”。

②根据结构辨析

高考辨析错别字时可以运用对称法来分析。所谓对称,包括近义对称和反义对称两种。

近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

例如2009年四川卷第2题A项中有个词语“纷至踏来”,这个词语中的“踏”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运用近义对称法来分析。“纷”是“纷纷”的意思,本义为“多”;“踏”字本义为“足着地”“踩”的意思,两者不能对称,“踏”字应改为“沓”。“沓”是个会意字。从“水”,从“曰”。“曰”者,“说”也。说话多像水流。本义为“话多”,今义为“多而重复”,与“纷”字近义对称。

反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对或相反的。

例如2007年江西卷第2题A项中有个词语“百废待新”,这个词语中的“新”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运用反义对称法来分析,会发现与“废”形成对称的应该是“兴”(兴旺),“新”只能与“旧”形成对称,所以,“新”应改为“兴”。

三、重点提醒

1. 记忆方法

①去多记少。例如:“宣”和“渲”,只要记住现代汉语中“渲”只有“渲染”一个词。

②形象记忆。例如“蛰居”的“蛰”与“蜇”容易混淆,我们可以采用拆字口诀法来记:“蛰居”的“蛰”,执(取“蛰”的偏旁)著地居住的虫子。

2. 提防异体字

请看2007年高考江西卷第2题――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籍贯 筹划 家具 百废待新

B. 翔实 望 暴燥 斐然成章

C. 肖像 赢弱 修葺 一愁莫展

D. 迁徙 戳穿 针砭 如愿以尝

【答案】C

第6篇

摘 要:随着中国的发展,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义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汉语水平考试”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学习者在使用近义词时也常常出现错误。因此,教师要根据近义词的特点和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近义词。

关键词: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学习者日益增多。为测试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中国颁布并主持“汉语水平考试”,即HSK。HSK在词汇方面重点对近义词、多义词以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进行考查,其中近义词占较大比重。但是学习者在使用近义词时常会出现错误。

一、学习者在近义词使用时出现的错误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检索发现,学习者在近义词使用时常出现错误。例如:

*这样,导致了使用化肥和农药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结果。(后果)

*很多吸烟者随便扔烟头,后果街上有很多的烟。(结果)

*父亲注重友情,乐意帮忙朋友,大家对他都有好评。(帮助)

*已有这么多人可以做饭,只有我一个人不帮助也没问题。(帮忙)

这说明学习者并没有很好的理解近义词之间的差别,造成近义词误用。

二、近义词使用时产生错误的原因

学习者在近义词使用时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近义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尽管近义词只在某些细微的地方存在差别,但差别的种类却多种多样。词义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色彩的不同、用法的差异,都能造成学习者的误用。

其次,母语的负迁移因。汉语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母语已扎根于他们的大脑,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受母语的影响,将母语词翻译成汉语。但在汉语与其他语言互译时,存在“一对多”或“多对一”现象(即一个汉语词对应多个外语词,或多个汉语词对应一个外语词),因此在使用中常会出现错误。

第三,文化因素负迁移。有些错误的产生并不因为语言本身,而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使用上的错误。由于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和交际习惯不了解,因此造成误用。

第四,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这里的学习环境包括教材编写失误和学习工具的影响。为使学生快速掌握词语,许多教材采用翻译法解释生词,给出与生词对应的外语词,这样往往会因“多对一”的影响,使学习者误以为几个近义词完全相同,从而造成误用。另外,很多学习者在学习时依赖电子词典,但是电子词典对一些词语的解释并不完全适用汉语交际,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三、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由于汉语近义词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辨析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一)词义方面

在进行近义词辨析时,词义上的差别是最基本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词义范围不同。近义词所指称的对象,在范围上可以有大小的差别。如“边疆-边界”,“边疆”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边界”则指地区与地区的界限,范围比“边疆”小。

2.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在表达上有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失望-绝望”,二者都有希望落空的意思,但是“绝望”的程度比“失望”重。

3.词义侧重点不同。尽管近义词概括表达的客观现象相近,但是不同的词其词义的侧重点可能存在差异。这类近义词通常具有相同的语素,而其中不同的语素正是这个词的侧重点。例如“深思-沉思”,“深思”侧重于思考的深入;“沉思”则侧重于思考的全神贯注。

4.个体与集体的不同。在近义词中,有个体与集体区别的近义词主要是名词性近义词。这类近义词在意义上的差别并不大,但有的表示个体概念,有的表示集体概念。例如“书-书籍”,“书”表示个体概念;“书籍”则表示集体概念。

(二)色彩方面

近义词在色彩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感彩和语体色彩两个方面。

1.感彩不同。感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在“爱护-保护-袒护”中,“爱护”是褒义词;“保护”是中性词;“袒护”是贬义词。

2.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具有书面语体色彩的词比较庄重、正式;而具有口头语体色彩的词语比较随意、自然。如“谈话-聊天”中,“谈话”比较正式,“聊天”则比较随意。

(三)用法方面

1.搭配关系不同。不同的词语,由于受语义、功能等的影响,搭配对象往往存在差异,例如“交换-交流”都有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的意思,但是“交换”搭配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事物;“交流”搭配的对象则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2.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近义词在用法方面的不同还表现在词性和句法功能方面。例如“忽然”和“突然”都表示事情或动作行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让人没有想到。但“突然”是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忽然”是副词,没有这种用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由于学习者在近义词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常出现错误,因此在近义词教学时,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尽量避免错误的产生。

首先,在汉语近义词中,60%具有相同的语素,这些词语中不同的语素就是它们的差别所在。因此,在进行这类近义词教学时,要着重突出对其中不同语素的教学。

第二,汉语词语搭配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如果教师在进行近义词教学时能有效利用词语的搭配,指出近义词在搭配上的特点,使学生在使用中体会近义词间的不同,不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近义词使用的准确性。

第三,在进行近义词辨析时,可将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辨析。一个词语只有出现在具体句子中时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词义也可能不同。因此恰当的语境有利于学习者分辨词语间的差别。

第四,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近义词,可以利用它们的反义词进行辨析,因为这样的近义词往往在反义词上体现出差异,因此,有效利用反义词也是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二)教学策略

由于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用简单的语言。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语,如讲解色彩差异时,应该避免使用“褒义”“贬义”“中性”这样的词语,可以用“好的”“不好的”和“不好不坏的”来代替,以避免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其次,要把握重点。近义词的差异往往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需要针对本课出现的最重要、最明显的差异进行讲解,不需将近义词的所有区别罗列出来,以免使学习者感到困惑,抓不住重点。

另外,要注重“精讲多练”。“精讲多练”原则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精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清楚、明白、突出重点。“多练”并不是说数量多,更要注重质量。同时,要注重讲练结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

[1] 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凯.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莫修云.词语结构组织与HSK词汇学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年11月,第2卷(第6期)

[5] 胡亮节.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11月(第4卷第6期)

[6] 方清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英语竞赛 词汇与结构 解题技巧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经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由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英语辅导报社承办的全国唯一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竞赛。本竞赛分A、B、C、D四个类别,A类考试适用于研究生参加;B类考试适用于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参加;C类考试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D类考试适用于体育类和艺术类本科生和非英语专业高职高专类学生参加。我院学生在近几年的竞赛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笔者就词汇与结构部分做了一些分析与研究,希望对广大有兴趣参加竞赛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决赛题的词汇与结构部分由15道题构成,每题1分,总分15分。其中词汇题7道,语法结构题6道,情景会话题2道。词汇部分侧重考查对词形相近词和语义相近词的辨异能力、对短语动词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对介词与其他词搭配使用的能力、对常用词语的认知与运用能力;语法结构部分考查学生对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景会话题考查学生的口语能力,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怎样应答得体。

二、重点考查内容

1.词汇部分

单词词义辨析题考查词汇量,这类考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词汇量及运用所学词汇准确理解具体问题的能力。选项之间不存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共性,考生只能通过题干、上下文来确定相关的意义选择。

近义词辨析题依据题干的逻辑意义和单词的不同内涵确定,近义词辨析题是考生最感头痛的方面。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含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考生很难决定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其实,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有时题目考查的重点就在于某一选项的其它含义,而非与其他三个选项相近的含义。另外,在英语中真正的同义词却很少见,每个单词都有它不同的内涵、使用场合或用法。在选择过程中,要依据题干的逻辑意义和单词的不同内涵确定最终选项。

形近词辨析题以考查单词意义为主要目的,词汇测试中,常考同形、同根异义词或拼写、发音有相同或相似的词汇,给考生的辨别造成干扰。但归根结底,这种题型仍以考查单词意义为主要目的,也可以说是单词词义辨析题的一种特殊形式。

短语搭配辨析题侧重四个方面,短语类试题主要涉及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及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等几个方面。

2.语法与结构部分

(1)虚拟语气重点考查四个方面。结构型虚拟语气;虚拟语气的倒装结构(if省略);含蓄虚拟条件句;混合型虚拟条件句。

(2)非谓语动词是出题最多的题型之一,重点考查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的句法功能,以及独立结构的句法功能。

(3)关于从句的考题主要涉及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宾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其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为考点,尤其是even if,at times,provided that,so long as,in case,once,now that,in that,for all,if only,so long as 等引导的从句。

(4)情态动词。主要考查考生对情态动词含义的掌握及情态动词与完成时态搭配使用的掌握。常考的内容有:may/might/must have +过去分词表示对已发生事情的肯定推测;can not / could not have+过去分词表示对已发生事情的否定推测;should/ought to have+过去分词表示本应该做的事情,实际却未做;should not /ought not to have+过去分词表示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实际却做了;need (not) to have+过去分词表示本来(没)有必要做的事情,实际却没做(做了)。

(5)倒装。英语中在以下情况下要用倒装结构:A.否定状语位于句首句子要部分倒装(把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B.only+状语位于句首句子要部分倒装;C.so+形容词或副词...或such...+that从句结构中,主句要部分倒装;D.so,nor,neither位于句首,表示前文的陈述也适用于后者,句子要部分倒装;E.虚拟语气的倒装。

(6)时态。此类题型的特点是选项为某一动词的各种时态形式。解题可按如下方法进行:利用标志时态的信息词。如时间状语与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呼应配合关系。always,often,sometimes,occasionally,seldom,rarely等常用于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since,for,already,yet,just,sofar,up to now,by the end of,by the time等引导的时间状语或状语从句,常用于完成时态;ago,just now,yesterday,last week/year/month,in 2003等引导的时间状语,须用一般过去时;tomorrow,soon,in the future,next year等应用一般将来时。另外,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前有形容词的最高级修饰,或有first,only,last等修饰时,常用完成时态。

(7)省略句。在以if,when,while,though,unless,as,as if等连词引导的从句中,如果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一致,而且从句中的谓语动词是be,就可以将状语从句中的主谓省略。

(8)倍数表达法。A.倍数+比较级…

a.倍数as...as b.倍数+比较级

B.倍数+the度量词of...

(9)强调句。主要形式有两种:It is (was)...that (who)... ; What ...is (was)

(10)连词。竞赛常考的有以下一些:such ...as,would rather ,,, than,hardly(scarcely) ...when,no sooner...than,whereas,therefore,whereby,thereby,hitherto,otherwise,nevertheless,however,furthermore,consequently。

(11)情景对话。熟悉句式结构,增强理解能力;广泛阅读,积累情景用语;熟悉文化差异,了解交际习惯。

三、解题技巧

1.看准就选的直接选择法

词汇与结构考试的题型由题句和四个备选答案组成。在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其余三个都是干扰项。在答题时,首先应当运用直接选择法,也就是在做题时找出题句中与备选答案相关的词,利用语法规则,一般为固定搭配或习惯用法,直接选出答案。一旦看准,就不必再往下看,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正确率。

2.逐个排除法

在答题时,如果不能从四个备选答案中根据词组的固定搭配或习惯用法直接选出答案,就应该从题的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意思两方面加以考虑,通过对语义、语法、逻辑的分析或通过词汇、语法、辨析来逐个排除,确定三项都有错误,以便推论不知意思的项为正确答案。

3.概率确定法

做选择题时,在备选答案中遇到生词是难免的,这时候,不能一见到生词就不知所措,而是应该认真推敲认识的词,同时利用概率论的知识,比较准确地选择答案。如果能够认识四个备选答案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就可以做出以上的考虑;如果四个都不认识,虽用不上任何接题技巧,但也要利用构词知识根据上下文猜一个答案,这样至少会有25%答对的可能性。总之,一定要答题,不能空着。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考生在答题时,对判断不准的答案,不要犹豫不决,而应该当机立断做出选择。

四、结语

任何类型的考试或竞赛只要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和合适的复习方法就一定是行之有效的。当然绝对的技巧是没有的,技巧绝对不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能产生的,只要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就能掌握熟练的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Lyle F.Bachman.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

[2]马海旭,张景耀,陆殿生,姜春香.英语竞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策略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第8篇

一、考点都放在近义词辨析上。

近义词辨析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和使用的灵活性,往往成为学生失误率较高的题型。在这一类题型中,相当一部分近义词的结构都是“相同语素+相异语素”,这就从结构特征上为我们提供了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存同析异,即相同的语素实际上可以不予考虑,只辨析相异成分即可。只要考生特别留心近义词的相“异”之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如下面这两个句子:

1 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 )别人休息的。

2 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 )人们的健康。

A 妨害 B 妨碍

“妨碍”与“妨害”的相异语素是“碍”和“害”,分别是“干扰阻碍”和“危害”的意思,而两个词的意思分别是“对人或事造成障碍”和“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做出判断:妨碍别人的休息,妨害人们的健康。

再如“违反”和“违犯”:“反”指“不遵守”“不符合”,常与规程、制度等搭配;“犯”指“触犯”。常与法规、党纪等搭配。

再看下面这道题:

1 现在,雾都重庆直接______国务院。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

2 在中国古代,妇女居

地位。

3 这个诊所是人民医院的______单位。

A 附属 B 从属 C 隶属

三个词的相同语素是“属”,得从相异语素来分析:“附”强调“依附性”,“从”强调“主从”“依从”关系,“隶”强调“被支配”“被管辖”。所以这得题的答案一目了然:1c,2b,3a。

2009年的各地高考题其中几套题的近义词也可以用“存同析异”这个方法来做。

1 (2009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特_____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_____画山水。

A 遏制次序善于

B 遏制秩序擅长

C 遏止秩序擅长

D 遏止次序善于

解析:“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显然。句意是说对于环境恶化先要想法控制,这样就可以排除C和D。再看“秩序”和“次序”,前者侧重“有条理”“不混乱”,后者侧重“顺次”“先后顺序”,这样看来答案是B。

2 (2009年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______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______,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 解释偶然妄自尊大

B 解读偶然夜郎自大

C 解释偶尔妄自尊大

D 解读偶尔夜郎自大

解析:“解释”与“解读”一组词语的区别就在于两个不同的语素“释”和“读”:“释”指“诠释”“说明”,而“读”多是对文字作主观认知上的“阅读”“理解”“体会”:而本句是说有学者将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解释翻译为三句话。“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修饰动词,与“经常”相对,语境中修饰“飘落”;“偶然”常修饰名词,与“必然”相对。“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有“狂妄地自高自大”的意思,“妄自尊大”侧重"VA为自己了不起”,“夜郎自大”多指,“无知的自负”,“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坚信“自己定会创造出光明的未来”,充分肯定了“自己的”能力,所以这道题答案选C。

3 (2009年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 感受依托未免

B 感触依附未免

C 感触依托不免

D 感受依附不免

第9篇

关键词: 语料库工具 辨析近义词 allow permit 差异性

一、引言

英语的词汇量极其庞大,其中同义词、近义词占很大的比例,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传统的同义词辨析方法多依赖于直觉经验,采用内省的定性方法对同义词的词目意义进行分析,或通过对同义词的词形、词义、结构或用法等方面的比较来进行辨析。然而,一般的语言学习者在实际运用中似乎仍然难得要领。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通过语料库检索程序来研究同义词的差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BNC语料库进行检索,以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一对在字面上都表示“允许”的近义词allow和permit为例,来说明语料库工具对于辨析近义词的重要作用。

二、语料及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动词allow和permit(两个词的词典释义均为“得到、获得”)两个近义词为例,研究近义词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的使用特征。所用的本族语语料库是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简称BNC)。该语料库的总词容约1亿。包括9千万词的书面语文本和1千万词的口语文本,收集的语料来自英国1960―1993年的英语出版物,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本文使用的检索工具是Sketch Engine(SkE)软件――词汇特性描述系统。Sketch Engine代表了新一代语料库检索程序,它具有对词语常用搭配和习惯用法的归纳概括功能,还具有将同义词的常用搭配和习惯用法进行对比的功能。这些功能为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使用窗口顶部的检索工具Concordance,还可以观察索引行,在具体的语境中观察、分析和概括分别与allow和permit共现的搭配词、语法范畴及其常常实现的意义与功能等。

三、基于语料库的allow和permit的用法对比分析

1.类联接模式

类联接(Colligation)是词语搭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由和词的使用直接相关的语法范畴(主要指词类)或语法词(即功能词,特别是介词)建立起来的语法模式”。人们常说的N+V、V+N、N+N等都是类联接。下面考察allow和permit在BNC语料库中的类联接模式。使用Sketch Engine中的“差异速描”(Sketch-Diff)功能,设置相应的参数(如共同语法关系项的最大数为10,唯一语法关系为12),可以得到allow和permit这两个词的“共同模式”(common patterns)和“唯一模式”(only patterns)的具体描述。观察两个词的“唯一模式”描述可以看出,在BNC语料库中,allow和permit分别存在12和6类语法关系和主要主语搭配词、宾语搭配词及副词修饰语等。为便于对比,我们把这些语法关系归纳成4种类联接,制成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就类联接所占百分比和显著值而言,同义词allow和permit在类联接“V n”、“n V”、“V adv”中的使用情况比较相似,且多数情况下(分别占54.43%、68.33%)被用于类联接“V n”中,即后跟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但在类联接“V pronoun”中,存在较大差异。allow在类联接“V pronoun”中主语搭配词所占百分比和显著值均高于permit,这说明allow和其主语搭配词在横向句法结构中的关系比permit更密切。

从allow和permit与做宾语的代名词搭配对比可以看到,allow的搭配形式呈现多样性,可与各种不同的代词构成搭配表示“允许、许可”;能与allow和permit搭配使用的代名词词较有us,one,him和them。有些词搭配具有“唯一性”,比如me,her只能与allow搭配,即便是可以跟allow和permit两个词都构成搭配的介词,搭配显著值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it与allow的搭配显著值为5.74,与permit的只有1.76。可见,在与代名词的搭配上,allow比permit具有更强的搭配力。

2.搭配词使用情况

根据Sinclair在语料库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定义,搭配是指“两个或多个词在文本中短距内的共现”。与动词allow和permit结伴搭配的有宾语搭配词、主语搭配词及状语(副词)搭配词。下面具体考察allow和permit在BNC语料库中的各类搭配词的使用情况。在前引检索结果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共同模式”和“唯一模式”中的各类具体搭配词情况。在“共同模式”中我们只考察使用频数和搭配显著值最高的前10个宾语搭配词;在“唯一模式”中,考察与allow和permit搭配的前12个宾语、主语和副词修饰语。先看“共同模式”,如表3。

从表3看到,可以同时做allow和permit的宾语的名词总频数分别为14091和1957,搭配显著值为4.2和4.9。这两个动词均可与use,comparison,access,combination,specification,users等名词构成动宾搭配,但从使用的频率和显著性上看,allow通常指消极地不加反对,有时含有听任或默许之意,语气较轻。所以allow与comparison,access,combination,specification,users等的搭配频率远高于permit;而permit通常指上级、规则或法令等表示的准许,其语气较重;从allow和permit的“唯一模式”中,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更多的差异(表3)。

从表4可见,能与permit搭配的典型宾语都是一些抽象名词,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如experimentation,exploration,inclusion,treatment等;除抽象名词,能与allow搭配的典型宾语比较多的是带有一定客观色彩人的名词,比如developer,writer,student,parser等。

从主语搭配词看,allow的典型主语搭配词比起permit较多地使用了表示方式、方法类名词,如tool,approach,scheme,method,strategy等。permit的主语主要是与规则有关的名词,如theory,procedure,syntax等。

从副词与动词搭配的角度看,allow和permit的常用修饰语,可分为四类:连接副词,如thus,so,therefore;时间副词,如now,then;频度副词,如always;焦点副词,如only,also,even。除此以外,allow比permit更多地使用方式副词,如additionally,effectively,contextually。可见,虽然allow和permit都是“允许”的意思,但是两者在搭配词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

四、结语

近义词教学已经成为了中国英语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借助语料库从词频和搭配的角度来研究近义词之间的语言特色。本文的案例研究说明,教学材料不应只包括单词的意义,而应包含所有语言方面的信息,如句法成分、搭配词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系统的近义词教授方法。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信息提供给英语学习者,而不是仅仅依靠同义词词典。如果词典能提供这一类的信息,那么必将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效率。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利用语料库工具,展开自主词汇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语料库检索到本族语者准确使用某词的情况,包括常见搭配、类联接、使用频数等,有益于学生对该词的准确把握。综上所述,语料库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随着语料库资源的普及和应用过程的简化,语料库最终将成为英语教学手中的常用工具。

参考文献:

[1]Douglas,B.,Susan,C.Corpus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Graeme,K.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John,S.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卫乃兴.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61,123.

[5]贺晓东.英语同义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杨节之.语料库搭配检索与英语同义词辨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8):41-4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