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迈尔斯劳特利奇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2024-07-03 17: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译本序言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不同寻常的著作。它出版于1807 年,是黑格尔的第一部主要作品,黑格尔曾打算把它用作其“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该体系后来在他的《哲学百科全书》以及诸如《法哲学原理》等有关作品中得到了发展。因此,黑格尔曾打算把它用作一架“梯子”(PS: §26, p.14 ),把读者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引入“科学”的立场或理性的哲学探究。

但《精神现象学》也是一部困难的著作,尽管黑格尔坚持认为,哲学绝不应该是“秘传的”,只属于极少数人,而应该是“向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进入的”(PS: §13, p.7)。许多读者都会记得第一次遭遇这个文本时的震撼—那种迷惑混乱的感觉,那种找不到头绪的感觉,那种欲辨又忘言的感觉。因此,大多数读者都需要某种帮助,以对付《精神现象学》—而这正是我的这本导读想要提供的。当然,对于像《精神现象学》这样一部复杂的文本,我的导读只是一种可能的解读,其他的评论采取了别的进路—不过我依然希望,我在此采取的进路对读者来说会是有用的。

虽然《精神现象学》可能显得是一大堆令人困惑的材料的堆积,其结构也极不清晰,但在我看来,它有一个确切的组织线索,这就是:展示一系列的困难,当我们不能够恰切地构想,如何把个别性范畴与普遍性范畴关联起来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些困难。这或许看起来是个非常抽象的问题,但我认为,黑格尔在该著中的天才创见正是,展示了它是如何作为一系列问题—从关于个别东西与我们用以思考个别东西的普遍概念之间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到关于自我关切的个人能动者与普遍道德律之间关系的伦理问题,到关于个体公民和国家普遍意志之间关系的社会问题—的基础性问题的。我尝试着在后文第一章第35—37 页概括了所有这些问题,然后在整本书中勾勒了它们。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情况下,黑格尔认为,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个别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对立的。例如,我们认为,我们个人的关切使我们与指向所有人的好的普遍道德原则不相一致,因而把后者视为约束了我们的自由,约束了我们要合理地去做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或许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转而主张,我们应当放弃我们的个人关切,遵从对所有人来说好的东西。然而,黑格尔认为,我们既不应当为了个体的东西而牺牲普遍的东西,也不应当为了普遍的东西而牺牲个体的东西—相反,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途径,在这两方面达成平衡,从而达成某种和谐。不过,我们要看出这是如何可能的,这可能相当困难:毫无疑问,我的关切可能与共同体的关切相冲突,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不是某一方压倒另一方么?

在《精神现象学》里边,黑格尔提出了这些类型的问题,但我认为他并没有力图在该书中解决它们。这就使得《精神现象学》成为了进入他哲学体系的一架“梯子”,而没有成为该体系之一部分—它带你遍历一系列问题,直到你准备好了进展到对它们的解决。这一解决发生在《哲学百科全书》之中,例如,在他对“伦理生活”(Sittlichkeit )的解释之中。尽管如此,《精神现象学》的经验是必需的,因为,除非你真的感觉到了黑格尔带你遍历的那些问题的力量,否则你将不会理解他的解决方案和它们的必要性,而只会受到诱惑,采取他在该著中批判了的那些更加有限的选项中的某一种。所以,要理解黑格尔的解决方案,你必须首先认识到它所针对的病症。因而,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刻画为一条“绝望之路”(PS: §78, p.49 ),因为,被展示出来的一个接一个的立场都是成问题的—直到该书的最后,我们准备好了过渡到黑格尔的《逻辑学》(它是《哲学百科全书》的第一部分)。

因此,这就是《精神现象学》是一个困难的文本的原因之一:它是一条否定之路(via negativa ),它向你表明,各种各样的立场如何出错了,却没有给你提供一个肯定性的立场,因此,要看出讨论进展到了哪里,或者看出黑格尔想要捍卫的立场是什么,这可能是非常困难的。该书之所以困难的原因还有两个。

第一,为了表明一个立场是错误的,黑格尔不认为,他可以径直地告诉你,从他自己的立场看它为什么是错误的,因为那会假定他的立场是正确的—然而,这是需要得到确立的,而不是被独断地视为理所当然的。因此,他采取了“内在批判”的方法,就是说,努力表明那个立场自己本身就是成问题的,它破坏了它自己。但是,采取这个进路就意味着,不像绝大多数哲学文本,黑格尔不能够通过说他想要确立什么,继而反驳对手,以此来表明他的论证—他必须首先采取他的对手的立场,他反复考察它们的方式可能是非常令人困惑的,直到你习惯了他努力做的事情。

第二,黑格尔认为,要克服他所考察的那些二分法,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很容易地就会根据明晰的对照和对立来思考,这样,为了达到他认为必要的解决方案,就必须对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采取某种暴力。黑格尔把这种日常的思维方式与“知性”联系起来,而把他提供的进路与“理性”联系起来,理性更能够看出,这些二分法如何可以得到克服,因为它更能够看出,对知性来说显得是相互矛盾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思想处于黑格尔的“辩证”进路的核心。但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清楚地表明的,他预料到了,日常知性会发现很难把握这一思想,因为,这一思想似乎把各种概念的含义拉伸到了崩溃的边缘,违反了知性想要遵从的各式各样的规则:自然的意识因而被要求“以头行走”(PS: §26, p.15 ),这对该书的许多读者来说都一定会是一场非常痛苦的、迷乱的体验。但黑格尔认为,如果我们要获得理性给予我们的馈赠,我们就必须经历这场体验。

因此,《精神现象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文本—可一旦我们理解了黑格尔的计划以及他想要达成的东西,它挑战我们的方式就会造就我们良好的哲学感。当然,这本书为什么如此困难,对此还存在其他一些或许无可辩解的原因。例如,那个时候流行的一般写作风格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充满了毫无必要的晦涩,而它又是一位非常年轻的人仓促写就的一个相对早期的文本,它是为共享着同样语言的狂热听众写就的,而不是为更广泛的读者群写就的。尽管如此,《精神现象学》的困难也是黑格尔的计划固有的—这个计划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努力理解它。我希望,我对这个雄心勃勃的、迷人的文本的评论将有助于读者理解黑格尔的计划。

最后,我非常感谢丁三东不辞辛劳地翻译了这本书,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使它能够与中国读者见面。当然,黑格尔与当代中国理智生活史有着复杂的关系,每一种文化都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走近他的思想。我期待来自中国读者的反馈,我的进路是否对他们有所帮助,他们自己又是怎么解释《精神现象学》的。我希望我的这本书对这些争论能做出些许贡献。

——选自罗伯特·斯特恩《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