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遣返印度俘虏,27名军官到内地旅游,达尔维态度大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达尔维准将被俘虏 1963年遣返印度俘虏,27名军官到内地旅游,达尔维态度大变

1963年遣返印度俘虏,27名军官到内地旅游,达尔维态度大变

2023-03-24 1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忘情

  1963年4月10日至5月25日,我军分11批将绝大多数被俘的印军官兵遣送回国。其中最特殊的,当约翰·达尔维准将及9名中校和17名少校。因为其他印俘官兵,是在西藏巴底通、棒山口北侧、西路曲,以及新疆的斯潘古尔湖等地遣返的。唯有约翰·达尔维等27名将校军官,是于当年5月4日由昆明飞赴境外的。此前一个月,这些人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杭州、无锡等6个内地城市,参观游览了一番。

  1963年4月,被俘的部分第7旅指挥官参观布达拉宫,中立者系达尔维准将

  这些中高级军官,在印度属于高种姓阶层的精英,对中国普遍抱有深深的敌意和成见。他们普遍认为中国落后得“只能生产蚕丝、茶叶”。在战俘营半年期间,虽然我方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教育,但要让其转变根深蒂固的看法,还需要用大量的事实说话。

  实际上,这些印军军官也并非无动于衷,只是他们对我方的宣传一直将信将疑,非要眼见为实不可。为了争取他们思想上有所转变,我方在准备战俘遣返事宜时,做出了让少校以上中军官经内地绕一圈,再转至昆明遣返回印度的决定。目的是让他们在旅途中亲眼看一看新中国建设的成就,近距离与民众接触,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中方和印方的宣传,孰真孰假。

  在和负责接洽遣返战俘事宜的印度红十字会谈及此事时,我方提出了“考虑当地交通气候条件,为了照顾印度军官健康和生活”的说法,这既照顾了印俘军官的面子,又极力避免了他们回国后可能遇到的麻烦。

  为了让这27名印军军官不感到难堪,他们的这次中国内地之旅,都由旅行社安排行程,相关的生活保障和联系工作,由红十字会负责。我军代表在将他们交给旅行社和红十字会后,便消失了,直到此行最后一站,在昆明与印度红十字会办理交接事宜时才再次现身。

  进入战俘营后,中方除了让战俘们保留各自军装外,还为他们发了蓝色中山装。但是,要赴内地游览,还让他们穿印军军服非常不妥。而让他们穿中山装,可能让这些印度军官感到尴尬。为此,中国红十字会给他们置办了全套西装,配了全新的个人日用品。相关人员在与他们接触时,一律称先生或称其为“印度朋友”,主要谈中印友好等话题,绝口不提中印战事,不伤害他们的自尊。

  当然,鉴于他们还是战俘身份,每到一地,当地都不会组织迎接,地方负责人也不见他们,只由各地的旅行社出面,安排他们参观武汉钢铁厂、重型机床厂、上海华孚金笔厂、杭州都锦生丝织厂8个工厂和1个公社,游览各地市容和名胜古迹,观看了各地的歌舞、戏剧和杂技表演。

  在参观肉类联合加工厂时,印俘军官对新中国建设成就和群众生活表示惊讶和敬佩。一个印俘少校说:“我曾到过旧中国时期的上海、北京,那时候平民都在饿肚子。你们在短短14年时间里,居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一定有什么‘神灯’吧!我想,这‘神灯’应该就是人民的力量。”

  有个印俘上校在旅行之初,整天埋头念经。到了后来,他对沿途所见所闻甚感惊奇,于是便放下经书,兴致勃勃地参观起来。

  当印俘军官参观游览公园、逛商店和大街时,看到群众生活自由自在,都感慨说:“中国的姑娘上街,背后没有不怀好意的人盯着、跟着。马路上也没有明火执仗的强盗,这在印度是不敢想像的。

  在游览过程中,还发生让印俘军官们倍感羞愧的尴尬一幕。有个印俘军官抽完烟,随手将未掐灭的烟头扔到了公园草坪上。一个儿童看见了,立即上前将烟头踩灭,并捡起烟头扔进了垃圾箱。这个印俘军官非常尴尬,向儿童竖起了大拇指。从此,他们再也不敢自诩“文明开化”,鄙夷当地百姓了。

  为了让他们全面了解新中国的现状,在上海逗留期间,中方还特意安排印俘军官到一个资本家里做客。约翰·达尔维对这个资本家说:“我原以为你们已经被肉体消灭了,没想到你们还过得这么滋润!”

  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中),是1962年对印边境反击战中我军俘虏的最高指挥官,被俘后受到我军优待

  在北京,中国红十字会安排印俘军官与印度驻华使馆人员见面。中国红十字秘书长出面,设便宴招待了他们,还请他们观看了“五一”庆祝活动和节日焰火表演。其中,达尔维准将还被安排到观礼台上观看焰火表演。

  在昆明办理完交接手续,这些印俘军官在离境后面对印度媒体时,没人说中国坏话。达尔维准将表示:“我们的武器装备胜过中国,训练素质也不比中国差,可谁也想不到中国士兵会用身体滚过雷区,用胸口去堵枪眼。还有中国优待俘虏的政策。我想,如果战前印度士兵了解这一点,我就更难以指挥他们了。”

  有个印俘中校说:“在旅行期间,我们看不到有反印漫画和标语,当地人的言行也没有丝毫敌意,这和我们从前听说的并不相同。”另一个印俘少校说:“中国人不分老幼,都希望中印友好,团结反帝,让人感动。”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