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吉林省地级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辽源的辽河 辽源市(吉林省地级市)

辽源市(吉林省地级市)

#辽源市(吉林省地级市)|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折叠 综述

辽源市辽源市“十二五”期间辽源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410.07亿元发展为2015年750.06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平均增长12.8%。同时,辽源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明显提升,辽源的产业结构相应不断提升。人均GDP由2010年的33167元增加到2015年62917元,增加了29750元。按现价计算,年均递增13.7%,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6665元增加到2015年的28007元,增长68.0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4 : 56.2 : 33.4演变为2015年的8.1∶57.8∶34.1,与2010年相比,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6和0.7个百分点,产业优化趋于合理。

辽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33.21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256.04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比重为8.1:57.8:34.1,分别比2014年下降0.5、0.6和上升1.1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55.4和38.3%,拉动GDP增长0.4、3.9和2.7个百分点。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1836元,增长7.5%。[6]

辽源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吉林省比重为5.3%,比2014年提高0.3个百分点。县区(开发区)经济有力提升,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641.63亿元,占全辽源市区生产总值的85.5%,比2014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折叠 第一产业

农业比重有所下降,结构优化促进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但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未变。虽然比重下降,但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辽源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2.70亿元发展为2015年61.39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7.5%。辽源农业依旧是以粮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种植业与养殖业共同支撑农业发展的局面。2010年,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业分别占39.0%、1.4%、58.5%和0.4%,到2014年,这四业分别占到44.0%、2.7%、50.9%和0.6%,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比2010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68万亩,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螟等农业技术,粮食产量达到44.7亿斤。辽源市棚室蔬菜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达8.3万吨,食用菌产量突破7500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建东丰仁义生态农业园、东辽平欧榛子产业园、龙山正旭食用菌产业园、西安蕴德蔬菜产业园等8个园区。辽源市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达到199个,面积超过18.5万亩,资产规模达135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0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3家。预计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7亿元,增长13.6%。东辽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县,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列入中德两国政府合作签约计划。

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26亿元,可比价增长(下同)6.8%。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61.39亿元,增长5.3%。其中,农业增加值24.12亿元,下降8.8%;林业增加值1.10亿元,下降22.8%;牧业增加值35.27亿元,增长19.7%;渔业增加值0.41亿元,下降1.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49亿元,下降15.9%。

辽源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4.40万公顷,比2014年增长4.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3.55万公顷,增长3.4%。粮食总产量 151.14万吨,比2014年增产1.49万吨,增长1.0%。其中,玉米产量 135.76万吨,增长1.4%;水稻产量13.95万吨,增长7.1%。

辽源市肉类总产量9.25万吨,比上2014年长2.1%;禽蛋类产量 5.49万吨,增长9.8%;生猪存栏30.22万头,增长0.3%;生猪出栏50.75万头,增长1.0%;奶类产量0.68万吨,增长7.9%;水产品产量3087吨,增长23.3%;水产品养殖面积3133公顷,下降14.6%。全辽源市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3.81万千瓦,比上2014年长6.8%;大中型农用拖拉机9315台,增长6.1%;农用运输车 8019辆,增长5.8%;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9.77万吨,增长1.1%。全辽源市现更新造林面积833公顷,比上2014年长6.8%;木材采伐量7.74万立方米,比上2014年降23.1%。

折叠 第二产业

工业位居主体,形成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依托老工业基础,辽源工业的增长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辽源市经济结构的改善。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96.71亿元发展为2015年的405.17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9.8%,拉动辽源市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对辽源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6%。同时,辽源工业逐步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迈进。2015年,辽源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9.7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9%。在辽源工业“三大特色”产业中,高精铝业完成产值45.59亿元,增长16.8%。纺织袜业完成产值101.46亿元,增长8.1%。医药制造业取得迅猛发展,完成总产值87.10亿元,增长28.5%。[6]

2015年,辽源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48.00亿元,比2014年增长9.5%,实现工业增加值445.54亿元,可比价增长9.1%,占辽源市GDP比重为59.4%,比2014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9.58亿元,增长11.1%;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5.96亿元,增长8.0%。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05.41亿元,增长10.1%。民营工业增加值占辽源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1.0%。县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3.62亿元,占辽源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7.3%,比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共实现增加值131.65亿元,增长3.8%。

2015年,辽源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10亿元,比2014年增长9.0%。辽源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 256.2 万吨标准煤,比2014年下降5.0%。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5803吨标准煤,比2014年下降12.9%;万元GDP能耗降低率11.8%,超过省下达目标 9.8个百分点。

2015年,辽源市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1.14亿千瓦时,比2014年下降18.7%。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13.81亿千瓦时,比2014年下降 27.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0.24亿千瓦时,增长 35.5%;第二产业用电量13.98亿千瓦时,下降27.6%;第三产业用电量2.7亿千瓦时,增长8.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21亿千瓦时,增长5.3%。

2015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9.81亿元,比2014年下降13.7%。辽源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2.07亿元,下降23.4%。

预计辽源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42亿元,增长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户。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高精铝、纺织袜业、医药三个特色优势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6%。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聚新能源、鸿图锂电隔膜等重点企业实现扩能发展,行业竞争优势不断巩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科技部批复。民营经济实现健康发展。预计辽源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819亿元,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35.4万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

折叠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十二五”期间,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第二产业受到较强冲击,增长日趋乏力,但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辽源市委、市政府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强力度扶植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辽源第三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33.4上升到2015年的34.1,总量由136.96亿元上升到256.04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3.3%。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2015年实施82个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弥补转型发展的“短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推动袜业园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棉袜线上交易额突破8亿元。与中兴通讯、吉林联通建立战略合作,推进“智慧城市”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鴜鹭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吉林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项目建设,部分场所实现对外运营。精心筹划组织了辽源首届冰雪旅游节和魁星文化庙会暨上海台商庙会。预计2015年接待游客22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3亿元。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54亿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