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辽宁省地区名称 辽宁省地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辽宁省地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4-07-06 05: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东西环山,南端既沿海又沿边,地理位置特殊,地名种类繁多,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近二十年来对辽宁省地名研究角度大多集中在地理学和地名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地名管理方面成果较多,以对省内各市的地名研究为主。目前关于省内各市地名研究内容上仍存在许多空白,希望对今后的辽宁省地名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辽宁省;地名;地域文化

地名承载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装辽宁省历史悠久,地貌复杂,地处交通要道,是连接关里和关外的桥梁装作为老工业基地,不仅资源丰富,其东南沿海诸多港口对促进商业贸易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装辽宁省地理位置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各市地名命名也都富有一定的文化色彩装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先后对辽宁省各市地名展开了研究,无论是从地理学还是地名管理角度都有显著的成果,其中地名管理方面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省内各市地名进行描写分析,成果突出装通过对辽宁省地名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不但能够促进辽宁省各城市文化建设,而且还能为辽宁省地名管理和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辽宁省地名地理学角度研究现状

地名研究往往需要借助相关地理技术,常用的便是3S技术,即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装运用3S技术可以使地名研究数字化、直观化,增强研究的准确度,提高效率。在信息化时代,基于城市地图数据库为城市地名管理设计专门的系统,使地名信息可视化,便于查询和检索,给地名管理和研究工作带来便利。

(一)地理技术的运用

1.3S技术应用于海岛地名研究

辽宁省曾在海岛地名普查中首次应用3S技术,如雷利元、张笑等在《3S技术在辽宁省海岛地名普查中的应用》一文中分别阐述了3S技术在海岛地名普查中的作用、效果和使用特点,详细介绍了3S技术在数字化、导航地位在信息识别、提取、勘测、分析、处理以及数据集成等环节中的应用。

2.GIS技术应用于市区街道地名研究

在辽宁省地名研究中GIS技术应用更为广泛,且常与Google Earth、Arc GIS、ArcToolBox等工具搭配,如王瀛在《大连市区街道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运用Google Earth对大连市区街道名称进行统计,首先将大连市各区街道名称整体分为人文景观类和自然景观类,再根据彼此的属性进行二次划分,如自然景观类还可以细分为地形地貌类、水文类和动植物类等,计算各类地名所占比例,将所获数据加载到ArcMap中,利用ArcToolBox的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密度制图,对所得的密度表面进行分级色彩显示,从而获得自然、人文等不同角度的大连市街区名称密度图。通过分析大连市各类街区地名空间分布密度图,总结出大连市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同类研究还有王昱人、艾怡然等的论文《基于Google Earth大连市地名统计与分析》,其研究方法与前者一致,但研究范围比前者广,前者统计范围仅限于大连市区,后者将大连市下设的县级市和海岛县都囊括其中。

3.GIS技术应用于村落地名研究

冯嗣禹、杨翠霞等在论文《多民族融合区的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以辽宁省朝阳市为例》中利用GIS技术与Arc GIS的核密度工具对朝阳市乡村地名进行研究,将朝阳市乡村地名按类别绘制出每一类的空间密度分布图,同时结合朝阳市地名起源、文化属性等相关信息,分析朝阳市乡村地名的文化景观空间分布及成因;周洁的《辽宁省行政村名与地理环境各要素关系研究》将此研究方法应用于全省的行政村名研究中,与之前学者不同的是,她的研究更为深入,在分析地名密度时,她将地名密度与所在区域的人口、经济、地形之间建立联系,使得出的空间分布特征更加翔实,探究了省内行政村名演变的原因,并针对地名用字、地名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名的命名和变更三方面为辽宁省地名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基于城市地名数据库的系统开发

近年来辽宁省内各市基于地名数据库,相继开发出相应的查询系统,一些学者将其设计方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供学界参考,如戴函洋的《盘锦市区划地名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盘锦市地图为基础数据,利用java和MySql关系数据库,采用B/S结构进行系统设计,该系统在保障能实现GIS的功能基础上,还具有地名管理、行政区划界限管理、城市地名系统维护、对城市地名及民政相关信息的图形化存储与检索等功能。同类研究还有任东风、徐爱功等的《卓新市地名查询系统的建立》、金卓的《基于ArcIMS的卓新市地名信息系统的研究》,但二者仅是使用的研究开发工具不同,一个是MapObjects与VB,另一个是ArcXML、SQL Server2000与Javascript,最终实现的功能大同小异。

二、辽宁省地名管理角度研究现状

从地名管理方面对辽宁省地名进行研究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辽宁省整体为单位进行的,另一种是以辽宁省下设的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逐一进行研究。二者都立足于地名文字本体进行研究,对省内下设14个市进行地名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

(一)以全省为单位的整体规划管理

1.地名普查的开展与地名档案的建立

截至目前,辽宁省已经经历过两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完成时间为2018年6月底,全省共普查信息26.6万余条。在普查工作结束后,为高质量推进地名普查档案建设,省民政厅、省档案局共同组织开展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建设工作,经协同推进,全省共整理出地名普查成果类档案6411卷。目前全省各地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产品陆续形成并面世,向社会提供更加便捷的地名信息服务,实现地名普查档案作为地名信息载体的社会价值,增强辽宁文化软实力。

张伟夫、吕冬雪等的《融合凝聚创新发展——辽宁省档案馆地名档案工作纪实》对省内地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四部分:提倡地名档案数字化;完成《辽宁省地名概览》150万字大型辞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开展“地名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的课题研究;协调辽宁省民政厅联合开展辽宁省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档案问题调研。

2.地名公共服务工作的落实

根据民政部《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辽宁省自2006年至2010年底,历时5年完成相关工作,工作内容涵盖四个方面:一是出台关于地名管理的各类规范性文件,如《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辽宁省城镇建筑及建筑物群体名称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印发辽宁省城市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全省统一设置主要街路地名标志的通知》等;二是为地名标志设置专项事务,对全省各市及农村地名标志进行设置;三是建立地名规划专项事务;四是极力推进数字地名专项事务,切实提高全省区划地名管理水平。

3.探究全省地名蕴含的文化色彩

陈建军的《辽宁省市域地名蕴含的语言文化现象思考》将省内14市地名来源逐一分析,并与每个城市的文化现象相结合,得出14个城市名称中的文化特色大致如下:沈阳、辽阳、本溪三市因各自城市中的水得名;鞍山、大连、葫芦岛三市因各自城市中的山或岛得名;锦州、铁岭、营口三市因各自属于军事要塞而得名;朝阳得名富有诗意,出自《诗经·大雅》;抚顺和卓新二市地名得益于人们求吉求顺的心理;丹东和盘锦市地名受语音中语流音变的影响黄为了探究省内各地地名蕴藏的文化,除了单独对各市名字命名进行研究外,辽宁省还定期开展最美地名故事征集活动,通过各地地名故事,来挖掘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为辽宁省地域文化建设提供素材黄此类研究还有崔向东的《朝阳地名来历与含义的文化解读》、郑激宇的《“鞍山”作为地名的断代分析》、邻心欣的《大连地名考证及变迁特点》。

4.地方志与地名志的相继出版问世

辽宁省各市的地方志与地名志成为地名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多年来省内有诸多地方志著作相继出版问世,如早期辽宁地名丛书编辑室出版的《辽宁省县名志》(1982)、辽宁省图书馆出版的《辽宁地方志考录》(1982)、辽宁省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辽宁省地方志资料丛刊》(1987)等黄根据地方志,省内下设的14个市都陆续出版了各城市的地名志,如鞍山市地名委员会出版的《鞍山市地名志》(1984)、锦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出版的《锦州市乡镇地名志》(1986)、测绘出版社出版的《丹东市区地名志》(1987)等,1988年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金县地名志》是辽宁省第一部县级地名志,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黄地名志出版的最新成果在2014年12月,为海洋出版社出版的《辽宁省海岛地名志》,该书对辽东南地区402个海岛地名进行整理,附有实图,展现辽宁省海岛的景色。

(二)以各市为单位的分散规划管理

1.城市地名与社会文化相结合

对辽宁省各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成果较多,多为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在进行此项研究工作黄此类研究思路基本一致,都是先对各市(包括县)地名进行音节和词汇结构分析归类,然后将各市地名与各市地貌、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移民情况、民族接触、历史活动、军事、宗教等方面建立联系,从上述方面分析各城市地名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各高校硕士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辽宁省内14个市具体的研究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知,截至目前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辽宁省内地名研究尚未完全覆盖14个市,丹东、锦州、铁岭、葫芦岛四市地名尚未有学者进行全面研究黄沈阳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进行此类研究的成果最多黄各位学者的研究思路还有些不同之处,有些学者额外对城市地名命名的特点进行总结,如于欢的《大连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王思旸的《本溪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史铭琦的《卓新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等;有些学者综合研究情况给城市地名规范化提出建议,如屈雪龙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沈阳市地名特征和文化溯源》、李熠的《语言文化视野下的抚顺地名研究》、盖阳阳的《盘锦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些学者将城市地名命名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梳理,一般表现为求吉求雅的心理,如王宴婷的《辽阳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鞍山市地名还反映出重视方位的心理,如霍歆然的《鞍山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此外,还有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省内城市中局部地名进行研究,如张军师的《语言文化视角下的锦州市区街路名称研究》以锦州城区内的街路名称(不包括县城)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构成形式以及语音特征,探究锦州市街路名称的命名理据,将其概括为三点:以地理位置命名,突出街路名称的指位性功能;以民心意愿命名,反映民众的心理诉求及社会心态;以人物事件命名,纪念英雄人物和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从历时角度对锦州市街路名称自清末至今的变化进行整理,并总结了锦州街路名称更替变化的特点,针对命名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化建议;张璐璐的《海城村落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以海城中的村落名称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辞格三方面分析各自的特点,阐述村落地名与地理风貌、史实、经济、宗教之间的关系,最终研究地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同类研究还有冯婉的《透视地名用字的文化内涵—以辽宁省大石桥市为例》、周向东的《铁岭地名的民俗语言学研究》《铁岭境内辽东边墙敌楼演化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2.城市地名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辽宁省一些边界城市往往涉及到与少数民族进行交往、融合,势必会对地名命名产生影响装如谢景泉、刘志军的《清代关内大规模移民对朝阳地区蒙古语地名的影响》从历史角度追溯朝阳市区留存的蒙古语地名是如何被汉语影响的,揭示了蒙古语地名汉化的过程。朝阳地区的蒙古语地名见证着蒙古族生产方式从游牧转向农耕经济,也见证着蒙汉民族融合的历史,对挖掘朝阳地区蒙古语地名文化及历史文化都具有神益。同类研究还有谢景泉、白瑞华的《朝阳地区蒙语地名分类研究》。

3.城市地名与独特用字相结合

辽宁省内14个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一些独特的地名用字值得我们考证研究,如沈阳市“皇姑屯”中“皇姑”一词的来历据考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来源于名叫桂花的姑娘,一个是近代史中与张作霖有关的“皇姑屯事件”,沈阳市大东区谤江街中“滂江”一词中的“滂”字命名来源于音变,属于蒙古语的音译且还与当时的一段史实有关装王志远的《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地名文化建设特色鲜明》列举了沈阳市沈北新区一些有文化传承特色的地名,如因保留原聚落名称而得名的“孝信街”“孝汉街”,因采用天空星座而得名的“飞马街”“金牛街”,因沿用带“州”字城市而得名的“常州路”“贵州路”等。

4.城市地名与地名文化保护相结合

辽宁省内关于地名文化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沈阳市装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清朝时期形成的盛京城地名遗产则是沈阳市重点地名文化保护的对象装地名保护应以法律为约束,沈阳市先后出台多部法律保障此项工作,如《沈阳市地名管理办法》《沈阳市历史文化保护条例》等装除了法律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地名保护结构体系,沈阳市从专名采词、地名命名、地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等方面对沈阳市地名保护进行科学规划,供省内其他城市参考装地名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文化的传承,此项工作的进行有利于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三、辽宁省地名今后的研究方向

法律是地名管理的制度性保障,随着国务院于2022年5月1日施行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辽宁省各市在省民政厅的倡议下,分别展开对《条例》的学习工作装辽宁省距上一次修订《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已经过了12年的时间,现执行的条例是根据2010年7月3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而进行修正。辽宁省地名研究今后应着力围绕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和弥补短板展开。

(一)修订《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

将《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与国务院新出台的《条例》进行对比后,发现《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与《条例》在章节上均为七章,但内容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如《条例》第二章地名的命名、更名与《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七条地名命名原则部分对照后,发现《条例》中“不应以企业名称或者商标名称作地名”的规定,在《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中没有体现;《条例》第二章第十一条提到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申请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申请书”在《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中也没有要求;《条例》第三章第十八条必须使用标准地名的范围,与《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第三章地名的使用与管理第十八条比较后,发现在范围规定上缺少对地名标志、交通标志、法律文书、身份证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等各类公文、证件使用标准地名的约束黄此外,《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中缺少对地名文化保护和监督检查机制的法律条文规定黄辽宁省相关部门应以《条例》为纲要,对《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进行再次修订,使《辽宁省地名管理条例》更加完善。

(二)着力填补地名研究的空缺

辽宁省地名研究与管理工作存在四个方面的短板黄首先,各市应加强地名查询系统建设,目前省内各市并没有完全推广这类系统,许多城市仅有一个区划地名网,远没有独立的系统便捷专业;其次,地名随着社会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应定期对每个城市的地名进行再次考察,重点对发生变化的地名进行研究黄而对研究成果比较少的城市应尽快推进研究,比如丹东、铁岭、葫芦岛三市都缺少对当地地名的整体性研究,锦州市地名研究只停留在了市区的街道名称,下设县城地名还无人研究,地名类别也需覆盖全面;再次,应深化对各市特殊地名用字进行专门研究,尤其是部分城市与满族接触后产生的满语地名,探究其命名理据;最后,各市亟需树立地名文化保护意识,认真学习《地名管理条例》中第四章地名文化保护的内容,借鉴沈阳市对地名文化保护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此项工作的落实。

结语

综合近二十年来辽宁省地名研究的情况,从研究对象看,辽宁省下设的14个市中对丹东、锦州、铁岭、葫芦岛的地名研究成果较少,其余城市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从研究内容看,地理学角度主要将3S技术应用于省内的海岛、街道、村落地名研究,并通过相关工具进行辅助研究;基于各市电子地图数据的软件开发尚未全面推广,省内部分城市缺少相关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黄地名管理角度主要从省内各市地名整体情况进行研究,其中对特殊的地名用字研究关注度还不够,辽宁省内涉及与少数民族交融的区域,除蒙古族外,抚顺、沈阳等地也有受满族接触而地名发生变化的现象,学术界尚未有相关研究黄地名文化保护意识较为薄弱,许多城市没有对此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从研究方法上看,无论是地理学角度还是地名管理角度,研究方法都略为单一,地理学角度依靠GIS技术,地名管理角度依靠社会语言学黄辽宁省地名研究者及地名管理工作者借此可以了解辽宁省地名研究的不足,竭力弥补短板,彰显各市文化特色,规范城市地名用字,助力辽宁文化振兴发展。

作者:吴昌昊

来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选稿:潘 薇

编辑:宋柄燃

校对:黎淑琪

审订:刘 言

责编:耿 曈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