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的文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辩论的内涵就是要()属于自己的势 史上最难的文体

史上最难的文体

2024-07-16 17: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流程可见,高考可以考查的,可以是“陈词阶段”和“总结阶段”的正方、反方陈词。“陈词阶段”一辩发言格式如下:

“总结阶段”四辩发言格式如下:

分条陈述时(第一、第二、第三处),一般要针对对方观点的漏洞进行驳斥。

写作时对称呼等可做变通,正文直接从“我方观点是……”开始就可以。

辩论稿写作要领

辩论稿

辩论稿的格式一般分标题、正文。

(一)标题

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 ,或标明中心的论题 ,最好让人看到标题就能了解辩论的内容。

(二)正文

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1 、开头应接触辩论题目 ,提出辩论稿的主要内容 ,使听众了解你要讲的东西,当然也应使开头有点技巧, 使听众有兴趣听下去。

2 、主体是辩论稿的重点部分,要突出中心 ,用典型的材料 ,有力的分析 ,使听众点头赞同。

3 、结尾可归纳自己的见解 ,使听众有个完整的印象。结尾要有力 ,能给人启示和回味 。

辩论稿(一辩)写作格式:

(一)开头

1 、题目

2 、称呼(顶格)。

3 、问好( “大家好”空两格)

4 、点出辩题与立场:如:“主持人、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我方观点)是……”“感谢对方辩友的发言,我方所持观点是……”“今天我们探讨的是……问题,我方坚持认为……”

(二)讲出定义,说明观点:

开宗明义,......(辩题的意思)下面我方将从 ...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其次 ......

就辩论词来说,内容不固定,但主要包括提出己方观点;对观点进行阐释;对观点进行论证,最好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结论。

(三)结尾: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用电脑、手机以及其他多媒体终端看书等电子阅读方式越来越被更多人认可。延续千年的纸质阅读虽然受到电子阅读的冲击,但也仍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学校团委举办辩论赛,正方辩题为“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反方辩题为“纸质阅读优于电子阅读”,请选择一方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片段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是电子阅读是否优于纸质阅读的问题。我方坚持认为: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

诚然,纸质阅读作为延续千年的阅读方式,拥有着它本身的古典书香气息,再加上我们平时接触的书籍多为纸质,十分让人容易沉浸在阅读的氛围里。然而,在当今一个以快速获取信息的时代为背景的社会下,毫无疑问,能够极速获取信息的电子阅读更能适应这种阅读节奏。在帮助我们获得信息的同时,还能让我们从中获取知识。因此我认为,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

片段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作为正方一辩,现陈述我的观点:我方认为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

诚然,纸质阅读能够使人更容易沉浸于阅读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但是,纸质阅读没有电子阅读的便利性,且当今社会需要快速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得信息,而电子阅读恰恰具有这种优势。而且电子阅读具有低成本性和便于携带性,可随时随地的阅读。

片段三:

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是纸质阅读与单子阅读孰好孰坏的问题。作为反方一辩,我方坚持认为:纸质阅读优于电子阅读。

诚然,电子阅读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产物,它有着无与伦比的方便性和及时性,并且由于我国网民较多,普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电子阅读带给我们的健康危害,而纸质阅读所蕴含的独特古典书香是电子图书无法具备的。抛开对知识的读取作用,纸质图书更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因此,我方认为纸质阅读优于电子阅读。

02

优秀范例

行动和呐喊,哪一个更重要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一:近一年来,西方国家中有一名少女爆红。她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430 万粉丝,很多人视她为偶像、环保斗士。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侃侃而谈,面斥各国领导人。虽然她今年才16 岁,却已经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更被评为“2019 年影响世界的100 人”。她就是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

材料二:2019 年9 月27 日,浙江小伙沈钧亮代表“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到联合国总部领取最高环保荣誉奖“地球卫士奖”。“蚂蚁森林”通过日常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以种植真树,带动5 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 亿棵真树,其中超4 成能量由95 后青年贡献。

以上两个新闻事件在励志中学掀起了热议,有同学为瑞典少女的敢于呐喊钦佩,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青年默默地为地球种树更有价值。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正方是“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反方是“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作文解读

审题

第一则情境材料是瑞典少女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面斥各国领导人后,拥有了超过430 万的粉丝,登上了杂志封面,被评为“2019 年影响世界的100 人”的事件,由此彰显出“呐喊”的作用,它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任何一件事所取得的非凡效果都是从宣传开始的。

第二则情境材料是“蚂蚁森林”通过“绿色出行攒能量,从而转化为种植真树”的方式号召人们行动起来,目前已带动了5 亿人参与低碳生活,种植了1.22 亿棵真树,这一系列数据表明“蚂蚁森林”通过实际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可见行动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任务指令,由“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可知,辩论的起点是上述两个材料,“环保”也应成为写作的起点,文章不能脱离此内容指令。其次,考生必须围绕“呐喊和行动哪个更重要”这一辩题进行写作,且必须选择其中一方(不可模棱两可,左右摇摆),辩词中既要为本方观点做辩护,又要有力驳斥对方观点。另外,还需要明确对象指令,要有角色意识,凸显“中国青年”的角色。

其二是文体指令:写一篇辩论稿,文章语言符合辩论稿的特点。

据此,文章可做如下立论:

1. 呐喊比行动更重要。

励志中学的一部分同学钦佩瑞典少女的敢于呐喊,这应该是源于生活中少有“针对全球生态问题”敢于发声的人,因为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因此现实生活中少有注意保护环境、讲究绿色生活的人,这就证明“呐喊”本身就是一种号召,一种唤醒,它可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使更多的人行动起来,这远比一个人默默地为地球种树所带来的实际效应更大。

2. 行动比呐喊更重要。

俗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呐喊”固然重要,但是最终衡量全球生态是否有所好转,还是要看有多少人在“行动”。由此可知,“呐喊”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辩论是双方互相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说明一定的事情和问题,以图战胜对方,有时还要揭露对方的矛盾,驳斥对方的错误,力求最后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格式为:主持人、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我方观点)是……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我方重申观点……

写好辩论词要有例证、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逻辑,经得起推敲,如果一辩稿中逻辑漏洞太大就容易被对方攻击。

正方作文

声震四方勇于行

(标题就是观点)

对方辩手、各位观众:

我方认为“呐喊比行动更重要”。(亮明观点)呐喊,从广义上理解是一种意在唤醒他人的力量。声震四方,其威力远远超过无声无息的埋头苦干。(解释观点,同时回扣标题)

呐喊,能够让更多人听到时代的呼唤。(分论点1)十六岁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侃侃而谈,面斥各国领导人,拥有百万粉丝的她,其每一句环保宣言必将引起潮水般的的深思与回响。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日,更多人能感受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紧迫性,于屏幕前重新审视自己麻木的内心,在格蕾塔的号召下重新凝视“风云突变”的世界,其力量何其巨大! (就材料展开议论)

呐喊,不仅是情至深处的呼啸,更是饱含忧虑的劝告。 (分论点2)如果认为它只是空喊口号,那必将错失其深意。若无“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的呐喊,碌于农耕的百姓怎会拨冗植树?若无“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呐喊,又会有多少餐厅仍图暴利出售鱼翅?(注意这种写作方式)伏契克临终前的忧叹仍使我们譬醒:“人类,我爱你们,可你们要警惕啊。”这是他的呐喊,致使多少青年反思。呐喊如比必要,甚至比行动更重要。

对方认为,“行动比呐喊更重要”,我方不敢认同。 (驳论)试看中国垃圾分类,从多年前引入分类垃圾桶,到如今终于起步,其进程之慢,恐怕是过于信赖行动所致。 (没有呐喊,行动缓慢)没有一声震聋发聩的呐喊,垃圾分类必将在难以依靠的所谓行动中无限滞留。 (一声呐喊,行动加速)“蚂蚁森林”取得的成就是我们欣然所见的,但其归根结底是企业良知驱动之下的“呐喊”所推动产生的。 (先说结果)如果纯粹依靠一个人的行动,且不说运树、挖坑之艰难,光是其效率便令人堪忧。不如企业一声呐喊,使双方达成共识,让时间与精力合理使用,让行动在呐喊的指导下真正有用。若你要说,中国的植树节使人们积极投身于种树,是行动的有力体现,那么,我会告诉你,先有了植树节这一呐喊的鼓舞与推动才有了行动的开花结果。 (后说原因)没有呐喊,行动终归是自发的松散行为,成不了气候。以上是我方的主要观点,现进行总结:行动固然有成效,但其强大作用建立在有力的呐喊之上。没有呐喊,就谈不上真正有意义的行动。所以,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声震寰宇在前,方能惊起国人环保之心。使地球家园更加清洁美丽,也因我们共同的呐喊更有活力。

我方发言完毕。

反方作文

1、行动比呐喊更重要

(标题直截了当表面观点)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对方辩友:

大家好!

诚然,正如对方辩友所说,呐喊比行动更加重要,呐喊更能引起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度。但我方依旧坚定自己的观点:行动比呐喊更重要。(亮观点,学会这个句式:诚然......,但......)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何为行动?行动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践,付出实际的劳动。而何又为呐喊呢?呐喊,只是口头上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我方认为行动比呐喊更重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获得其内在价值,通过行动我们才能了解到环境保护的来之不易。(分论点1)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个民族或国家不去劳动,别说几个月就是几周,他们也将灭亡。又如毛主席曾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通过伟人的名言中,我们深知行动所蕴含的那份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用名言警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若我们不通过劳动而去体验感悟环境保护的价值追求与内涵,我们又怎能体会到保护环境的艰辛呢!行动可以更好的去引导我们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更加热情的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 (再次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呼应分论点1)

第二,行动将会比呐喊更有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分论点2)通过自己以身作则,来书写艰苦奋斗的篇章。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打动他人,号召引领社会,正如浙江小伙沈钧亮代表蚂蚁森林公益项目获得的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奖,正是通过他低碳生活,并带领青年植树等行为实现的,又如塞罕坝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终成为绿色海洋,铸就塞罕坝精神。更有库布齐沙漠,通过努力行动,由沙漠变绿洲,这一则又一则可敬可歌的事迹,正是有无数先辈的努力与奋斗,铸就可敬之精神,引领号召我们参与其中。

如果我们只谈呐喊不谈行动,就如同赵括纸上谈兵,空谈理论不讲实际,最终只会是一张空头支票。我们敬佩像瑞典少女那样敢面斥各国领导人,但她发出的呐喊是空洞无物的,让人感到热血澎湃而已,不付诸实践终究是无稽之谈。 (驳论)只有通过行动让能量转化为真正的力量,我们才能去做好环境保护。 (怎么做)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去寻找光明。我们不应只沉浸在呐喊的热血中,而应迈向行动的旅途,发挥出我们真正的力量。

我方再次陈述观点:行动比呐喊更重要。 (再次点题,呼应标题)

谢谢大家。

2、做行动上的巨人

“ 面对守护地球,呐喊与行动谁更重” 在社会中迅速引发热议。从“ 蚂蚁森林” 的代表—— 小伙沈钧亮一类默默的为环境保护付出,赢得“ 地球卫士奖” 来看,我方认为行动比呐喊重要。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呐喊在通常语境中是为某项事物发声之意,而行动则是脚踏实地将某件事情完成。诚然,我方承认对方“ 呐喊” 的重要性,如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环保斗士—— 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就是通过在社交平面的呐喊,影响众多青少年走向绿色之路。可是对方恰恰忽略的则是以个例取代整体,并上升为真理。生活中发声的为多数,而实际行动的却寥寥无几。只发声而无所为,何尝不是一种唯心主义。  

我方坚持以为“ 行动比呐喊更重要” ,可以从个人、国家、社会方面进行阐述。  

从个人来看,孔子曾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已思,无意,不如学也。” 不正恰好证明了表面与实在,呐喊与行动的原理吗?呐喊是思维的表达,但若无所为,不去潜心学习,终将是徒劳无获,不知所终的。再如为日心说发出呐喊的布鲁诺,由于当时实践能力所展示的科学技术受限,难以证明竟被活活烧死,付出生命的代价,而由行动实现科技发展的牛顿时代,人们却将日心说普遍接受。对方又如何认为呐喊更为有力呢?  

从国家来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即是最好的证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到1984 年城市改革,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一个个伟大实践,造就着中国经济的奇迹。而反观只会呐喊看似正义的“ 两个凡是” 的支持者们,由于不落实到行动,未结合实际,终究只能是埋没在历史的浪潮中。  

从社会来看,若是让随手转发锦鲤,空喊着天上掉馅饼的“ 丧” 青年来接手社会,则只会付出更高昂的代价,没有行动,这个世界终究将空档滑行。在新时代里,习主席早已提出“ 撸起袖子加油干” 的方法,莫让虚伪与浮躁风盛行,摸着石头过河,将行动贯彻到底。  

正如一句俗语:“ 莫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当我们成为行动的巨人,去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时,或许就能回答这个千年疑问:我们从行动中来,又到行动中去。  

综上,我方坚定认为“ 行动比呐喊更重要” ! 

03

优秀范例

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近日,深圳某知名中学公布了2019 年拟聘教师名单。35 名新聘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 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 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份“ 豪华版” 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发出“ 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原来是去深圳教书了”“ 本科毕业的我,看完瑟瑟发抖” 之类的调侃。

某中学高三年级将以“ 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 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或者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 字。

作文解读

审题

此类型题源于“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 表达交流部分:学会辩论—— 学会反驳。综观题目设计,该题紧扣时事,有意识地让考生思考社会问题。此外,题目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让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又能让考生在写作中提高核心素养。顶尖名校毕业生从事“ 普通职业” ,本身就很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当年北大毕业生陈生卖猪肉的事件就曾引发全社会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在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及点:

1 、要写成辩论稿(符合一辩要求),正方或反方均可。

2 、因为是考场作文,所以应该有题目,不建议以“ 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 不算大材小用” 为标题,应该对此高度概括,凝炼有力。

3 、不可写成一般议论文,要顶格写称谓语,可不用问候语,不要像书信一样写落款。

4 、辩论的思路、语势、逻辑等一定要注意,要有对话感、代入感、现场感、说服力。

5 、任务:对象任务为高三年级学生;文体任务为辩论词;话题任务为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 不算大材小用;立场任务为站队反方还是站队正方。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从正方角度: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大材小用

2.从反方角度: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不算大材小用

偏题立意:(原因:没有领悟到材料任务的限制性)

1.顶尖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之我见。

2.名校毕业生应该干什么?

3.不能歧视教师职业。

4.选择不同,各尽其才。

5.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

反方作文

1、高材生从教中小学,实乃大材大用

— 生命影响生命,优秀传递优秀

(观点鲜明,铿锵有力)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亮明身份)我方认为,顶尖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不是大材小用,实乃大材大用。(亮明观点)

我方认为,高材生从教中小学大材小用的论调,本身就带有一点职业歧视色彩。(分论点1,先指出对方的错误或遗漏的地方)

教师的职业很平凡,但教育又很伟大,平凡是因为没有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伟大是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影响一群生命,用优秀传递优秀,本应该受到尊重。 因此, 我方认为,名校高材生从教中小学不是屈才,而是一种正常的职业选择行为,他们为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能够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传统观念认为,中小学老师由本科师范生担任已足够,顶尖人才就该进高校、搞科研,如果中小学教师让硕士、博士来担任,就是大材小用了。 但实际上,如今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已非新鲜事,很多名校硕士、博士会选择一些发达城市重点中学从教,甚至从教小学。

我方认为,高材生从教,能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 (分论点2)

这些高学历老师就像放进水桶里的鲶鱼。古人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育事业也是如此。 (学会这种引用方式:如何快速入题)长期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可能会失去了继续上升的冲劲。但当一两条鲶鱼游了进来,竞争也跟着 “ 游” 了进来。高学历老师有学识,老教师有经验,中青结合,定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比喻论证)

名校硕士、博士生进入中学教书,会给教育带来新气象。(分论点3)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师资力量是一个关键的方面。正所谓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真正的“ 大材” 才能培养出“ 大才” 。(学会这种引用方式 :如何快速入题 )名校的硕士、博士生们,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创新的精神,有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他们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带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向纵深发展。这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大材大用。

我方一致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顶尖人才当老师是大才大用。 (分论点3)

教书育人是国之大事,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教育要舍得投入才能出成果、出人才。生命影响生命,优秀传递优秀,一流的人才能培养更多一流的学生;阳光的心态才能培养具有阳光心灵的孩子。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年轻幽默,一个心中有诗和远方的老师,或许更能让他们获益终生。因此,对高材生从教中小学不必大惊小怪,要抛开思维定式,欣然欢迎更多的硕士、博士成为我们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他们的学识、思维和视野引领孩子走向美好未来。

高材生从教中学,实乃大材大用! (呼应标题)北大毕业生陈生“ 卖猪肉” 能卖出北大水平,顶尖毕业生教书更能教出“ 清华才子” 。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人才到哪里都大有作为。

正方作文

1 、草率为师,大材小用

尊敬的反方辩手、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方观点为: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非常不妥。草率为师,实属大材小用。

古人云: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话不假,但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去雕刻,那金子的光彩岂不是更加耀眼?教师这一职位固然重要和神圣,但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任教,未免令人心寒:难道中国顶尖高校人才的地位竟已沦落至此?顶尖学子们几年的额外努力究竟有何重大作用了呢?

我国以实施科教兴国为立国之基,教育是根本,但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其目的是培育高学历、高技能的知识分子,去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顶尖大学毕业生们已经步入这扇大门,何必退而求其次,做后一代人的垫脚石而不去自行探索?如此下来,一代人的责任推给下一代人,这就陷入了死循环,科技水平何时会有大幅度提高?再者说,我国师范院校数不胜数,每年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类本科生、硕士生也比比皆是,为何需要高校其他专业的顶尖硕士、博士去从事基础阶段的教育工作?

究其根本,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名校毕业生自身有很大的关系,也许他们想早日步入社会,获取薪资,忍受不了做学术研究的枯燥,但对于他们来说,既然自身教育已经达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不更进一步,探求更高深的学问,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教育的深层考量方面,其它名校毕业生未必会比师范专业毕业生更出色,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每种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也许有些名校毕业生因为对教师这份行业的热爱,想要自主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但是,我们想说,他们完全可以继续深造,留在高等学府任教。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种途径。如果只是担任一名中小学教师,国家对高校精英学子的培育可以说就变成了一种浪费。试问:有多少所中小学的教育会涉及硕士及以上教育水平的知识储备呢?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顶尖名校毕业生也好,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也罢,无论是谁,只有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才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学,发挥所长。如一味降低对自我的要求,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对自身的提升,只会是大材小用,埋没自己真正的才能。

综上,我方认为,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确实大材小用!

2 、大材小用,学术损失

尊敬的反方辩友、各位评委:

我方本次辩论的观点是:大材小用,学术损失。

毕业于知名大学的优秀学子,毕业后却做了中小学的教师,这一现象,让人们纷纷热议,有人表示惊叹,还有的人表示可惜。而我方也认为:博士、硕士助力中小学教育实在是大材小用!

高学历的人降低就业标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也许是真心喜欢做教师,衷心愿意为中小学教育事业注入新力量,或许未来会创造教育的点点奇迹。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高学历任低职位,这不仅是大材小用,还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担任中小学教师仅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话,这种选择未免有些“ 任性” 和不负责任,虽说个人在面临选择时有自由权利,但这样的职业选择,还是应基于理性,理智思考自己的能力,定位好自己,既要让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也要让自己得到充分锻炼。况且,现在高科技的创新与实践正是中国社会的发展主题,此时,社会的发展正需要一些博士生、硕士生这样高学历的人才来助力,在自身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发掘、研究,进行学术创造,以更好、更深入地造福社会。如果他们仅是因个人利益关系而弃社会利益于不顾,那么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遗憾,这绝对不算是人尽其才,只能是才不得用。

例如:以上海交大工科博士身份毕业的李宏烨,就因为个人的爱好而“ 转行” 做了一名相声演员。职业与身份落差之大,让人难以接受。为了梦想,勇于从零开始的胸怀固然令人佩服,但在此之余,我方辩手始终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过于感情用事,试问:人生有多少从头开始的机会,又有多少可以浪费的既得资源?不能始终如一,坚守本心,是助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呢? 如果有人纷纷效仿,从长远来看,深造多年之后,不从事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的职业,到底是落后还是进步呢?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再看,大到国家或小到父母,为了培养一个博士生或硕士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更何况那些出身于名牌大学的人,他们又被寄予多少希望,又有多少更加重要的领域期待着他们的加入? 更严重的是,从社会层面上看,高学历的人任低职,挤掉了本应在那个职位上工作的人,而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却长期虚位以待,这是社会的悲哀,也必然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混乱。

林则徐曾说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或许可以告诫那些浪费优势资源的高学历者—— 担当精神,不可或缺!

所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术研究,为社会做贡献,人尽其用,才是最好的选择!

04

优秀范例

散布谣言,你怎么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武汉疫情在逐步蔓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方””中部战区空军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言,某微信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汨罗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河南丽姐:老人家最爱转发这些链接,我说了,他们都不听的。

湖北小强:封杀谣言肯定是对的,初衷良好也需要方式正确。……

面对与疫情一起爆发的网络谣言,有同学反对散布谣言,而有的同学支持散布谣言,以让大众了解其危害性。为此,振华中学举办一场辩论赛,正方是“反对散布谣言”,反方是“支持散布谣言”。请你从中选择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反驳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立意指津】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网络谣言”这种现象。材料给出了争论方的不同观点:全面封杀并追究责任;肯定发布者的初心;辨别谣言真假对于普通民众难度大;老人缺少理性;传播谣言要讲求正确方式等。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形式是辩论词;正方是“反对散布谣言”,反方是“支持散布谣言”。选择正方观点,侧重剖析谣言的危害,分析如何理性面对谣言;选择反方的观点,侧重陈述公民有知情权,发布者初衷是好的,不能用专业领域知识要求和限制普通民众。

参考立意:

1、不做谣言的帮凶

2、谣言止于智者

3、理性对待谣言

4、学会辨识,谨慎言行

参考素材:

1、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政府等权威部门要有作为。新的传播环境下,要求政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有了质疑及时回应,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发现谣言苗头,及时、理直气壮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实,让真实、真相挤压谣言的空间,让谣言“见光死”。要遵循新的舆论环境下的现代传播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发布、沟通法,注重传播实效,与群众诚恳交流,表达更加人性化,赢得受众认可。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带头遵纪守法,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公信力。

2、一是正确认识互联网,二是警惕主观臆断,三是保持理智和清醒,四是增强社会道德感,五是运用法律抵制谣言。[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全民行动]“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同仇敌忾,达成零容忍的共识”。谣言是社会公害,与每个人有关。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每一个公民都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都要敢于辟谣,和造谣者针锋相对,不让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

3、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相对于自媒体,公共媒体如果采信和发布不实信息,其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危害面更大。因此,在当今信息来源更加多元,但也可说是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公共媒体更要睁大眼睛,对信息的真实性小心求证,不能为了争时效、抢眼球而放松把关,助推谣言传播。

4、从自己做起,不逾越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守法上网,文明上网,自重自律,不信谣、不传谣,就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担负了一份对社会的责任,就是对流言最好的抵制。唯有如此,网络才能成为文明、理性、健康而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  

5、作为网民,手中的鼠标,既是我们遨游世界信息海洋的方向舵,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试金石。增强抵御谣言的免疫力,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国情知识,做有辨识能力的人,不信谣、不传谣,不为谣言所惑,更不为谣言所动。  

提高甄别谣言的能力,培养成熟理性的心态,承担公民责任。所谓“谣言止于智者”,作为一名公民,要做到“智”,就要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辨别谣言的本领,要提升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避免成为谣言的接棒者、传播者。

6、是人们纷纷咒骂这些发布者,将网络环境恶化、信息真假扰人的全部责任推到他们这些“谣言的根源”上。可是,作为受众的我们,真的就完全是受害者,没有一点责任吗?老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以为自己纯良无害、善良正直的受众们,实质上也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谣言的滋长。扪心自问,面对“塑料粒充当大米”的传闻,你是否曾在担忧自已及亲朋上当中匆忙扩散?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全球倒数第二”的说法,你是否曾因义愤填膺而不禁转发?有时,作为谣言受众的我们也许不抱恶意,甚至是持着希望世界变好一些的态度去相信、去传播,但却正因这种“向善”,反面助长了谣言的气焰,这实在是令人唏嘘。谣言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其能精确瞄准受众的心理弱点:猎奇也好,焦虑也罢,甚至是善心,统统被利用为谣言的养料。受众们或许自己没有认识到,但事实上早已做了牺牲品和帮凶。

结构示例:“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让谣言止于唇齿。正文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网络时代,请摆脱无知心理,多一份明辨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网络时代,请摆脱凑热闹心理,多一份责任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网络时代,请摆脱猎奇心理,多一份求实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结尾扣题,重申观点。

【作文展示】

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

对方辩友:

你们好!我方的观点是“反对散布谣言”,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

古人有言,流言止于智者。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似乎都变成了愚者。面对武汉疫情的蔓延,一则不知真假的消息,就会引发沸腾。而网络时代更是加速的流言的传播。而我认为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让谣言止于唇齿。

网络时代,请摆脱无知心理,多一份明辨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

网络上的信息可谓是光怪陆离,泥沙俱下。大多数人却没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窥探出孰真孰假。由此,造成了谣言的飞速传播。一些经过仔细推敲后发现的不合基本逻辑的谣言总是层出不穷。牙膏能美白皮肤被一些爱美人士奉为良方,绿豆能使人长寿被一些老年人视为瑰宝,更有甚者,谣传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呼吁大家大量购盐。纵然荒谬如此,也会有人信以为真。或许是我们的无知,使谣言止于智者,这句金玉良言成了空谈。网络时代。虚假消息,比现实中口耳相传的更多。不擦亮双眼仔细明辨,如何能真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呢。

网络时代,请摆脱凑热闹心理,多一份责任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

转发一下就会引发朋友圈的一片围观;点赞一下就会引发无数人的应和。这个时代,创造出这样的交流方式,给我们带来便利,同时,确实也给谣言提供沃土与温床。多少怀着凑热闹的心理对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进行转发,结果却被证实是流言蜚语。倘若人人都有一份责任意识,知道话不能乱说,或许就会少发生一些类似于女大学生撞人逃逸,狂犬疫苗含有毒素,男子扶起摔倒老人惨遭讹,这样的谣言风行一时的情况了吧?

网络时代,请摆脱猎奇心理,多一份求实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

曾经有一个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叫作逆火效应。说即使谣言已经被破,人们却依旧在心里认为他是真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网络的发展,给了人们更多与谣言接触的机会。而人往往对第一印象的记忆特别深刻。同时,存在一种猎奇心理,即认为新奇的匪夷所思的总会认为那是正确的。面对一则新奇的消息,我们总是无暇顾及它的真假,而是急于向朋友分享。面对一则谣言,我们不再谨慎,求实而是基于博人眼球创造影响。这确实是网络时代的悲哀,但倘若我们极力避免这种心理,也未尝不能让流言止于智者,这句名言变成现实。

《真理与谬误》中曾说,真理即使被掩埋在贫瘠的沙土中也会闪光,而谬误即使被刻上佛的银盘,镶上神的宝座也同时会被识破。我相信,纵然网络时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挑战者古老智慧,谣言也永远不可能成真。唯有我们共同做出改变,才能让谣言止于唇齿,沉于岁月,还世界一片真实与干净。

最后再次重申我方观点: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

05

技巧点拨

(一)辩论

见解不同的人彼此阐述理由,辩驳争论。(《汉典。词语》)

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百度百科)

近义词:讨论﹑争辩﹑争论﹑议论。

(二)辩论词

1.特点:

辩论的双边性。辩论是双边活动,单一方面只能是议论。

观点的对立性。双方观点是对立的,才有辩论的可能,否则就是谈判。

论证的严密性。只有合乎思维逻辑的辩论,才可能获胜,否则只能是诡辩。

辩论的目的性。辩论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取得共识。

2.优点:

开阔考生思维,锻炼辩者的表达能力,快速运用资料的能力,快速搜索信息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对辩论问题有一个新的看法,追求真理。

3.组成:

辩论的过程一般有开始、展开、终结三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完整的辩论。因此,一场完整的辩论一般应由论题、立论、驳论、结辩四部分组成。

4.三要素:

①辩论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一个人头脑中几种方案或做法的权衡和比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辩论。

②辩论必须存在同一论题。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的辩论。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另一个人说“法律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样两个判断才构成辩论。因为这两个判断所认识的对象相同,又是相互对立的思想,而这两个判断至多只能有一个为真,不可能都真。这样就有了谁是谁非的问题,就必然要引起辩论。

③辩论的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认识或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伪标准和价值取向。没有这些共同承认的东西,辩论只会是一场混战,不可能得出结论。总之,辩论诸方有共同的话题,而又有不同意见。从哲学观点看,辩论的诸方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5.辩风:

①素辩(或称儒辩)。朴实无华的辩风,辩手往往内功较强。具有逻辑清晰,论据扎实、以理服人的优点。②花辩。具有观赏性的辩风,辩手语言活泼灵动,风格或谈吐幽默,或词章华美,此类辩手擅于带动现场观众的气氛。③雄辩。雄辩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智慧的角逐和话语的较量。雄辩不仅需要满腔热情、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还需要激昂动情的谈吐。

二.辩论词技巧

(一)攻击技巧

攻击,即在自由辩论中的主动进攻,主动发问。攻击能不能有效,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1.攻击的准备

在辩论方案确定后,准备提问的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又称事实层面的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

二是理论层面又称论据层面的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

三是价值层面又称社会效应层面的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能够扩大自由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三类问题中,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而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有了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准备,就能够构成立体阵势,可以打自由辩论的立体战,让对方陷入立体包围中的被动局势。

2.攻击的组织

辩论中的有效攻击体现在攻击的有序性,主导性。要不仅透彻地知道本方立场,也要透彻地知道对方立场,从而有效的发起进攻。

冷静把握整个自由辩论的局势,发问不在多而在精。其发问不仅是对对方的攻击,也是对本方立论的揭示和强化。

有能主动转移论题,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攻击的组织,在于形成整体的有序流变性。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攻击的组织有如下的检查指标:有没有灵魂观点?对特定辩题的前后认识是否完全一致?准备了几个层面的问题,它们是否可以戳穿对方的关键?对对方尖锐而正确的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

3.攻击的发问

攻击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设置两难。即设置两难的问题,无论答此或答彼都将陷入被动。但是一定要对准话题,不可以做无病呻吟。

主动引申。即将对方的某个事实、某句话加以引申,造成本方主动、对方被动。

以矛攻盾。即将对方论点和论据间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尴尬,陷其于难堪。

归谬发问。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

简问深涵。即问题很简单,但涵义很深刻,与辩题密切相关。答准确很难,但是答不出来就很丢人,估摸回答却不准确,这也很容易陷入被动。

撕隙抓漏。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

熟事新提。人往往对于身边、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却不经意,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或非常熟悉却只知道大概却不明白它的详细。一般对这类事情提问,也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被动。

逼入死角。即把对方的问题逼入死角,再发问,令其难以逃脱。

多方追问。即从几个方向、几个侧面、几个层次上同时问一类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必须对准一个核心,以造成合围的阵势。

夹击发问。即两个或多个角度同时问同一类或一个问题,造成夹击态势,使对方顾此失彼。

异题同问。抓住对方的不同问题、不同表述加以归纳,概总而问,从问题的深度与高度上使其无法把握,无力应答。

同义反复。即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或角度不同,或问语不同)发问。这类问题,多为辩论的主要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

近题遥问。即看似很近的事,用远视点来透视和提问。

布陷发问。也就是布置一个陷阱,让对方来钻,或想方设法将之套进去。其更高技巧就是连环套。

答中之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对方答问时发现问题(包括陈词阶段发现的问题)予以提问,另一种是在自己回答对方问题时的反问。

4.攻击的风格

辩论词的攻击风格因人而异。没有形成风格的作者只是初级层次的。因此,有风格意识并力争形成自己的辩论风格,是辩论词作者有追求、有实力的表现。

攻击的风格,一般而言有情绪型、理智型、稳健型三种。

情绪型:能引发一些活跃的效果,但也易于耽于情绪、就事论事,甚至误入漫骂的泥淖,使辩论流于表面,缺乏应有的深度。

理智型:执著于理辩的层面,容易体现思辩与深度,但又会失之于辩论的活泼,弱化了应有的观赏性。

稳健型:因为其理智和稳健,又不乏应有的活泼,不仅易于辩论上取胜,且会留给读者和评委比较深刻的印象。

5.攻击的节奏

应以张弛有度、缓急从容为佳。一味快疾易流于狂躁,一味徐缓易流于沉闷。

(二)防守技巧

辩论者既要有进攻的准备,又要有防守的准备。防守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别盯住论点,依次予以攻击,攻击是最好的防守。

发挥自己长处。根据自己的长项来分别对待问题,如长于说理时以理服人,长于说史时以史服人,长于比喻时以喻服人等等。面对难点多合围。以多个角度来围击、合击难点,不可太急切,要注意分进合击。

2.高压技巧。当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当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当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

3.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4.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5.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6.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绝佳。

7.短答技巧。对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断而适时的使用。

8.揭弊技巧。在回答问题时,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

9.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0.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1.反复技巧。即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样,但语言不同。

12.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13.陷阱技巧。既在答问中巧设陷阱让对方来钻,然后在下一个回合中予以指驳,使对方露馅。

14.联动技巧。即前后两次联动,回答时一唱一和,你呼我应,以整体的优势对之。

15.侧击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侧面引出相关问题,反请对方来回答。

16.连环技巧。即在答问中故设连环,环环相扣,将对方的问题定格在某一环中,将其扣死。

17.组接技巧。即将对方自己的立场或陈词、反问、答问中的语言予以组合回答,即让对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18.名言技巧。即恰到好处的巧借名言、警语、格言、民谚、诗歌、歌词、流行语等来回答。当然也可以改头换面,重组搭配来回答。

19.引申技巧。即将问题引申开来,揭示其实质与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断其喉。

(三)反客为主技巧

1.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中属于强攻,是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

2.借力打力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3.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入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借力打力"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4.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通常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5.攻其要害

不纠缠细枝末节,迅速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一攻到底,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然而更多情况下,我们要“避虚就实”,“避轻就重”,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6.李代桃僵

当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

06

精品课件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 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 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