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篇:寒热辨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辨别表证与里证的关键是 八纲辨证篇:寒热辨证

八纲辨证篇:寒热辨证

2023-10-19 14: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寒湿或阳虚之体,伤津易损阳寒化而成寒证。

由于脏腑有偏盛偏衰,病证表现也不尽同,如寒化证,又进一步分为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

所谓体质即是指对某些疾病易感性及倾向性的理性概括,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这是寒热病证形成的一般规律。

然而病证的形成又是复杂的,由于体质、病邪、施治诸因素相互作用及所病之脏生理病理特性、涉及互为对立相关脏腑,证情又表现寒热互见及相互转化的多样性。

如阳热之体感受风寒之邪表现为表寒里热的大青龙汤证;

余热未尽、中阳不足表现为上热下寒的栀子干姜汤证。

阳热之证使用苦寒攻伐太过则转化为虚寒证,如阳明病寒湿发黄;

寒湿之证温补太过则转化为燥热证,如太阴病转属阳明。

“证”是固定的,它是由(寒热之性)外邪与(寒热之体)内因及(寒热偏性)施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体疾病的相对稳定模式。

但“证”又是变化的,随着内外因素(寒与热)各自力量消长,表现为寒与热、正与邪、表与里、虚与实诸矛盾对立、渗透、融合及转化,决定着疾病向愈、稳定或加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可能共存一体,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夹杂、表里同病、正邪分争的复杂状态。

有人说,“正邪纷争”与“正邪相争”是不同的概念,“正邪纷争”意思是,正邪相互转化,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正邪互为进退的状态,所以正邪纷争就有状态,正邪不纷争就没状态。

由此想到新冠肺炎,出现病毒携带的状态,就是正邪没有纷争,说明其正气不足,不能与邪抗争;

但是相争太过又会导致炎症风暴,多脏器衰竭。

2.证型特征

寒热是对疾病性质的理性概括,其临床辨证仍离不了表里(病位)、虚实(正邪)、阴阳(总纲)的综合运用。

根据《伤寒论》条文所述寒热证的病机特点,将其归纳为如下7种证型。

01.寒热对立

《伤寒论》首列太阳病,言太阳表寒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又述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一为发热恶寒,口不渴,

一为发热不恶寒,口渴,

同为表证,但寒热之性,泾渭分明。

同为发汗,或辛温或辛凉,论治大相径庭。

又如少阴病有寒化证与热化证两大系列,代表方证有四逆汤证及黄连阿胶汤证,

一为回阳救逆,

一为育阴清热,

寒热有别,论治迥然不同。

02.寒热相持

多由素体中阳不足,感邪后误治,邪热内陷而成上热下(中)寒者,其表现为下(中)寒者,或下利或腹痛;

上热者,或呕或烦而身热等。

如“腹中痛,欲呕吐”的黄连汤证,

“寒格更逆吐下,食入即吐”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及“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的栀子干姜汤证。

03.寒热错杂

病位在中焦,感邪后误治,表邪入里,由于脾与胃生理病理特性差异,出现部分热化和寒化,致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紊乱,其表现以痞、呕、利为主。

如呕利痞俱甚的半夏泻心汤证,兼水饮食滞的生姜泻心汤证,及以胃虚为主,下利日数十行的甘草泻心汤证。

若肝邪乘脾犯胃,病涉中焦,也可出现寒热错杂证,如主治蛔厥、久利的乌梅丸证。

04.寒热相兼

指表里寒热之证相互并存。

或表寒兼里热,如“不汗出而烦燥”的大青龙汤证,

及病状相同,程度较轻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或里热兼表阳虚,如热痞兼恶寒汗出的附子泻心汤证。

由于体质与所感之邪的性质不同使然。

05.寒热相格(格拒)

多见于外感病危重阶段,“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出现寒热相互格拒的状态,有虚实之分。

属虚者,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的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其人反不恶寒的通脉四逆汤证;

阴寒内盛,格阳于上,其人面赤的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为内真寒,外假热。

属实者,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的邪热炽盛、阳郁不达之热厥证,为内真热,外假寒。

06.寒热消长

恶寒或肢厥与发热交替出现,如少阳病之往来寒热,厥阴病之厥热胜复。

两病证虽然有属阳属阴之别,但正邪相争机理则一,正胜邪退则发热,正衰邪进则恶寒或厥冷。

厥阴病还可根据厥热时间长短,推断正邪进退,疾病的转归:

若厥热相等,或热多厥少为病退;

若厥多热少,或厥回、热不罢者为病进。

07.寒热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相互作用,证型呈现“恒动”特征,寒热之性一方克服另一方,朝相反方向转化。

若虚寒证温补太过,耗伤津液,化燥成实,脏病还腑,则可由寒证转化成热证,如少阴病有三急下证,“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若阳明病攻伐太过,损伤阳气,则可由热证转为寒证,如(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就具体证型而言,有寒热证对立、相融(相持、相兼、错杂)、相格、消长、转化,反映了寒证、热证的多样性、复杂性。

若从六经传变过程言,太阳病多寒证,阳明、少阳病多热证,太阴、少阴多寒证,厥阴病多寒热错杂证,反映了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实转虚,由寒变热,再由热转变为寒,初—中(极)—后期不同阶段动态过程,反映了寒证、热证相融、转化的普遍性。

寒热相融,为寒证与热证转化过程的中间态,或上热下寒、或里热表寒。

寒热相格为寒证或热证的超极态,或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寒热消长、转化可视为正邪进退的交界点,由寒转热,多实证;

由热转寒,多虚证。

寒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寒少则病退。

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搬家”,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通过原文去了解,挖掘,体悟,分析,归纳,然后指导临床,

现代临床,虚实寒热错杂的病案非常多见,把寒热学透,能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